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人物】川剧的莎士比亚——黄吉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8-02 17:00:30 浏览次数: 【字体:

黄吉安(1836—1924年),名瑞云,字吉安,晚年号余僧,戏曲作家,被誉为“川剧的莎士比亚”。

黄吉安(图片来自网络)

黄吉安出生于安徽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后随家迁徙湖北江夏(一说湖北徽县),最终落籍成都。

黄吉安自幼聪颖过人,喜爱读书,18岁进入军营帮办文案;30岁开始在县衙作幕宾,长达30余年。在壁山县当幕宾时,因不愿与上司在粮赋征收中作弊,被辞退。后举家迁至成都,寓居城西羊市巷老宅。

黄吉安在成都时,经常游玩于茶坊酒肆,喜欢听评书艺人钟晓帆讲说《三国演义》,爱唱扬琴,更喜座唱川戏,久之,黄吉安逐渐与川剧艺人过从甚密。耳濡目染之下,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65岁的黄吉安尝试编写川戏剧本,开始了他的川戏创作生涯。

当时的中国处于极度动荡、风雨飘摇的年代,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保路运动、五四运动等诸多历史大事件的黄吉安深感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严重,遂有感而发创作了众多剧本。加入戏曲改良公会后,黄吉安进入创作的旺盛时期,所写剧本,悉数赠送与三庆会和玉清科社排演。直至去世,黄吉安23年间共编写川剧剧本80余出及扬琴唱本多部。

民国时期铅印川剧剧本(来源:《成都市志·川剧志》)

黄吉安创作的剧本,根据内容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歌颂古代民族英雄,如《柴市节》《三尽忠》《忠烈图》等;二是撷取历史题材,以古喻时,抨击时政,如《江亭战》《江油关》《春陵台》等;三是抒发内心愤懑,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如《断双枪》《雷打张继保》等。1960年,四川省戏曲研究所从其代表作中,选出18出剧目,编辑成《黄吉安剧本选》(分上、下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川剧《柴市节》中的文天祥

黄吉安在创作初期充满坎坷和曲折,经常遭受不白之冤。讲述张献忠攻占成都故事的《葵花井》一问世,他被捉到官衙,受尽牢狱之苦。他通过创作《浣花夫人》(浣花夫人毁家纾难,保卫成都)借古讽今,讽刺一些贵妇人骄奢淫乱,忸怩作态,受到上层权贵的憎恨,斥之为“异端”。他创作了梁红玉(《黑虎缘》)、杜十娘(《百宝箱》)等妓女从良,以及反对妇女缠脚等颇具民主思想的戏文,遭到成都一些耆旧的非议和排挤,避祸于新都数年之久。

1911—1916年,黄吉安的创作以生角戏、胡琴戏、三国戏、列国戏居多,在艺术构思上,不拘泥于历史,超凡脱俗,意气纵横。如《柴市节》中,描写文天祥殉节后,魂魄飞升上天,不受元朝封赠,百姓感念而路祭,想象力驰骋飞达,别开生面。

黄吉安的创作态度严谨,写剧本时用旧报纸,以土红书写,再用墨笔仔细斟酌加以修改。他的创作讲求音律,用韵别致,一剧常一韵到底,相传“时人不易增减一字”,更长于用典,词意丰富。他广泛收集民间口语与俗谚,多用诗、白、引子概括人物性格,用语丰富,诗白精炼。如《春陵台・采桑》中第四句采桑妇唱句“进桑园险些绊个乓,幸喜我到老同穿得松”,通俗诙谐,人物顿现。又如《柴市节》中留梦炎上场诗“劝得文山步后尘,将无恐惧置于怀”寥寥数字,描绘出变节者的嘴脸。《江油关》中李氏尽节前,摔死亲子的唱句“才说硬起心肠我软了手,战战兢兢冷汗流”,经浣花仙一唱,感人至深,名噪一时,配以艺人唐广体以女腔演唱的马邈,唱活了一出戏。

黄吉安创作的剧本寓意丰富,质量上乘,被称为“黄本”,受到川剧艺人以及成都清代举人严伯谐、学士王楷臣等川剧爱好者喜爱。他与川剧、扬琴等艺人来往密切,经常为他们讲解戏文中费解的词句和典故,提高了他们的历史和文学知识水平,被艺人们敬以为师。

(原载《乐润锦官城》,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