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觉民 ‖ 金堂“面人张”闯京城
金堂“面人张”闯京城
刁觉民
张定成面塑作品“孔雀开屏”
夏日的北京前门大街,热闹非凡。位于前门大栅栏步行街7号E区中厅“面人张”的店铺里,顾客盈门,来取作品的、现场捏像的、订制雕像的、观摩展品的络绎不绝。店主张定成一边招呼顾客,一边指导徒弟,嘴里还不停地安排将北京东城区文化馆订制的“国庆”展品(《长征路上》面塑群雕)打包。
张定成,四川金堂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华商非遗促进会会员,北京玩具协会会员,河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民间艺术大师”,“张氏面塑”第四代非遗传承人。
工作中的“面人张”
“我是金堂人,北京‘魅力大栅栏’人像奖获得者。”难得空闲的张定成很自豪地告诉笔者:“我为很多中外政要、明星等制作过面塑雕像。”他一边说一边不时地展示其作品:有印尼总统、网坛明星莎拉波娃和国内主持人鲁豫、学者钱文忠、相声大师李金斗等。“2009年10月,在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筹办工作期间,制作了一组精美的面塑作品,获得了组委会的嘉奖。”并骄傲地说:“作为一个金堂人,能为家乡金堂增光,我很自豪!”
“面人张”现场为游客捏像
一
张定成的老家在金堂县官仓镇中浮社区。官仓位于成都平原中部,地处金堂、广汉、中江三地交接地带,场镇与县城隔河相望。因境内历代设官府粮仓而得名。
金堂县官仓镇玉皇山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虽说是“官府粮仓”,但在物资馈乏的年代想吃顿饱饭,却是一种奢望。上世纪70年代初,张定成出生时,奶奶为他起名“定成”,希望他“做事一定能成。”但现实却非如此,家里拮据,全家七八张口要吃饭,父亲不得不早出晚归重操旧,利用农闲时间挑担提盒、行走街头,以捏面人的收入来弥补家用。
但是,平坝里的农事四季不断,种了粮食栽蔬菜,做完地里种田里,做了生产队的忙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的父亲只有想着法子外出挣钱,利用早晚不出工的机会筹备面塑材料。而面塑用的主要原料面粉却是全家的基本口粮,每年分到家的粮食只能维系家人的生存,勉强糊口。全家人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挤点出来做原料,实在没办法就掺一点米粉凑合着去赶“火把场”。年边和春节期间生意稍为好一点,分了粮、娃娃也放了假,大人小孩都有一点零花钱,“父亲就带着我到周边乡镇去捏面人卖。”张定成说:“我家离广汉不远,那里每年正月十六有个‘拉保保’民俗节日,每到这个时候,我就闹着跟父亲去看热闹。”
广汉市拉保保习俗(图片来自网络)
“保保节” 在广汉有300多年的历史,有“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之说。届时,周边市县及乡镇的民众都来广汉“拉保保”。据说,“保保”不仅保佑孩子一生平安健康,还辟邪除灾、迎祥纳福。因此,来广汉“拉保保”的民众人山人海,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小孩拉到“保保”。“拉保保”那几天小孩特别多,场面非常热闹,全家大小、亲朋好友都来捧场。此时的小朋友娇宠无度,五颜六色的面塑卡通人物和卡通小动物又那样可爱,家长们哪里顶得住孩子们笑着要、哭着买的要求,刚拉的“保保”也会主动买些面塑作品作为小小的见面礼。小小的张定成看着别的小朋友拿着父亲的面塑作品欢天喜地的样子,内心无比自豪。
广汉市拉保保习俗(图片来源:广汉城市在线)
二
这样的日子经历了几年,张定成也慢慢地能捏一些简单的作品。他比同村的小伙伴多了一些“见识”,回到村里便邀约大家一起玩泥巴,办“锅锅宴儿”。这种游戏在当地最受小孩子喜爱。没面,他们就将水田边的湿泥巴作原料,将泥巴捏成农村办乡酒席上的各种菜肴的模样,如鸡、鸭、鱼、肉,在地上摆成一桌“美味”,学着大人们酒席上规矩与伙伴们一解心头之馋。
面塑作品“八仙过海”
改革开放后,农村在方方面面开始宽松,粮食也渐渐多起来。张定成一家已不再为原料发愁,可以放开手脚捏面儿了,跟着父亲到周边市县去捏面儿了。去得最多还是广汉的场镇或公园、学校以及茶馆周边人群集中的地方。每个周末,张定成就和父亲一起背着木箱和两个折叠小凳出发。地方选定后父亲打开上下两层的木箱,自己帮忙摆好小凳、小竹刀、颜料等,父亲开始取面捏面,几经捏、搓、揉、掀后,拿起小竹刀一阵精巧地点、切、刻、划之后,一团面就塑成了身、手、头等,再装点上头饰和衣裳,转眼功夫,一件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便展现在眼前。张定成在旁边观察着父亲的每一个动作,不时地动动手捏一些简单动物,不对的地方父亲就一边讲方法一边做示范。一次两次,年复一年,张定成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捏面儿的小伙子了。
面塑作品“福禄寿三星”
三
1990年春,19岁的张定成跑到广汉松林乡舅舅家玩,正遇当地招工,经表哥表姐劝说和推荐,张定成被招进了广汉市企业局招待所。他被安排在厨房学刀工当墩子,由于从小跟父亲捏面人儿他喜欢的是白案,对墩子没兴趣,因此,只要有时间他就做一些点心和面食,请同事品尝。遇有白案师傅请假或缺人时,厨师长就自然而然想到张定成。次年春节刚过,厨房的白案师傅辞职了,张定成顺理成章地成了白案师傅。在做白案期间,因其扎实的刀工、擀面的力道和对面性的了解,擀出的面皮柔软、面皮可以透过亮看清隔层的字,切出的面丝还可穿针。不久,招待所张定成“金丝面”传遍广汉餐饮业。
