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慈爱仁厚 人如青莲——记院士恩师、专家慈母伍尚仁先生
慈爱仁厚 人如青莲
——记院士恩师、专家慈母伍尚仁先生
执笔/王 旭 审订/赵义山
伍尚仁先生是我国著名墨学家、南充西山书院及川北大学文学院创始人伍非百先生长女,今已93岁高龄了。在她求学、从教、持家的一生中,既浸润在父亲构建的浓厚中学氛围里,又熏染在母亲营造的西式教育环境中。其幼年、青年时代活泼自由,成年求学时期父亲引导、自己刻苦,学有所成。从教、持家数十年,育人有道、教子有方,不仅在中学带班的学生中培养了两名院士,其子女亦个个成才,有医学名家,有物理学教授。
2020年11月17日,四川师范大学赵义山教授(左二)访问伍尚任老师(右二)时合影(左一系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教师王旭,右一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徐江,赵义山 供图)
书香乐园里展开的人生
伍尚仁先生生于1928年12月,在她刚满40日时,父亲非百先生受邀赴成都大学(四川大学前身)授课,为初生的爱女尚仁先生摄影并于照片后题词:“乙巳二月六日将赴成都大学教授,为小儿登寿摄影,时出生才满八十日也。双瞳秋水,两颊春云。虽细细睇示,仿闻一种乳香也。”这样细腻温柔的描写,每次读来,都使我感动。尚仁先生是非百先生39岁时迎来的第一个孩子,从题词中,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珍爱这个女儿。取小名“寿儿”,寓意希望她长寿,后来到了入学的年级,改学名,因为“仁者,寿也”,又取名伍尚仁。
1929年,襁褓中的尚仁先生跟随妈妈和奶妈,到南京与时任国民政府考选委员会专门委员的父亲相聚。在南京她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代。尚仁先生在中央大学附属小学读到三年级,用尚仁先生的话来说:“当时接受的全是西式教育”。上课老师采取的是启发式教学,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自然课了,学习蚕豆,就煮蚕豆给大家吃,每个小朋友拿着小杯子去接蚕豆,先带壳吃再剥壳吃,然后一边吃一边学习蚕豆怎么发芽、怎么生长等知识。彼时虽然年龄较小,但这种在玩耍中启发式的教学给尚仁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学有所成后走向教师岗位时,她亦不赞同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而多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远在贵州担任典试长的父亲写信要求母亲带领她们兄妹回到了重庆。刚回重庆时,父亲依旧还需返回南京考试院汇报工作,彼时母亲病重,年幼的尚仁先生需带着妹妹去上学。后来父亲弃职退隐南充西山,专心整理国故,并于1943年在西山洋人湾创办西山书院,此时尚仁先生虽多是住校求学,但寒暑假在西山与父母兄妹度过了许多自由愉快的少年时光。“我们家的风格都是很自由的,尤其对尚处于低年级的我们,父亲都是放出去满山跑的模式,带着我们玩儿”,尚仁先生说。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当属父亲带着她们放风筝、捡鹅卵石等。父亲会自己扎风筝,给自己扎一个大的,给孩子们分别扎一个小的,在父亲的“带领”下,兄妹几人从洋人湾到西桥河的山路上来回跑,“斗风筝”,看谁的风筝飞得最高最后落下,父亲就判定谁赢了。有些时候,父亲又带着他们兄妹在嘉陵江边捡鹅卵石,兄妹几人在江边跑着、跳着来回挑选,到了饭点也舍不得回家吃饭,父亲站在江边看着他们,背着手笑称:“这就是‘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啊!”有时父亲还会教她们爬树,尚仁先生和妹妹都会爬树。夏天,找到一颗低矮又翠绿的梧桐树爬上去,躺在硕大的树干上,读自己喜欢的书一读就是几小时。等到上了高年级,父亲又是严肃的。寒暑假在家时,每天早上天一亮,兄妹们就得起床,个人划分了“势力范围”扫地,扫完了就要去父亲的书房背书,背古文、旧课,背完又要讲新课。晚上,当父亲和西山书院授课的老师们坐在院子里聊天时,也把少年尚仁先生喊过去背书,并且要求很严格,学了《梁惠王》,就得把梁惠王从头到尾背完,背不下就要一直循环,直到完整背出为止.......当然,父亲对他们的陪伴与教导还远不止于这些.......
