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巧夺天工,大师之名心“玩”出(下)‖ 唐雪元
巧夺天工,大师之名心“玩”出
唐雪元
参悟,匠心独运苦思虑
沙场砺精兵,深海擒蛟龙。
今朝青锋出,利剑破长空。
得胜可逐月,破浪傲苍穹。
1998年5月,蔡文华先生加入成都市根雕协会,第二年春天,便赶上了协会年度根雕艺术精品展。
“是骡子是马,总要拉出来溜溜。”抱着如此心态的蔡文华先生经一年精心准备,将自己雕刻的《飞天》《仙鹤》各2件作品送展,结果他的2件作品被人高价购走,这让初出茅庐的他很是“受宠若惊”,也让根雕协会的领导层对他刮目相看。
作品一览
更没有让他想到的是,“受惊到肉跳”的事情还在后面——2000年6月,成都市根雕协会领导层换届选举,他竟然被大家推选为会长!
原来,时任成都市根雕协会的会长张振国对他青睐有加,认为他对根雕的领悟和热爱是“真正爱到了骨子里”,故而力排众议,多方斡旋,力挺他“上位”成为自己的接班人。
果然没有让张振国会长失望,这一年秋,蔡文华先生在送仙桥开起了“蔡氏根雕馆”,并在接任会长后,定期组织会员开例会,交流、总结最新的根艺经验,定期组织外出交流活动,去具有根雕特色之地去实地采风。
身为成都市根雕的“扛把子”,蔡文华先生深感责任重大,也深感“打铁还须自身硬”的真理。
“唯有多出叫得响的精品,才是王道。”蔡文华先生真诚地说,根艺的最高境界是“天趣”,也就是要顺乎自然,道法自然,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讲究的是神似,讲究的是根艺自然美。是故,在作品的构思时,他思考的不仅仅是一件作品能否形似,更重要在于能否神似。他追求的是根艺的“天然去雕饰”,尽量保证原料的天然野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一件原料,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距离,甚至是在不同的心情下去看,都会展现不一样的风情。
《贵妃醉酒》《拓荒》
笔者发现,蔡文华先生潜心思考的时候就像参禅悟道一般,脸上不喜不悲,眼神中却有着坚定、欣赏、喜悦、宁静,颇有些超然物外的感觉。他常常沉浸在根艺的世界中,浑然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一个个树根,在他的脑海中幻化成了威武雄壮的东方醒狮、引颈高歌的破晓雄鸡、环视睥睨的凶猛藏獒、蜿蜒吐信的狂舞金蛇、踽踽独行的拓荒者、满面沧桑的楼兰老人、茕茕孑立的行吟诗人、恬静淡然的撒拉少妇……活灵活现,从本来的形体中破茧而出,有了生命,有了灵魂,有了空灵的味道。
蔡文华先生认为,作品展现的是艺术家的灵魂,他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让作品说话”。他手上的每一件根雕作品,都是“世间独此一件”的佳作。他说,因材施艺是根艺的基本原则。对千奇百怪的树根进行取舍、雕琢、磨制,如枝、须、洞、节、疤、纹理、色泽、态势等,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完美地融合起来。根艺的独特,在于其“世间独一”的珍贵。但是想要获得这份珍贵,需要付出的艰辛,只有根雕的艺人才会明白。“制作根雕不是简单的事,但正是因为所有的不确定性,才要根艺更具有魅力。”在几十年的不断磨砺之下,他的雕刻技艺已经圆满。他雕刻时,看似十分随意,行云流水,犹如庖丁解牛般举重若轻。用寥寥几刀,赋予根艺以生命甚至灵魂,这或许就是雕刻的真谛。对他来说,这不是在完成一项工作,而是在创造一个生命,是享受生活,是根艺的寻道之旅,而对观者来说,则是一次美的历程,一次艺术的熏陶,一次情感的升华。
蔡文华先生在雕刻的时候又极为慎重。重一分则嫌深,轻一分则嫌浅。这或许是因为,通常的根雕,只要原料有几分相似,在雕刻师高超的雕刻技巧之下,大都能变得栩栩如生。而他希望的却是用最少的刀刻斧凿,让一件在旁人眼中平平无奇的树根脱胎换骨。那些原本不起眼的树根,在他的精心雕琢之下,竟成了一件件千姿百态、趣味盎然的艺术品。这仿佛一位精益求精的诗人,逐字逐句推敲,追求练字练句,只为了作品的完美。
如他的作品《生花妙笔》,让人看后遐想不已。中国书法艺术是一门独具魅力的东方奇葩,这门艺术的重要工具及毛笔,古人称“中书君”。千百年来,书法家利用它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世界来,“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颠“,作者巧用黄杨木的天然优美,经巧妙构思雕琢,即成一支可以纵横挥洒的索毫,将其置于千年乌木自然笔挂,更添几分雅意。作者把自身的风尚志向和对乾坤万物的理解溶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最终找到形神兼备的表达形式,这件作品的气质,即可满足文人雅士的境界追求,又可以追忆数千年来艺术家不倦不悔的智慧投入。
