李硕勋
李硕勋,又名开灼、李陶。1903 年 2月 23 日(清光绪二十九年一月二十六日)出生于庆符县中城镇(现属高县)。5岁就读私塾,继后在庆符县高等小学、叙州联合县立中学、成都私立储才中学就读。1921 年插班入四川省立第一中学读书。1922 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王右木的领导下,和一批进步学生开展争取教育经费独立运动,取得胜利。继又发动驱逐军阀派遣的校长严恭寅的斗争,被反动当局下令通缉,被迫离开成都。
1923年底,李硕勋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在校与余泽鸿等同学发起组织《平民世界学社》,出版《平民世界》半月刊,宣传反帝反军阀的道理。1924年,李硕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 年,上海“ 五卅”惨案发生,李硕勋积极投入反帝爱国斗争的热潮中,组织群众,揭露帝国主义压迫中国人民的种种罪行。在斗争中,他博得了青年们的拥护,被选为上海学生联合会代表和全国学生总会会长兼交际部主任 并以学生运动领袖的身份,参加领导了上海工商学联合会发动的全市工人、学生、商人的“三罢”斗争。他奔波于上海、北京、广州之间,先后主持召开了第七、八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号召全国学生举起反帝反军阀的大旗,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
1926年 10月,李硕勋奉调武汉,担任中共武昌地委组织部部长,不久调任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年底,党组织派他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任政治部主任,1927年4月下旬,李硕勋率二十五师的两个组北上到达河南驻马店。在这里。李硕勋指挥了上蔡、东洪桥、西洪桥战斗,打败了秦系军阀富双英部,取得河南战役的胜利,军部特地传令嘉奖。5月。二十五师奉命沿长江东下,驻扎于赣北南昌至九江的南浔铁路线上。8月1日,李硕勋接到中共党组织通知,以“打野外”为名,甩开师长李汉魂所掌握的少数部队,带领二十五师参加南昌起义。2日,党决定这支部队改编为十一军二十五师,周士第任师长,李硕勋为师党代表兼中共二十五师委员会书记和政治部主任。南昌起义后,国民党反动派调集大批军队包围南昌,起义部队撤出南昌。6 日,周士第和李硕勋率领的二十五师为后卫部队最后撤离南昌。经过10多天的日夜兼程,抵达江西瑞金。当时,国民党军南路总指挥钱大钧率敌 10个团,于会昌附近集结;黄绍竑部也集中于附近的白鹅墟,同会昌城遥遥相对,妄图阻止起义军南下。为此,起义军前委决定消灭会昌之敌。战斗打响后,成对峙状态,周士第、李硕勋率二十五师投入战斗,迅速歼敌两个营,缴枪几百支,胜利占领会昌城。叶挺、聂荣臻以十一军名义传令嘉奖二十五师及该师领导人周士第、李硕勋、游步仁等。9 月 18 日,二十五师到达广东大埔县三河坝。这时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率起义军主力直奔潮汕。周士第、李硕勋领导的二十五师和第九军教导团共 3000 多人由朱德指挥,驻防三河坝,牵制和防御梅县及闽西的来犯之敌,配合潮州、汕头的南昌起义军主力作战。不久,敌人集中优势兵力,向我驻防三河坝之军袭来。起义军连续儿昼夜的激战,虽已歼敌 3000多人,缴获大量枪弹,但起义军也伤亡900余人。为保存革命武装,朱德、周士第、李硕勋研究决定这支部队撤出三河坝。为加强对部队的领导,决定由朱德、周士第、李硕勋3人组成前敌委员会,以朱德为领导。10月 6日,李硕勋等参加了由朱德主持召开的茂芝军事会议,决定“穿山西进,直奔湘南”,到敌人统治薄弱之边区寻找立足地。经过半个月的艰苦跋涉,部队到达江西会昌县筠门岭天心村。鉴于部队和中共中央已失去联系,党组织决定派李硕勋回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请示。李硕勋日夜兼程、餐风露宿,长途跋涉到达上海,他向中共中央汇报情况后,被留上海工作。
李硕勋被分配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处秘书,同夫人赵君陶一道从事地下工作。1928年4月,李硕勋被派往武汉,因被反动派注意,又折回上海。先后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浙江省委常委、省委军委书记、代理省委书记、省委组织部部长。1929 年秋改任中共江苏省委军委书记,同省委书记李维汉一起,领导江苏、上海的革命斗争,先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第十五军、第十七军。1930年春,李硕勋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9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共江苏省行动委员会改组为中共江南省委,领导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党组织,李硕勋任江南省委军委书记。同李维汉、陈云等同志领导大江南北的革命斗争。
1931年 5月,中共党组织决定李硕勋去广西右江地区任红七军政委。他取道香港,因积劳成疾,被迫留港治病。这时,中共中央又决定李硕勋任设在香港的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7 月 7 日,李硕勋从香港乘船去海南岛主持召开琼崖游击队军事会议,到达海口后,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9 月 16 日,年仅 28岁的李硕勋英勇就义于海南岛海口市东较场。
建国后,朱德于 1950 年 11月为李硕勋题词:“李陶临危不屈,从容就义,是人民的坚强战士,党的优秀党员。他对革命的功绩永垂不朽!”郭沫若、聂荣臻、吴玉章、周士第、张爱萍等也先后题词,表彰先烈。
(原载于《四川省志·人物志》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