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吊唁流沙河,其子说出父亲放不下的遗憾
来源:廉政瞭望
作者:梁 霜
陈强告诉廉政瞭望记者,报纸是专门到成都图书馆要来的,临走时流沙河先生的女儿在上头题了字,他会好好珍藏起来
入冬之后,白天开始变得短了,11月25日傍晚6、7点时,天色已经变得阴沉。83岁的老人陈强颤颤巍巍地挤进流沙河的吊唁处,手里拿着两份当天的报纸——那是他早上9点出发,徒步几小时到成都图书馆要来的,上面印有《流沙河为市民谈诗论文》一文。老人是流沙河的忠实“粉丝”,他眼里泛着泪花,为流沙河磕头上香之后,情绪激动地说道:“我找不着地方,边走边问,走了一天才到这里,我心说无论如何都要找到他,如今找到了,我心里满足了。”
11月23日下午3点45分,作家流沙河在成都因病去世,享年88岁。为能让更多亲朋好友以及读者表达对流沙河先生的惜别之情,家人在其生前居住的小区设置了吊唁处。11月25日,记者在现场看到,朴素的灵堂正中悬挂着流沙河先生的遗像,所选照片为先生78岁时外出讲课的相片。两侧对联内容为其挚友江功举所思,书法家乐林执笔,“讲易论庄解字绎经身无曲学难阿世 吟草咏木说诗隔海笔有孤怀自入霄”,总结了流沙河一生所做之事。
接待人员说,开设灵堂以来,专程来吊唁的读者络绎不绝,“昨夜12点多了,还有人前来吊唁。”
灵堂四周摆满了亲友、读者、各单位送来的鲜花及挽联
他留给我们的,不单是文化,还有精神上的东西
过去几年,流沙河每个月都会到成都图书馆做一次关于经典传统文化的讲座,从《庄子》《诗经》,到汉魏六朝诗歌,再到唐诗,一讲就是5年,陈强每月都准点儿去听。
“我是在网上看到消息的。”陈强深刻记得23日那天,自己去孙娃家吃饭,借着年轻人的电脑看新闻,流沙河离世的新闻忽然映入眼帘。老人当即愣住,没吃饭就焦急往家赶——他急切地想找人求证,第一时间想到成都图书馆的讲座负责人。只是当时天色已晚,又不是工作日,隔天他才通过图书馆打听到流沙河的灵堂地址。
“我还想着忙完老年协会的事,继续去听课,谁知就天人永隔。”说到悲处,有人跟着老人一起默默抹眼泪。
不少文化界人士也来到现场吊唁。“一些作家私下很低调,即使相隔不远,平时也少见面。”知名编剧李芯告诉记者,有的老作家,已经和流沙河老师几十年没见,这回从国外赶回来送他最后一程。
在现场,记者看到四川省文联、作协、著名作家马识途、演员六小龄童所赠花圈已经送达,来自各单位及个人的花圈从大门两侧一直绵延至小区深处,还在不断增加。写满来访者名字的签到本子已有厚厚一沓,灵堂四周乃至附近临时搭建的休息处,挂满了吊唁老先生的挽联。由于上香的人太多,灵堂前烟雾缭绕,经久不散,前来吊唁的人流不息。
夫人吴茂华女士眼眶泛红,相继和当代女作家包川、博士李镇西等人轻声交谈。入冬之后,天气干冷,流沙河的女儿正转身迎接客人。“他们有不少外地赶来的,都是父亲的挚友。”
不时有来访者和市民吊唁,成都市民王健说,流沙河老师留给我们的,不单是文化,还有精神上的东西,而且是更值得我们去体味、去学习。流沙河曾说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不是什么“著名”学者、大家,他的博学、谦逊和接地气,是真正的大师情怀。
家属和来访者轻声交谈
“父亲最放不下的就是那些未完成的写作和研究”
除了有两次因客观原因离开成都几年,流沙河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成都,他也自称“货真价值的成都人”。平日里,小区居民常能看到他的身影。居住在同一小区的一名老婆婆告诉记者,老先生常出门遛弯,身子不大能直立了,弓着腰,还走得蛮快,“那处小花园人多,他总是一遍一遍地走,妻子也就陪着。”
11月初,和流沙河女儿交好的蒋女士到医院看望老先生,她向记者展示了当时所拍照片,88岁的老人坐躺在病床上,依然神情矍铄。“我女儿的名字就是老先生起的,他还问我女儿在哪,可见精神还很不错。当时我就对他说,‘等您出院,我还陪您照相’,谁知病情恶化得这么快……”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回忆往昔,流沙河先生88年的人生长河中有诸多诗作,因诗扬名,中年志趣斗转,放弃写诗而专职解字,成都市图书馆的锦城讲堂曾活跃着老人清朗的身影。几年来,作为其中的忠实听众,陈强早已和这位年龄相仿的老人结下深厚情谊。“只要是他的讲座,我就月月来,还要过签名。”陈强说,虽然找他签字的人很多,但老先生不厌其烦,签字十分认真。
流沙河生前还有未完成的遗憾。“父亲最放不下的就是那些未完成的写作和研究。”流沙河的儿子余鲲此前表示,“父亲陷入深度昏迷是在23日上午10点。还没来得及留下遗言。父亲病得不是很突然,其实患有喉癌已经很久,只是去世的前十几天才发现,可惜晚了。癌细胞已经扩散,引起并发症。”
流沙河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定定于11月27日星期三上午9点,在成都东郊殡仪馆举行。数年前,流沙河曾和友人聊起那些过眼云烟的往事,他感慨说:“过去了就没有了。人生便是由合而分、由分而散、由生而死……人可以有感伤,却不应该有悔恨。”如今诗人流沙河走了,他的诗歌尚存,精神犹在。纪念一个诗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继续品读他的诗歌,品味他的诗意。
来源:廉政瞭望
作者:梁 霜(廉政瞭望记者)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