《生花妙笔》
又如作品《瑞云峰》,让人观之惊讶莫名。作品取材于历经数十年沧桑岁月的香衫根材,由于它在自然界里经过长期的水寖,干旱,腐烂,以及风化断裂,残损,虽外观杂乱无章,光怪陆离,貌似丑陋,但它却隐藏着绝妙的自然之美。作者利用本身较完整的天然造型,稍经雕琢局部作了简单的人文自然艺术处理,精心打磨后,色泽光润,木质上乘,肌理流畅,展现出自然赋予的整体感及内在魅力。
《瑞云峰》
再如作品《我欲乘风归去》,取名源于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人品之也是感慨良久。该作品取材深山老林悬岩之上的多年生柚木之根,由于长期有限的泥土、沙石和裂岩中生存,条件伪劣,生长缓慢,经沙石挤压造成自身膨胀变形,而形成的奇特形态。根形曲折,根材色泽红润,质地坚硬,S形的长势,肌理线条自然流畅,形如飞天。作者巧用自然之美,因形赋神,稍加修饰,以点睛技法,突出主题,一幅造型生动线条优美,神行兼备的“奔月”画面引入眼帘,不由让人有感得诗:
《我欲乘风归去》
本是高贵种,根盘万丈崖。
风霜从屈曲,造化苦安排。
一遇伯乐手,能开济世怀。
摩挲闻号角,孰肯老萧斋。
伯乐相马般探寻,参禅悟道般思考,庖丁解牛般施艺,蔡文华先生的根雕之道令人惊叹,正如四川电视台专访栏目中说的那样:任何接触过蔡文华根艺的人,都会为那“天人合一”的艺术造诣而感动而惊喜,从而产生某种冲动与共鸣,这就是蔡文华根艺的魅力所在。
破局,根雕香道两相宜
一壶茶,根雕作品上点上一颗倒流香——倒流熏香,烟雾萦绕;如伊人缓缓,不急不慢,倒流而至。暖风摇曳,一柱青烟倾泻而下,如“银河泻落万山巅,玉界遥驰一道泉”,好壮观。独特的草木香萦绕,香雾渐浓,眼前又幻化成“灵泉透海流香细,雪液澄虚抱影圆”般缱绻诗意,观此雾,闻此香,夏日疲惫不觉渐渐消散。
生活在都市的人,每天都经历着喧嚣和疲惫。有时,会特别想要跳脱出来,为生命寻得一些寂静时刻。未曾想,这一粒倒流香,竟是通向那个时刻的门。
《听泉》
此香形似水流,颇具清新典雅之风、高山流水之美,让人流连——它便是当下越来越风靡的倒流香。
何为倒流香?倒流香,又被称为“下流香”,此“下流”并非广义上的“残格下流”,而是产生的烟雾不会像一般青烟一样往上飘,而是像水流一样向下行水流一样向下行,在视觉上给大家一种烟往下流出的境象,看起来很是雅致,闻起来也是淡淡幽幽的感觉,非常惬意。
“根雕作品与香道结合是我的破局之道。之前,根雕作品多有‘同质化’‘同面孔’的普遍性问题,严重制约了根雕市场上升空间,一时被人广为垢病。怎样改变?唯有不断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的创造思路,二是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主动与现实生活对接对话,按通俗话讲,就是要接地气,不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我们都要接纳,让我们的作品进入寻常百姓家。”蔡文华先生边说边在现场又点燃一颗禅香,放进玻璃罩里的根雕作品《米芾拜山》之内,霎时白烟袅绕,顺着根雕凹槽逆流滚滚而下,形成一幅高山流水的中国山水画卷,人物和山峦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没有,这才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从而让根雕具有了生命力和无声的语言。”他一脸笑靥地说。
《米芾拜山》
演示完毕,重回茶几上的蔡文华又向笔者娓娓普及我国的“香道文化”:香道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很多吟诵香道的著名诗词歌赋,如宋代文人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写出了“梅香”,又借“梅香”表现了诗人林逋对于梅的极度热爱;陆游的《雨夕焚香》:“芭蕉叶上雨催凉,蟋蟀声中夜渐长。燔十二经真太漫,与君共此一炉香。”描绘出了一幅雨夜焚香图,也寄托了枯凉孤寂之感。除了描写香道的诗词之外,我国古代还有很多其他作品写到了“香”,古代著作《神农本草经疏》曾记载沉香可以用于除恶气、安脾胃,有治病养生之奇效;《本草纲目》一书里面也记录过沉香可以驱寒、治疗发热、治疗咳喘和气息倒流,还可以通肠道,用处很广很多。
《悠然》
轻呷一口茶,蔡文华继续介绍道,国人对香的喜好,无论古今,均是与生俱来的天性。香悦人悦己,并能从中调动内在的灵性,于有形无形间让身心得以舒展,妙用无穷。香,是一种传承性的文化,在古时,作为文人墨客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香何以为聚?
