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王帮华—— 一个人和一座博物馆

作者:刘付诗晨 来源:20201124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0-11-24 11:05:08 浏览次数: 【字体:

f46ea32a663f1189c4d36d64c5054a54.jpg (800×533)

王帮华(右)为参观者讲解。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雨杨 摄

0eed8e07b4e9fece8dbc04f2e397557d.jpg (403×600)

王帮华。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雨杨 摄

62695e8d4521053e53e83bc7b1e3bfb2.jpg (800×535)

铁道兵博物馆。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雨杨 摄

bd375142da815a3af6de27a7d23b5c88.jpg (800×533)

81c59c8f347432b09de76c5f7c2d7534.jpg (800×529)

馆内展品。乐山市金口河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他的讲解有深度、有广度、有激情

●帮老兵做点什么,已成了他的自觉

●他守护的不只是座博物馆,更是一种精神

主角档案

王帮华,55岁,乐山市金口河区永和镇胜利村村民。自铁道兵博物馆开馆以来,成为该馆唯一一位一直坚持维护、讲解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八年如一日的收集、寻找、讲解铁道兵的故事,被当地及铁道兵老兵称为铁道兵历史的守护者。

铁道兵博物馆

为纪念铁道兵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铁道兵精神,乐山市金口河区从2008年起,历时4年,于2012年6月28日建成铁道兵博物馆。博物馆位于大渡河金口大峡谷腹地,毗邻成昆铁路,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珍藏老铁道兵文物1200多件,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座以铁道兵为纪念主题的博物馆。

“不好意思你先坐,我去加个热水。”11月21日,川内气温突然转冷,王帮华一边招呼着人坐下,一边拿着大水杯去找热水。因为长年的茶渍,透明的杯壁泛黄,看着很厚,但并不保温。这个水杯王帮华用了五六年。

金口河人习惯喊他“馆长”,因为自2012年起,王帮华便一直在乐山市金口河区的铁道兵博物馆工作。他对馆里的建筑结构、展品陈列以及背后故事烂熟于心。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这里的一切细节和故事。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铁道兵博物馆!”观众来到博物馆之际,也是王帮华情绪昂扬之时,人还没走到馆门口,就能看到他快步迎来,“等会儿进入馆里,大家请把手机调成静音。”55岁的王帮华,说话中气十足,接待讲解的全程,不用话筒,也不用扩音器。

“我不是馆长这你晓得的吧,我其实就是个农民。不过刚开馆的时候我就在这儿了。”王帮华说,自己早已经历过人生的种种悲欢离合。从青年时妻子舍家离开、中年时儿子瘫痪在床,到知天命之年仍为博物馆坚守……王帮华愿意谈及自己,“一切,可能是命运。”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刘付诗晨

A

偶然

与博物馆结缘

别看王帮华在讲解馆内陈列时口若悬河,可其余时间,他说话似乎很是拘谨。找他的人不少,采访中,王帮华电话就频繁响起,无论电话那头提了什么要求,都爽快答应安排。他,习惯于顾及所有人的需求。在铁道兵博物馆一待就是8年,王帮华早就认定,这个馆就是自己的家,“别人要来家里做客,总不能拒绝嘛。”

尽管自2019年后,金口河铁道兵博物馆陆续来了几批讲解员,但只要略有了解的团队,来馆前都想指定王帮华讲解,因为他的讲解,有深度、有广度、有激情。同是讲解员的熊丽红是今年3月从码头游客中心售票处调过来的,虽然已经跟着王帮华学讲解大半年了,但她说,和师傅比,自己只能算入门,“别人讲解大多都是准备一套词,但馆长会根据每批参观人的不同,准备不同的讲解版本。”她甚至数不清王帮华究竟有多少个版本的讲解词。

王帮华知道,足够的熟悉度是特色讲解的基础。乐山市金口河区位于小凉山地区,成昆铁路最艰险的一段——金口河站到汉源站在此境内。其中,关村坝洞中火车站其隧道长6107米,是成昆铁路进入金口大峡谷的第一个隧道,也是国内唯一一个建在隧道里的站台。

2008年,金口河区开始在金口河区永和镇胜利村筹建铁道兵博物馆。建成之后,该馆成为国内唯一一座以铁道兵为主题的国有历史类博物馆。2012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集中展示了铁道兵战斗生活的艰苦场景和历史功绩。

