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巴蜀英烈】黎灌英:坚守初心 视死如归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1-03 17:36:41 浏览次数:826 【字体:

黎灌英:坚守初心 视死如归

黎灌英(1895—1928),男,汉族,四川省内江县东兴镇排龙冲(今内江市东兴区胜利街道办事处境内)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中国共产党内江县特别支部书记,被称为“内江革命运动的先驱”。1927年任中共郫县临时县委书记。1928年当选中共四川省委候补委员,并担任绵竹中心县委书记,领导绵竹农民武装暴动。暴动失败,英勇牺牲,年仅33岁。

黎灌英(1895—1928)

绵竹县汉旺乡有棵酸枣树,距今一百多年,当地人一直保护着它,因为在它的下面,能忆起一段悲壮的往事,能升起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

1928年7月5日,汉旺乡到马尾场一条崎岖的小路上,乡民团队正护送着几位刚冲出重围的武装暴动队队员。当行到一棵无人的酸枣树下时,民团队长谭尊五突然停住脚步,转身对后面的几位年轻人说:“你们别走了,我们好好谈谈再走。”其中一位体弱但目光深邃的年轻人顿觉不妙,莫非这平静的背后又要掀起一场更恶的风暴?这位年轻人就是指挥这次绵竹武装暴动的县委书记黎灌英。

谭尊五这个曾倾向革命的民团队长冷笑着说:“这次暴动是我泄的密,政府已封我为山防队队长,你们还是跟我去受降吧。不然,只有死路一条!”黎灌英怒火中烧,愤怒的目光直逼谭尊五:“入山以为泉水清,出山才知泉水浊,出卖革命可耻,要我们受降办不到!”

黎灌英的拒绝,让谭尊五恼羞成怒,他下令捆绑县委书记和同行的2位战士。处此险境的黎灌英带头跟敌人以死相拼,终因寡不敌众,3位宁死不屈的勇士倒在敌人的乱枪之下,鲜红的热血浸透枣树下的大地。黎灌英牺牲时年仅33岁。

黎灌英,又名静中、冠英,1895年9月20 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二日)出生于内江。其父黎世昕经营商业,黎灌英出世不久,其父生意负债,家业衰落。祖父卧病不起,母亲因此神经错乱。刚读私塾的黎灌英被迫辍学,负担起部分家计。

家景稍有好转后,15岁的黎灌英考入内江县立中学四班。祖父、母亲相继病逝后,他又停学回家承担起生活重担。但他始终不忘学习,读书不仅给他知识,还增添了他对待苦难的勇气。

18岁时,他考入成都储才中学。这是一所新式学堂,黎灌英学的是旧学,加上停学时间长,英语、算术学得很吃力。生性不愿落后的他,为赶上老师的授课速度,常看书至深夜,成绩很快提高。他旧学基础好,尤擅作文,文章时有新意。曾写《申屠蟠论》批判东汉保守派、针砭时弊,主张青年应关心社会进步。1915年,黎灌英参加了储才中学反学校当局不合理的罢课斗争。斗争失败后,学校当局令参加罢课者写悔过书,方准其复学。面对学校的高压手段,黎灌英坚定地说:“学生罢课是为争取合法权利,我无过可悔!”随即愤然离校回到内江。

为寻找出路,黎灌英弃文从军,在川军中当过军需官、书记员。在军阀混战的年月里,川军相互倾轧、鱼肉百姓的现实,使他一度陷入彷徨之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陷入孤独、苦闷的黎灌英像在黑夜里看到一线希望的曙光。他认为目前从军不能实现拯救民族的抱负,只有投身社会做人类的先知,才能唤起民众。于是,他决定离开川军,重返故乡。

1923年初,黎灌英在内江结识了廖恩波、廖划平、廖释惑等进步青年。他们常在一起阅读《新青年》《学灯》等进步刊物,常在一起交流思想、探索人生、抨击时弊,受到革命思想熏陶的黎灌英渐渐明白了人生的真谛。1923年,他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成为内江团组织负责人,常和团中央邓中夏联系工作。为在青年中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传播马列主义,推动内江革命的发展,黎灌英在城内太平巷杨家祠堂组织读书会,吸收知识青年和进步学生参加,为党培养革命骨干。

为进一步推动内江革命发展,1924年秋,黎灌英抓住了当时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贪污搜刮、为非作歹的“三九”(即内江商会会长林基九、团练局长马祥九、浮桥经费收支所所长范承九)等地头蛇的罪恶把柄,巧妙通过谢独开同四川讨贼军第一军驻渝办事处处长高一白(内江人)的关系,进行了为民请命的反“三九”斗争。国民党内江县政府迫于压力将“三九”关押。黎灌英因此名声大振,被推荐为内江县中区民团副团总。他利用此合法身份,在内江白鹤场组织了内江东乡联合团,开办民团干部传习所,为组建革命武装培养干部,为内江特别在东乡一带播下革命的火种。此后,这一带的农运骨干大多是“传习所”培养出来的。比如唐爵廷,后来由黎灌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石子乡支部书记,农协会的组织者、领导者,并于1929年具体领导了白鹤场的秋收抗捐抗租暴动。

1925年秋,黎灌英受党组织委派到重庆参加“五卅”惨案国民外交后援会活动。在省委直接领导下,他勇敢地站在斗争前列,成为活动的骨干,那年冬,黎灌英在重庆由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年底,他受党的派遣回内江筹建党组织。1926年2月,内江地区乃至全省最早的党组织之一——中共内江县特别支部,迎着料峭的春寒诞生了。黎灌英任特支书记。

