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彭开富 ‖ “义利”重千钧 “四足”传佳话——略谈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义利”“四足”人生观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文章之二十六
“义利”重千钧 “四足”传佳话
——略谈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义利”“四足”人生观
彭开富
今天我们说起杨慎,总会想起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杨慎在谪戍滇南路经泸州时,在长江之畔写的传世之作。这是一曲抚今追昔、大气磅礴的千古绝唱,也是一份洞穿历史、笑看风云的豪迈情怀。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杨慎一生勤奋好学,博涉百家,其诗、词及散曲创作水平很高,尤以《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名扬于世。《明史·杨慎传》记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杨慎塑像(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能概括杨慎其人生的,并不是这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而是杨慎少年时写的一首《自赞》诗。诗曰:“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谅无补于事业,要不负于君亲。”此诗前两句的意思是:面临有利可图的事,不敢抢在别人的前面去谋取;遇见正义的事,不敢落在别人的后面去回避,一定要见义勇为。古人云:诗以言志,文以载道。杨慎 的“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所蕴含的意义,同宋人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抒发了胸有大志的读书人的一种人格追求和理想抱负,反映出一种昂扬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杨慎说的“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讲的是“义”和“利”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义利观”。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论语·里仁》)。君子行事因为按“义以为质”,所以能做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只有君子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内心标准——义。 而人与人的差别,都源于行事时这一点用心的不同,而君子小人立分。 义者,“事之所宜也”,是某种特定的伦理规范,道德原则,是读书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道义。 利者,“人之用曰利”,后世多指物质利益。 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便形成义利观。
杨慎书法作品(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供图)
当年,杨慎写这首《自赞》诗时,正是他青春年少之际,没想到成了他一生的命运写照。杨氏家族家学渊源、家风淳正。杨慎23岁便考取状元,是明朝四川唯一的状元,曾任经筵讲官,是为明世宗讲史说书的讲官。他受父辈影响,为官清廉、刚直不阿。公元1524年,在明朝著名的“大礼议”纷争中,因触怒嘉靖皇帝,被罢官杖责,并终身流放云南。于嘉靖三十八年(1599年)卒于戍所。他在临终时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评价自己的一生,同时告诫子孙重义轻利、见义勇为。可见杨慎但终其一生,仍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义利观。
杨慎在读书和在京为官时,经常以家传的《四足歌》,从居住、饮食、娶妻、育儿等四个方面既勉励自己,同时也教育子孙以《四足歌》淡泊名利,节俭持家。杨慎在谪戍临行与妻子黄娥告别时,将自己亲笔书写家传的《四足歌》交与她,作为对子女们的教诲。其书写的《四足歌》如下:
茅屋是吾居,休想华丽的。画栋的,不久留;雕梁的,有坏期;只求他能遮能避风和雨,再休想高楼大厦,但得个不漏足矣。
淡饭充吾饥,休想美味的。膏粱的,不久吃;珍馐的,有断时;只求他粗茶淡饭随时济,再休想鹅掌豚蹄,但得个不饥足矣。
丑妇是吾妻,休想美貌的。俊俏的,生是非;妖娆的,把命催;只求她温良恭俭翁姑敬,再休想花容月色,但得个贤惠足矣。
蠢子是吾儿,休想伶俐的。聪明的,惹是非;刚强的,把人欺;只求他安分守己寻生理,再休想英雄豪杰,但得个孝顺足矣。
杨慎在谪戍离京后,其妻黄娥将他书写的《四足歌》装表后挂于书房,教育子女们刻苦地奋发读书,不要在物质享受上去作过高的追求。后来,其子杨有仁便在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在朝为官,步入仕途。可见,新都杨氏家族历来以书香清廉传家。也正是在这种优良家风的润泽下,逐渐孕育出世代相传的家规家训。
大明第一博学才子杨慎(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在杨氏家族现存的光绪乙未本《杨氏族谱》和民国辛未本《新都杨氏家谱》两本家谱中,除记录着杨氏先祖清廉为官的事迹之外,还记载着杨氏的“四重”“四足”家训家风。“四重”家训出自杨慎的曾祖母熊夫人;她知书识礼,家教有方,曾留下有“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的教导。而“四足”家训则出自杨慎,那是后话。
杨氏族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图)
