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 ‖ 水利专家:汤绍恩(下)
水利专家:汤绍恩(下)
汪 毅
编者按: 此文为汪毅先生研究历史名人汤绍恩的著述成果之一。该成果认为,汤绍恩具有入选“四川历史名人”和“全国历史治水名人”的可行性。
2017年,四川省启动了“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即在2025年基本形成四川历史名人创新体系。第一批“四川历史名人”(十人)名单于2017年7月公布,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十人)名单于2020年6月公布。此外,首批“全国历史治水名人”于2019年12月公布。
郁达夫先生曾在《怀鲁迅》一文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基于地方志工作的使命之一,即加强对“四川历史名人创新体系”的建设,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管主办的《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推出了《四川历史名人专刊》。该期刊物出版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此,特载此文介绍汤绍恩这位不为一般川人所知的历史治水、兴水名人,以为“四川历史名人文化创新工程”再度擂鼓三通。
系统工程 三江水利
在汤绍恩的水利布局中,三江水利是一个系统工程。三江应宿闸主体工程竣工之后,民心大振,影响四方。为完善闸塘配套,汤绍恩一鼓作气,除完成新塘长200余丈、宽20余丈的河道改造工程,还率老百姓于次年春三月开工,在五个月时间里,修筑了长400余丈(折长1332米)、宽40余丈(折长133.2米)的海塘。该段海塘,构成了绍兴海塘的一部分。海塘有“海上长城”之誉,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1989年,绍兴海塘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江应宿闸图》载明万历《绍兴府志》。该闸首次把江海两分,创造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奇迹
修筑海塘的目的,在于与三江闸配套,以阻挡汹涌澎湃的海潮冲击。建闸不易,筑塘亦艰,甚至挑战难度不亚于建闸。顾名思义,海塘筑于闸外海中。筑海塘,塘脚(根基)至关重要,是防止海塘坍塌倾覆的关键。因水深、潮汐冲击速度快,加之最初筑在海鳅穴居上等原因,致使筑海塘六次溃塌,即“初筑时,随筑随溃”,不仅让汤绍恩呕心沥血,竟使他莫名恐惧,甚至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筑塘工程中,不乏关于汤绍恩卜卦说豚入塘则吉利、义士莫龙血签椿下榫、云鹤助工报恩、道士献策、梦神人相助、请祷于海神而潮忽退与塘堤依在的故事。这些故事扑朔迷离、惊心动魄,不仅坊间流传,而且写入邑人汪鸣冈《敬献紫阳、灵济二公》对联(下联)中:“精诚孚海藏,云鹤镶工,豚鱼协兆,千春异迹,播南郡。”其中有的内容,虽不乏神话,但却证明了汤绍恩可以通“神”,系人间非凡者,具有治水与改造自然环境的智慧及能力;同时,也证明了汤绍恩能够顺应民众心理,善于利用神的力量来凝聚人心,激励人们发挥建闸积极性,并使百姓奉之为神明的过人之处。
《三江闸》诗/书 汪毅
海塘筑起之后与闸相配套,一方面使200余里的山会海塘连成一片,筑起了萧绍平原御潮拒咸的海滨屏障;另一方面使萧绍平原诸河成为内河水系而并入运河水网。
为科学分削水势,以防备大闸万一崩溃带来水患,嘉靖十七年(1538),汤绍恩还在三江闸与海塘之间修建了平水、泾溇、撞塘小闸,以作拱卫。同时,这组小闸与主体闸——三江应宿闸相互配套,成呼应之势,共同组成外可挡海潮、内可自如蓄放水的三江闸水利体系,开创了绍兴河网密布的新格局,使泄水流域达1520平方公里,化泽国为膏腴之地,福祉人口一百余万,圆满了绍兴人的千里沃野梦。时曾任总督两广军务的陶谐应绍兴府吏胥(府衙掌管文秘的官员)之请,在所撰《塘闸碑记》中说:“渐得良田百万余亩。”毛奇龄在《绍兴府知府汤公传》说:“阅一年功成,共得良田一百万亩,渔盐斥卤、桑竹场叕,亦不下八十万亩。而绍兴府于是称大府,沃野千里,绍恩之力也。”《绍兴丛书》系绍兴“乡邦文献的集大成之作”,在出版说明中,亦称“至明朝三江闸建成,根绝了内河、外海的水患,山会平原从此不受虞旱涝,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完成三江闸水利体系之后,汤绍恩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继续率领百姓描绘绍兴水利蓝图,营造新型水环境。据明万历《绍兴府志·水利志(二)》载,在明嘉靖十七年(1538)时,汤绍恩主持改造了地跨山阴、会稽两县因年久失修而导致功能式微的官塘(在山阴部分称之为“南塘”,均为古鉴湖范畴,为东汉马臻所筑),即“改筑水浒,东西横亘百余里,遂为通衢”,使东西横亘百余里的内河水道交通形成“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新格局,并使灌溉、供淡、航运、渔业及沿水畔的种植皆遂从人愿,让古鉴湖重放异彩。
闸(大小闸)、塘、浒三位一体配套及功能的进一步综合凸显,堪称绍兴古代水环境改造的集大成,取而代之了鉴湖水系,构成了运河水系中相对独立的绍兴城河体系,体现了汤绍恩科学治水、兴水的大思维、大智慧、大视野、大格局、大手笔以及那个时代“治水兴水”的理念,弥足珍贵,厥功至伟。如果说,汤绍恩之前的治水人物只是强调了“抗旱、排涝、灌溉、供淡、交通”五位一体的水利实践;那么,汤绍恩却是首次完整地实现了绍兴古代水利工程“拒潮、抗旱、排涝、灌溉、供淡、交通”六位一体的价值体系,谱写了中国治水史上的新篇章,领跑了世界水利工程建筑科技和管理300余年,奠定了在中外水利工程史上的崇高地位。
中国水利博物馆展墙:水利千秋
据毛奇龄《绍兴府知府汤公传》悉知,为解决上游水流问题,汤绍恩还恢复了前太守戴琥所开的绩堰,使“浦阳之通浙者坦而易泄。而乃塞麻溪以遏其来,不使浦阳之水得复入山阴东南。”可见,汤绍恩是继承与创新并举,从而构建了他综合治水、科学治水的系统。
汤绍恩治水业绩还与大运河(绍兴段)密切相关,即在前任知府的基础上,修建了绍兴古纤道,使这条交通线进一步提高了航运能力,成为大运河上的一大奇观。该古纤道被誉为“水上长城”“天下文物孤本”,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资料显示,古纤道东段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西段凿于西晋。明弘治年间,知县李良重修。明嘉靖年间,知府南大吉、汤绍恩又加以修建,后各代再有修建。与运河相关的还有,因三江闸的创建,确立了绍萧内河的运河水系。2014年,浙东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绍兴迄今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2020年5月,作者汪毅在三江闸考察
上述可见,汤绍恩综合治水范围之宽、类型之多、价值之高、功绩之丰、影响之大,在中国治水、兴水历史上罕见。其治水功绩,包括或关联了今天绍兴的两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主持兴建的三江闸、修筑的部分海塘)、一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古纤道部分)、一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鉴湖部分)、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运河部分),构成了今天我们应当重新评估汤绍恩这位历史治水、兴水人物的重要考量!
汪毅著《汤绍恩述评》
(全文完)
前期回顾
【方志四川•历史名人】汪毅 ‖ 水利专家:汤绍恩(上)
【方志四川•历史名人】汪毅 ‖ 水利专家:汤绍恩(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汪 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副巡视员,一级文学创作职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