新生的内江特支在黎灌英带领下,根据党的工作重点和内江实际,开始燃起革命的熊熊烈火。

为培养革命骨干,黎灌英在内江水巷子李氏祠堂中开办“内江公学”,出任校长,并亲自给学生讲授政治课。在公学,女教师、女学生带头剪短发。节假日,男女师生齐奔街头,宣传讲演。浓厚的革命氛围吸引了不少进步青年,“内江公学”成为革命者活动的中心。

擅长演讲的黎灌英,时刻抓住机会做宣传启蒙工作。每到节假日,内江的街头、戏台都能听到他慷慨激昂的声音。一到逢场天,农村的院坝、乡镇就有他和师生的身影。黎灌英有时还把岳母家的留声机也带到乡下吸引农民群众,大讲农民的痛苦,讲三座大山的压迫,讲耕者有其田。他把革命道理编成通俗易懂的歌谣在农民中传唱,如《庄稼佬》中唱到:“红日东升天未晓,庄稼佬出门了……每天累得不得了,找些钱儿得不到……庄稼佬穿的破衫,吃的是包谷与红苕,可连这些也难吃饱,大人挨饿倒还好,儿女饿得天天叫,看你心焦不心焦。团结起来最可靠,把敌人来打倒,庄稼佬才能撑起腰”。

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内江的石子镇、杨家镇、东兴镇、白马镇、凌家场的农会相继建立。其妻子叶庄伯开办的妇女识字学校、组织的妇女联合会也活跃在城乡的宣传阵地上。革命形势空前高涨,内江党团组织随之壮大。1927年上半年,中共党员由初建的4人发展到25人。内江的革命力量犹如遍布的干柴,一经着火,便可成为燎原之势。

就在大革命高潮形成之时,国民党反动派凶狠地向革命者举起了屠刀。1927年3月31日,重庆发生“三·三一”惨案,省委书记杨闇公壮烈牺牲,不少共产党人惨遭杀害。为反抗国民党的血腥镇压,刘伯承在泸州发动武装起义。为配合行动,黎灌英接上级指示,在内江组织了200多人的武装民团,准备援泸起义。由于消息走漏,反动军阀调集大批军队包围内江城。为避免更大牺牲,省委指示立即停止援泸。黎灌英已暴露身份,一些同志劝他离开内江,他却坦然地说:“目前内江革命工作我们不做,哪个来做?我不能擅离职守,即便死,也要死在内江。”

顶着喧嚣尘上的反革命黑潮,冒着随时被抓捕的危险,黎灌英首先安排暴露身份的同志转移,自己仍留在城郊坚持斗争,直到省委调他到邝继勋部做兵运工作,才离开内江。

1987年3月31曰,为纪念“三·三一”惨案60周年,在杨闇公殉难地重庆市佛图关公园塑立了烈士铜像,铜像右侧岩壁上有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杨闇公烈士永垂不朽”九个鎏金大字(图片来源:重庆文艺广播)

中国革命进入低潮,面对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共产党人经受着生与死的考验。但信念坚定的革命者正如毛泽东所说:“……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上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1927年7月,黎灌英得知郫县革命需要干部,便主动要求到工作条件更为艰苦的郫县。到郫县后,他深入“青塔团练学校”宣传革命思想,培养革命骨干。不久,建立了中共郫县临时县委,黎灌英任县委书记,郫县升起了第一面革命的大旗。在他的领导下,农民抗捐抗税如火如荼,城里工会成立如雨后春笋。反动当局极为恐慌,密谋镇压,先是以官相许,即遭黎灌英拒绝,后又出通缉令,要抓捕严惩。这时,黎灌英因长期革命工作积劳成疾,为了他的安全和健康,省委将他调离郫县。

1928年2月,省委响应党中央“关于秋收起义”的号召,批准了绵竹县委举行武装暴动的报告。黎灌英回省委听到这消息,便强烈要求省委派他去绵竹工作。省委同意后,任命黎灌英为中共绵竹中心县委书记,并补为省委候补委员。黎灌英一到绵竹,便着手武装暴动工作,他依靠党员群众领导农民反苛捐杂税、反土豪劣绅,积极发展党员,建工会、农会等组织,开办“特别训练班”,成立武装暴动委员会。很快,党团员发展到近百人。繁忙的工作,使他几乎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病人。他经常要忙到很晚才回到住地,有时刚躺下又被喊起。因过度劳累,他终于病倒在床上。即使这样,他还是想到党的工作。黎灌英请求组织用凉床抬着他去参会、布置工作。望着他日益消瘦的身体和憔悴的面容,同志们都很感动。

油画《秋收起义》

1928年7月4日,正式举行暴动起义。参加起义的部队以绵竹本地近500人为基本力量,另外有什邡、彭县、罗江、安岳等县前来支援的人员,加上绵竹工会、群众团体的群众共计1000多人。在黎灌英的指挥下,他们迅速占领了附近的乡镇,接着攻打绵竹县城。

次日凌晨,起义军按预定计划抵达绵竹县城。晨曦中,县城的外面显得特别宁静,谁料到这寂静的原野已蕴藏着杀机,当起义部队刚开始攻城时,伏兵四起,起义军被包围在城外的平坝上。面对突变的敌情,黎灌英临危不惧,沉着指挥起义军英勇抵抗。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加上无遮无挡的平坝地形,导致部队伤亡很大。黎灌英不得不放弃攻城计划,下令部队分散突围。当黎灌英冒着密集的弹雨冲出重围时,身边只有2个战士了。他们决定到附近民团队长谭尊五处暂避后再转移。哪知谭尊五正是出卖这次起义机密的叛徒。他见黎灌英等人前来,先是假意安慰,后又佯装派人护送。黎灌英虽然及时察觉,但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几十年过去了,烈士的青春热血早已化作了山脉,但他们的精神永远长存!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整理:古佩铃(内江日报社)

供稿: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冯平 赵勇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