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李师父”与西藏的茶缘——李国林在易贡种茶的日子里‖蒋龙华
李国林在易贡指导茶叶种植
说西藏茶叶,少不了易贡。
说易贡,离不开易贡茶场。
在易贡茶场,说到种茶,茶场的人会说到“李师父”;说到制茶,他们也会提到“李师父”,甚至说到易贡的美景,他们也会说到“李师父”……“李师父”无处不在。
“李师父”是谁?
他叫李国林,雅安市雨城区农业局原茶叶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援藏专家。
缘起调查
李国林与西藏结缘于1984年。那时,四川省农垦勘测队与西藏林业厅合作,进行宜茶性土壤调查,李国林成了调查队的一员。他们的目标是察隅县,在从林芝前往察隅的途中,偶然听说易贡也产茶。于是,调查队在通麦拐了个弯,直奔易贡。后来,四川省农垦勘测队向西藏林业厅提供的一份《西藏易贡农场宜茶土壤抽查报告》中认为,易贡的气候和土壤适合中、小叶种的茶树栽培。
“当时其他人想着西藏条件艰苦、冰天雪地,都有畏难情绪。我喜欢野外,不怕吃苦,也想为民族团结做点贡献。征求父亲同意后,就毅然走上了雪域高原。”已逾古稀之年的李国林,对30多年前第一次去西藏的场景仍记忆犹新。
“之前在书上看到过对林芝的介绍,那里空气湿润,可能适合种茶,也可能有蛇。”到西藏林业厅报到后,李国林找来了军用地图、匕首、蛇药等,以便野外考察时应急。
道路的艰难还是出乎李国林的意料,从拉萨到林芝就整整花了15个小时。和调查队一起从林芝前往察隅的途中,听说东久、易贡曾经种过茶,他们又专门来到这两个地方,花了10多天的时间考察,取土样、测土壤,手抄西藏茶叶发展资料,大家起早贪黑。
道路季节性通车,要到乡镇、村子,需要租马、找向导。一路上,他们走破桥、过溜索,穿越原始森林,历程惊心动魄,几次差点有性命之忧。因为紫外线强,李国林的皮肤晒脱了皮。为了裹腹,青稞面加冷水成了大伙野外考察的家常便饭。
当年8月底,考察结束。回到拉萨后,调查队将《西藏易贡农场宜茶土壤抽查报告》交给西藏自治区政府。“建议在那里种茶”,为当地人民发展茶叶吃下了“定心丸”,也为李国林后来与易贡茶场结缘埋下了伏笔。
易贡种茶
1994年,中央西藏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对口援藏”,国家援藏60个项目,其中一个便是关于易贡茶场改扩建工程。由于不懂边销茶、细茶等专业生产方法,时任易贡茶场场长的帕甲亲自来到雅安,把李国林“借”到易贡茶场做援藏干部。
其实,按照李国林的想法,他倒未必想做一个茶人,这位巴金的亲侄子,农学世家的子弟原本想当一个地质学家。
李国林是“65届”的学生,“文化大革命”让他的命运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由于成分问题,他没有机会继续读书,而在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川西机器厂子弟校代课。12年过去,终于盼来能够再次求学的消息。李国林思量再三,没有选择他喜爱的地质专业,而是选择了当时四川农学院园艺系茶叶专业。1978年他参加高考,顺利考上,1982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雅安县农业局(现雅安市雨城区农业局)。
“去过西藏的人都有西藏情结,我也想回去看看。”距第一次到西藏已有10年之久,李国林对西藏的山水人情很是牵挂,“当时,当地的老百姓很穷,还是想帮帮他们。”
为节省茶场的开支,李国林专门从雅安带了4名维修工人,帮农场翻修机器。为了提高工人的积极性,茶场发给李国林的工资,他都先给了工人。
李国林对茶叶生产加工过程把脉时发现,因为制茶工艺不好,茶叶炒青过后又焦又燥;有的茶农施肥方法不对,用马拉犁,扯断了茶树的须根;茶树茶龄普遍超过30年,茶种老化导致产量不高……
李国林知道,要规模化生产,生产线必须要机械化。于是,1995年6月回雅安后,李国林又想方设法购买了加工机器送去西藏。在此后的两年里,他在每年2到6月份进藏,教工人们做茶。而后回雅,10到12月份又再进藏,安装、维修茶叶加工机器。
如此奔波,只因为他对藏茶已萌生了深深的感情。
情缘未了
20世纪90年代前,易贡茶场只需完成生产任务,不用考虑销路。当没有了国家统一收购后,不知如何打开销路的茶场开始变得难以为继。
2010年,广东援藏雪中送炭。时任易贡茶场茶叶加工厂厂长的安青来到雅安邀请李国林再次出山,希望他能帮助茶场渡过难关。
在李国林看来,“雪域上的茶叶”是块金字招牌,但必须对粗放的茶叶生产工艺进行改造,才有可能打开市场。李国林建议安装先进的制茶设备,将绿茶发酵,制作成更耐保存、更符合市场的黑茶。茶叶加工设备很快就到位了,黑茶也随之量产。2011年是西藏解放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易贡茶场又将黑茶制作成纪念茶饼,在当年的销售中大出风头。
茶饼制作让大家尝到了甜头,也让大家看到制作更受当地人欢迎的黑茶、红茶会有更好的前景和销路。在李国林的带领下,茶场试制了第一批“雪域红”红茶,并将其写进了企业标准。这也是西藏制作的第一批红茶。
接下来两年,“雪域茶极”“雪域银峰”和“易贡云雾”等高端产品相继在易贡茶场面世,易贡茶场还注册了“雪域茶谷”的商标。
自那以后,2012年至2019年的每一年制茶季节,李国林都会前往西藏,做起易贡茶场的义务监工、免费顾问。李国林在易贡茶场不拿钱,基本上算是个“老志愿者”,后来茶场实在过意不去,就给了一点生活补贴聊表心意,还说“如果不拿这个钱,也不好意思再请你了”。
采访中,刚好一位师从李国林的易贡茶人遇到不懂的问题,电话求助李国林,他亲切地称呼李国林为“李师父”。他告诉笔者,李师父不是一般的师傅,“李师父”的“父”是父亲的“父”,这是我们延续了将近30年的尊称。
2019年,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李国林获评四川茶业终身成就奖。
如今,76岁的李国林已不能常驻易贡,但更多的雅安人走了进去。在茶界闯荡多年的辜甲红来到了易贡湖畔,他与易贡茶场合作,进行茶叶种植、培育、生产、销售,茶艺及茶文化传播、推广、茶新品、茶工艺研发工作。在他身边,更是聚集了一大帮雅安人在易贡湖畔安营扎寨,他们的目标是依托这里的生态优势,让西藏人民喝上西藏产的“雪域圣茶”,同时把雪域茶谷打造成了康养天堂。
易贡茶园(高富华 摄)
易贡茶园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规模茶园(新华社发)
作者:蒋龙华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