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黄学清 ‖ 女红军甘棠与南溪茶花坝

作者:黄学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4-13 15:24:41 浏览次数: 【字体:

女红军甘棠与南溪茶花坝

黄学清

甘棠(1910—1971),女,原 名阚思颖,四川省南溪县城人,祖籍南溪县(今宜宾市南溪区)阜鸣乡茶花坝。甘棠系川南名士,慈善儒商,阚舜臣之女,“兵工泰斗,统战功臣”刘鼎(阚思俊)之妹。

少年时代,甘棠在南溪县立小学启蒙读书,1924年考入宜宾女子中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久,逃离家庭所定婚事,到重庆中法大学读书。1928年调中共中央特科任交通员,1934年调中央工作团,同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后调政治部任宣传科长。1954年,调任四川省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1971年11月在成都病逝。

甘棠(图片来自网络)

“甘棠孃孃虽然离开我们近50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我们阚氏家族后辈人的心中。”面对笔者的采访,甘棠的堂侄子,年近90高龄的阚文高老人溢于言表,自豪之情流露在皱纹满布的沧桑脸上。与甘棠孃孃的一面之交,言传身教的往事娓娓道来。

我是1950年2月参加工作,在当时的南溪县级机关部门当通信员,负责送达递各乡区的文件、信函等工作。大约干了1年多时间,朝鲜战争爆发,那时血气方刚、热血沸腾的我,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向单位领导提出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战场上打美国鬼子。单位领导听后及时向上级领导请示,不久,上级军事委员会批准了我的请求。

我于1951年1月下旬同战友们一起,穿着绿军装,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那时我所在连队的名称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射机枪炮独立团。我们连队负责运送枪支炮弹到朝鲜前线。那场战争是非常艰苦的,到处是冰天雪地,白雪皑皑。战友们个个都冻得像雪人似的,皮开肉绽。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图片来自网络)

那场战争是非常惨烈的,枪炮一响,到处都会看到遍体鳞伤的伤员和志愿军战士的尸体。后来,我们回国后,才从有关报道中得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近18.3万人,伤亡人数达几十万人,真是触目惊心。现在想来,我们这些幸存的志愿军战士是非常幸运的,国家给予我们非常丰厚的待遇,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幸福的晚年。

当时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国侵略者正在激烈交战时,一道军令,我所在连队于 1954年5月火速撤离回国,随后,立即调往辽宁的一个岛屿上。后来连长告诉我们,我们所在的部队属于辽东要塞师,负责巡逻守护辽东半岛的海防工事。

辽东半岛(图片来源:东方资讯)

我和战友们又在辽东岛屿上,站岗放哨近2年时间。我于1956年退伍回到家乡南溪,没有被安排回原单位工作,我就在家里种庄稼。在部队当了几年兵,习惯了部队生活,在农村呆着还不习惯。于是,我就给当时在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任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的甘棠孃孃写信,希望她帮忙打一下招呼,在省城找一份工作,谋个一官半职。可是,信件邮寄出去后,犹如泥牛入海。我彷徨了,不再抱着任何希望。

大约过了半年,有一天上午,我和社员们在生产队的庄稼地里除花生地的杂草。突然看到公社的邮递员背着绿色的邮包,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一边喊着我的名字“阚文高、阚文高......有你的信件”,一边大步向花生地里走来。我也放下锄头向邮递员走去。我从邮递员手中接过信封,只见信封上面用毛笔正楷字写着收信人地址:宜宾地区南溪县阜鸣乡茶花2队,收信人:阚文高,寄信人地址是:四川省成都市政府街108号。

我一看就知道是甘棠孃孃给我的回信,兴高采烈地跑到地边竹林下,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拿出里面的信笺纸仔细浏览。回信大致内容是:文高贤侄,来信已阅,你希望找到工作是对的,说明你是要求进步的青年。但是,找工作想通过托关系、打招呼等方式都是不光彩的。当年我和你大伯(指刘鼎)参加革命都是自发的,革命胜利后,我们的工作岗位都是组织安排的,并不是居功自傲要来的,希望你能理解,为我们阚家人争光。

看了甘棠孃孃的回信,我的心里非常惭愧,但过后想来孃孃的做法是对的,不愧是革命家大公无私的风范。可惜,那封珍贵的家书和我在部队获得的几份奖状,在1960年家里茅草房屋失火时毁于一旦。 

甘棠孃孃少年时代就离开家乡茶花坝,参加革命工作几十年。之前,我与孃孃从未谋面。唯一的一次见面大约是1965年的一天上午,地址是在原长宁县政府内。

也许大家会问,你是南溪县人,怎么会在长宁县与你甘棠孃孃见面呢?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供销合作社属于集体领导,各地供销合作社急需素质好的供销员队伍。可能是因为我当兵之前,在县上干了1年多通信员和在部队当过兵的缘故吧,当兵退伍在家闲耍时,我被安排在当时的南溪县牟坪区东山乡供销合作社当供销员。当天下午,乡政府一位同志来供销社通知我,第二天上午到长宁县政府去一趟,说有位大人物要见我。虽说东山乡与长宁县交界接壤,但走路到达长宁县城需2个多小时。当天,天刚蒙蒙亮,我就从供销社出发,往长宁方向去了。

到了长宁县政府已是上午9点多钟,门卫询问我找谁?我对门卫说,昨下午我们东山乡政府通知我来的,说有人要见我。门卫拿起办公桌上的老式电话,摇了把手几下,小声地向上面报告。不一会儿,一位干警模样的中年男子,领着我往后面的办公大楼走去。

