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阿来讲“杜甫 成都 诗”丨“无一字无来处”的杜甫,开启了历代诗人书写成都的风潮

来源:四川在线 发布时间:2022-02-12 20:00:11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成博 摄影 向宇

公元712年2月12日诗人杜甫出生,公元2022年2月12日,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阿来在成都开讲《杜甫 成都 诗》。当天的讲座中,阿来选择了杜甫到达成都时写下的第一首诗《成都府》开讲。

一首《成都府》,清晰明了的文字背后,处处体现着杜甫的大学问,正如前人在评价杜诗时所说的,杜甫的诗“无一字无来处”。讲座过程中,阿来除了从文字层面梳理诗人行走中的观察与思考,也旁征博引地从古代典籍中,为《成都府》的文字找到了出处。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是杜甫初入成都城时看到眼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时的感受,这是非常优美的画面。但对于身穿“征衣裳”流落四川的杜甫而言,由于不是自己的家乡,他感到的是无所适从。“从‘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的《登楼赋》中,我们读到‘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杜诗中的很多语言都是这样,前人在各种各样的场景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运用过,但是当杜甫再去运用时,我们感到这种语言文字的效果得到了加强。”

阿来说,成都从秦汉时代起就是一座名城,但是直到杜甫来到成都前,成都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却并未得到文人们的注视和描写。“今天可以看到汉代文学家扬雄在《蜀都赋》中这样描写成都‘尔乃其都门二九,四百余闾。两江珥其市,九桥带其流’。”而在杜甫之后,成都逐渐成为了历代文人的“宠儿”。

成都与杜甫,是一种相互成全的关系。正如明代学者李长祥所说,“少陵诗,得蜀山水吐气;蜀山水,得少陵吐诗气”。阿来认为,阿来在成都找到了审美的精髓,找到了将诗歌与自然山水、人生际遇、家国情怀进行结合的方式,这种来自巴蜀的“无言之教”与杜甫在诗歌上的成熟差不多同时发生。在他人生最后十来年流寓四川期间,杜甫迎来了他诗歌上的成熟期,“无论是在艺术上、思想观念上,还是诗歌理论上,在杜甫生命中最后的十来年,都走向了成熟。”

而杜甫的诗歌,也成为千百年后我们描绘成都市仍会时时引用的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等等经久不衰的诗句,也让阿来想到了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正是杜甫的文字表达,让我们时隔千年仍能被这座城市的自然山水和人文风光感动。

近年来,在谈到成都时,世人喜欢引用杜甫《赠花卿》中的“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或者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中的“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阿来认为,这种凝练的、印象式的描写充满了美感与诗意,但从提供历史信息的多少来看,他仍然认为杜甫通过观察、行走写下的《成都府》是超过前两者的。

来源: 四川在线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