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月禄:掰断旗杆,拽下“白虎团”团旗
包月禄(前排右三)和战友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出敌不意从天降,定教它白虎团马翻人仰……”攀枝花市东区攀枝花大道中段的一栋老小区里,京剧《奇袭白虎团》唱段时常飘扬而出,仔细聆听,有一位老者在跟着哼唱。
这部京剧,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某侦察班装扮成敌军,策应主力部队摧毁白虎团团部,生擒白虎团团长和美国顾问的传奇故事。跟着哼唱的,正是故事的亲历者、今年88岁的包月禄老人。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子晴
人 物 档 案
包月禄
包月禄,88岁,四川巫溪县(今属重庆市)人。原中国人民志愿军607团侦察排战士。1950年,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在1953年突袭“白虎团”战斗中,冲锋在前,夺下“白虎团”团旗,如今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从参军入伍,到正式退休,包月禄辗转多地,在不同的岗位贡献力量。
和死神擦肩而过那些伤痕都是他的勋章
在包月禄老人家中,一张黑白老照片端端正正摆放在电视柜上。照片拍摄于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时,照片中12张年轻的面孔都是《奇袭白虎团》的故事原型人物,其中年龄最小的包月禄,如今也是耄耋之年。
谈起年少往事,老人记忆犹新。15岁那年,他刚把地主家春耕活忙完,马上又要挑80斤茶叶去县城卖。300多里一个来回,少年包月禄病倒在床,“根本没有看病的可能,地主还找人把我抬了出去,怕我死在他家。”直到1950年解放军到他家乡驻扎下来,包月禄的苦日子才总算熬到了头。
因为机灵能干,包月禄被解放军一名姓常的排长相中,参军入伍,那时他18岁。没多久,他就跟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
回忆起战火纷飞的岁月,包月禄情绪激动。他说,战场上自己数次和死神擦肩而过,现在想想着实让人后怕。“改不掉这个习惯啦,在战场上,炮弹就落在耳边,炸得耳朵都不好使了。”说话间,老人抬手揉了揉耳朵,“这个动作,总让我想起呼啸而来的炮弹。”
除了听力严重受损,战争在包月禄身上也留下了许多伤痕,但他说,“那些伤痕也是我的勋章。”
摸黑端掉敌人团部拽下白虎团团旗
在朝鲜战场的日子里,包月禄最不能忘却的就是夺取白虎团团旗那场战役。
1953年夏,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决定发动夏季反击战役。由于双方武器装备实力悬殊,“只有智取”。
“敌人的白虎团在整个反击战的前沿,上级说要打胜仗,首先要把白虎团消灭了。”包月禄所在的侦察班,党团员多,实力突出,执行任务经验丰富,被选为“特别行动小组”——化装突袭白虎团。
收到命令,包月禄和战友们摸黑前行,抓了两个俘虏,盘问了很久,“幸好我们有人会说朝鲜话和英语,才得知敌人当天过关口时要用的口令。”老人兴奋得一拍手,“现在想起来,感觉老天爷都在帮我们!”
战士们加快脚步,赶到白虎团团部所在地时,敌人正在开会。“会外语的战友小声跟大伙说,屋子里的人声称自己地处险要,志愿军绝对到不了那里。听到这儿,我想都没想,就扔了颗手榴弹进去。”巨响之后,战士们一部分冲进会议室,枪声、爆炸声接踵而至。见团部乱作一团,敌军仓皇逃窜,“剩下的人就埋伏在外,敌军一冲出来,正好被我们围个正着。”
包月禄冲锋在前,穿过敌人的指挥部、办公室,在一个亭子里看到一面印有虎头和“优胜”两字的旗帜。“旗帜很高很大,我们把旗杆掰断,拽下旗帜,因为还要继续战斗,我就把它往腰上一掖。”这面被包月禄匆忙取下的旗帜,后被证实为白虎团团旗,如今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这场夏季反攻战役中,包月禄所在班获集体特等功一次。
从南到北再到西南辗转多地大半生
1955年,包月禄所在的部队接到回国的命令。
他先是被调到徐州某师当班长,5年后被派往吉林省长春市第二政干学校读书学习。学成归来后,紧接着被调到江苏新沂某师侦察连任副政治指导员。1975年,再次跟随部队从江苏移驻吉林省吉林市,包月禄带着全家人完成从南往北的“迁徙”。
1978年部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要让一部分军人转业,包月禄的名字也在其中。即使对部队有万般不舍,他再一次毅然带着一家人从东北转战西南,转业到万源火力发电厂工作,后来又到渡口市(今攀枝花市)任发电厂党委副书记。
“其实他有机会选择留在成都或者绵阳的,他非说自己不能挑三拣四,哪里艰苦就去哪里。”老伴儿刘广兰虽嘴上说着“吃了一辈子苦”,却一路陪伴左右。提及多年“迁徙”,多地辗转,老人对老伴儿有些歉意地笑了笑,“身为军人,我能做的就是听党指挥,我的使命就是服从安排。”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包月禄的大女儿和大儿子也相继入伍。“希望孩子们跟我一样,爱国也爱军,希望他们能多多报效国家。”老人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