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5 09:14:25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大禹精神耀千古

作者:潘认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7-16 10:36:05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10位历史名人入选。2020年6月8日,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出炉,文翁、司马相如、陈寿、常璩、陈子昂、薛涛、格萨尔王、张栻、秦九韶、李调元10位历史名人入选。

2020年6月10日起,“四川省情网”及“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陆续推出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组织撰写的2批20位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文章,敬请关注,并欢迎在文尾“写留言”处留下您的读后感言!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文章之十二

大禹精神耀千古

潘认若

  禹,出生于今四川阿坝州境内,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神禹,上古治水英雄,夏王朝的创建者。禹离家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艰苦奋斗、公而忘私、创新求实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水功盖世

尧帝在位时,中原大地经常洪水泛滥,灾害严重,常常是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老百姓苦不堪言。

尧(图片来自网络)

为治理水患,尧求贤若渴,遍“求能治水者”。当时,各部落首领一致推荐了禹的父亲鲧。“鲧为人负命毁族”,尧不甚满意,但苦于找不到更合适人选,便勉强同意。

连环画《鲧伯取土》(图片来自网络)

果然,鲧治理洪水,只知道筑坝挡水,结果经过了9个年头,洪水仍没有消退。这时,舜代行了尧的职务,他在外出巡视时发现鲧治水不力,就立即下令撤了鲧的职务,并将他放逐到僻远的羽山,鲧最终死在了那里。

舜登天子位以后,治理好洪水,让群众过上水旱从人的生活,成为他最大的心愿。于是,在众人建议下,他启用禹,再战水患。

舜(图片来自网络)

“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的禹,为人仁爱可亲、诚实忠厚,工作勤勉谨慎。他没有因父亲鲧治水无功受罚而怀恨在心,反而认真总结父亲的经验教训,吃苦耐劳、殚精竭虑地从事治水工作。

禹受领任务后,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治水失败的教训,逐渐认识到鲧失败的真正原因:被动地筑堤叠坝,而没有注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水如果没有固定的河道,堤筑得再高也没用。他经过和许多有经验的老年人商量,终于摸索出新的办法。禹懂得了要消除水患,不但要筑堤防水,更重要的是疏通淤塞的河床,开凿渠道,让水流出去。

大禹治水(图片来自网络)

疏通河床、开凿渠道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那时,既没有锹,也没有镐,只有石斧、蚌耨、木耜这些不坚固的挖土工具。虽然当时人们已能冶炼铜,但数量太少,还不能用来制造农业生产工具。然而人们没有因此甘休。各部落的青壮年在禹的带领下,凭着这些简单的工具挖掘泥土,与大自然搏斗。他们凿开坚硬的岩层,拆除阻碍汇洪的堤坝。

禹随身带着测量的准绳,登高山立标志,跑九州测地形,不顾暑热冬寒,不顾雨雪泥泞,日日夜夜奔走在治水工地上;他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甚至听到自己儿子的哭声,都不进去看一下妻子和孩子;他自己饮食、衣着节俭,住房简陋低矮,可是治水兴修水利,却愿意花大力气,手脚上起满了茧子。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图片来自网络)

“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就这样,整整13个年头,禹走遍全国各地,带领众百姓开辟了九州的道路,疏通了九条大河,整治了九个大泽,开凿打通了九座大山,终于用疏导的方法平息了水患,安定了九州。因治洪水有功,人们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大禹治水也被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

大禹治水获得百姓支持和拥护(图片来自网络)

开启家天下

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因此,人们需要选举出贤能、公正的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抵御外来侵袭,进行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

尧、舜、禹的禅让故事便是佐证。如《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授权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于天下。”

大禹治水是与治国养民结合进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时,大禹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每治理一个地方,都主动团结氏族部落酋长,完善政权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史书记载,洪水退去后,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他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还让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不仅治理水患获得巨大成功,而且农业生产也取得了进步。孔子曾颂扬禹治水的功德说:我简直找不到他的一点缺点,他的宫室简陋却没有想到改善,而是尽全力平治水土,开沟洫,发展农耕,鼓励人民从事劳动。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大禹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国家”的最初形态——以国都为中心的“五服”行政区域划分形成了。

大禹治水 (图片来自网络)

大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了极高的威望。当舜年老时,禹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

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规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要以刑罚来惩办。禹还有组织地对不听教化多次叛乱的苗族进行征伐,打败了苗军,打死了三苗酋长,势力范围达到江淮流域。之后,“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奠定了大禹建立夏王朝的基础。

夏禹(图片来自网络)

大禹逝世后,把天下传给了益。但由于益辅佐大禹的时间不长,天下并不顺服他,“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于是,大禹的儿子启继承了天子之位,中国历史上王位的禅让制就被废除了,从此开始了世袭制,从“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启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当时背景下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正是因为有了‘家天下’,才有了新型的国家的形制。”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段渝说,不仅如此,大禹创建夏王朝,收万国青铜,划九州、铸九鼎,开创中国青铜时代。“青铜器也正是中国文明开始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大禹开创了中国古代文明史。”

精神耀千秋

“大禹治水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水利工作公而忘私、创新求实的精神。几千年来,大禹治水一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图腾之一,在世界范围也有广泛影响。”2019年12月6日,国家水利部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对位列12位历史治水名人之首的大禹作出如是评价。

 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原始部落时期,要制服洪水谈何容易。在父亲治水失败后,面对“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的严重局面,禹没有胆怯,没有退缩,毅然挑起了治水重担。在长达13年的治水过程中,他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治水成功后,他不居功自满,仍然按时巡守,希望天下水土平治。这种精神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豪情,就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奋斗精神。经过漫长的历史陶冶,这种精神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沉淀为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

大禹塑像(图片来自网络)

 公而忘私的精神。传说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了治水的艰难之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又走向了治水一线。第二次亦如此。当第三次经过家门口时,其子挥动小手打招呼,禹还是不为所动,挥手告别妻儿,义无反顾地投入治水。对此,舜帝夸奖大禹说:“惟汝坚,克勤于邦,克勤于家,不得满假。”这就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其中所蕴含的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教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石。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图片来自网络)

 创新求实的精神。面对滔滔洪水,大禹 不仅知难而上,敢于斗争,而且勤于思考, 善于斗争。 其父采用“围堵筑障”法治水,只能收一时之效,一旦溃决,祸害更大。 因此,禹深入了解洪水的症结,把握规律,因应地势,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既有效制服了水患,又引水灌溉农田得以水利,开创了中国水利史上化害为利的先河。 不拘泥于一物,不墨守成规,大禹治水的实践赋予了中华文化实事求是、创新求实的内涵,培育着中华民族敢于改革创新的鲜明特点。 中华民族正是凭借创新求实精神,不断解决阻碍发展的问题,获得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往期回顾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 文翁——公学始祖兴教化 汉代循吏第一人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两晋两“国志” 光焰万丈长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偶像的力量:最早的粉丝逆袭之路——司马相如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一部《三国志》 千秋良史才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常璩:矢志于史终不悔 著录巴蜀“第一人”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风骨峥嵘 壮志难酬 ——一代诗骨陈子昂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薛涛:一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巴山蜀水的乡土文化对李调元诗学思想的buff加成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草原上的雄狮大王——格萨尔王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张栻:湖湘有“理” 他从蜀中来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秦九韶:世界数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星星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整理:潘认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综合处)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