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历史名人】昔年有狂客李白 ‖ 杨观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少年曾出入蜀中名山大川,随后游历天下。他是一位站在时代顶峰的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李白的诗歌主要是批判现实、否定权贵、歌咏山川友情等,表现出对理想政治的渴求,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现实政治腐败的尖锐批评;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对安史叛乱势力予以斥责,讴歌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读李白的诗能够感受到豪放的语言艺术以及强烈的感情冲击。
昔年有狂客李白
杨 观
当我们提起李白时,脑中不免闪出一些词语:诗仙、豪迈、浪漫、酒……这些词语,围绕李白这个名字,勾勒出一个飘飘“谪仙人”形象。
李白像,引自《成都历史》
大唐李白,他的一生豪迈而浪漫。豪迈时,他可以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亦可以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浪漫时,他可以吟诵“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亦可浅唱“希君生羽翼,一化北冥鱼”。
李白的浪漫豪气贯穿一生。甚至有关他辞世的传说,都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当涂采月,醉酒而亡。
许是浪漫的轻纱遮盖了李白的苦难,当我们真实贴近这位诗仙的一生时,不难发现,他只比饱经安史之乱风霜的杜甫大11岁。他也曾在历史洪流中沉浮,被卷入叛乱甚至被流放。他比杜甫早离开这个世界8年,但所尝的苦难却未少半分。
四川李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观提到,李白的诗歌风格豪放而浪漫,语言明白晓畅,却让人回味无穷。其诗“色泽鲜妍,如旦晚才脱笔砚”,至今仍屹立于想象力的巅峰。正因为诗仙与诗圣的诗风中透出的不同性格,总让人误以为他们之间隔了几十年,像是分属于两个不同时代的人。
李白长自文化多元的蜀中,蜀地的灵气滋养了这位天才少年。15岁时,李白就有许多诗赋,而后他又游历蜀中名胜,半隐半学。“地域熏习,家世遗传”培育出李白飘逸的诗诡谲、轻盈的想象力。
蜀中民风淳朴、包容多元,老黄佛教典籍都能揽读。尤其自秦汉以来,学与古蜀文化交融发展。因此,李白在少年时能广泛阅读,形成兼容并包的开放思想。而蜀中的名山大川,巍峨激荡,不论是登高望远,还是临水观鱼,都能开阔他的眼界和心境。
除自然景观外,人文景观也对李白有所塑造。他曾瞻仰司马相如、扬雄的故居,也深受陈子昂诗歌的影响,与陈子昂“先后合德”。在多方影响下,李白养豪迈性格。
25岁时,李白出蜀,仗剑去国,游。因诗风洒脱俊逸、宛如天成,正是大唐风华的浓缩,李白被请入宫为天子作诗。这是李白一生的“高光时刻”。但因性格豪放不羁,他的“高光时光”与“至暗时刻”,仅有一线之隔。千年之后,力士脱靴已成典故,“天子呼来不上船”也被录入唐诗名句。李白追求自由、狂放不羁的形象,成为不慕权贵的代表,深受知识分子推崇。所谓庙堂江湖,无论去留,皆是悠悠。此乃诗仙李白也。
除爱诗、喜酒,李白还好剑术。出蜀时除钱财外,李白就带了一把宝剑。“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侠客有诗肠,除李白外,少矣。
杨观提到,李白除醉中可得诗三百,思绪俊逸、豪迈不羁,也曾饱尝人世苦楚。李白曾在安史之乱中浪荡过一段时间,后又因卷入永王李璘谋反被流放夜郎。晚年时,李白还在当涂颠沛浪迹、穷困潦倒,靠朋友接济度日。只是这个天真如少年的诗人,因其性格耿爽,在作品中少有表露,以至于后来人们都忘了,他也经历过战争,饱尝壮志难酬之苦。
李白曾瞻仰司马相如和扬雄的故居,而且还是陈子昂的粉丝,您认为这三位前辈对李白的语言风格有什么影响?
侧重谈谈司马相如对李白的影响吧。李白在四川生活了25年,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他的诗歌中保存童年生活的文字较少。读书、访道、作文是他对童年的全部回忆。文豪司马相如、扬雄滞居过绵州,在绵州潜心读书修学。绵阳西山,至今留有扬雄的读书台及子云亭。而青莲北边的梓潼,有司马相如的读书台。《梓潼县志》记载:“相如读书台即西崖,在长卿山上,凿石室二间,高二丈余,可容案几。昔有殿宇三盈,旁接以危楼,可通石室。”这两位文人都是以文名天下,且都仕途显达。喜欢漫游的李白或多次造访他们的故居。他更仰慕司马相如:“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以后的诗作中,李白也多次提到自己对司马相如的倾慕。旅途生病,给自己的老师赵蕤写信,谈及思乡之情,亦称:“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借两位文豪倾诉对蜀地的怀念,足以窥见李白对两位文豪的敬仰。
李白常常以司马相如来自比。司马相如擅长辞赋,以《子虚赋》《上林赋》获汉武帝赏识,以文学侍从身份,多次获得重任。出使蜀地,安抚西南夷,巩固汉朝边防,得到衣锦还乡的殊荣。在可以凭借文章入仕的唐朝,李白自然会有效仿司马相如的梦想。李白的诗作中,多次借司马相如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唐天宝元年(742),李白入长安,作《白头吟》,“相如去蜀谒武帝,赤车驷马生辉光”,期待能与司马相如命运相同;哪怕从流放夜郎获释后,《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言“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欲论文章”,表达了对能再获重用的期待。
李白年轻时便被苏頲称赞:“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并肩也。”苏頲不仅肯定李白的才气,也非常敏锐地感觉到李白与司马相如气质秉性的相似:喜辞赋,喜击剑,喜纵横。
李白曾游历蜀中各地,您认为,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和性格有什么影响?
