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5 09:14:25

李贵平 ‖ 诗仙李白 对岷江流域情有独钟

作者:李贵平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9-02-13 22:00:47 浏览次数: 【字体:

岷江流域尤其是沿岸眉山、青神、乐山这一段,是古代名胜荟萃地——战国秦孝文王时,蜀守李冰就在凌云山下开麻浩河、凿离堆;东汉时期境内青神、乐山建造有规模宏大的佛龛。唐代还设置了水上驿站,配备船只接送客货。从唐代李白、杜甫到宋代苏东坡、黄庭坚、陆游、范成大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先后在此地留下足迹,写下不朽诗篇;而唐代诗仙李白,更是对岷江流域情有独钟。

青神县境内的岷江

唐开元七年(720)到开元十三年(725),李白曾在四川彭山县象耳山读书,他先后游历境内的平羌三峡,登览峨眉山。唐开元十四年(726)他26岁时出蜀东去,留下《峨眉山月歌》《登峨眉山》等名诗,留下“夜来月下卧醒……”21字摩崖题刻,创立了“铁杵磨针”的奋进求学故事。

干谒失败 郁闷而登峨眉山

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来到四川的呢?他为什么对岷江流域兴趣盎然,诗兴大发?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锦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天宝元年(742)因友人吴筠之荐,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唐玄宗令他填新词,后因侮弄宦官高力士,得罪杨贵妃,被迫离开长安,漫游江湖。

少年李白的师傅赵蕤

唐开元八年(720)春,20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江油,目的地是成都,这也是他人生第一次“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来成都的主要动因,是想尝试着走当时流行的上升之路:“干谒”公卿。他干谒的目标,是被贬到成都做益州刺史的苏颋苏大人。

所谓干谒,就是拜访有名望的人请他们引荐自己做官。这在唐朝是一种求仕风尚。苏颋,是与张说齐名的赫赫有名的天下两大手笔之一,如果被他看上加以褒扬推荐,那么李白就有希望入仕做官,名动天下。

事与愿违,李白干谒苏颋未能成功,他心情一度有些郁闷,便离开成都去登峨眉山。此后三年他又回到匡山读书,并与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数年“还迹城市”。开元十二年(724)他再游成都、峨眉,不久后离开,从而结束了蜀中生活。

峨眉山金顶

李白在蜀中一路行走,诗兴勃发,那么他到底写了多少诗作呢?清人王琦《李太白年谱》、詹鉠锳《李白诗文系年》认为,共有13首诗,即《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登锦城散花楼》《白头吟》二首、《古风》其二、《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简》《登峨眉山》《峨眉山月歌》《巴女词》《早发白帝城》《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宿巫山下》《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书中考证,又新增6诗4赋,即《初月》《雨后望月》《对雨》《晓晴》《赠江油尉》(又作《题江油尉厅》)《春感》《拟恨赋》《明堂赋》《大猎赋》《剑阁赋》。

象耳山下 磨针溪畔“铁杵磨针”

“铁杵磨针”的故事,在我们小时候就被写进课文里,耳熟能详,其真实性很难说清。但这个典故太有名了,于是,在今天的乐山地区流传着,还成为一个地理文化的标识。

李白青少年时代读书的象耳山,据很多专家考证,在今彭山县江渎乡象耳村境内的象耳山中。象耳山离江口镇约7公里,山深林密,重峦叠翠。山下,有宝砚磨针二溪,景色秀丽,是唐宋以来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

彭山县象耳山

李白在象耳山中读书,最早见于宋祝穆《方与胜览》一书,至今山中仍留有李白读书台遗址。嘉庆《彭山县志》卷六有载:“彭山县治北二十五里象耳山有李白读书台。”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云:“杨佑甫《彭山十事记》有……四日宝砚磨针二溪五日太白读书台,并刻李白石刻题诗”。

读书台前,原有晚唐诗人杜光庭的诗句:“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幛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记颂了李白读书台石壁题诗的故事。山下,有太白湖畔宋人题刻十七幅中的第七幅:“篮舆来自石仓路,喜得悠人陪杖履。想是山灵泽旱苗,不关居士隋轩雨”等摩崖题记,讲述了李白在山中读书的诗句,可见在公元720至725年间李白攻读于此。

如今,由于历史变迁,风雨剥蚀人为破坏,李白读书台、摩崖题诗早已湮没山中。近年,彭山民众将“夜来月下卧醒……”21字摩崖题诗重刻于山下磨针溪旁石壁。1984年12月彭山县人民政府刻“李白读书台碑记,恢复遗址,以示对诗人的怀念。”

象耳山李白读书台

读书台在我国历史上司空见惯,也引出很多励志故事,如“孙康映雪读书”“孟母断机教子”“铁杵磨针”等典故,鼓舞了许多青少年勤奋攻读。

由李白读书台引出的“铁杵磨针”传说,就发生在岷江流域的彭山县磨针溪畔。《四川通志》载:“县东北二十五里有磨针溪,在象耳山下。相传李白读书山中,学未成,弃去,适时其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何为,曰欲作针耳,李白感其言,遂还卒业。媪自言武姓,傍有‘武氏岩’。”说的是720-725年间,李白在彭山象耳山读书时,因想外出遨游,辍学离开象耳山出走,到山下一溪旁,遇见一老妇举着一根铁杵在石上磨,老妇言说只要功夫深,铁杵能磨成针,使李白重返山中苦读。