长宁县蜀南竹海风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沿着办公大楼的巷道前行,到了巷道末尾处一间房门前,干警按了一下门铃。里面一位干警迅速打开房门,并退到了屋外。我往屋里面一看,只见一位齐肩花白短发、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的中年妇女,在办公前的藤椅上全神贯注看着一叠案卷。她见我跨进屋里,放下案卷问道:“你是文高吗?”,我一听甘棠孃孃带着极其关爱的语气,忙回答道:“是!”。甘棠孃孃随后又问道:“小阚,你认识我吗?”我不假思索地摇头回答:“不认识!”甘棠孃孃听后,脸上瞬间露出了一丝是喜是忧的表情,但她立刻镇静地对我说:“我就是你甘棠孃孃,阚思 颖啊!”听到甘棠孃孃说出“阚思 颖”三个字,我马上热泪盈眶地叫了一声“孃孃!”

那天上午的时间真过得很快,一转眼就到午饭时间。当时县上的一位领导与陪同甘棠孃孃的二位干警,已在门外等候孃孃和我去食堂吃中午饭了。那时是集体共餐的大食堂,人多人杂。县上特意为我们几人腾了一间小屋,摆了一桌四菜一汤的午餐,家乡的回锅肉、红烧鹅肉、空心菜、酸菜汤。席间,孃孃不停地往我饭碗里夹回锅肉、鹅肉,叫我多吃点,不要拘束。一顿饭,平时只需半个小时能搞定的,那天我们吃了近一个小时,孃孃和我们边吃饭,边聊天,语重心长地教诲我,好好工作,回报社会。

吃完午饭后,为了不耽搁大家的时间,孃孃看了下手表,忙叫二位干警准备起程回去。孃孃和二位干警坐上吉普车回成都去了。当时县上那位陪同领导让我等一下,叫一位司机开车送我回东山乡。我对那位领导说,我还是自己走路回去。回到东山乡供销社,也是下午3点多钟了。

阚文高老人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几十年前温馨的往事,脸上流露出自豪的笑容。随后,他端起桌上茶杯,喝了一口淡淡的清茶,继续回忆。

甘棠孃孃与我在长宁的这次见面,让我彻夜难眠。第二上午上班时,我向单位领导请了半天假,下午就回到茶花坝的老家楼房头,让母亲与我一起分享那幸福的时光。

走到房屋的坝子边,看到家里斑剥的木门紧锁着,我把背着2件换洗衣服的帆布包,放在屋檐下的风簸斗里。刚准备出去时,看到我母亲廖善琼背着猪草背篓回来了。母亲放下猪草背篓对我说,你回来也不是时候,前天下午你孃孃回楼房头来耍了一趟,还带了两位随行人员。你孃孃她们坐的老式吉普车停在南溪二中后面的桢楠树林下,她们是从阚家桥走路到来的。先到竹林背后坟山上,看了你大婆(甘棠的母亲向氏)的坟墓。我和你的几位堂叔叔、堂婶婶都一起叫你孃孃她们进屋里坐坐,吃了晚饭再走。你孃孃说不嘛烦了,有公事在即,随后你孃孃与我们一齐围坐在竹林坝下,拉起了家常。

我们摆了约一个多小时的龙门阵,快到下午5点多钟了,你孃孃就叫二位随行人员起身走了。当我们送到阚家桥时,你孃孃就叫我们不要再送。我们站在阚家桥头上,目送着你孃孃攀上通往南溪二中的陡坡,我们就就各自回家了。

听了母亲兴致勃勃的讲述,我也笑眯眯对母亲说,昨天上午,我也见到甘棠孃孃了,我们还在一起吃中午饭。母亲听后,好像责怪似地骂道,你鬼娃儿还沉得住,不先给我说。我像个孩子似的对母亲说,妈!我就是特意请假回来给您说,想给您一个惊喜,只不过您先说了罢。

上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运动,我被下放到南溪老家茶花坝,后来才听到母亲和邻居说,甘棠孃孃离家革命几十年,那次是第一次回老家。据说是当时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接到一个刑事上诉案件,孃孃亲自到长宁实地调查,顺便到老家看一看。当天下午,甘棠孃孃就离开了楼房头,在原南溪县政府内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出发到达长宁的。孃孃任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期间,对所有上诉案件的诉状都要亲自审阅,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依法办案,深受好评。

宜宾南溪古街(图片来者网络)

“文化大革命”中,甘棠孃孃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慢性支气管炎和肺心病得不到很好治疗,于1971年11月28日在成都不幸去世。

1980年10月17日,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追悼大会,彻底推翻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对她的诬陷,恢复其政治名誉。

 本文讲述人:阚文高,男,现年87岁,阚舜臣的堂侄孙,甘棠(阚思颖)的堂侄子。

 讲述时间:2020年1月11日

 讲述地点:黄山书屋(宜宾市南溪区南溪街道茶花村农家书屋) 

作者简介

 黄学清,笔名黄山,男,中共党员,1965年生,重度肢残农民,文学爱好者。宜宾市首届书香家庭,宜宾市南溪区作家协会会员,宜宾市南溪区史志研究学会会员,当代作家网签约作家。身残志坚,创办黄山书屋(现升级为南溪街道茶花村农家书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黄学清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