到现代,香呈现的形式趋于多元化,所承载的人文精神也更为丰富,逐渐发展成空间美学的经典元素之一,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品香从古至今都是文人雅士的爱好。尤其是现在,不仅香道爱好者喜欢品香普通老百姓也越来越青睐于熏香。现代人们生活压力大迫切需要找到一个舒展身心的渠道,熏香恰恰能够让人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偶尔邀三五知己,于茶室畅谈、于书房挥毫书,优哉游哉的品茶熏香,观赏倒流香缓缓而下的意境是生活中莫大的享受。
蔡文华先生坦言,正因如此,近年来他创新开发了诸多根雕与香道相结合的“倒流香”经典作品,现已经完全进入市场,受到广泛关注,海内外传诵,也让他名声大噪——
2001年,蜀汉杯中国盆景艺术作品展,《我欲乘风归去》银奖;
2004年,成都大庙会根雕展,《雄鹰》一等奖;
2005年,成都市第四十一届花会根雕展,《闹春》金奖;
2006年,成都市第四十二届花会根雕展,《依恋》金奖;
2007年,成都市第四十三届花会根雕展,《天韵》《观音送子》金奖;
2008年,成都市迎春根雕精品展,《鹰》《岁月》金奖;
2009年,成都市根雕艺术精品展,《荷塘秋韵》金奖;
《荷塘秋韵》
2012年,成都市迎春根雕、奇石精品展,《神来之笔》金奖;
2013年,成都市迎春根雕、奇石精品展,《睡美人》《如意》《我欲乘风归去》金奖;
2014年10月,《家庭与生活报》对其展开人物专访报道;
2019年,四川省新文艺群体发展成果展,入选作品:《傲视群雄》《望庐山瀑布》《仙山古佛》《听泉》《生花妙笔》;
2019年,2020年,“手艺成都”入选作品《英雄独立》《悠然临空》《竹报平安》《活色生香》;
2019年,“太阳神杯”天府宝岛工艺设计大赛,《望庐山瀑布》金奖,《米芾拜石》《生活妙笔》银奖;同年,获评四川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授予的“四川省美术工艺大师”之美称;
2020年,“太阳神杯”天府宝岛工艺设计大赛,《一览众山小》金奖,《抬头望喜》银奖,《最美逆行者》铜奖。
《抬头望喜》
荣誉的获得与作品的获奖,让蔡文华颇感欣慰——“我终于玩出了大名堂!”
事实上,笔者观他的“倒流香”作品,当真是思想上高层次的洗礼与涅槃——
《悟》,展示的是达摩面壁的画面,作品中的达摩高额深目,表情刚毅,袈裟披肩。穆然静坐的达摩,专注而深沉。那份专注的表情,似在悟道,又似冥想。左边的岩石顶上,燃上一颗禅香,那汩汩流下起的青烟,一如山间溪水欢快而下,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动感。外圈木料的天然粗粝纹理,增添了深山静寂的韵味,而达摩袈裟的抛光处理,更是增添了佛的神圣意味。而更多让观者体会的是那份执着,那份“十年面壁,一苇渡江”的毅力和成就。
《悟》
《望庐山瀑布》,此作品选材千年金丝楠乌木,作品展现当年李白游庐山,吟咏庐山瀑布的心情。作品利用根才自然之形,巧用透漏之美,稍加人文自然修饰而成,它以浓缩自然景观的形态,置香其中,使烟倒流形成的高山流水画面绮丽,雄伟,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通过香与天的精神联系,触物思人,触景生情,乃风雅颂堪称赋比兴。作品创作时,紧扣香道崇尚的情和雅正,自然,没有繁杂的雕饰,香之艺,香之美,在器,在物,香之道,香之义在人,在心。
《望庐山瀑布》
《仙山古佛》,作品选材于经过多年的自然风化的黄荆根材。利用根材的自然形状与肌理,做成一巍峨的山子。山巅之际托出的禅坐的菩萨在似与不似之间表达出君子情怀与普萨慈悲。前人作菩萨造像有千姿百态,而将其置子云霏数千的天际,可谓大胆探索,悠然凌空去,飘渺随风还。这种巧作与中国水墨画有异曲同工之妙。景自天成,与各种自然现象息息相关,--千百年的风雨铅华,日辉月映,足以让心领神会的美妙意境,沟通古今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这种寻找与巧作,契合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养成的审美情趣,所以也成为难得的文房清供。
《仙山古佛》
呵,好一个蔡文华!眼下时虽夏日,然而他的执着,他的锲而不舍,他的丰盈成果却在精神上给记者带来了丝丝清凉,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一位雕友写给他的诗:
腐根断枝随水流,
一生辉煌至此休。
幸遇惜才痴雕客,
枯木逢春再千秋!
吟罢他人之诗,笔者也偶得一首《七律·赞根雕大师蔡文华》,权为本文作结——
腐朽糟顽遏焰薪,
雕凿砍剉顿成珍。
凝眸菩萨罗汉异,
慨叹李杜志未鹍。
道笃神奇鸡化凤,
心诚功苦杵磨针。
但经巨匠回春手,
古木瞬间价万金。
(全文完)
前期回顾
【艺术】巧夺天工,大师之名心“玩”出(上)‖ 唐雪元
作者简介
唐雪元,国防时报社《军民文艺特刊》主编兼记者部主任,中国散文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理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唐雪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