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从四川亚西机器厂走出去的“大国工匠”李白千总工‖张树林
从四川亚西机器厂走出去
的“大国工匠”李白千总工
张树林
2016年国庆期间,乐山市五通桥区牛华镇二码头学校昔日的小伙伴们举行毕业40年聚会,午后的阳光照在李白千微微驼背的身上。他少小离家老大归,从千里迢迢的广东回到老家五通桥。举目四望,谁家没有日丰管?看到自己多年前解决燃气输送难题的铝塑管已经普及,李白千感到十分欣慰。
“日丰管管用五十年”,一条在建材界有名的广告语,大家耳熟能详,但说起日丰管背后的李白千,许多人都感到陌生。而在广东佛山,李白千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就是为日丰管注入生命和灵魂的人,中国塑料管道行业第一位“大国工匠”。
李白千,工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日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
李白千是我们四川亚西机器厂的老邻居、发小和同学,这位从四川乐山五通桥牛华镇走出去的大国工匠,让我引以为自豪。
1963年,李白千出生于五通桥牛华溪巴岩井一幢古色古香的亚西厂家属楼里。那是一幢解放前富人留下的有上百年历史的小洋楼,里面住了6家人,当时被戏称为“亚西厂的中南海”。他的父亲是亚西机器厂会计股长,母亲是乐山地区建筑公司医务室的全科医生,一个标准的知识分子家庭。随着小李白千年龄的增长,李爸爸经常从亚西厂图书馆借回家的书籍成了他的最爱,为他打开了教科书之外的另一个世界,闲来他手不释卷。
由于从小就视野开阔,李白千小学时学习成绩优良,初中时担任班长兼二码头学校红卫兵团长。那个年代的集体活动多,李白千作为红卫兵团长,手持半导体话筒,指挥近千人的学生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地行走在牛华溪大街上,显得从容不迫,指挥若定,并显示了极强的应变能力:有一次,学生游行队伍从炭坝市返回二码头学校,路上偶遇亚西厂职工的游行队伍,他灵机一动,指挥队伍高呼“向亚西厂学习,向亚西厂致敬”,此举赢得亚西厂职工队伍的阵阵掌声。大家议论纷纷,“这个娃娃不得了,以后一定比我们有出息。”
1978年四川省恢复统一中考,李白千夺得乐山五通桥二码头学校成绩第一名(总分352分)。亚西厂的职工交口称赞,誉其为“亚西神童”。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的李爸爸,有“亚西第一算盘”之称。但因故被下放到铸工车间劳动、职工食堂卖饭菜票、供销科当会计,生活在旁人异样的眼光中,郁郁不得志。儿子能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乐山一中,让领导和同事们对他刮目相看。一夜之间“沾”儿子的光,李爸爸终于扬眉吐气。李白千最初填报的志愿是中专,后来李爸爸得知四川省重点学校乐山一中恢复全地区招生,连夜搭乘运煤车赶到乐山地区招办,费尽口舌终于说服招办的人改了志愿。看到一向严厉的父亲脸上露出难以掩饰的笑容,李白千深感欣慰。父以子荣,母以子贵,自此以后,这个荣誉成为他内心强大的动力。
乐山一中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郭沫若的母校,当年只招收两个班,总共100人,每个学生都是各区、县学校的青年才俊,尖子中的尖子,学霸中的学霸。他们有追求、有梦想,每个人都如饥似渴地醉心于学习。在你追我赶的浓厚学习氛围中,李白千学习更加刻苦努力。据李白千回忆:考入乐山一中对他一生的影响巨大,以后每在人生低潮时,他就默默地告诫自己:不要轻言放弃,不要辜负父母的重托和故乡的期望,不要辜负母校乐山一中的培养!
