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5 15:32:58

李绍伊

来源:四川省志·人物志 发布时间:2017-03-20 15:02:00 浏览次数: 【字体:

  李绍伊,又名传训,字一斋,大竹县清政不纲,外患日亟,遂专心“从事于长观音乡傅家沟人。生于 1856 年(清咸丰枪大战,及行阵什伍部勒之术。尝谓:六年)。家贫,躬耕以给。少游郡庠,睹‘天下将大乱,英雄多崛起草泽,吾辈宜有以自处’”。性情豪迈,胆力过人,能急人危难,不畏强暴,处事公正,故在乡里颇有威信,后被举为观音乡保正。

  同光年间,观音乡与邻县梁山清平乡常为争水争地发生械斗,观音乡人遂推李绍伊为首领,修复大寨坪寨堡,建房数十间,举家迁入。其时,大竹哥老会盛行,各乡均有公口码头,人品复杂,鱼目混珠,侵掠乡里,农民深以为苦。李绍伊即以大寨坪为中心集一会,称孝义会,吸收贫苦农民参加,意谓自保。其宗旨为:“兴汉排满,反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苛捐杂税,互相救难扶危。”因此深得农民拥护,加入者日众。未儿,大竹各乡镇和邻近的县均建立了分会。为聚集力量,建立武装,李绍伊规定会员定期到大寨坪操练武术,这样,平时概不靡饷,一朝有事,则万众可以立集。

  李绍伊据大寨坪,“视当时官吏蔑如也”。常与友人“举酒谈光复大计”。平时为人排难解忧,事无巨细,得其一言之解。故乡有不平事,不投诸官府而走告绍伊,故大寨坪秩序井然,商贾云集,四方辐辏,成为县中重镇。然官府则视之眼中钉。

  1906 年,大竹县籍的留日学生、同盟会员肖德明、陈凤石、张简廷、邹畏之、曾保森等人奉命回川,在大竹县建立同盟会组织,以“大竹书报社”为合法机关,发展成员,宣传革命。肖德明、邹畏之常与李绍伊接触,介绍孙中山和同盟会的宗旨,并与之共商革命大计。是年,李绍伊加入了同盟会。孝义会也就成为同盟会直接指挥的革命力量,大寨坪变成为同盟会在川东的一个革命据点。熊克武等革命党人到此避难,李绍伊竭力掩护,并率孝义会群众武装抗击清吏的追捕。清吏指控李绍伊谋叛,川督数次派人查办,皆因查无实据,无法定罪,只好命李绍伊移住县城。

  1911 年秋,川路事起,李绍伊认为时机已到,遂返大寨坪,召集会众准备起义。川东各地志士和同盟会员也纷集大寨坪。李绍伊命人暗中制造武器,准备粮饷,缝制旗帜。9月 8 日,川西同志军首举义旗,李绍伊也率众数千人据大寨坪起义响应。自称同志军川东北都督,发布檄文,声讨清朝种种罪恶,说明起义目的:驱逐鞑虏,救人民于水火中。李绍伊不愿在乡土发生战事,拟置大竹为缓图,乃派陈英奇、张广风、余远光、廖子亚等人分兵四出,攻略邻近州县;自己则亲率1000余手执春秋刀、牛角叉、长矛、火药枪、罐儿炮的农民队伍夜袭垫江,破城而入。

  李绍伊举义后,大竹哥老会首领毛凤翱、欧攀桂、黄殿臣等也率哥老会众2000余人举义。11月 28 日,欧、黄分别率部进攻渠县和大竹,是夜,大竹城破,知县孙嗣煌逃走,哥老会义军“长驱直入,焚毁东街盐店,声势汹汹,火光彻夜不绝”。富有之家多遭抢劫,“全城沸腾,望绍伊若云霓”。李军闻讯于次日赶赴大竹、渠县。两军凭城激战一夜,欧攀桂失利,黄殿臣在大竹遂成孤立,军心惶惶,李军乘势攻入大竹县城。黄殿臣在同盟会员邹畏之调解下,愿受李绍伊节制,战事方平。12 月 4 日,李绍伊以大竹举人吕廷桢为县知事,同盟会员邹畏之为副知事,人心稍定。嗣后,李绍伊又分兵攻岳池、达县、新宁、梁山等地。其军所至,势如破竹,惟陈英奇由仪陇进军巴中,轻信清吏投降,受骗遭伏,全军2000 余人惨死。李绍伊闻讯,怒不可遏,两遣精锐往巴中,终获大胜。

  李绍伊率义军攻略川东十余州县,然“用兵只以驱逐清吏,其他皆任人自为”,对建立革命政权不甚重视,“故当时声势称极盛,实无统系法度之可言”。他坚持本县人治本县事,凡所占州县,政权均交当地人自治,致使独立后的政权多落入封建官绅之手。随着清王朝的覆灭,李绍伊失去了奋斗的目标。他既不愿为官,也不愿率军赴成都,接受新政府的调遣,“以为大寨坪乃金城汤池,足以自固”乃率孝义会武装回守大寨坪。

  1912年4月,胡景伊任重庆镇抚总长,阴结势力,“虑大竹为党人渊薮,后将梗己”,遂派第二师第七标标统侯国治率全标到大竹驻防。其时大竹哥老会嫉孝义会人多势强,二者常发生冲突,甚至酿成杀戮事件。胡景伊以此为借口,命侯国治消灭李绍伊这股武装,又命第五师师长熊克武、川东宣慰使黄金鳌、川北宣慰使张澜分别率领军队和团队到大竹会同剿李。侯、熊等全力进攻大寨坪,激战数日,李绍伊部武器窳陋,兵力不足,连连失利。熊克武派人上山劝李绍伊下寨和谈。李绍伊以熊克武为昔日同志,故对熊的诚意不疑,又自信对革命有功无罪,为免生灵涂炭,遂于 7月 22 日下山赴会。侯国治秉承胡景伊之意,欲置李绍伊于死地,不顾熊克武的反对,将李绍伊拘捕。7月 23 日晨,侯国治将李绍伊押到大竹县城南门枪杀。大竹四乡农民闻耗,“家家烧纸设奠,痛哭流涕,如丧父母”。

来源: 四川省志·人物志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