整个童年到初高中的少年时期,中国虽正经历着巨大变化,父亲亦是那变化洪流中的一人,但为了自己的学术理想和家庭,父亲毅然弃职回乡、归隐西山,也为动乱中的小家创造了一处平和的世外乐园。正是在这样的氛围里,伴着书香清风,尚仁先生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南充西山洋人湾原西山书院教学楼(2021年5月19日赵义山 摄)
从读书到交友
1945年,年仅16岁的尚仁先生考上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大学期间,尚仁先生成绩优异,在1946年金女大迁回南京后,获得免试资格可自由选择转入其他学校。但回忆起这段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求学生涯,尚仁先生记得的,却是一些小趣事。
一是在金女大的第一学年,体育、音乐、英语等三门“副科”的成绩,得了三个警告,学校没有告诉她,而是直接把成绩单寄到了乃父非百先生手里。尚仁先生说:“我都不知道,我父亲也没有说什么,也没有责备我。”父亲虽没有责备尚仁先生,但是却从她大二开始,便从南充来到川大任职,一边授课,一边陪伴尚仁先生,督促她的学业。但其实就是这三门副科的成绩,尚仁先生在大一时也很快补上去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得到过警告”,一路保持了很优异的成绩,在大一结束、金女大回迁之后获得了免试的资格进入其他大学。在华西大学做毕业论文时,多位专家教授都愿意指导她,最后尚仁先生也写出了一篇极漂亮的文章。在毕业后走入工作岗位时,初入教师岗的尚仁先生还因为这篇毕业论文得到了彼时领导的赞赏,最后多分配到了三个班的历史课。
二是在读书期间,帮助了一位好友。大二时,自己最好的朋友给她写信道别,因家庭贫困,自己没法再继续上学了,要退学了。面对好友的窘迫境地,在母亲的帮助和建议下,尚仁先生“偷偷”去领取了父亲两个月的工资,然后给自己和好姐妹一起缴纳了一个学期的学费和伙食费。后来父亲回了成都,又让尚仁先生给需要缴纳儿子学费的亲戚送去了十多个银元,这下,父亲两个月的工资所剩无几了。父亲追问起来,年轻的尚仁先生还和父亲赌气:“拿去帮助同学了。是您从小教我们要帮助优秀而清贫的同学,我这个好友就是优秀而清贫的,学习成绩也好,排球也打得好。”父亲说:“那你要先给我说一下嘛,你看这会儿我一点钱都没带就回来了。”最后还是父亲去南充在成都做生意的熟人那里借了钱才度过这次因帮助别人而出现的家庭经济的“小危机”。尚仁先生和这位好友一直保持着很亲密的关系,两人的友谊也从学生时代一直延续到现在。毕业后两人都分别走上了教师岗位,虽不能时时在一处,但还是彼此惦念。我们去拜访尚仁先生那天,她正穿了一件淡紫色的毛衣,她说:“这个毛衣就是我刚给你们说的那位好友给我织的,我已经穿了三十年了。”我和同行的小伙伴都惊讶无比,一是因为尚仁先生的简朴,二是因为两人的友谊深挚。老友八十大寿时,想让尚仁先生给她写首诗,一向不喜社交也从未做过诗的尚仁先生还是特意为好友写了一首随感,用以纪念她们的深厚友谊:
抗战胜利初识君,
华西坝上结友情。
球场拼搏身矫健,
课堂奋发亦领先。
献身教育爱祖国,
改革开放志更坚。
桃李芬芳庆八旬,
祝君健康逾百年。
以诗心,教子弟
