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遵循“清慎勤”的杨纯
一生遵循“清慎勤”的杨纯
大竹县地方志办公室
谣曰:“大竹杨,但愿年年巡贵阳。贪污畏法,宰民安康。”升陕西副使,去之日,黎民遮道攀留。
——节选自《大竹县志(道光)·人物志·贤达·明》
杨纯的生年、籍贯、家世等,成化八年的《进士登科录》有载:
杨纯,四川顺庆府广安州大竹县民籍。国子生,治《诗》经。字彦诚,行三,年三十七,十二月初三生。曾祖麒(县丞);祖思聪;父辅,母罗氏,永感下。兄文纲、文纪,弟文学。娶汤氏。四川乡试第三十三名,会试第一百七十二名。
根据《登科录》记载,由成化八年壬辰岁(1472)推算,杨纯的生年应为明宣德十年(1435)或正统元年(1436);因为说到年岁的时候,向来就有“实岁”和“虚岁”之说。生于是年十二月初三,字彦诚,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三。
关于杨纯的祖籍和出生地,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岁(1784)编修的《杨氏族谱·旧谱董序》有云:
杨公纯,乃吾楚州麻城孝感人。因避乱自楚迁蜀,遂卜居于竹北十里之楠溪以为家焉。
公系(明朝)成化二年(丙戌岁·1466)进士,授监察御史,巡按贵州,转升陕西副使。洁己爱民,致仕风清,归休林园,以诗酒为娱。
除了杨氏族谱的《序》以外,该族谱由杨氏撰写的《地图总记叙》也说:
予祖纯公,原居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村是其故土。因避元季干戈之乱,偕弟讲公自楚迁蜀,遂卜居竹邑北厢外十里之楠溪以为家焉。迨后数传,分居饿佛寺、马连沟、梧寺林沟,始得聚族于斯。后因子孙繁衍,散处四方者又不一。其地有如清溪铺、东柳桥三道门、与夫城内城外,城外南厢外金银宕、邓家桥、费家坝等处。所谓百川流峙,归于朝宗,毫不爽耳。
类似的说法,在《杨氏族谱》中还有多处。由此可看出,杨纯祖籍为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大体上就是现在的湖北省黄冈市及其代管的麻城市。至于“麻城县孝感乡”(而不是“孝感村”),不少川渝人家的族谱中都认为自己是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移民的后代,这到底是祖籍、误籍或冒籍;孝感乡到底是移民输出地或移民集散地,史学界尚无定论。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杨纯及其后裔不是大竹的土著居民;他们和其他“湖广填四川”时徙来大竹的居民一样,或可称为“新客家”。
《杨氏族谱》的几个谱序中,多处提到杨纯“因避乱自楚迁蜀”、“因避元季干戈之乱,偕弟讲公自楚迁蜀”,并以杨纯为该宗入川一世祖。这就是说,杨纯祖籍在麻城,出生地也在麻城县孝感乡。这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从时代背景看,战乱发生在元末明初,这一时期的移民初潮也出现在元末明初;杨纯出生的年代,明朝政局已相对稳定,移民潮已过去接近百年,避乱已无必要,杨纯不可能在这一时期因避乱徙竹。何况,《杨氏族谱》谱序中还明确提到“因避元季干戈之乱”,“季”,就是一个朝代的末了,“元季”就是元末,“元季”杨纯尚未出世。
其次,《杨氏族谱》的谱序均作于清代乾隆以后,作者们或认为“纯公以前间有一二祖名著在成书,又不说为何代之祖”;或云“传世十有余世”;或云“旧谱散失”,若要清楚地记载杨纯生平,恐有难度。或因杨纯的成就和名气而倍加推崇,故以杨纯为该宗入川之祖。正如这本族谱上的一首诗所说:“纯公大业谈何易,荣祖鸿基建也难。欲问词林摇锦树,先从河海起文澜。丹黄照耀传宗牒,好把源流仔细看。”
第三,从情理上看,杨纯三十八岁以前颠沛流离、避战乱、卜新居,由楚入蜀,还要埋头攻读,求取功名,恐怕很难。
因此,《题名录》上称杨纯“贯四川省广安府大竹县民籍”,指的应是杨纯早在大竹定居,所谓“贯”,就是世代居住的地方。杨纯,祖籍湖北省黄冈市,出生地为四川省大竹县东柳乡。曾祖杨麒,祖父杨思聪,父杨辅,母亲罗氏。长兄杨文纲,次兄杨文纪,弟杨文学。娶妻汤氏。
四川《邻水县志》和贵州《贵阳府志》中,都称杨纯为邻水人,这和大竹县建置沿革有关。明洪武九年丙辰岁(1376),大竹改属顺庆府下之广安州;成化元年乙酉岁(1465),分大竹南部复置潾水县。
成化八年壬辰岁(1472)壬辰科考,杨纯以四川乡试第33名的成绩参加会试的,以会试第172名的成绩入围殿试。
成化八年三月十五,壬辰科殿试在北京举行。殿试由皇帝亲发策问。皇帝的制策大体上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状况,表达了当朝皇帝的理念、情感和思想倾向。且看成化八年壬辰科朱见深的制策:
皇帝制曰:自古帝王继体守文、克弘先业致盛治者多矣。而史臣独以成康文景并称,何欤?其致治本末,可指言欤?
