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一代名相诸葛亮——顾全大局 淡泊名利
一代名相诸葛亮
顾全大局 淡泊名利
无论在小说《三国演义》,还是史书《三国志》中,都有很多关于诸葛亮顾大局,淡名利,严于律己的记载。他鞠躬尽瘁,忠于职守,廉治律己,对当今的廉政建设具有启示借鉴意义。
自辅佐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大力改革蜀地弊政,打击豪强,在都江堰设堰官,整理农田水利,推行屯田和发展农业生产。此外,对冶铁、煮盐、织绵等重要手工业,实行官营,并设立专职机构加强管理,使蜀国国力大大增强,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后来,刘备为报关羽被杀及荆州被夺之仇,起兵讨伐东吴,但惨败于夷陵。
章武三年(即223年)春,刘备病重,急召诸葛亮托付后事,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去世后,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不忘先主嘱托,按照自己的承诺,总理蜀国大小政事,恪尽职守,严明法纪,休养生息,出征南中平定数郡叛乱,整备军队以实施北伐。
诸葛亮像(图片来源:武侯地志办提供)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他“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这段记载说明,诸葛亮担任蜀国丞相,安抚体恤百姓,以礼仪法规教化百姓,并规范约束官员,根据实际情况权宜行事,诚心待人,公正无私;全国百姓都敬畏、爱戴他,实施的处罚和政令虽然严厉,却无人有怨言,因为他严正公平且劝戒明白。
中都护李严曾写信劝诸葛亮效仿曹操“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被他断然拒绝,在给李严的回信中写道:“……吾本东方下士, 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所谓“九锡”,是历史上国君赐予大臣的九种器物,分别为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受“九锡进爵称王”,乃君主赋予大臣的最高荣誉。诸葛亮一心为国、不为私利的坦荡决然之言,掷地有声!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是中国历史上进行财产公示第一人。他在晚年给蜀汉后主刘禅的一封上表,是他对自己家庭财产的一次正式申报,其表曰:“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诸葛亮的这封上表,可以看出他的财产和经济来源,除了俸禄,再无其他,甚至连封地也没有。这与当时的其它官员相比,有点“寒碜”。如蜀国的李严,平时生活豪奢,“奴婢宾客百数十人”;现在有名的成都石经寺曾经是三国蜀汉大将赵云的家庙,所在地曾为赵云的封地;有“姜城”之称的四川省芦山县,曾是蜀汉后期大将军姜维的封地。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中的土著豪族“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故工商致结驷连骑,豪族服王侯美衣,娶嫁设太牢之厨膳,归女有百两之徒车。”诸葛亮作为蜀国丞相,如果依仗权势敛财,则“盐铜之利”“山川之材”唾手可得,富可敌国也未尝不可,但他“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这种高尚清廉的道德情操,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相传宦官黄皓曾多次在刘禅面前诋毁诸葛亮,称其家财百万。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便派人前去查证,结果查证情况如诸葛亮所表完全一致,刘禅羞愧不已。《三国志·诸葛亮传》中也有记载:“及卒,如其所言。”
从诸葛亮的上表看,他对子女也严格要求,“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他希望子孙后辈们能勤俭持家,维持普通人家的生活。
诸葛亮一贯主张节俭,也体现在对自己后事的安排上,“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作为一位丞相,死后一切从简,既不建豪华的坟墓,又不用任何的陪葬物品,这种做法在厚葬之风盛行的三国时代,非常少见。连丧葬之事都如此节俭的诸葛亮,可谓至死都保持了他廉洁奉公的高尚品格,也赢得后世无数人的尊敬,甚至就连曾败于他的魏国大将钟会在征蜀之时,也“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
诸葛亮摄一国之政,位高权重,但他受命于先主托孤,淡然看待个人名利,作风清廉,生活简朴,一心致力于国家治理和统一大业,与同时代自立为魏公、加九锡的曹操,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一心为公、鞠躬尽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方志武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