杨氏家训要求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修身。做人,当以仁义为基;基牢则业盛,根深则叶茂,源远则流长。而恪守“四重”“四足”、崇俭重教的杨氏家训家风,不仅深刻影响着杨氏后人,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长廊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杨慎在谪戍滇南,或寓居泸州,始终恪守自己的“义利”“四足”人生观,坚持清贫而初心不改。他孜孜不倦博览群书,平生著述百余种。《明史·杨慎传》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杨慎存诗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由于他谪戍30余年,思乡、怀归的诗词所占比重很大。在这漫长的流放时间里,他是那般地思念自己的家人和好友,也感叹过流放生涯的漫长与无奈——他至死才结束了流放。
杨慎泸州行
杨慎始终忍辱负重,希望在有生之年出现转机。他熟读经史,深知历史上许多学业有成就的人,无不历经磨难:周文王曾被关在羑里,写成了一部《周易》;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成就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出了《离骚》;左丘明眼睛失明,写成了《国语》;孙膑受迫害被剜掉膝盖骨,写出了《孙子兵法》;司马迁含垢忍受“腐刑”,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写成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这些都是古人在受磨难的环境中写出传世之作。因此,他很顽强地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同时,他也执着地认为自己何错之有?他和那些在宫门外大哭上谏的同僚,是有信仰支撑的志士仁人——要以礼法治国。
杨慎从长期安居在繁华京师的达官贵人,到谪戍滇南那蛮荒边塞的朝廷要犯,这是杨慎人生的一次重大扭转,对个人的仕途来说是大不幸;但对于他能坚持在谪戍长达三十多年的流放生活中,仍然奋发有为,用诗词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爱国情怀,不断地进行文学创作来说,却又是一大幸。
杨慎与解缙、徐渭,并称“明朝三大才子”,后世学者大都认为,杨慎学问最为渊博,足以排名第一。而杨慎谪戍30余年,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创作于谪戍期间,不仅使自己著作等身,也使他所到之处的地方迎来了诗词创作的热潮。
杨慎谪戍路上写下了感叹人生的诗词,但他大部分时间都是积极乐观并有积极作为的,他足迹遍及滇及泸州各地,结识很多朋友,也帮助了很多友人。至今,在杨慎谪戍的途经地区还流传着他的故事,云南一些地方还有供奉他的祠堂,把他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起,四时祭祀,为当地民众所崇敬。
杨慎画像(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在谪戍期间,杨慎竭尽全力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学士从者如云,诗社峰起,对文化落后的云南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在云南及泸州地区还流传着许多有关杨慎的民间故事,人们赞誉他不畏权贵的风骨,钦佩他广博多才的学识,学习他知足常乐的高贵品质。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杨慎在放逐期间,仍然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国事。如当他发现昆明一带豪绅以修治海口为名,勾结地方官吏强占民田,化公为私,敛财肥己,坑害百姓时,正义凛然地写了《海门行》《后海门行》揭露豪绅地主勾结地方官吏,借疏海口占田肥私。他在诗中指出,“疏浚海口银十万,委官欢喜海夫怨”,并呼吁“安得仁人罢此宴,亿兆歌舞如更生”。他在《观刈稻纪谚》中托老农之语,说“乐土宁无咏,丰年亦有歌。惟愁军饷急,松茂正干戈”,表现了农民遇丰年,却因军饷赋敛沉重而仍然不得温饱的贫苦生活。杨慎还专门写信给云南巡抚赵剑门,力言此役“乃二三武弁投闲置散者,欲谋利自肥而倡此议”,请求制止如此劳民伤财的所谓水利工程。他听说寻甸的安铨、武定的凤朝文作乱,便率领家僮和步兵一百多人,快速赶到木密所,与副使张峩用计击破叛军,平定叛乱。
杨氏宗祠·景清堂(图片来自网络)
杨慎在临终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诗,叙述自己因病归蜀,途中却被追回的憾恨,深为感人。明世宗因“大礼议”之故,对杨慎极其愤恨。终明世宗一世,六次大赦,杨慎终不得赦。古稀之年的杨慎写诗叹曰:“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杨慎《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七十行戍稿〉》)“明明律例许归休”,是说按照明律,凡年满六十岁的谪戍官员,可赎身返家,但自己年已古稀终不能如愿。“归休已作巴江叟”,巴江,巴蜀之江,即川江,是说“归休”之后(即60岁后)在泸州居住养老已多年了;“重到翻为滇海囚”,是说不料又被云南巡抚派人到泸州重新将自己押解回永昌为囚犯,这样对待我公平吗?可见,他特别留恋在泸州的晚年生活,对泸州那是一往情深。对重新押解他回永昌极其不满。
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杨慎在戍所逝世,时年72岁。临终时,他以《自赞》诗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评价自己的一生,同时以此“义利”和“四足”观勉励子孙后人,要求他们平生一定要重义轻利、见义勇为。直到如今,每年冬至节,四川新都的杨氏后人都会集中到宗祠祭祖,其中一项议程是重温“四重”“义利”“四足”等家训家风,并齐声颂唱家训《四足歌》。以“四足”家训告诫杨氏后人,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从政为官,都要以此为底线。足见其“义利”“四足”影响之大。
