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5 09:14:25

阿来解读十首杜诗 复原杜甫草堂营建史

作者:肖姗姗 成博 来源:20210430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4-30 10:30:14 浏览次数: 【字体:

杜甫草堂一隅。

阿来。严路摄

杜甫草堂里的杜甫塑像。

杜甫草堂是如何建成的?杜甫在草堂的生活是怎样的?杜诗所描绘的成都风物有多美?4月23日下午,著名作家阿来在杜甫草堂开设雅集,以《杜诗记草堂营建史》为主题,用杜甫写的十首诗,还原草堂的从无到有。这些诗词还将杜甫的生活情趣与唐代成都的市井风情描摹得淋漓尽致。阿来直言:“杜甫用自己的诗把这一过程,以及草堂建成后的生活情景都详实地记录下来。后人评价杜甫诗是‘诗史’,其实他首先写的是个人经历,个人所经历的历史。个人经历映照着时代,构成更宏阔意义上的诗史。”□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肖姗姗成博/文肖雨杨/图

A

卜居浣花溪

这块地杜甫很满意

“至少从在秦州时开始,构筑一座可以让一家得以安居的草堂就是杜甫的一个梦想。在此之前,他有更远大的理想,那就是辅佐君王,改变社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这个理想早在战乱之中,在他被贬为华州参军,并最终弃官而去时就彻底放弃了。残酷的现实摆在他面前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构筑一个能使一家人躲避风雨的安身之所。理想被不断简化,直到变成一座再具体不过的草堂。在成都,他这个梦想得以实现。”从杜诗中,阿来既读出了杜甫颠沛流离的苦楚,更读懂了他修建草堂的欢悦。

构建房屋,第一步就是选址。反映在杜诗中就是《卜居》。“当时他寄居在城西浣花溪畔的古草堂寺,选址自然就从日渐熟悉亲切的浣花溪畔开始。果然,地址也就选在寄居寺院不远的浣花溪畔,‘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阿来透露,今天为解这两句诗,注解家为一件事争论不休,那就是谁为杜甫“卜”了这个地方,并出钱为他修了草堂。“一方认为这个人是裴冕,一方认为裴冕与杜甫并没有多么深的交情,加上这位节度使深谙权谋,且不爱诗歌,不可能资助杜甫构筑草堂。我觉得,这争论一开始就有些偏了。修草堂第一重要的不是钱,而是要一块地。大家都离开那个‘卜’,而只去说钱,并在此问题上聚讼不已,眼界有些狭窄了。我倒认为,这个主人就是裴冕,是身为地方长官的他给了杜甫一块地。‘卜’本来就是选地的意思。”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这一句,看得出杜甫对这块地是非常满意的。阿来说:“一个弃官而去的布衣,不需要住在城里朝九晚五。这里江流萦回清澈,对一个面山临水时写过动人诗篇的诗人来说,真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地方了。”

B

有人送钱有人送苗

草堂营建靠众筹

地方选好了,要开建,自然需要钱。而对于流落至此的杜甫而言,需要用钱解决的问题,真的是个大问题。好在又有愿意接济他的亲朋好友。“《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这位在王家兄弟中排行十五、官职是司马的人是杜甫的表弟,他出城来看望杜甫一家,并送来修筑草堂的钱。‘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盼着钱来的杜甫早就在江边等着了,所以王表弟还在江那边就被他望见了,看着他一步一步从桥上走了过来。写诗需要想象。读诗也需要一点想象。有了想象,诗中的场景才能生动活泛起来。”

有了钱,就可以开工了。阿来说,开工之时,杜甫对于草堂已经有了详细的规划。“看来‘主人’拨给他的地够大,不但要让他盖一座房子,还要让他可以靠着这地讨将来的生活。草堂开工在春天,也正是栽树植竹的最好时令。杜甫开建草堂,同时也是在构筑一个园子。钱都花在草堂的构筑上,营造这个园子的其他材料就要向当地的旧友新识寻求帮助了。一个诗人,唯一的手段就是写诗。好在那是个诗歌与诗才受到珍视的时代。”

钱用来修了房子,搭了园子。而像杜甫这般文艺的人,光有建筑物肯定不行,他要装饰这个家园。“他写诗《萧八明府堤处觅桃栽》,向一个姓萧的县令要桃树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规定数量,还要规定送达的时间地点。这可以看出当时的时代风习。”

栽了桃树,杜甫还要继续种别的。“他写了《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要竹子的对象是姓韦的绵竹县令。”阿来继续盘点,杜甫仍嫌不够,还要栽,“要栽生长快、很快成材成荫的树,打听一遍,四川此地,生长最快的要数桤木。写《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再向人要松树苗,写了《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最后还要果树苗,又写了《诣徐卿觅果栽》,‘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C