1980年,李白千考取了成都科技大学(1994年,四川大学、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校园汇聚了各路精英,天赋加上勤奋,让这一代大学生日后成为社会的栋梁。李白千所在的班级更是卧虎藏龙,高手如云,让他不敢有半点懈怠。
1984年7月,李白千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国营成都新型建材试验厂担任技术员,后来转型生产建筑涂料。李白千从小就吃得苦舍得干,进厂后扛料包上平台,蹬三轮送基料,脏活累活抢着干,性格开朗随和,很快与工人师傅打成一片。他学以致用,成效明显,半年时间便成为了全厂公认的“王牌技术员”,一年后被任命为车间主任。1985年,成都市建材工业局新成立一家合资公司,自主研发并生产乳液和乳液涂料技术。整个项目的技术由李白千全面负责,从资料翻译、配方试验,到设备装配、安装调试,经过大半年紧张而艰苦的工作,一次性生产出了合格的涂料产品。当看到洁白的乳液缓缓流出时,他的眼泪也跟着乳液不停地流淌。
1988年,我就读亚西电大,班主任戢磷老师安排我们到成都科技大学做实验。当时只晓得李白千在这所高校上过学,却因久久失联无法找到他。巧的是有一天中午,我和几位家乡的同学在学校食堂排队打饭,突然有人在我的肩上拍了一下。我回头一看,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原来他也正好来食堂打饭,听到熟悉的乡音寻声而来。老友相见分外亲热,李白千立马从身上掏出一叠饭菜票为我们买单。晚上,几个从小长大的伙伴在他的房间里,天南地北地一直聊到半夜,久久不愿离去。
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李白千越发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用,萌发了回母校考研继续深造的想法。但80年代研究生录取率极低,一时他心中产生了畏难情绪。李爸爸知道后特地写信鼓励儿子:“你是1978年全乐山地区最优秀的100个尖子生之一,要对自己有信心。” 从读高中到读研,父亲的格局决定了儿子的人生高度。父亲的鼓励让他信心倍增,从此在考研路上艰难前行。但他的追梦之路注定不会平坦,临考前一个月正是车间试产最紧张的时候,李白千白天带班生产,晚上熬夜复习。年轻的好处就是熬完通宵,白天抽空在车间打个盹又是满血复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等来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得以重回母校深造。
1992年,李白千以优异成绩考取成都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全校春季招收的博士研究生才8人,能够站在象牙塔的顶端,让他充满自豪又倍感压力。他的博士生导师沈经炜教授是80年代在法国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批海归,是聚合物加工形态学的权威。沈教授营造了一种既严谨又宽松的教学氛围,课堂上严肃认真,课后平易近人,偶尔还带学生去踏青郊游。沈教授不仅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也强,当了副院长还天天泡实验室。在这样的严师手下,他受到的专业训练足以受益终身。
1993年暑假,李白千指导家乡的一家化工厂生产乳液生产,一举成为万元户,但他并没有沾沾自喜。后来在读博三时受聘国营成都新型建材试验厂当技术顾问,指导开发专用涂料。就这样,他学以致用打开另一片天地。
1994年底,李白千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他在川大教了6年书后,2000年4月辞去四川大学塑料工程教研室副主任职务,南下加盟佛山市日丰企业科技有限公司(现日丰企业集团),成为负责研发的总工程师。不捧金饭碗让旁人瞠目结舌,李白千自己也坦言:“当时我从大学辞职,内心很挣扎。但企业老板非常重视研发人才,我还没学会开车,给我配的车已放在车库了。”老板的这个举动,深深地打动了李白千,终于让他义无反顾地加盟日丰集团。
2000年,日丰在业内开创先河,成立了独立的管道研究所,李白千担任第一任所长。他说:“当时大多数企业只是成立研发部、技术部,而日丰却拥有研究所,这在业内来说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可见日丰对科技研发的重视。”
上世纪90年代,铝塑管凭借抗腐蚀、使用寿命长等优点,逐渐成为镀锌钢管的理想替代品。日丰企业创始人许伟钊先生看准商机,国内第一家从德国引进全套生产设备,同时进口聚乙烯、铝带、热熔胶等原料,一举杀入铝塑管产业这片“蓝海”。来到日丰后,李白千首先开展原料国产化的研究。他经过无数次试验,陆续实现了从铝带、热熔胶到内外层塑料全部材料的国产化,大大提高了日丰管的竞争力。
2005年,日丰决定进军北美市场。但北美市场的“门槛”很高,必须通过美国NSF的认证。由于美国自来水可直接饮用,因此需要较多的消毒剂,其中的游离氯是一种强氧化剂,会加速塑料管的老化。因此,日丰管既要达到美国的卫生性能指标,又要具备抗强氧化的能力,在当时这是全新的课题,国内完全没有借鉴的案例。对此,身为工学博士的李白千坦言:“难度非常大。”
日丰的PE-Xb管在进入美国市场前的第一次测试,以失败而告终。“在美国做此类测试费用不菲——当时做一次测试的成本就接近100万元人民币。”李白千说。但令人欣慰的是,日丰对这个项目非常支持。从2005年至2007年,在公司大力支持下,李白千率领团队对不同配方的多种管道做了上千次内部测试和工艺改进。
回想起那两年的经历,他每一天都在煎熬,连走路、吃饭都在想配方。李白千说,“当时我最喜欢去游泳,因为游泳时可让我心无旁骛地奋勇直前。”经过不断地实验和改进,最终日丰在国产原料基础上研制的RF1#配方,成功拿到了进入北美市场的通行证,成为国内唯一达到NSF最高抗氯等级的PE-Xb管制造商。日丰后来陆续获得了22个国家共56项产品认证,从而使日丰的管道产品陆续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200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铝塑管制造商,日丰也因此成为海外塑料管道市场上“中国制造”的优秀代表。