象耳山下磨针溪

后人将李白遇老妇磨针的溪流改名为“磨针溪”,并把老媪磨针的地方赠名“武氏岩”并留刻铭记。

扩展阅读

平羌三峡与《峨眉山月歌》

李白在蜀中,写的《峨眉山月歌》极为有名:“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大诗人的足迹,给岷江流域尤其是平羌三峡,赋予了滔滔不绝的文化底蕴。

平羌江风光

《峨眉山月歌》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前。是时,李白从青城到成都,取道岷江水路,买船东下直达渝州(重庆)。他看到,青神县附近的平羌三峡,十里长峡,蜿蜒曲折,江流碧波似玉,宛如罗带,两岸山峦连绵起伏,苍翠欲滴。诗人诗情喷涌,提笔写就。李白写《峨眉山月歌》的地方,就是今天青神与乐山接壤的平羌三峡。

王象之在《与地记胜》中道:“成都路府喜府平羌镇有锦江禅寺,重云阁,太白亭,亭与峨眉相直,即太白题诗处。”

影入平羌江水流

岷江流域具有三千多年历史文化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就是蜀王开明部族故地。秦灭蜀后实行郡县制,辖区分别属犍为郡和蜀郡,到了唐代分别隶属嘉州和眉州,后经历史变迁现为乐山市和眉山市。

其中美丽的平羌三峡,成为追忆李白的重要名胜。苏东坡在《送张嘉州》一诗中引用李白诗前两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后,感慨地写了“谪仙此词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诗句。

峨眉山月

 作为岷江航线的重要港口码头,李白笔下的平羌三峡,从唐代开始就设置了水上驿站,配备船只接送客货。唐代叫清溪驿,宋代改为平羌驿。

平羌三峡,是古代从成都顺岷江而外出四川的水路通道,此地十里长峡间峰峦叠翠,猿声不绝,犹如置身诗画。峡区河道蜿蜒,江面急者如海啸,缓者如明镜,两壁水面下多岩壑。泛舟观景,“一崎处一停桡”,十八块突兀的大石围崖对峙,人称“十八罗汉抢观音”;一座近30米长的巨型“石棺材”顺江平搁,令人惊叹;一尊尚未凿完的“平羌大佛”和彼岸的“鸡公石”,更是峡中奇景……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骚客坐船过此,饱览平羌秀丽的景色,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如南宋诗人陆游在《离嘉州宿平羌》中写道:“淡烟疏雨平羌路,便恐从今梦入魂”。清代诗人赵熙在《板桥溪》诗中写道:“落日载偏舟,平羌碧玉流,小寒山入定,新绿竹呈秋,草园明双莺,桑园式一舟,未嫌孤客宿,彼美出乌尤”,描绘了平羌三峡艳丽秀雅、恬静妩媚的风姿。平羌三峡出口,有个著名小镇板桥溪,依山傍水,是个古老村镇,盛唐以来就是进出三峡的驿口。

平羌江水绿迢遥

《乐山县志》还载,当年李白出川东去乘舟过此曾夜宿清溪。由于峡口风光优美,景色迷人,历代诗人经过三峡时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句。

唐代诗人杜甫在《宿清溪驿奉怀张员我十兄之绪》有诗曰,“漾舟千山内,日人泊枉渚,我生本飘飘,今夏在何许,石根青枫株,猿乌啸铸侣,月明游子静,畏虎不得语,中夜怀友朋,乾坤此深阴,浩汤前后间,佳期赴荆楚。”这首诗,生动描绘了清溪的美丽自然风光和动物的偶尔出没,以及和友人夜晚相聚小酌时的快乐心情。

李白当年经过的乐山平羌三峡

 顺着平羌流过清溪镇,下行不远,就是高崖耸立的锦江山,又名铁帽山。

《乐山县志》卷二有一段记载:“锦江山板桥溪下流十里西岸”乃李白题诗处,说锦江山山巅有太白亭,亭今记,土人(当地人)呼其处为太白田。其碑石尚竖田中,字迹残缺不可识。黄庭坚亲书:“影入平羌”于亭上。太白亭,城北三十里锦江山之巅《方与胜览》作锦江山之侧,或谓三峡山。地方志记载,三峡山曾有李白题刻:“夜来月下卧醒,花影零乱,满人襟袖。如濯魄冰壶也”。这一题诗石刻,是对平羌古道做出的重要贡献,为乐山古代文化建设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的肯定,因而在《一统志》《全蜀艺文志》《蜀水经》等一大批古籍中均有记载,影响深远。

清代诗人张问陶《嘉定舟作》:“平羌江水绿迢遥,梦冷峨眉雪未消,最爱汉嘉山万叠,一山奇处一停桡”的诗句,描写平羌峡,两岸山峰刀砍斧削,山势险峻,江水碧波,风光秀丽的峡江景色。附近不远一巨石突兀立江边,被张问陶认为是“李白钓鱼台”位置。

李白真的在此地钓过鱼吗?相传,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李白离成都出川,乘船过平羌三峡,见到江中风景如画,于是停舟流连终日,下船来到巨石上垂钓。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块巨石称“李白钓鱼台”。经历了一千多年时光,“李白钓鱼台”巨石至今仍留在江岸,太白钓鱼的故事也一直流传民间。

来源:华西都市报


文/图:李贵平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