张定成面塑作品
与此同时,他又爱上了荷台。荷台分打荷和雕刻,就是给高档菜品做装饰(盘饰艺术)。盘饰需要用各种蔬菜雕饰出各种花鸟鱼虫以及走兽,以此体现菜品的寓意,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增添艺术享受,吸引顾客。的确,经过艺术处理的菜品,不仅上了一级台阶,还招徕无数餐饮爱好者,招待所食堂门庭若市,张定成也成了广汉餐饮业炙手可热的人物,各个餐厅争相挖人,有的许以高薪,有的委以重任,均被他婉言拒绝。
面塑作品“鲁智深”
四
1992年秋天,一朋友回到广汉找到张定成,并邀请他去北京发展。一听说去北京,张定成有点心动。诱人的工资不说,那庄严的天安门,雄伟的八达岭长城、神秘的天坛和风景如画的颐和园,早已令他向往。张定成这次没有犹豫,两天后他坐上了北上的列车来到了北京。红墙、黄瓦、大红灯笼,还有飘扬的五星红旗,让他激动了好几天。
八达岭长城(图片来自网络)
张定成来到一家酒店上班,这家酒店是这位朋友和北京老板合开的,与广汉的招待所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张定成继续从事他的老本行——面塑和雕刻。在酒店做菜品面塑装饰,工作单一、轻松,没有广汉那么累,心情也舒畅。每天的工作除了捏制传统的一些历史人物和雕刻飞禽走兽外,闲暇之余他就照着厨房里的一些同事捏真人塑像,虽不专业,但对照自己人练习也不至于难堪。有随父摆摊的经历和扎实的基本功,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和钻研,捏制的真人面塑雕像得到了同事的认可。这为他之后走上专业塑像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塑作品“献寿”
在北京的几年里,张定成进步不小,从厨师长晋升为行政总厨。不论是负责菜品工艺,还是担任行政总厨,他不断学习,刻苦钻研,将祖传的手法与传统技艺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塑捏制风格:细腻、优美、精巧。
面塑作品“瑞士军刀设计者”
五
2004年,他创作的 “十二生肖”“十二金钗”“四大美女”“嫦娥奔月”等作品先后发表在《四川烹饪》杂志上,有的作品还获得了多项大奖。当作品被发表在多家报纸和杂志上时,“我高兴了一周!”张定成兴奋地说。2005年6月, “首届全国饭店业食品雕刻大赛”,“嫦娥奔月”“后羿难舍”(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度25厘米)再次获奖。特别是“嫦娥奔月”,他采用了家传的铁丝扎架腾空的手法,融入现代创新思维,将捏塑好的嫦娥腾空架起,配以朵朵祥云,一弯冷月和翩翩欲仙的意境等。这幅作品荣获工艺面塑项目金刻刀奖。2006年2月,在第三届中华餐饮全国烹饪大奖赛中,面塑作品“仙境”再次荣获雕刻金奖。2006年11月,在中华餐饮“龙王杯”烹饪食艺大奖赛中,面塑作品荣获特金奖,经专家评委会评选,张定成又被授予烹饪金状元奖称号。2008年7月,其作品“八仙过海”“九龙”,经专家评审入选迎奥运“中国农民艺术展”。2008年7月,面塑作品“金陵十二钗”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
面塑作品“嫦娥奔月”
面塑作品“七仙女”
2008年8月,北京“奥运有我”活动,张定成又为现场为外籍奥运志愿者教授现场捏面人。2009年1月,他参加由东城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的“2009长沙九州大庙会暨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游乐汇”活动,面塑作品得利专家肯定,被北京多家媒体争相报道。2009年4月,张定成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为节目制作道具并给嘉宾现场塑像。
面塑作品“姚明”
张定成(右)在央视《百家讲坛》与钱文忠教授合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009年8月,张定成根据自己多年面塑实践和实际操作,将自己技艺、作品编撰成《面塑制作教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书中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从面塑基础、技法和运用等方面,对各种代表性作品的塑造方法、技巧和运用范例等进行了详尽介绍。据行内人称道,此书具有较高参考和实用价值,是一部很好的面塑技巧教材。
面塑作品“相声大师马三立”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转眼间,张定成已在大栅栏从事面塑教学和现场捏像达十年之久,昔日的小张也成为“面人张”,其招牌已成为前门大栅栏步行街一张响亮的名片,来此旅游的中外游客,纷纷将自己的肖像或现场捏像,作为至此一游的首选纪念。
面塑作品“四季花仙”
张定成与中外游客在一起
作者简介
刁觉民,四川省金堂县人,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理事,成都市历史学会会员,金堂文史委特邀研究员,《天府边城·五凤溪》报执行主编。作品散见《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日报》《现代艺术》《巴蜀史志》等报刊及“方志四川”等新媒体。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刁觉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