李白是浪漫的化身、盛唐的灵魂、世界的名人。他为了抱负而游历,为了抱负而言说。大半个中国,他用脚步和梦想丈量,九死不悔。他把豪放浪漫的人格、矢志不渝的抱负,用生命演绎到极致。
青年李白仗剑幽游,度过了逍遥有待20多年。唐开元十二年(724),李白离开故乡,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他的传奇由此开始,既砥砺崎岖、又逍遥浪漫的一生也从这个时间点开始。漫游山川是他一生的重要活动。除青年时代的蜀中漫游,他在长安逗留两年之后,一直到安史之乱前,他游山东、游金陵、游安徽、游河南、游北京、游河北、游山西、游陕西。从天宝四年(745)到天宝十四年(755)的10年间,李白一直在完成他人生的第二段漫游。此段时间,盛唐的气象逐渐终结。奸相弄权,战祸四起,饥荒渐生。李白自知还朝无望,生命的期待便转为立言。漫游中的逍遥、逍遥中的有待、有待中的超越是李白贡献给世人最宝贵的遗产。
在大众眼中,李白是一个豪放乐天的诗人,标签很明显。经过你们多年研究,有发现什么他不为人知的一面吗?他身上最有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李白是举世公认的绝世天才。最早评价李白的是宋初钱易《南部新书·丙》:“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李贺为鬼才绝。”南宋叶廷圭《海录碎事》(卷十八《文学·文章》)把这个评价追溯到唐朝:“唐人以李白为天才绝,白乐天人才绝,李贺鬼才绝。”可见,从唐代开始,李白就被公认为是独一无二的天才。而我们从天·人·鬼的三重世界构造里,可以感知世人评价李白为天才,绝不仅仅是对其才气的褒扬,更多指向他与天道相接的“仙”气。他以“谪仙人”的身份,名动长安。他喝酒作诗不仅文思汹涌,而且思绪奇特,善将宴饮交游的日常生活美化为恣意张扬的仙人传奇。当李白的一切硬化成为中国文化某种独特的丰碑后,他生命留下过的最有趣、感却逐渐被忽略淡忘。一个普通的肉质的存在,为了超越平凡,磕磕碰碰、辗转反侧、颠沛流离的人世间痛苦,在李白漫游为主的生命中特别显著。而他的痛苦又来源于对生之价值执着的追求,无论境遇如何,他秉持抱负,希翼超越现实与诸多现实的不得与不解混杂碰撞,化作撕裂灵魂的痛楚。写作,是为了想象和展示这样一个部分。
研究李白,对您有什么影响?
时间过了千百年,李白变成浪漫的化身、盛唐的灵魂、世界的名人。当安史之乱终结了唐王朝的繁盛,李白也走到了人生的晚年。误打误撞,一心想为平安史之乱出力的李白,也被当作永王幕僚而卷入永王叛乱,锒铛入狱,后被流放夜郎。在狱中短暂耽搁之后,李白把流放过程和遇赦后仅剩的人生4年时光,变成自己又一次人生漫游。在这段旅程里,他走向了自己生命的终点。在流放夜郎途中,李白似乎忘记了他的这段旅程是戴罪而行,900里路,他慢悠悠地走了1年零3个月。松浦友久说:“作为流犯身份的李白,发放夜郎途中不仅体味到时间上的宽松有余,并且不乏徜徉于名胜景物之间,与名士们酒宴欢乐这一精神上的愉悦。”如李白在《醉题王汉阳厅》诗中所言:“我似鹧鸪鸟,南迁最能与世人碰撞共鸣的部分——生之痛楚作。这段经历,印证了李白的逍遥,从来不是真正的无待,在人生暮年,他依旧壮心不已。
懒北飞。时寻汉阳令,取醉月中归。”流放途中,他作诗20余首,鲜少悲伤之最能与世人碰撞共鸣的部分——生之痛楚作。这段经历,印证了李白的逍遥,从来不是真正的无待,在人生暮年,他依旧壮心不已。
据您研究,李白早年、中年和晚年的作品有什么不一样吗?
