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
杨锐,字叔峤,1857 年(清咸丰七年)生于绵竹县一个书香门第。父承煦,清监生。杨锐青年时以勤学厉行知名于乡里。1874年杨锐中秀才,次年选送入成都尊经书院深造。他与宋育仁为其中的佼佼者,被山长王闿运誉为今世复出的宋玉、扬雄。1882 年,他赴京参加朝考,中第一名。1885 年他又考中顺天乡试举人。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杨锐受聘入幕府,掌管机要文牍。张之洞历任两广、湖北、江西诸省督抚时,杨锐常代他起草奏牍,并参与规划加强海防、兴办实业诸事。1889 年,杨锐被清廷提升任内阁中书,参加《大清会典》的修纂工作,成书后以劳绩升为内阁侍读。他以刚正不阿的品德受人尊敬。
1894年,中日交战,北洋海军覆没,烽火燃遍关外,清廷腐败全盘暴露。杨锐感愤于国耻,抨击主张迁都、消极避敌的朝臣。这年秋,他专程赴武昌,积极协助张之洞运兵筹饷支援对日战争。这段时期,他交游甚密的除同乡刘光第外,还有内阁同事林旭,御史安维峻、朱一新,翰林院学士文廷式等。
1895年春夏之交,杨锐与在京应试的康有为过从甚密。康有为联络各省举人上书清廷,要求变法,杨锐积极支持,亲署其名,此便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同年9月,杨锐与康有为等革新志士发起组织“强学会”,鼓吹开发民智,讲求经济之学,学习西方科技等变法自强之道。1896 年初,慈禧授意当局以“植党营私”、“专门贩卖西学书籍”等罪状查封“强学会”,同时迫害维新志士。杨锐挺身而出,在内阁同事中领衔署名抗议封禁“强学会”。1896 年春,杨锐激励御史王鹏运,代他起草奏折,指责慈禧太后不顾国耻民艰,在颐和园大兴土木,恣意游乐。慈禧阅后大怒,杨锐等几遭杀身之祸。1897 年德国强占我胶州湾,民情激愤,康有为写成力陈救亡自强之策的《上清帝第五书》,被顽固派阻隔不往上递,杨锐冒着风险设法将奏折辗转送达光绪,并极力向光绪推荐康有为。1898 年2月,外国传教士强行拆毁山东即墨县的孔庙,侮辱中国读书人,激起民愤,山东巡抚张汝梅却隐饰不报。杨锐约集各省赴京应试的举人,联名揭发,使张受到惩办。
1898年春,杨锐积极奔走、筹资,在京四川会馆,由川人自己组织了第一个学会——蜀学会。他又在北京观善堂旧址创办蜀学堂,杨锐邀集同人及京中名流参加开学仪式以扩大影响。其办学目的,为新政训练人才,为各省培养新学师资。1898年4月,杨锐参加了康有为在京组织的保国会,为其骨干。接着他又与川籍的维新志士组成保川会。杨锐等人把学会作为鼓吹爱国自强的宣传教育阵地。在维新变法运动中,杨锐始终进行着艰苦的斗争。
1898年9月1日,杨锐被光绪帝召见,他为光绪帝分析了推行改革时必须注意的“用人武备”之事,颇得赞许。旋杨锐等4 人被拔擢为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拥有代帝审阅、批答有关新政的奏章,拟写皇帝诏书,推行政治改革的大权。9月 15 日,光绪帝召见杨锐,赐以“密诏”,告之政变危机。下旬,顽固派军队已控制京城,杨锐虽知大祸临头,但拒绝了亲友的劝逃。他认为,“君父之急,岂可不趋?”把爱君与爱国视为一体,决心从容待死。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于9月 21 日举行政变,光绪被囚,杨锐等大臣入狱。9 月 28 日,杨锐、刘光第等 6 人就义于北京菜市口。遗体由友好和学生收殓,同殡于京城三圣庵,嗣由亲友将杨锐、刘光第灵柩护送蜀中安葬。
杨锐在学术、诗词方面也卓有成就。所撰著的文论、诗词收入《杨叔峤文集》《杨叔峤诗集》,另还有散佚的《晋书注》《隋书补注》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