王帮华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金口河,但最初他对铁道兵的历史并不了解,“我开始跟铁道兵没有交集,世代都是农民。那座山看得到嘛,我家以前住那儿。”王帮华用手指向铁道兵博物馆背后那座山势陡峭、崖峰壁立的高山,说自己祖辈都在那里务农,2006年,跟随易地扶贫搬迁,一家人才从高山上搬下来。有兴趣了解铁道兵,他最初的驱动力是好奇,“家旁边要建个博物馆,专门为一个兵种。那这些军人打不打仗呢?为什么之后又撤销了?”一系列疑问促使他进入了“铁道兵的世界”。铁道兵博物馆建好后,1968年曾参与成昆铁路修建的铁道兵老兵雷才栋建议,可以就近招聘参与管理博物馆工作的村民。有文化基础,又曾参加过志愿服务工作的王帮华被选中了。

B

专业

赢得老兵们肯定

如果说,王帮华此前是因为好奇而去了解铁道兵,那么,从进入博物馆工作那一刻起,铁道兵就与他的生活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精通专业的使命感驱使他从书籍和网络翻阅查找各种资料,摸透铁道兵的整个历史,“如果自己都对铁道兵的历史一知半解,怎么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

广泛涉猎之后,他心中关于铁道兵的谜团和疑问也得到了答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编成序列中的铁道工程技术兵种,铁道兵包括铁路、隧道、桥梁、建筑、舟桥、通信工程等部队,担负着工程建设和保障任务。战时,担负战区的铁路抢修、抢建任务,保障军队的机动和作战物资的输送,大力支援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前线战斗。铁道兵在平时主要参加国家铁路建设,总兵力最多时达40余万人,先后修建了鹰厦铁路、成昆铁路、贵昆铁路、襄渝铁路、东北林区铁路、新疆南疆铁路、青藏铁路和北京地铁工程等大型铁路,贡献卓越。1984年1月,铁道兵整体转业并入铁道部。

对铁道兵这个兵种,王帮华了解越深入越有紧迫感。他一方面被铁道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惧艰难困苦的精神所感染和感动,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所知有限,不能够通过自己的讲解,让更多的人学习、了解、熟知铁道兵的历史和精神。于是,如饥似渴地四处打探和寻找第一手资料,“拿到这些资料,就能写新的讲解词,开辟出新的话题。”其他人来博物馆,王帮华可能会滔滔不绝地讲,而铁道兵老兵来馆,全程陪同的他却鲜少发言,“只想听他们说,他们都是故事的见证者、亲历者。”因为专业又谦逊,王帮华赢得了老兵们肯定,只要他有所求,老兵们都愿意帮他说替他做。

2016年6月22日,湖南铁道兵89133部队的老兵曾建湘将第二届铁道兵战友联谊会的纪念册赠与了王帮华。此后,只要有老兵来馆,王帮华便会比对纪念册上的名字,帮老人们找寻当年的战友。“我觉得我懂他们,我习惯设身处地想问题,因为我也是‘苦’过来的人。”在铁道兵博物馆工作久了,光大铁道兵精神帮老兵做点什么,已成了王帮华的自觉。

C

过往

家庭突生变故

在沈成看来,旁人的生活是过日子,而“老汉儿”王帮华的是“打怪”。打怪一词来源于网络游戏,这个游戏不大讲道理,输赢难定。沈成曾在铁道兵博物馆工作过4个月,是王帮华最满意的“弟子”,现在在成都的一家职校做老师兼班主任。回忆起两人的共事,沈成觉得王帮华是师傅,更是一个会照顾人的长辈,“所以我后来都喊他‘老汉儿’。”在四川话里,“老汉儿”是父亲的意思。

与王帮华心甘情愿地坚守博物馆不同,像沈成一样选择离开的年轻人不是少数。铁道兵博物馆建在大渡河峡谷边的山腰上,从金口河城区驱车前往,需要至少二十分钟。进入博物馆之前,必经过一个狭窄漆黑的隧道。沈成说,穿过这个通往博物馆的隧道,好像要穿越回半个世纪的时空,回到成昆铁路的建设工地上。而对王帮华来说,只是偶有穿越感,穿越到曾经的学校生活。他觉得这份需要不断阅读讲述的工作并不枯燥,在这里总的感觉是“可以让自己波折的生活得到喘息”。