李白千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前进的步伐,他又开始研究新的课题。以家用热水管为例,水速不快,就会沉积泥沙和水中微型胶团,而后在管壁形成生物粘泥,影响传热效率;如果管道更加光滑,就能减少效率损失,减少清洗次数。通过创造恰当的流变学条件,李白千带领团队将日用管道的光滑系数控制在0.4微米,这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200。用李白千自己的话来形容,“犹如抚摸少女头发一样光滑”。根据传统做法,要提升管道的保暖性能,就要加大壁厚。为节省资源,他大胆设想:减小管壁在管道中间增加一层玻璃纤维来达到保暖性不变。三年间,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做了几百次实验,最终成功,结果减去15%管道壁厚——等于减少产品的15%原料消耗,从而降低成本,部分性能甚至超过北欧等国同类产品。
骄人的成绩来自从生产实践不断去寻找产品质量提升的空间,加盟日丰已有21年的李白千,保持每月上一天夜班的习惯,并且一有时间就会“到车间逛逛”。最近几年因工作太忙、年龄也大了,去车间的时间才渐渐少了。“在生产线旁,只要我摸一摸管道,就大体知道挤出的管道是否稳定、是否有杂质混入、口模是否该清理。”李白千说:“在我心中,生产线上的塑料管是有生命的,它会无声地告诉我们:管身温度过高是冷却不足;温度过低是冷却过度;忽高忽低则是挤出量不稳定;如果掌心感觉到管道表面不光滑,有可能是熔体破碎的先兆。如果感觉到管道中有无规律的颗粒感,则说明原料中可能混入了杂质。如果管道表面有很细微的连续凹痕,则说明口模处有被烧焦、硬化的塑料附着……”21年来,他心中只有一根日丰管,李白千就是这样极致地向冰冷的日丰管注入了灵魂。
在李白千主导下,日丰从研发到生产建立了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每款产品从实验室研发到成功量产,都要先经过5000次以上冷热水循环试验,验证配方、工艺的优化,再由技术人员进行两周的模拟管道生产,检测产品的生产工艺以及生产质量。检测数据合格后,再进行“放大性试验”,即在车间随机安排班组进行生产。当车间生产出来的产品达到实验室认证水平,新产品才能实现量产,并且在正式生产过程中,每200米就要对管材进行尺寸、外观、受力等检验测试;出厂成品每90千米要进行爆破、扩径、静液压等测试,确保每1米日丰管都管用50年。
据世界行业权威杂志《KWD-Global Pipe》的统计,从2002年到2008年,日丰的铝塑管产量已从全球第三跃居全球第一。根据材质不同,日丰管产品也从最初的铝塑管向PP-R、PE-RT、PEX、PVC等塑料管拓展,涵盖建筑冷热水、建筑采暖、建筑燃气、建筑穿线管、建筑排水管等应用领域,创下“焊接中国首根铝塑管”“国内唯一进入美国市场的铝塑管民企”等纪录。在日丰企业的引领下,管道50年使用寿命早已被确立为管道行业的标准。
李白千凭借勇于创造、精益求精的精神,主导、参与25项创新项目,带领团队为日丰企业集团拿下一个国家专项奖、4个广东省科技奖、两个广东省专利奖。为拓展海外市场,主持完成企业内部研发项目46项,相关产品获得56张海外市场认证证书。
李白千的不懈努力为日丰赢得了市场与荣誉,祖国也不会忘记他。2014年,他成为佛山市科技奖(技术人才类)特等奖唯一获得者;2015年,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2016年,被评为佛山市首届“大城工匠”;2018年,被评为“南粤工匠”,同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评为“大国工匠”,成为塑料管道行业“大国工匠”第一人,也是佛山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李白千坦言:我作为一个从小在工厂生活区长大的孩子,一直对在轰鸣机器旁挥汗如雨的工人师傅充满敬意。小时候的理想就是长大后接父亲的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高考制度的恢复,使我最终成为脑力劳动者,但儿时的记忆很难抹去,所以在象牙塔里宣誓成为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一员,最后到日丰工作,也算是对不能实现儿时梦想的一点点补偿吧。老一辈亚西人对工作一丝不苟、做事精益求精的精神,从小便深深融入了自己的血液,对他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当遇到佛山这片肥沃的土壤和日丰这个广阔的平台,让他犹如龙入大海、鹰翔蓝天,得以尽情发挥,充分施展,引领他最终成为“大国工匠”。
什么是工匠精神?李白千认为:就是对产品精雕细琢,并做到极致,同时让追求永无止境成为一种精神理念。在李白千看来,工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尚巧”,追求技术之巧的“能工巧匠”,熟能生巧,这是80%的人都能做到的;第二个层次是“尚精”,追求技艺之精,要琢磨、探索,“精益求精”的“行业大匠”,这是少数人能做到的;第三个层次是“道技合一”,从技艺中领悟“道”的真谛,把技艺升华到理论,再从理论高度去前赡产品的未来发展方向,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我自己正在往这个层面不断努力当中”,他如是谦虚地说。
成为大国工匠的李白千仍然未满足现状,他正在一步一步地努力摘取管材科枝皇冠顶上的明珠。
为此,五通桥牛华镇的家乡父老期待着。
作者简介
张树林,1964年生,笔名森林、树哥小屋,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牛华镇人。国家心理咨询师,乐山市莉琳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常务理事长。曾在四川亚西机器厂等单位工作。退休后,在嘉州合唱团任团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张树林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