青年时李白写有《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这是早期山水诗歌中的自然之美,与此后游山访道的题材相类,万物有灵逍遥自由的奇妙思想又繁衍出他诗中山水超然物外的特征,让他的文字带着物我合一的美。
中年李白所作《玉壶吟》,是在长安做翰林供奉期间失望爆发的作品。“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其时李白已44岁,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一腔志向未曾实现。他在现实和理想的落差中苦苦挣扎。为了安慰自己,把自己不得施展才能归咎为宫中无处不见的嫉妒。李白是天真的,并不懂人情世故。所以他酒醉让高力士脱靴的故事虽不足信,但也多少反映了他直率天真的性格,难以融入复杂的政治人际关系中。
暮年李白写有他诗歌中最长的一篇《经乱离后得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节制非桓文,军师拥熊虎。人心失去就,贼势腾风雨。惟君固房陵,诚节冠终古……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作者不忘抒怀自己擅长霸王方略,有安天下之才能;同时辩解分镇是玄宗之策,自己无叛国之心,却因此获罪的不甘也隐约可见;也论到自己学纵横之术而被自误的命运。诗作也不忘讽刺迎合君王被重用的庸碌之人,希望韦良宰再向朝廷举荐自己。不管经历怎样的挫折,李白都不舍自己有绝世之才的自信,始终怀有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执着。
您怎样评价李白的一生?您觉得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和“至暗时刻”分别是什么?
李白的半生,都在为显露抱负而拜谒,都为自己的抱负在言说。于是,大半个中国,他用脚步和梦想丈量过,九死不悔。他把这个国度曾经最美的人格,自由高大浪漫天真,用生命演绎到极致之美。他深深相信自己的价值,从不怀疑生之意义,越痛楚越坚定。他深信自己就是造物主最美的作品,他以道家的逍遥把痛楚变成了唯美的花朵。
唐天宝元年(742),李白二入长安,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满怀抱负,离家赴京,“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李白以为青云之途触手可及。然而,李白得到的职位是翰林院供奉。这类人才因为有“艺能伎术”而被朝廷供养,并没有一个实在的职位。李白的浪漫决定了他的天真。自以为的重臣不过是区区一介御用文人,还是浩瀚星海里毫不起眼的一颗,没有特殊名号,没有特殊待遇,只等天子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吩咐。或禁锢在深宫大院里供妃嫔消遣,“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或让李白赋诗作画,博得宠妃舒眉展笑,“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或歌功颂德,娱乐圣心,“圣君三万六千日,年年岁岁奈乐和。”或是在宫宴款待外臣,让李白的诗文来支撑唐王朝门面,展示王朝人才济济的繁华。
唐至德二年(757)正月,李白尚在永王军中,写了东巡组诗。二月,永王兵败丹阳,而李白在永王行军丹阳途中,便仓惶逃走。《奔亡道中》五首其五:“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在暮色中,李白更产生了无处为家、归心何处的悲凉感,家眷和孩子遥分几地,自己的前途不可预知,在仓促中,李白选择彭泽隐居。隐居不久之后,李白便因入幕永王府被捕,在浔阳入狱。这对于一贯逍遥、一贯超越世俗规则的李白是一次生命的考验。李白入狱之后,呈现了一个凡人会有的恐惧、痛楚、忧心,也在命运的巨大颠簸中迎来了自己的人生低谷。
李白曾因卷入永王李璘谋反被流放夜郎,并且在安史之乱中浪荡过一段时间,算是经过战乱磨砺的人,为什么他会给人一生洒脱、未经战乱的错觉?
李白一直生活在实现自我价值的生命构想里,或者沉醉在超越的逍遥的美学世界之中,所以他的诗歌是浪漫和逍遥的。李白乐天放达天性,在广袤的山川中更容易被激发出来。他在长安时,早已以“谪仙人”闻名。这个名声是长安时期以浪漫不遵循等级禁锢而闻名的话,后期李白“谪仙人”声名的巩固,却因为他在人生极限状态里独异于常人的选择:毅然从军虽是不察,但足见其天真浪漫;入狱与出狱再从军,又足见其坚定和昂扬;流放虽是悲惨,又足见其乐观狂放。可见李白的浪漫天真、乐观狂放,是根植于本性的真实性格,愈加考验便愈显其真。
四川李白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挖掘李白的思想文化资源和当代价值,李白文化精神中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研究李白文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李白精神的核心内容:乐观浪漫、豪迈洒脱的诗仙精神;崇高尚美、清新俊逸的人文精神;守真执着、傲岸不屈的奋斗精神;淑世爱民、心怀天下的家国精神。
深入挖掘李白的思想文化资源和当代价值,著书立述形成体系性、创新性研究成果,真正把李白文化精神的核心价值“挖”出来、“立”起来。传承是目标。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李白走出历史、融入当代,走出学会、面向社会,走出四川、走向世界,让李白及其文化“活”起来。
杨 观
绵阳师范学院教授,四川李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写作《李白诗歌俗语研究》,编辑《诗仙李白的浪漫人生》。
( 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 观(绵阳师范学院教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