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戴碧湘的戏剧人生与捐赠的珍贵戏剧资料(二)‖ 汪毅

作者:汪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7-11 21:28:38 浏览次数: 【字体:

戴碧湘的戏剧人生

与捐赠的珍贵戏剧资料

(二)

汪 毅

第二阶段:业余阶段

戴碧湘从事戏剧职业化人生始于1938年3月。 是年,他20岁,转入戏剧人生第二阶段(职业化阶段),即从业余转段到职业化,产生了质的飞跃,构成了其戏剧人生中最充分、最重要、最根本、最壮美的阶段。 这个阶段,从1938至1986年,时间长达48年,具有时间长、区域广、成就大、影响深等特点,圆满了他的戏剧梦,决定了他的戏剧人生理想,凸显了他“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开拓了他波澜壮阔的戏剧人生,书写了他戏剧人生的壮丽诗篇。

这个转段的标志是,戴碧湘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由以往的业余戏剧身份转为职业化。随即,戴碧湘任中共四川工作委员会戏剧党支部书记(后改任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党支部书记),吴雪选为组织委员,丁洪选为宣传委员(后来陈戈选为支部委员)。党支部直接与时任省工委宣传部长程子健联系。

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既是一个抗日宣传组织,又是一个专业戏剧团体。为提升演出品质和促进演出效果,在戴碧湘的主持下,演剧队推选了王肇禋为队长、吴雪为副队长。队务委员会则由戴碧湘、朱影樵、丁洪、陈戈、王肇禋组成。这个组织构成,表现了戴碧湘的组织和领导才能,奠定了他在演剧队灵魂人物的地位,亦足见他此时已是重任在肩、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1938年5月,在戴碧湘带领下,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开启了第一期到四川各地的巡回演出。这次活动,对戴碧湘戏剧人生职业化之后“抓班子,带队伍,促演出”是一个重大考验。巡回演出从成都出发,经彭山、眉山、乐山、五通桥、犍为、宜宾、江安、纳溪、泸州抵达重庆,参加双十节举办的全国第一届戏剧节。在重庆,作为大会25个演出队之一,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在街头义演《女扒手》为前方战士募集寒衣捐款,所得款项居各队之首。

第一届戏剧节结束之后,演剧队沿成渝公路,经璧山、永川、荣昌、自贡、内江、资中回成都。往返历时220余天,行程上千公里,算得上是演剧队的第一次“长征”,仍具有“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时代意义,即演剧队沿路在乡镇、工厂、矿区和兵营演出多场节目,宣传了抗日救亡,团结了工农兵学商。剧队除演出《塞上风云》(戴碧湘饰剧中的柳德三)、《渡黄河》(戴碧湘饰剧中的过来人)、《米》(戴碧湘饰剧中的李先生)、《马百计》(戴碧湘饰剧中的马百计之子)、《中华民族的子孙》《古城怒吼》《打鬼子去》《有力出力》《毒药》《太平年》《民族公敌》《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难民曲》《木头人》《女扒手》《飞将军》《渡黄河》《中华民族的子孙》《九一八以来》《抓壮丁》等剧目外,还沿途传播了《游击队之歌》《义勇军进行曲》等20余首抗敌歌曲,宣传了抗日救亡,在巴蜀大地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助于方言在戏剧中的效果表现,解决某些指导性的争鸣问题,戴碧湘结合演出情况还撰写了《论方言剧》专文并发表。

1939年2月,经上级党组织同意,戴碧湘率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开启了第二期流动演出。其路线,经郫县、温江、崇庆、双流、新都、简阳、乐至、遂宁、蓬溪、南充、合川抵达重庆北碚,后又经合川、广安、岳池、南充转回成都,演出时间长达260余天。期间,在乡镇、工厂、矿区和兵营进行了多场演出。演出的节目有《民族万岁》(戴碧湘饰剧中的暴动领袖)、《群魔乱舞》《钦差大臣》等。回到成都后,根据党组织安排,戴碧湘与演剧队部分同志一路向北,于1940年2月抵达革命圣地延安,结束了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使命,开启了参与成立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总剧团(简称“西青救总剧团”)的新航程。

1941年,戴碧湘调至延安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简称“青委会”)宣传部工作,后去延安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简称“青干校”)。在青干校期间,戴碧湘一边参加学习,一边参加演出。青干校与西青救总剧团演出的剧目有《塞上风云》《渡黄河》《启蒙者》《雷雨》《伪君子》《铁架列车》等。5月1日,《塞上风云》在八路军大礼堂上演。演出结束后,戴碧湘受到青委会表扬,获得奖品《〈联共〉(布)党史》一书,上写有“赠给《铁架列车》模范工作者戴碧湘”。是年秋,为贯彻党中央精简方针,青干校与西青救总剧团改建为延安青年艺术剧院,戴碧湘任剧务部主任、编导室主任等职务。