杨慎去世后,还葬故乡新都,附葬于父杨廷和墓旁。明穆宗隆庆初年,追赠杨慎为光禄寺少卿,明熹宗天启时追谥文宪。
杨慎塑像(新都电视台 供图,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杨慎不愧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其博闻广识,著述极富,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大批文化瑰宝。杨慎被评为四川十大历史名人也是实至名归。明代著名大哲先贤李贽在《续焚书》卷一中说:“升庵先生固是才学卓越,人品俊伟,然得弟读之,益光彩焕发,流光于百世也。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代、宋代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李贽将杨慎与李白、苏轼相提并论,认为四川人才了得,四川“不出则已,一出惊人”,竟出了李白、苏轼、杨慎这样的泰斗级文化名人。
新都桂湖杨升庵纪念馆(李虎 摄,图片来自网络)
后人对杨慎给予高度评价,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更因为他的人品,他的为人和对“义”和“利”关系的处理。特别是杨慎一生正气,身处逆境仍乐观豁达,以才华横溢的诗词抒发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其精神无不闪烁着巴蜀人民特有的优秀品质。
杨慎的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永久弘扬和学习。
新都桂湖杨慎塑像(孙大圣 摄,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回顾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 文翁——公学始祖兴教化 汉代循吏第一人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两晋两“国志” 光焰万丈长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偶像的力量:最早的粉丝逆袭之路——司马相如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一部《三国志》 千秋良史才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常璩:矢志于史终不悔 著录巴蜀“第一人”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风骨峥嵘 壮志难酬 ——一代诗骨陈子昂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薛涛:一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巴山蜀水的乡土文化对李调元诗学思想的buff加成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草原上的雄狮大王——格萨尔王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张栻:湖湘有“理” 他从蜀中来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秦九韶:世界数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星星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大禹精神耀千古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不朽巨匠——李冰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世界杰出的古天文历算学家——落下闳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西汉儒学大师——扬雄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演义之外的传奇——诸葛亮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政启开元 治弘贞观——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一位浪漫主义者的奏鸣——诗仙李白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风景美 人情美 生活美——杜甫诗中的成都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挟以文章妙天下 忠义之气贯日月——苏轼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杨慎:一生跌宕成就一代鸿儒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谢德锐 ‖ 陈子昂与武东山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辞赋之圣者——司马相如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常璩:方志鼻祖 蜀史巨擘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薛涛书法——字无女子气 作有世人珍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彭开富(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供稿: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