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中国海洋诗人覃子豪

作者: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1-21 16:44:11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国海洋诗人覃子豪

覃子豪,四川广汉人,1912年1月12日生于广汉雒城镇西街,普名天才,原名覃基,当代著名诗人。

覃子豪(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覃子豪自幼聪颖过人,私塾时就深得先生赏识,并为他取名“子豪”。

1929年秋,覃子豪考入广汉县中,在一次中学生联欢会上,邂逅一位别离一年多的高小同班女同学。青春年华相遇,又有共同爱好,互吐心曲,倾谈甚欢。晚会后,覃子豪按捺不住心中爱心的烧灼,决心向女友写一封情书,热情向她吐露自己的衷情。但他并没有将信直接寄给女友,而是将它发表在学校里自己主编的壁报上。信中写道:“……我诅咒,诅咒那魔势力是多么的猖狂、可怕!我屈服下去么?不行!我要战斗,坚决地战斗!鼓起最大的勇气把它推倒!咳,也不行,还得双方努力。坚决些,再坚决些!亲爱的,让我们肩并肩携手前进吧,爱情永远是我们的。”就这样,为了爱情,覃子豪第一次单枪匹马,向封建伦理道德公开挑战。

1932年,覃子豪赴北平就读于中法大学孔德学院,接触了不少法国诗歌并深受影响,特别喜欢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仑、波特莱尔等诗人的诗。他和同学们组织诗社,并订出规约,每人每周写两篇作品。他写得勤,也写得最出色,在他们中他年龄最小,而名气却在校园中最大。在这段求学时期,他们5个诗友曾合著《剪影集》诗集。

1935年春,覃子豪赴日本,进入东京日语补习学校,后考入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在日本,他认识了大文豪郭沫若和日本左翼文人秋田雨雀。期间发表了诗作《大地在动》《少年军进行曲》等,同时还在《诗歌杂志》上与中国诗歌作者协会的60名会员联合签名发表抗日救亡宣言。这时的覃子豪,由于受到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气氛的刺激,诗风大有转变,一扫以抒发个人苦闷与忧郁为主的情调,所作都是紧扣时代脉博的作品。这些诗更显露出一位年轻诗人的气质和才华。

《东京回忆散记》,覃子豪 著

在日本学习期间,他把全部热情倾注在诗的创作和翻译上,寝室内满桌都是自己写的诗稿和译作,有朋友去看他,总要被他拉着听他朗诵自己的新作,不听完不准走。这些格调昂扬的诗,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他与那些脱离现实、蹲在一个小天地里借风花雪月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者,形成了鲜明对比。此间,他还翻译了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的诗篇。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覃子豪毅然离开日本回到祖国,奔赴南京,投身于军中抗日文化宣传工作。他常以裴多菲的名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激励自己,并出版了《裴多菲诗》以鼓舞国人的抗日救亡斗志。

1938年初冬,风尘仆仆的覃子豪回到重庆,参加郭沫若主持的第三厅报纸宣传会议。他身形清瘦了,须发很长,穿一身褪色的军装,活像个小老头,与他25岁的年龄很不相称。但他乐观、豪爽、多情、健谈,风度不减。这期间他创作出版了《自由的旗》等诗集和散文集,对鼓舞人民的斗志、揭露敌人的侵略暴行,起到良好作用。

1943年3月17日,覃子豪与同事邵秀峰女士举行了婚礼。不久,由于他思想激进,其主编的《诗时代》被迫停刊,为了生计,新婚后的覃子豪不得不四处奔波。

1944年4月,他在永安目睹了日机轰炸的惨况,又看到画家萨一佛先生所作永安被炸的画稿,感触极深,短短7天时间,他就愤笔为萨先生的画配就45首诗,用诗画的形式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美国人蓝迪将其诗译成英文,寄回美国发表,扩大了覃子豪在国际诗坛的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后,覃子豪高举“自由之旗”,誓做“诗的播种者”,致力于自己办报,却遭遇当局的重重障碍。覃子豪万分痛苦,一度弃文从商,做起了药材生意。但诗人终究不是商人,几个月下来,不仅没赚到钱,反而把自己累得筋疲力尽,加之小女儿出世,覃子豪一度陷入窘境。值得庆幸的是,1946年11月,走投无路的覃子豪在上海见到了郭沫若、茅盾、胡风等人。章伯钧介绍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这段时期,对诗人的思想和品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1947年4月,覃子豪在夫人叔父邵元冲帮助下,到台湾省物资调节委员会工作。但世事难料,由于长女病危,妻子邵秀峰带着小女儿离开台湾回到湖州养病。1949年,形势骤变,从此,夫妻分居两地,海峡永隔。

覃子豪寄居宝岛期间,把自己所有的情感与思念都寄托在了诗歌创作与诗歌传播上,不仅自己出版了诗集《海洋诗抄》,被称为中国仅有的海洋诗人,还与余光中等人创办了“蓝星诗社”。他视学生为自己的子女,为他们修改诗稿,创办诗作园地,培养了大批台湾现代诗人,为台湾现代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因而被尊为台湾现代“诗坛三老”之一,与纪弦、钟鼎文齐名。

1963年,覃子豪在台湾病逝,朋友们为其编印了《覃子豪全集》三卷。

1988年端午节,当代著名诗人覃子豪纪念馆落成在广汉房湖公园内。馆内陈列着诗人各种诗作、照片及相关资料100余种。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