华西大学毕业后,尚仁先生便走向了教学岗位。在她从教的数十年中,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桃李遍布各行各业,而其中最著名的,是尚仁先生培养的学生中出了两位院士:一是在她刚毕业时任初中班主任时,一是她教的南充第一中学五九高的学生。“当时南充地区只有两个院士,结果都出在我带的班上”,说起这一成就,伍尚仁先生显得很平淡。一直谦虚地说:“其实更大的功劳是党和国家。我们学校当时经过解放后的改造、经过抗美援朝运动和宗教界的‘三自运动’即自立、自养、自传,重新组织了董事会,由西南文教部直接拨款,学校也成为了四川师范学院的实习基地,成为了‘川师附中’,所以才能先后出这两名院士。”她谦虚地表示是自己比较幸运正好教了这两个班,而不是因为自己教了他们,学生才成长为院士。而因为自己的成长和求学经历也是一路在父亲的“引导”中度过的。她说:“后来我当老师,遇到一些昏的学生,有时耍得来不知天道白日的,我觉得很正常。”所以在从教过程中,她极大程度地尊重学生自由的天性,又结合科学的方法论,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刚接手她培养出一名院士的南充一中五九高时,学生们都不信任她,接到她的班主任任命通知时,学生的第一反应都是:“她?”意思是说尚仁先生太年轻了,和他们前两任班主任比起来“太嫩了”,经验不足。但是相处的过程中,尚仁先生最终以自己的丰富学识和人格魅力成为了他们最信任的老师,并且培养了多位在各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学生。现在尚仁先生的家里,还藏有南充一中五七高学生赠送的一幅画,感谢恩师尚仁先生的教导培养之情。
尚仁先生育有三子,亦各个成才,在各领域皆有所成就。大儿子是华西牙种植医院著名的牙种植专家、科主任,二儿子现任国家新能源专家委员会执行秘书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尚仁先生开玩笑说:“是以管理学生的模式管理孩子教育他们的”,尊重他们,但严格要求。其中最值得学习的,是伍尚仁先生从小就锻炼孩子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要自己洗衣服、要学做饭。尤其过年过节的时候,同事们都很惊奇:“伍老师,你上午都还在上课,怎么这会儿却是你们家最先吃午饭啦?”尚仁先生说:“因为我都是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啊!”三个儿子,一个负责买菜,一个负责做饭,一个负责打杂,“分工合作”,锻炼培养他们的生活技能。其中尚仁先生的大儿子还会织毛衣。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刘教授的外科手术做得很漂亮,手很稳,说不定多少是得益于尚仁先生在生活中培养了他打毛衣的这一份“手艺”呢。
现在尚仁先生多和小儿子住一起,小儿子为了照顾母亲,几乎每日都亲自做饭,负责母亲的饮食起居。以前尚仁先生中午12点10分下课,回到家饭菜已经做好了。现在偶尔外出的尚仁先生每次要回去也打电话问小儿子:今日要不要买点什么菜回来啊?小儿子总回答:不用了,饭菜已经做好了。少时或许是母亲刻意地培养,现在却是儿子主动地敬孝。这人间烟火味,最抚慈母心。
以素心,成此生
就尚仁先生的人生经历来说,虽成长于一个动荡的年代,但由于父亲的缘故,本不是属于一个清贫的家庭,至少,应该能保证一个还算“富裕”的生活状态,但是尚仁先生却一直是在父亲的“节俭”教导中成长的。父亲办西山书院,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常常补贴一定的生活费用,所以经常节省家里的开支。在尚仁先生的记忆中,家里是连猪肉都很少吃的。父亲带她“下馆子”也是常去东城根街黄包车夫们吃饭的地方,平常家里只有来了亲戚,才会稍微吃好一点。所以尚仁先生也一生养成了“帮助优秀而清贫的人”以及简朴的生活习惯。时至今日,她对于生活环境等也没有特别的要求,从未购置过房产,一直住在教工宿舍里。
