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先进】退休“不褪色”的史料挖掘与传承人——李正银挖掘整理史料助力党史学习教育
退休“不褪色”的史料挖掘与传承人
李正银挖掘整理史料助力党史学习教育
拥有近50年党龄的沐川县退休干部李正银,对党史国史和地方文化情有独钟,是沐川有名的文史爱好者。2012年,李正银从沐川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部长岗位退休后,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挖掘党史地情资源,撰写了大量史料文章,成为了中赋会副会长、《中华辞赋》杂志社会员、《中国火炬》杂志通讯员,四川省政府文史馆特约馆员、《关爱明天》杂志特约记者,乐山市党史研究员、沫若书院研究员、乐山市作协会员,还担任沐川县关工委执行主任、县老科协会长、县文联作协主席、县作协主席等多个职务。
退休十多年来,李正银怀着爱党爱乡的情怀,充分发挥“五老”志愿者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优势,一心扑在沐川党史乡愁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宣传上,先后获乐山市优秀老干部志愿服务者、先进老科技工作者、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2021年9月12日,沐川县关工委执行主任李正银在乐山市关心下一代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言(图片来源:新华在线网)
热心史料挖掘 著书立说感党恩
李正银的家搬迁了多次,但客厅一直悬挂着毛泽东主席像,这是他怀念伟大领袖、感恩共产党的真实写照。凭着对党史国史和地方文化的热爱,他深入挖掘整理史料,以撰写党史地情文章的方式感恩共产党,弘扬正能量,引领新风尚,大量文章在各类研讨会作交流或在刊物发表。仅2020年,他撰写的党史地情文章有80余篇在各类媒体发表。
梳理李正银的史料创作,可谓硕果累累,佳作连连。他所著的《沐源川赋》获第三届中华魂全国辞赋赛优秀奖,《四川赋》获全国作家作品年选一等奖。《樱花园赋》《竹园烈士纪念园赋》《橘梦园赋》《扬雄在蜀》《巴蜀家风赋》《森态源赋》《箭板小学赋》等多篇赋被中华辞赋等杂志采用;《毛泽东赋》《改革开放卌年赋》在中赋网刊载;《沐源洄溯》在中国“一带一路”研究暨西南历史地理学术峰会上交流;《巴蜀千载情 川渝一家亲》在川渝文化共建共享学术研讨会上交流;《毛泽东评价孙中山》在四川省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座谈会上交流;《沐川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开发》在乐山文化的内涵外延与传承发展专题研讨会上交流。《毛泽东活的灵魂》在沐川县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交流;《沐川改革开放40年城乡沧桑巨变》在沐川县纪念改革开放40周座谈会上交流;《学党史·感党恩·见行动》在乐山市党史学习教育研讨会上交流;《征粮剿匪在沐川》《五指山下剿匪记》在《乐山文史》刊载;《建党百年赋》《陈毅故居赋》《郭沫若赋》等大量文章在关爱明天网发表,被沐川地情期刊《涉川》采用。
关爱弱势群体 益智扶贫育新人
“党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李正银深谙此道。他利用担任关工委主任的“职务之便”,邀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赵家骥为沐川中学300多名师生讲党史《站稳人民立场—为人民服务》。调研剿匪遗址与新农村建设,形成了沐川党史故事《后山前行》;参加沐川县苗苗幼儿园914名师生和家长开展的军民大生产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为沐川中学等10所中小学、幼儿园3300多名师生讲述征粮剿匪和农民暴动中的英烈故事,用实际行动学习宣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2021年七一前夕,他先后到大楠镇白云村讲《乡村振兴:农村大有希望》,到沐溪镇关坪村、黄龙村讲《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共产党好·毛主席亲》,还组织“五老”文艺爱好者到沐溪镇5个村参与庆祝建党百年演出,用实际行动为引导青少年和基层群众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时代新人,助力乡村振兴。
为了党史方志宣传教育更接地气、更得人心,李正银注重宣传教育与扶贫助弱有机结合。邀请成都华康医院到沐川为100余名群众义诊,资助李明东等15名建卡贫困病残儿童65万余元。争取四川六喜珠宝有限公司与沐川县卷桥小学“结亲连心”,捐资120万元建希望工程楼1400平方米,让427名师生有了新的教学楼。得知学生程萍因家庭困难缀学,他立即与沐川职中联系,让程萍重返校园,并顺利考入四川农业大学;得知学生黎佩玲患白血病,他带头捐款1000元,组织“五老志愿者”捐款3.59万元,带动社会爱心人士捐款30余万元,使黎佩玲得到及时治疗重返校园。争取到中国农科院土肥研究所与北京中农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家,看望并资助贫困家庭辍学女孩骆春燕返校读书,《沐川县关工委为辍学女孩骆春燕圆读书梦》事迹曾在人民日报网络平台报道。
情系农村发展 发挥余热促振兴
李正银的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复员后回乡务农。深受父亲影响,李正银年轻时有过6年军旅经历,退休后接手经管岳父母无力耕种的田土。为提高田地种植效益,他于2019年引进10斤具有自留种、多年生、省人工、无虫害、抗倒伏特性的传统高杆常规水稻—宿根稻(即宿睡寒冬,次春再生的水稻),率先在海拔500米的幸福乡杨柳村试种。经过育秧、移栽两个阶段,坚持不喷农药、不用化肥、不打除草剂的“三不”措施,实现亩产800斤,消除了年年买种、犁田、栽秧的困扰,深受农民群众欢迎,推广种植面积200亩。其经验做法《沐川高杆宿根稻深受农民欢迎》曾在四川科技信息网报道。
除培育推广宿根稻外,李正银充分利用浙川“银龄行动”和专家“服务营地”这两个阵地,引进推广中茶302等3个优质茶,连续10年邀请中茶所专家、川农大教授及省市老专家到沐川为群众传授技术,优质茶、猕猴桃、土核桃、白魔芋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骨干产业。邀请中肥所专家到沐川开展“科学施肥进农家”活动,在17个乡镇165个村推广,农民群众受益匪浅。李正银先后在乐山市“三农”工作暨浙川“银龄行动”、老专家科技服务营地工作会上作题为《依托“两大”平台,做好“三农”工作》《依托科技平台,实现精准扶贫》《弘扬创新精神,落实乡村振兴》的交流发言,获浙川“银龄行动”援助乐山茶叶发展项目先进个人。其调研报告《李家山茶世界夺冠,沐川县创紫茶之乡》在2020年9月14日的人民日报网发表,《沐川县关工委调研科学施肥进万家活动》被人民日报网报道。
现年69岁的李正银,离开工作岗位已有9个年头,但依然坚持退岗不“褪色”,积极参与编辑地情期刊《涉川》并为其撰稿,带领“五老”开展党史宣传教育。他喜欢做的是文学创作、关爱儿童、农业生产和适当运动,用他的话说,人的生命在于运动,清闲下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既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社会发展,自然乐在其中,乐得其所。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中共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