朕光绍祖宗丕图,政令之行,悉遵成宪,期臻至治,比隆前古。然夙夜勤,于兹八载,而治效犹未彰著,何欤?岂世有古今,故效有深浅欤?今天下田野阔矣,而贡赋供于上者每至匮乏;学校兴矣,而风俗成于下者益至浮靡;屯兵以制外者谨矣,未能使夷狄畏却而不敢侵;刑法以肃内者严矣,未能使奸顽惩艾而不敢犯。凡若此者,其弊安在?如谓政在用人,则方今百司庶府、文武俱足,而科目之选拔、军功之序迁者,又济济其众,何官有余而政不举欤?无乃承平日久,习安逸而事因循者多欤。兹欲严以督之,则人情有不堪;宽以待之,则治理有难成,何处而得其中欤?
夫治必上下给足,风俗淳美,外夷服而中国安,底于雍熙泰和之盛,斯朕志也。何施何为而可以臻此,殆必有要道焉。子大夫讲习经济之学久矣。其参酌古今明著于篇,朕将采而用之。
成化八年(壬辰岁·1472)三月十五
这篇制策的开头,朱见深向应试者提出一个问题:成康之治、文景之治,为什么一直受到称道?其致治本末是什么?之后,他说,他登基八年以来,完全按照过去的章法治理朝政,也算是夙兴夜寐、尽心竭力了,为什么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呢?他接着提到了当时存在的一堆问题,比如国库匮乏、世风日下、夷狄即异族骚扰等,堪称内忧外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没有人才吗?是严了还是宽了?他要求应试者提出对策,他将“采而用之”。
当时朝纲松弛,仅凭太祖基业支撑局面。内有流民起事,外有蒙古鞑靼部率军入据河套,朱见深也想借用科举考试问计于莘莘学子。
杨纯在《策论》中提出了什么主张,不得其详。他被排在三甲第151名。
这一科,一甲第一名吴宽,第二名刘震,第三名李仁杰。二甲计78名,三甲计169名。
杨纯入仕后在都察院为官,任监察御史。成化十七年辛丑岁(1481)始任贵州巡按。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官名。明、清都察院专差御史。明洪武十七年甲子岁(1384)始派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永乐后定制,以一省为一道,分道出巡。品秩虽不高,却可与省区行政长官分庭抗礼,知府以下均奉其命,事毕还京。
杨纯巡按贵州期间,恪尽职守,清正廉明,办事公道,政绩明显,颇受称道。巡按期满,当地要求杨纯留任,得到朝廷允许。复留任一年。
成化时期,由于朝廷志在图新,经济恢复较快,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然西南各地少数民族地区动荡不断,大都因地方官员贪暴不法引起的。“官吏颇多不法,商民无不受其鱼肉,有因索诈而毙命者,慑其气焰,皆禁不敢言。”故朝廷成立专门机构西厂,加强对朝廷大员的监督和整肃。同时,派出监察御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管理。杨纯巡按贵阳时,不畏权势,秉公执法,尤其对于官员上下勾结、营私舞弊的情况,认真稽查,严惩不贷,这导致了有的官员被罢职,有的官员被查办。贵州铜矿监督衙门向来是贪官生财的肥缺。一些官吏相互勾结徇私舞弊,多收少交,杨纯上奏揭发其罪恶,对其中问题突出的官吏革职拿问,查抄家产。
贵阳各地出产陶瓷器,每年春冬农闲季节里,农人都到窑厂用骡子托运陶瓷器售卖。陶冶经纪人收取高额装车费,成为害民的苛政之一。杨纯实地调查后,当众取缔了这个行会,并立下了碑文:“今日无经纪,明日无经纪,后日也无经纪。”下边落款八府巡按杨纯的名字。碑上没有写年月日,啥时候起,啥时候止。从此,谁都不敢再要装车费了。
