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那年,《四川日报》一则寻人启事,找到埋名33年的抗美援朝一级英雄

来源:彭娟 川观新闻记者 邓翔沣 发布时间:2020-10-22 08:59:56 浏览次数: 【字体:

川观新闻 

彭娟 川观新闻记者 邓翔沣

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事博物馆,曾陈列过一张绘制的志愿军战士模拟“遗像”,并记录了这名战士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朴达峰阻击战中孤身作战、与敌搏斗的英雄事迹。

然而,这位战功显赫的英雄,自负伤后,便“消失”了,直到33年后才再次回到公众视野。他,就是抗美援朝一级英雄、特等功臣柴云振。

10月21日晚,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电视纪录片《英雄儿女》第二集《极限战争》,专门梳理展示了柴云振的英雄事迹和珍贵影像。与他同时亮相节目的还有一张1984年9月的《四川日报》

原来那一年,正是通过刊登在《四川日报》上的一则寻人启事,人们重新找到了这位埋名多年的一级英雄。

10月19日,川观新闻记者走进四川广安岳池县柴云振生前生活过的家中,追忆英雄的感人事迹,了解那则登报启事背后的英雄“回归”之路。

“事实上,父亲是在被部队找到后才更名为柴云振,之前叫柴云正。”老人的大儿子柴兵荣告诉记者,所有的故事都和父亲的名字紧密相关。

被敌人咬去一节手指,“钢铁战士”仍孤身奋战

走进柴家,记者看到客厅的两面墙全部挂满了柴云振生前的照片、朋友送来的字画和各种勋章。其中,上世纪80年代柴云振作为抗美援朝英雄代表,在朝鲜受到金日成接见的留影最为醒目。

柴云振的儿子柴兵荣介绍:“从右边数过去第三位就是父亲。”川观新闻记者看到,照片中的柴云振身材并不算高大,让人很难把他与“以一敌百”“肉搏”等词联系起来。

采访中,柴兵荣拿出了1994年出版、由秦基伟将军亲笔作序的传记——《埋名英雄柴云振》,记载了“钢铁战士”柴云振的赫赫战功。

1951年5月,柴云振所在部队在朝鲜金化西南30公里江原道芝浦地区的朴达峰,担负阻击北上敌军的任务。战斗进行到第六天,志愿军前沿阵地被敌占领,情况十分危急,营长武尚志命令刚从师部警卫连抽来的八连七班班长柴云振率部夺回阵地,堵住敌人。

于是,柴云振带领全班冒着密集的炮火从左右两侧向敌发起猛攻,一举拿下两个山头。敌指挥所居高临下用猛烈的炮火向志愿军报复,阵地上一片火海。情况危急之时,柴云振在另几名战友掩护下,绕道从敌占高低侧面迂回上山,刚靠近敌指挥所,击毙敌一名指挥官,然后用手榴弹和冲锋枪向敌指挥所里猛轰猛扫,敌人仓皇逃窜。

这时,柴云振发现子弹已经打完了、战友牺牲了。怎么办?柴云振并未退缩,孤身一人的他,同敌人展开殊死的肉搏战。在肉搏中,他右手食指被敌人咬去一节,头部被敌人用石头砸伤20多处。尽管如此,他仍坚持战斗,直到后来昏死过去

后来的战友发现了陷入昏迷的柴云振,现场简单包扎后,便把他背下山头,并送去抢救。待柴云振再次醒来时,他已经身在内蒙古包头医院接受治疗。身体情况大致好转后,为不给国家增添负担,与原部队失去联系的柴云振选择回到家乡

然而此时,默默踏上归途的柴云振并不知道,英勇杀敌、身负伤残的他已被授予“一级英雄”“特等功臣”荣誉,留下无人认领的奖章和证书。

视频节选自央视纪录片《英雄儿女》第二集《极限战争》

一则寻人启事,揭开33年前的英雄事迹

柴云振就这样“消失”了。

回到家乡后,柴云振务过农,当过农村基层干部,成为一名农家老汉。但是,柴家人也并非完全不知晓柴云振曾打过仗的事实,例如柴兵荣就时常缠着父亲问“断指”是怎样来的。“在那个年代,父亲打过仗的事情并不稀奇,但是谁也没想到他竟然是个大英雄。”柴兵荣说。

时间回到1984年9月的一天,28岁的柴兵荣刚刚拉完煤,开着拖拉机到山下的加油站加油。等待期间,柴兵荣经过加油站报纸架时,顺手拿过放在上面的9月12日的《四川日报》。这时,4版上一则由解放军驻湖北孝感某部政治部刊发的寻人启事吸引了他的注意。

“一九五一年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扑达峰阻击战中英勇杀敌”“因负重伤,回国住院”柴兵荣把报纸翻来覆去看了很多次,寻人启事中的一句句描述,让他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唯一的不同是名字有一字之差。“报纸上,英雄的名字叫‘柴云振’,但父亲在更名前叫‘柴云正’。”柴兵荣说。