1943年,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成立。根据组织安排,戴碧湘赴陕甘宁三边地区工作至1945年5月返回延安。初期,戴碧湘任宣传队教员组成员之一(教员组实为创作组织和艺术生产指挥中心),兼管演出。1945年初,戴碧湘任联政宣传队党支部书记。

在三边地区,演出队演出的剧目有《兄妹开荒》《张丕模除奸》《赵富贵自新》《抓壮丁》《上天堂》《夫妻逃难》《刘二起家》《夫妻运盐》《劳动英雄王科》《三边风光》《妯娌争光》《刘顺清》《张治国》《军民一家》《沁园围困》等。演出队除为军民演出,还为中外记者参观团、美军考察团进行演出(演出剧目由周恩来审定),展示了抗日民族根据地军民的战斗生活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仅1944年的12月至1945年的5月不到半年期间,演出队在40个大小单位的演出便达106场,创造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奇迹,时《解放日报》专门报道。

戴碧湘写作勤奋,但遗憾若干作品流失于战争中。据不完全统计,在延安与陕甘宁期间,戴碧湘创作的剧本有《期待》(独幕话剧)、《归队》(独幕话剧)、《三排长与一排长》(广场歌舞剧),与人合作创作的剧本有《抓壮丁》(多幕话剧)、《赵占魁》(三场话剧)、《邓世军大战磨合滩》(多场歌舞剧)、《兵夫团结》等,导演了《兄妹开荒》(秧歌剧),撰写了若干诗词。其参与或组织的演出达数百场。概括起来,戴碧湘戏剧创作的形式有话剧、歌剧、歌舞剧,抒情化是其特征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抓壮丁》在延安的首演。1942年初,《抓壮丁》在延安剧院落成的小礼堂演出,受到好评。同年5月,《抓壮丁》在王家坪、杨家岭等中央机关所在地演出,若干中央领导观演。

《抓壮丁》作为受观众欢迎的保留节目,新中国成立前后还在若干地方演出,1962年搬上银幕,由陈戈编、导、演集于一身,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追溯一番,其实《抓壮丁》是1939年春四川旅外剧队创作并演出的一个讽刺喜剧。该戏最初借用一个幕表剧《亮眼瞎子》的框架,没有文学脚本,多由演员在台舞上自由发挥、即兴表演,完全体现了集体创作意识,艺术形象深入人心。后经陈戈、丁洪、戴碧湘、吴雪等补充修改和加工整理,《抓壮丁》遂成为地方话剧经典,文本于1942年在延安出版,1962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重版,作者署名陈戈、丁洪、戴碧湘、吴雪等集体创作,吴雪执笔。

《抓壮丁》陈戈、丁洪、戴碧湘、吴雪等集体创作,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62年

1946年1月至1949年,戴碧湘转战千里,从延安至东北组建并主持部队文工团工作,先后任辽西文工团(后转为辽吉军区文工团)团长、七纵宣传队(后改为四十四军文工团)团长。战时的文工团,既是一支专业文艺队伍,又是一支机动的政治突击队和从事战勤工作的先锋队,具有哪里需要哪里去的特征。这一段经历,在戴碧湘戏剧人生中具有特殊性,即接受了血与火的考验。除率文工团参加著名的四平战役、辽沈战役,还一度任四平第四区区委书记、区长兼公安分局局长。期间,戴碧湘创作了《飞夺泸定桥》剧本,撰写了若干文艺作品(诗、歌词、评论、杂谈、故事),组织文工团演出了《军爱民,民拥军》《清算》《赔偿》《放下你的鞭子》《兄妹开荒》《白毛女》等剧目。

1949年,戴碧湘率部队文工团参加了解放天津的战役。随即,由北向南,率文工团参加了解放广州和万山群岛的战斗,见证了一个翻天覆地时代的到来。

1949年7月,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的代表步入中南海会场(中南海门前,悬挂着毛泽东、鲁迅头像并列的会徽)

1951年2月,戴碧湘任中南部队艺术剧院第一副院长后改任政委并作党委书记(1953年,改任中南军区文工团政委);1955年4月,戴碧湘任总政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团长兼政委;1956年3月,戴碧湘任广州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分管剧团工作和重点抓创作);1957年,国防部为他颁发了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这些职务和荣誉,见证了他的智慧,见证了他轰轰烈烈的戏剧历程,迎来了他戏剧人生的一个高峰。期间,他组织排演了《人约黄昏后》《红军回来了》《胜利渡长江》《中国人民一定要胜利》《海战》《董存瑞》等剧目,推进了一个时代所属部队军旅戏剧的创作,促使了军旅剧作家的健康成长,堪称他军旅戏剧人生的一个瞩目点。