贵州地瘠民贫,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之说。而地方官横征暴敛,习以为常,成为苗族、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人民暴动的直接诱因。杨纯当了贵州巡按后,每天下乡查勘,看见黎民百姓上顿接不住下顿,交不了钱粮,有的甚至衣不蔽体,他很是心痛。临走时,杨纯指挥民众制作了数千面黄色小旗,挨着地块插了起来。地主豪绅,见自家地块里插上了杨巡按的黄色小旗,猜测是要重新测量土地了,于是他们偷偷将小旗拔掉,都挪到了贫苦百姓的地里。事毕,杨巡按宣布:“凡插黄色小旗的地块,统统免交钱粮。”这一下,富豪人家都瞪了眼,广大黎民百姓,都高兴得拍手大笑。
此外,杨纯还特别关心地方公益事业,动员官吏和富商,捐资建校,资助贫士,开河引水,建桥修闸,其功在当下,施惠后代,至今仍为贵州民众所称颂。
道光《贵阳府志·卷五十五·明·政绩六》有如下记载:
杨纯,邻水人,成化中进士。十七年巡按贵州,为政勤敏,断决如流。按毕百姓乞留,朝廷许之。复任。既而升陕西副使。去之日,民苗遮道攀辕。其在贵州也,百姓曾歌之日:“邻水杨,但愿年年巡贵阳,贪污畏法,军民安康。”
这还不是当地方志中有关杨纯的最早文献,因为在此之前的乾隆《大竹县志》就有类似记载:杨纯,成化进士,任监察御史。巡按贵州,断狱如流。任满,百姓乞留一年,上许之。谣曰:“大竹杨,但愿年年巡贵阳。贪污畏法,宰民安康。”升陕西副使,去之日,黎民遮道攀留。
《邻水县志》也说:杨纯,成化壬辰进士。任监察御史。巡按贵州,断决如流。任满百姓乞留一年,上许之。民谣曰:“邻水杨,但愿年年巡贵阳。贪污畏法,军民安康。”升陕西副使。去之日,民苗遮道。
《大竹县志》《邻水县志》中关于杨纯巡按贵州的记载,其历史依据应该源自贵州方志,而道光版《贵阳府志》,则是在明代方志的基础上修编定稿的。
从《贵阳府志》中可以看到,杨纯巡按贵州的业绩是可圈可点。通过他对贵州吏治的考核、断决、处置,使贵阳出现了吏治清明、贪污畏法、军民安康的景象。离任的时候,汉苗百姓拥到车前,夹道相送,依依不舍,请求留任,更有民谣口耳相传且屡载典籍。
杨纯返京后,“继而升陕西副使”。据《明史·职官志》及《明会要》载,明代省一级最高行政机构为“承宣布政使司”。另有“提刑按察使司”,掌一省刑狱之事,其长官为按察使,正三品;提刑按察使司的副使无定员,正四品;佥事无定员,正五品;按察副使、佥事分司诸道,谓之“分巡道”。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管军事的“都指挥使司”合称一省中之“三司”。
杨纯为国家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青史流芳。他著有《请开言路以益治道疏》,广开言路,通达民情,便广纳忠言益言,至今都有很高价值。他的“勤俭耕读”四字家风,以及“清慎勤”三字为官要箴,不仅教育和勉励了他的亲属,更教育和勉励了一代又一代大竹人。杨家进士四代联芳,父亲杨辅赠监察御史,杨纯本人任监察御史、陕西按察司副使,儿子杨一钧任汉中知府、浙江按察使副使,孙子杨继夔任贵州道监察御史。
杨纯把“清慎勤”三字作为自己一生的遵循。一是做到“清”,他当监察御史时,不仅自己“清廉”,还要监督其他官员做到清正廉洁。二是做到“慎”,杨纯说,为官者手中都掌握着一定权力,用好了可为民谋利,用不好就会危害社稷,因此用权必须谨慎,做到慎独、慎始、慎终。三是做到“勤”,在杨纯的影响下,其后人为官者,皆勤政清廉,其子杨一钧、其孙杨继夔在任期间因清廉而声望极高,因勤政而业绩斐然。
撰稿:大竹县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