在工作岗位上,尚仁先生兢兢业业。但对于名利外物,不特意追求,甚至在组织给予她应得的名誉奖励时,也主动退让。尚仁先生在1979年,教龄刚满30年时评上特级教师,那是四川省、包括重庆在内历史学科第一批、唯一一名特级教师,学校以及同事们让她写经验分享时,谦虚的尚仁先生委婉谢绝了,笑称:“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经验值得分享”。最后在学校教研组的再三要求下,写了一篇教研组经验总结,并且在学校要求发表在《四川教育》杂志时,也委婉谢绝了。尚仁先生共获得过两次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第一次评上时是1979年,尚仁先生接受了,但是在四川省的一份杂志要采访报导她的事迹时,她也婉言谢绝了。第二次是1983年,这时尚仁先生找到学校负责人,主动提出这一次不要再推荐她了,“因为评不评这些(荣誉称号),我都是一样工作的,把这个(名誉)让给其他老师吧。”学校为了尊重她的意愿,就没有把她推为候选人。但是在最后的评选环节,南充市推上去的候选人落选了,最后学校又把尚仁先生推荐了上去,于是尚仁先生又第二次被评选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但此后尚仁先生再三推辞,坚决不评选一切优秀称号了。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尚仁先生说:“人生在有些事情上,淡然一些,不准会有一些‘不虞之誉’;如刻意追求,也说不定会有‘求全之毁’,这便是我的体会。”
尚仁先生淡泊名利,但一生秉承父亲“帮助优秀而清贫的人”的家风,除了学生时代帮助好友,在工作后,亦不辞辛劳不计报酬帮助办学艰难的新建学校。尚仁先生在成都十二中任教期间,成都有一所新建的中学,他们校长以及校长助理等人曾前后三次去邀请尚仁先生到他们学校任教,并许以一些名号和待遇,但尚仁先生都谢绝了。最后一次来的老师坐在尚仁先生的办公室久久不愿离开,说因为他们学校刚新建创办,实际上没有太多经费去聘请一些名师。尚仁先生听后才回答:“凭这个理由,我倒是可以考虑去上课。”于是尚仁先生准备亲自去学校看看,了解一下实际情况(也因为彼时的尚仁先生刚做了青光眼手术,也想去看看自己是否能挑起这个担子)。学校准备派车来接,尚仁先生也拒绝了,自己从位于电子科大的弟弟家出发,独自骑自行车前去。最后了解了这个学校确实很困难,并且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但领导和同事都很积极努力很有想法,于是尚仁先生答应给他们上课,并且只收10块钱一节的课时费(那时一节晚自习都是20元的课时费),这样一上就上了三年。其间多次都有调薪的机会,并且许多老师也推举尚仁先生想让她去向学校反映调薪的问题,但尚仁先生都从未去过,也从未主动要求过加薪,一直到后来国家整体物质水平提高,薪资水平整体上调,尚仁先生才接受了加薪。当时成都正在修二环路,汽车太堵,只能通过三轮车,大多数人都认为奔波于两个学校上课太过劳累。但尚仁先生说:“因为确实很喜欢学生们,他们都很可爱,领导又努力,同事们也很友好,而且当时改革开放教育系统也很需要人才,所以自己坚持下来了。”在要结束课程时,学校组织历史学科的老师集体听尚仁先生的课学习经验,她亦教完了所有示范课后才离开。
尚仁先生以诗心仁爱教育学生和孩子,以坦荡淡然的心态成就了自己慈爱仁厚的一生,留给了世人无价的德范,值得我辈学习和景仰。其慈爱仁厚,人如青莲,尚仁,名符其实也。圣人有云:仁者寿。尚仁老师今年93岁,依然健朗,行动自如,生活完全自理,圣人之语,岂虚言也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执笔:王 旭(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教师)
审订:赵义山(四川师范大学首届狮山学者杰出教授,四川省文史馆馆员,中国散曲研究会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