生活品味不能降

他要来大邑瓷碗

房子盖好了,园子里栽了那么多的植物,房子里还少些用具。怎么办呢?阿来笑言:“杜甫还是写诗问人去讨要。”《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写的就是他去要大邑瓷碗。阿来指出:“杜诗有一个特点,表面看朴实无华,就是诗人的随手书写,但艺术感染力就在这貌似不经意的起承转合,在诗意的随处点染处发生。有古人评此诗说:‘一瓷碗至微,却用三四写意。初称其质,次想其声,又羡其色。先说得珍重可爱,因望其急送茅斋。只寻常器皿,经此点染,便成韵事矣。’今天人说诗意,往往‘为赋新词强说愁’,离开具体的生活另行营造。而真正胸怀诗意者,都是从亲身经历与日常生活中开掘出来。日常事便成了‘韵事’,平常的起居就成了今天人常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话,所谓‘诗意地栖居’。”

有意思的是,这杜甫讨要的瓷碗,还是点名要的“大邑瓷碗”。由此可见,即使身无分文,全靠接济,这位大诗人也没有放弃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阿来专门把这瓷碗的出处,拿出来说了一说,“唐时的四川,有名窑烧制瓷器。杜甫向韦少府讨要的大邑烧瓷就出于当时著名的窑口:邛窑。从汉至唐至宋,在中国,四川一地都是经济生产非常发达的地方,繁盛的丝织业之外,传统的瓷器生产也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其中的代表就是邛窑。今天在邛崃一带,还有窑址可供凭吊。比如十方堂遗址。民国年间,内战不休的四川军阀还曾大面积开掘窑址,将出土的器物拿到市场上大量出售。当时在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任馆长的外国人葛维汉在古物市场上紧急收购。今天,我们可以在四川大学博物馆看到馆藏的邛窑精品,得感谢葛维汉等人的抢救之功。”

D

堂成之后宾客至

他愿作农人老去

当大邑白胜霜雪的瓷碗送到浣花溪边,杜甫营造草堂的工程便初步完成了。阿来解析道:“杜甫满怀欣喜之情,写了一首诗《堂成》:‘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背对着城市的草堂建成了,屋顶上盖的是白茅草。从江边已经走熟的路上望出去,可以看到郊外青碧的田野。桤树挡住了阳光,风动叶片,仿佛在吟咏诗章。竹子上露水下坠的同时还缭绕着炊烟。树上飞来了带着雏鸟的乌鸦,燕子也频频飞来,在屋檐下筑起新巢。有人说你这就是扬雄的家嘛,算了,我也懒得跟人解释说我不是他了。”

成都给杜甫的这个地方好啊:“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阿来读透了杜甫的心思,他认为杜甫是不想离开此地了,“这样的心情也是有诗为证的,‘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离朝廷越来越远,我就在这里做一个农人老去了。杜甫诗是上承陶渊明的,陶渊明的诗作正是写他归隐乡间农事的实践。”

《堂成》之后,他就开始过日子了。比如,先招呼朋友来玩。而记录下杜甫待客的诗,最著名的当属《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E

边走边吟

他让我们更爱成都

成都,给了杜甫一个颇为宁谧的安身之所,“我从杜诗研究杜甫在成都的行迹时,看出他在草堂建成后的很多时间,都在四处走动。游风景名胜,时常进城去跟新交旧友谈天吃饭,诗酒唱和。”阿来说,比如《蜀相》《琴台》等,还有那些描写蜀地的雨,锦江的花……

无论如何,这时的杜甫不再是安史之乱发生时,奔波于道上,亲见亲历苍生苦难而写下“三吏”与“三别”的杜甫了,也不是从华州到秦州再到同谷颠沛流离满心苍凉的杜甫了。在这里,他将带着欣喜之情为成都画像,为成都写下优美的诗章。“成都,这座建城史长达两千多年的古城,代表城市古老历史的物理遗迹鲜少见到。杜诗中的城墙没有了,华屋没有了,杜诗中写到的张仪楼没有了,黄师塔没有了,石笋没有了。成都之所以能作为一座文化名城存在,主要凭借的就是文字的记录了。书写成都,最优美、数量也最多的,就是杜甫。此前,成都出了一个大文豪司马相如,他的《上林赋》是书写都市景象的名篇,但他出川致仕,写的是汉代长安。只有杜甫,在成都三年多时间,留下了那么多关于成都的诗篇。清澈的江水、丰富的植物、温润的气候、众多的古迹、时人的身影与生活场景、城市的气象,无一不在他笔下清晰呈现。没有杜诗,我们几乎无法描摹成都,没有杜甫,我们也几乎无法歌颂成都。”阿来动情地表达了对杜甫的景仰,在他看来,杜甫是第一个给成都人文之美和自然之美定调的人。“杜甫让我们更爱成都,当然,我们也就更爱杜甫。”

来源: 20210430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