“我当时心里拿不准,就立即拿着报纸回家给父亲看,并提议他到部队去看看。”回忆起当天的场景,柴兵荣语气仍难掩激动。“全中国名字相似的人多了,咱们不能去冒领这种荣誉!”面对儿子的提议,柴云振一口否决,奈何家人怎样做动员工作,他都执意表示不可能是自己,也绝不会去“相认”。

“父亲就是这么一位说一不二的人。”回忆起父亲的种种,柴兵荣语气充满怀念。“我当时想,除了名字以外,其他内容都和父亲对得上,无论如何我也要去求证一番。”最终,柴云振拗不过儿子,便同意随儿子一起到军队看看。

当时,从岳池到湖北孝感市需要乘坐一天一夜的火车。当绿皮火车缓缓驶出站台时,爷俩谁也不知道这趟“相认”之旅会是怎样的结局。

依靠“断指”等细节,农家老汉“变”英雄

“这则寻人启事其实隐藏了许多细节,例如被咬断的右手食指等。”柴兵荣告诉川观新闻记者,这些细节成为证实父亲就是老英雄的重要凭证。

经过哨兵通报,不一会儿,发出寻人启事的工作人员温铁汉一路小跑来到柴云振和柴兵荣跟前。

“你好!请问你就是柴云振吗?”“不是,我叫柴云正,是来提供线索的。”简单寒暄后,温铁汉握了握柴云振的右手,眼神随即微微一亮。“你还有哪些地方受过伤?”“我的头也被鬼子打烂了,有轻微脑震荡。”柴云振话音刚落,温铁汉立即走到他身边,要求看看他头上的伤口。“他当时就撩开父亲的头发,逐一数伤疤。”当年在与敌人的扭打中,柴云振头部留下了24个米粒般长度的伤疤。

到这里,温铁汉已经基本断定,他就是部队要找的柴云振。但为求稳妥,随后温铁汉又请来战友孙洪发,是他曾把身受重伤的柴云振从山头上背下来。两人见面一番交谈后,才最终认定眼前的这位农家老汉正是他们寻找的老英雄!

此时,柴云振才得知,他所在的部队和战友已经苦寻他多年。而一直未果的原因,除了当时柴云振因负伤被紧急转回国内、其本人并不知道自己立下战功外,问题还出在登记的名字上。

原来,柴云振原名“柴云正”,当年为他填名字的战友董贵成是山东人,说话和四川人口音不同,误将“正”写成了“振”。后来,董贵成还专门写了一个说明,才证实这个“振”字引起的误解。这次到湖北后,柴云正也正式更名为了柴云振。

两位老战友重逢相认的画面在柴兵荣的记忆中已经模糊,但他清楚的记得,当天晚上,父亲柴云振和孙洪发聊起了当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往事,回忆为国牺牲的战友,两位年过半百的中年男子痛哭到天亮。

因为是农忙季节,爷俩第二天就收拾好行李,准备返回岳池。“我们一走出招待所,就看到大院里拉了好几条大红色横幅,全部写着‘欢迎老英雄回家’!”这一画面,深深地印刻在了柴兵荣的心中,并影响了他,以及柴家一代代后代的人生选择。

英雄遗愿:柴家每代人都能去部队当兵

“父亲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当被问及对父亲的评价时,柴兵荣沉吟许久后,最终给出这个看似简单的答案。

能印证这句话的事例很多。

作为一名老英雄,在每次慰问中,柴云振都表示说“我那一个班的战士大部分都牺牲了,只剩下了我。我活在世上,应该代我的战友们做点事,我自己对组织没有任何要求。

曾经在村上同柴云振共事过的李贵余表示,柴云振是位一心为民的农村基层干部,村里的第一条公路就是他自己出资和想办法筹钱修建的。柴云振的孙女柴萍告诉川观新闻记者,爷爷在当人大代表时,四处奔波只为收集真正群众关心的建议,为了帮助有困难的群众,他也曾多次求人。“但他从未替柴家子女求过一次特殊待遇。”

在柴家的照片墙上,川观新闻记者看到多张柴家子女身着军装的照片。询问之后才得知,柴兵荣、柴云振的二儿子以及柴萍都曾当过兵。

爷爷的遗愿就是希望柴家每代人都能去部队当兵,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从小听爷爷讲战斗故事、学习唱革命歌曲,受柴云振的影响,一到符合应征入伍的年龄,柴萍就主动要求参军,并去到柴云振生前所在的部队。

“虽然大家都知道我是老英雄的后代,但爷爷没给任何人打招呼要求特殊照顾。”一到部队,柴萍就立即下到基层,成为一名空降兵。在第六次跳伞时,柴萍的下巴被绳子抽出一道长长的血痕,她就问柴云振能不能帮忙申请不参加后面两次跳伞。“结果当然是被拒绝了。”柴萍笑着说。最后,柴萍成为该部队那年唯一一个带伤跳完8次伞的女兵。

今年,柴萍的女儿成为一名大一新生,并主动提出希望应征入伍。“虽然爷爷已经不在了,但我们柴家后人一定会遵循他的遗愿,在部队接受洗礼与锻炼,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柴萍说。

来源: 彭娟 川观新闻记者 邓翔沣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