二级解放勋章

为拓展剧作家视野,戴碧湘于1950年在四野文艺团体挂帅举办了第一期为时3个月的剧作研究班(第二期由他领导和推动),使梁信、赵寰、董晓华、韦丘、章明等剧作家的艺术创作更上层楼,推出了一批作品,甚至使其终生难忘。

除抓创作、抓演出、抓交流、抓管理、抓组织工作和对外戏剧交流之外,戴碧湘于1955年撰写了长篇戏剧评论《一团烈焰似的剧本——评话剧〈红缨歌〉》,约14000字,讨论了题材的选择与处理、人物的塑造、学习传统等那个时代戏剧创作的重大问题,对戏剧创作(特别是重大题材的表现)指导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1956年10月,戴碧湘作为部队代表参加中国戏剧家协会广州分会,被推选为第一届副主席。

戴碧湘还主抓了广州军区建国十周年献礼剧目《红色娘子军》《五朵红云》《南海战歌》的创作。具体过程中,他不仅陪同剧作家整夜冥思苦想,而且与之数次研究剧情,甚至为他们提供自己每月定量的香烟。为戏剧交流,戴碧湘还率队文艺团体赴欧洲数国进行演出交流。他还为人嫁衣,影响了一批剧作家和诗人。2014年8月戴碧湘去世时,著名张永枚写诗悼念:“珠江京华现肝胆,兵情无泪亦无言。只缘教慰延安重,宝塔光彩诗文前。”

1963年5月,是戴碧湘戏剧(文艺)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即由南(广州)北(北京)上,从军队转到地方,出任东方歌舞团首任团长。该歌舞团由周恩来、陈毅倡导组建,直属文化部,为国家级专业文艺团体。这个转折点,构成了他戏剧人生的巅峰。其特点是,主要从事地方上的戏剧组织工作以及更高层面的戏剧(文化)行政领导工作。

1963年底,文化部成立了话剧、戏曲创作、歌舞和其他创作共三个领导小组,戴碧湘为话剧领导小组成员,一边主持东方歌舞团的工作,一边协助夏衍工作,显示了他的专业水平与行政工作“双肩挑”的才能。

戴碧湘与他收藏的戏剧人物

翌年,戴碧湘出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仍兼东方歌舞团团长),分管话剧和美术处,并兼创作室主任。此间,读戏(剧本)、看戏、审戏、改戏(剧本)、经营戏成为他的主要工作之一,其所捐赠的一批节目单和内部剧本便是佐证。在此工作平台上,除促进中国戏剧的对外交流,他还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和前景做深度思考,对文化部直属院团(中央乐团和民族乐团、中央歌舞团和东方歌舞团、实验话剧团和青年艺术剧院)的合并与地方剧团的重大改革代文化部起草了文件(文件后来下发);对戏剧教育等提出了若干颇有建树的指导意见,如发表《关于戏剧学校的现状和问题的通信》等文章。

然而,命运捉弄人,往事亦并非如烟。戴碧湘一生缘情于戏剧,但亦因之招致横祸。“文化大革命”伊始,戴碧湘首当其冲,即文化部的第一张大字报就是关于戴碧湘的。上面定调说他是大毒草《抓壮丁》的炮制者。此可见戴碧湘当时在文化部的影响和《抓壮丁》的影响。随之,戴碧湘被下放去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当“砖员”,即做他人搬砖数量的统计者。缘去缘来,在干校劳动期间,戴碧湘应当地要求不仅开了一堂如何编剧的课,而且还撰写了一个戏剧大纲。

1973年9月,戴碧湘任中央“五七”大学戏剧学院筹建领导小组组长,积极推进了我国的戏剧教育。

1979年7月,戴碧湘任文化部艺术教育事业管理局副局长、代局长、顾问(由国务院任命)至1986年离休。其间,他从全国艺术教育层面的高度指导了各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包括那个时代的导向等重大问题。他还主抓了各地戏剧学校的指导工作,发表了《艺术教育也须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谈戏校》等文章,主编了《艺术概论》《文化管理学(上下)》教材,为我国艺术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完待续)

说明:本文参考了戴碧湘所著《浅水堂剩稿》《戴碧湘诗文集》。照片由周翠翘老师提供。

作者简介

汪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副巡视员,《四川省志》原副总编,一级文学创作(正高)职称,与戴碧湘先生有28年交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