至于学校生活,对王帮华而言已是有些遥远的记忆了。1981年,他考入金口河区的一所高中。这所学校是1979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金口河县级工农区后,区上成立的第一所高中。考上高中是大事,在那个每天家庭收入仅有一毛多钱的年代,王帮华的父母每个月凑齐7块钱,以便他下山读书。考大学是每个同学的奋斗理想,王帮华也不例外。但第一年高考,他落榜了,分数差录取线10多分。因为家中经济实在困难,他放弃了复读。

1986年,凭借自学的知识,王帮华成了金口河区林业局的一名技术工。勘测统计、设计调查、资源建档是工作的主要内容。1992年,因为转聘(干)考试后实习期未通过转干,年轻气盛的他辞职回家。“我在床上整整睡了58天。”回到大山农村的王帮华没有任何优势,“我个头矮,身体条件也不行,只能去工厂打工,在大渡河铁合金厂,做炉子上的冶炼工。”繁重的工作,微薄的工资,加上家里还有5位老人需要赡养,王帮华尽力扛着,可他的妻子难以承受,1997年,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妻子丢下大女儿和小儿子,离家出走了。“没吵过架没打过架,一个人就无缘无故地消失了,就感觉有个很沉重的东西压在心上。”王帮华把孩子托给母亲照顾,向工厂请了假,开始在眉山等地寻妻。找到妻子时,她早跟别人生活在了一起。

那时,王帮华觉得自己很渺小,渺小如蝼蚁。也许,痛苦也是一笔人生财富,经历痛苦的他最终悟出一个道理,只有强大自己,才能立足社会。这也为他坚守在铁道兵博物馆忘我工作埋下了伏笔。

D

现在

讲给观众听也给自己听

2003年,命运多舛的王帮华再遭劫难:儿子在上山去看望爷爷奶奶的路上,不幸被滑落的山石砸中,昏迷不醒。王帮华花光了所有积蓄,又筹得了一笔治疗金,但医治后的儿子,除有意识外,其他身体机能均无反应,“可以理解成植物人。”

沈成觉得,儿子的出事对于王帮华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他在不同的时候,两次跟我说过这事,每次我都能看到他眼里泛着泪花。能挺过来,真的不容易。”也正因为有这样磨难,王帮华对生活的理解更为丰富,对铁道兵那个年代的艰辛,也有更深的体味。有人说,王帮华讲解充满激情感情,很有代入感。的确,对他而言,每一次讲解,是讲给参观者听,也是讲给他自己听。

“想想铁道兵用血和泪修筑成昆铁路的历史,我面对的难又算什么呢!”大渡河边的植被茂密,在深秋仍常绿。这绿,是王帮华最爱的颜色。曾经的铁道兵,是身着绿军装在大山里舍命向前,最终建成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昆铁路。“在了解铁道兵的过程中,自己总是能够获得面对生活的力量和勇气。”王帮华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追寻和传承铁道兵那种顽强无私和勇于担当,以战胜生活中的困难。每天晚上10点休息之前,他都会再到博物馆检查一圈,与儿子一样,博物馆也是他不能舍弃的牵挂。若心有烦闷,他就会站在博物馆的广场前,看看山下的关村坝车站。当初,为打通关村坝车站的前后铁路段,铁道兵作出了不少牺牲。

沈成知道,铁道兵情结早已深入王帮华心底,“尽管他不是铁道兵出生,可八年如一日的讲解、宣传,铁道兵的每一个细节他已了然于心。他守护着的不只是个博物馆,更是一种精神,他想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其实,像我这个年龄段的很多人不愿意去听他讲这些故事,但我挺愿意的。”沈成去年8月份离开铁道兵博物馆时,走得匆忙,甚至没有跟王帮华正式告别。到后来,这份内疚越积攒越重,她便也觉得再无法主动开口。但每一次,在刷到朋友圈里同学或者旧友去铁道兵博物馆参观游玩的图片,她第一时间总能想到他。今年3月,她接到了王帮华的电话,以为他会在电话里埋怨自己,然而没有。“幺女,啥时候回来的话,来陪我喝个酒。”王帮华的问候和表达很温暖。

铁道兵博物馆在那里,“老汉儿”王帮华在那里。沈成计划一旦有可能,她就向学校提出申请,希望能组织师生一起去铁道兵博物馆,“到时候,我想跟学生们说,馆里展现的是一段历史,馆长的坚持也是一段历史。坚持,是铁道兵的精神,不能忘。”

来源: 20201124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