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继和‖流沙河:巴蜀文人星空中的一颗明珠
2019年11月23日下午,著名诗人、作家流沙河因病在成都去世,享年88岁。11月24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硏究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为流沙河撰写悼文《巴蜀文人星空中的一颗明珠》。全文如下:
流沙河 巴蜀文人星空中的一颗明珠
谭继和
昨日晚从温江社区论坛回家,电询沙河老师的学生、挚友朱再炯,证实了沙河老仙逝的耗噩,良夜震惊。因为去年11月20日我们夫妇俩曾与沙河老伉俪聚会于再炯的“浣花雅集”。那天是沙河老的生日,但他事先并未告知与会的几位友人。闲谈良久,才知道这个日子很特殊。不过,我们也未如俗流至贺,因为蜀中文人喜雅聚谠论,选个日子而不必庆生,此雅俗也,何必有庆生俗套?
流沙河(李丹 摄,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沙河老多年来是这个雅习的典范。座中沙河老夫人吴茂华才女是初见。谈得很投机,她送了一本她所著的书:《草木之秋——流沙河近年实录》,书乃淡雅实录。茂华在题款时把内子祁和晖的“祁”字错写成“齐”字。沙河老立即纠正,并补笔曰:“先生姓祁,茂华笔误,先生原谅。流沙河”。因这一误,我俩竟得到他俩签名赠书,自然很是欣喜。我还笑了一句:“(庄子)齐物论,祁也就是齐呵(意即万物皆齐),不错不错。”这就是沙河老的谦逊风骨。
吴茂华著《草木之秋——流沙河近年实录》
我们与沙河先生相识多年,但多是在《青年作家》,或成都精神讨论,或图书馆等讲座上相遇,但我求他为成都博物馆陈列审稿等冗事,他再忙也是应允的。我们多次与沙河老同会相遇,谈的见解、趣味总很会意,报端上他与和晖同个版报道,也与我同个版报道,每次都令我们佩服和惭愧。读了他夫人茂华先生的书,才了解她也是墨畦耕耘、直抒真话、很有才华的作家,她们夫妇俩真是“一夜思量十年事,追寻往事倍伤情”的真情伴侣。
魏明伦、流沙河夫人、流沙河、魏明伦夫人(左起)合影(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书名《草木之秋》有深意焉。颜之推曾经说过:“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花也。修身利行,秋实也。”沙河老一生以青年种草木春花,壮岁以修身明德引领风尚,真人师也。虽然他没有收过学校学生,那不过是到处易得的“经师”,而要像他那样的“秋实修身”的“人师”确是很难见的。从“人师”意义上说,他的学生就多得数不清了。
流沙河、吴茂华夫妇赠谭继和、祁和晖夫妇《草木之秋——流沙河近年实录》并签名
关于沙河老的诗歌、文学、学术成就,评论很多,我们也说不好。但我有下列几点感受,还是要饶舌说一说,不吐不快。
一是“天下为一家,中国如一人”(清代双流大儒刘沅语)的爱国主义理想情操。
他写给海峡对岸余光中的诗说:“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心态”指的是中国文化的根和魂,它决定中国人才能有的“心态”。“耳朵”指的是中国话语,它是中华民族终极价值观的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养料。沙河老后期从事中国文字历史的研究,以沙河精神独特解读中国正字、繁体字,进而字解人生,就是因为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中国大一统”的中国人身份认同的凝聚落脚点。
他的爱国主义理想,集中在《理想》这首诗上,现已成为中学生教材。他诗意地描述:“理想是文明/理想如珍珠,”“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中国人素有“理想精神、梦想精神”,因此“理想”之光“莹莹无尽”,“是历史的脊梁骨”,是“先辈照子孙”的中国梦的脊梁骨。他用诗句分析:理想是“古照今,今照来”,是“贯古今、串未来”的“美丽的珍珠链”。这些诗句,我们可以看到沙河老身上传承的司马相如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的蜀人理想精神、梦想精神“照子孙”的影子。这个精神是从三星堆人脚踏飞鸟,翱翔天地,金沙人太阳神鸟,追求光明,探索宇宙奥秘的梦想薪火相传下来的。沙河得其真谛,故高吟:“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当“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正是不忘初心的“理想”扬鞭启程之时。
流沙河(图片来源:新京报)
二是沙河老的学术转型之路,具有百科全书的特点和蜀学今文经学为主,通经致用的会通特点。
沙河老有“职业读书人”的谦称,童心便有爱书癖,年年岁岁一床书,他思想睿智,知识丰富,谈吐随缘,自在幽默,这恰恰证明他是学有根柢的学者型诗人、学者型作家。这在当今恰恰是稀缺的。他由诗学、文学转型到古文字学、经学、诸子百家,甚至天文学,这个“百科全书”通儒特点,正是蜀学的特点。他转向解字,解人生,转向“恍兮惚兮有象,百科恣肆汪泽”的《庄子现代版》,实则是庄子现代化版,是通经致用解人生的版。这正是蜀中才子从扬马、李杜、三苏、升庵到郭沫若的特点,他们都是重今文经学、通百科、讲会通、重人生、重实用的通儒学者。
流沙河(江树 摄,图片来源:腾讯文化)
三是学问归于乡土,文学归于故园。
蜀中才子都是巴蜀文化沃土养育出来的,从扬雄《蜀王本纪》到沫若《少年时代》,到李劼人《大波》,再到流沙河《为成都喊魂》都是乡愁、乡恋、乡思的典范佳作。他们都是“中国的左拉”,乡土文化作家。天府文化就是成都的魂,沙河老为此呼喊魂归来几十年,对那些丢弃本土文化老祖宗、迷信西方话语的失语者是当头棒喝。
流沙河先生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图片来源:新港文艺)
四是我最佩服他一生坎坷,却能“从溷浊的池水中生长出来,不沾半点污泥”的芙蕖精神,对人间世报“万古恕道我独悟”的精神。
沙河老给我们讲述的1957年坎坷遭遇,以恕心谈了真实情况,不是钦定的,不是坊间传本,不怨任何人,纯粹是当时思潮使然,是现代化探索之路上的一段曲折,无损于新中国七十年。这种“恕道”精神,引起我很多联想。历史上蜀中大学者,有几个没有坎坷磨难?相如结局是守卫孤墳孝园的使令。天地悠悠不绝,登台当叹息狱死的子昂。诗心托付明月,李白怆然而下夜郎。苏轼逢乌台构陷诗案,直声流播海南殊方。升庵撼哭不畏廷杖,最终滇云正气飞扬。沫若能屈能伸,热血《沸羹》《玄黄》。沙河老获罪于草木,却终身坚守“理想”的阳光。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蜀中文人现象。
流沙河(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西蜀自古出文宗,锦江春色与天长。”在中华文人星空中,巴蜀地域是文学家辈出,灿若星辰,“唯蜀有才,磊落奇瑰”(孙中山语)的地方。在现代这个磊落奇瑰的文人行列里,可以发现沙河老这颗明珠,人虽然可以身不存,但其精神可以历时而弥光,莹莹光无尽。
2019.11.24.夜子时
2018年11月16日,本文作者谭继和在《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出版座谈会上发言(图片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简介:谭继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历史学会会长、巴蜀文化首席专家、《四川省志》审核委员会委员)
来源: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作者:谭继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历史学会会长、巴蜀文化首席专家、《四川省志》审核委员会委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