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郭文元 ‖ 南宋李焘家族兄弟及父子五人官知遂宁府事迹略考

作者:郭文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9-23 17:15:28 浏览次数: 【字体:

近年来,笔者在查阅与南宋四川丹棱李焘家族有关史料中,发现李焘与兄弟李熹,及李焘之子李垕、李壁、李埴皆曾先后官知遂宁府。历朝历代,同一家族兄弟、父子5人先后同地为官应属罕见。笔者曾与遂宁胡传淮先生提及此事。传淮先生说,遂宁自古为蜀中重镇,乃徽宗潜邸,故遂宁在当时四川诸府中,无论政治、经济、文化均为一等,历届官知遂宁府者大抵为“重臣法从”。丹棱李氏家族中李焘、李熹、李壁、李埴等多人先后担任遂宁知府,可见朝廷对李氏家族的重视和信任。李焘先祖李瑜也曾官长江令,长江即今遂宁市大英县,可见李氏家族与遂宁关系极为深远。

(清)张松孙、李培峘修,寇赉言纂:《遂宁县志》,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刻本

在丹棱和遂宁两地县志中,有关李焘家族中李焘、李熹、李垕、李壁官知遂宁事都有记载可查,而唯有李埴官知遂宁事不见诸于县志记载。胡传淮先生在《遂宁风雅》一书“前言”中,対此虽有论述,但也只提及李焘、李熹、李壁、李埴4人,漏了李垕。而关于他们官知遂宁的时间及其事迹,在县志及其他史籍 中也没有明确与详备的记载。在此,依其长幼、年序,将李焘家族兄弟及父子官知遂宁事迹略作简介,以资读者参考。

李焘官知遂宁事

李焘(1115—1184),字仁甫,号巽岩。宋代眉州丹棱(今四川眉山市丹棱县)人。李焘自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擢进士第, 走上仕途。至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去世,在朝为官 40 多年,无论是身处朝堂之上,还是主政一方,皆为官清正,廉明不阿。《宋史·李焘传》,对李焘为人为官为学评价极髙:“焘 性刚大,特立独行。……张栻尝曰:‘李仁甫如霜松雪柏。无嗜好,无姬侍,不殖产。平生生死文字间。’”

(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一百四十四

李焘官知遂宁一事,在丹棱、遂宁两地县志中虽有记载,但其内容皆参辑《宋史·李焘传》而成,且事载简略。清《遂宁县志》载李焘官知遂宁事,仅如下短短一句:“李焘,字仁甫,丹棱人,唐宗室曹王后。进士,累敷文阁待制。二子垕、壁继亡,上欲以吏事纾焘忧,起知遂宁府。”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版《丹棱县志》中,也仅短短一句:“明堂礼成,以其首议,复除敷文阁待制,起知遂宁府。”

至于李焘何时官知遂宁?且有何事迹?两志均未记载。据宋人周必大《敷文阁学士李文简公焘神道碑》载:“六年(1179),乞闲,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是秋,行明堂大礼,上以公首建议,特除敷文阁待制。顷之,垕、壁继亡。上欲公以吏事销忧,起知遂宁府。”可知李焘除敷文阁待制一职,事在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不久,李焘儿子李垕、李壁相继亡故。时年李焘65岁。李焘老年丧子,悲痛之状可想而知。于是,宋孝宗想用繁琐忙碌的地方政务,以纾泄缓解李焘心中的悲痛。李焘,就在这样的背景和状态下起知遂宁府。时间大致在宋孝宗淳熙六年末,或淳熙七年初。

清光绪版《丹棱县志》“士女志”卷之七《李中李熹李垕传略》

李焘在官知遂宁府任上,其主要事迹有三:

一是整肃军队,安稳地方。

宋代遂宁府是四川除成都、梓州(今四川绵阳市三台县潼川镇)以外的第三大城市,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接成都,东连巴蜀”,自古以来为川东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之重镇。因此,确保遂宁的安宁亦为地方长官首要之务。 据宋人周必大《敷文阁学士李文简公焘神道碑》载:李焘到遂宁后,“用蔡挺泾原衙教法,辟‘勤武堂’,亲阅士卒。其杂居市廛者,葺营聚之。”蔡挺,北宋镇边名臣。李焘到遂宁后,首先是采用蔡挺在泾原时所创训兵之法,练兵备战。同时,整修军营,将散杂在城区各地的地方军队 士兵集中住入军营,以确保遂宁安宁和稳定。

二是减轻税赋,节俭用度。

李焘到遂宁后,第二件重要事迹是减轻税赋,节俭用度。据宋人周必大《敷文阁学士李文简公焘神道碑》载“公以酒课加重,奏:‘榷酤起王莽,而成于德宗。本朝郡酿有数,监司尚不许。今乃设法劝饮,以耗民财,纵未能尽弛,犹当用买扑旧法,罢去官监。’上意向之,而计司迫瞻军,日减三十缗而已。公节用度,停燕集,官府肃然。”

李焘认为国家征收酒税过重,既耗费民财,又加重地方财政负担,因此上书建议施用买扑旧法,由私人出价承包官营酒坊,并罢免负责监督的官吏。李焘的上书虽受到皇上肯定,但在执行中遭到掌管财政、赋税事务官署计司抵制,以军费开支需要为由,强迫负责酒税征缴的赡军酒库部门,每天只能减免酒税三十缗。此外,李焘为减轻地方财政负担,节俭开支,取消宴饮聚会,一时间官府上下呈现出一派严肃谨慎的风气。

三是政务之余,勤奋著书。

李焘在政务繁忙之余,坚持勤奋著书立说。据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二月,宋人周必大撰 《同赵相王枢因四朝史志成书乞与李焘推恩》云:“臣等伏见太中大夫、充敷文阁待制、新知遂宁府李焘,博考旧闻,网罗逸事,修成《续资治通鉴长编》一千卷。”此段文字明确表明《续资治通鉴长编》成书于李焘官知遂宁任上。

《续通鉴长编》,全称为《续资治通鉴长编》,是李焘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而编纂的一部史学巨著,记宋太祖赵匡胤建隆至宋钦宗赵桓靖康,北宋9朝168年事,为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 代编年史。该书构划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动笔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李焘 44 岁任双流知事时。至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李焘官知遂宁任上时,才最终完成全书。《续资治通鉴长编》自构划撰书,到正式动笔至全书完成,前后耗时 40 多年。宋孝宗淳熙十年三月,在李焘将《续资治通鉴长编》上呈朝廷不久,李焘便诏命还朝。同年六月,进敷文 阁直学士、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同修国史。

李焘在遂宁知府任上,前后达4年之久。

李熹官知遂宁事

李熹,李焘之弟。历代《丹棱县志》对李熹生平事迹均载之不详。据昌彼得、王德毅等编《宋人传记资料索隐》载:“李熹(1123—1175),字明甫,丹棱人,焘弟。年二十四,以荫补官,监雅州芦山县酒务,监利州潼川两路提刑司检法官,终宣教郎知成都府成都县。淳熙二年(1175)卒,年五十三。”但李熹官知遂宁事,却不见载其中。李熹何时官知遂宁?从昌彼得、王德毅等编《宋人传记资料索隐》所载李熹卒年看,李熹官知遂宁时间应在其知成都府之前,但具体时间尚待查考。

(清)王昶《金石萃编》卷一百五十一《宋二十九·李埴鄂州重修北榭记》

李熹在遂宁知府任上有何事迹?两志同样失之不详。仅清《丹棱县志》载:“(李熹)官遂宁,治民宽厚,凡无名之赋,悉奏蠲免,不愧其父兄焉。”从这一记载可知,李熹在遂宁知府任上之作为,无愧于父兄,评价极佳,可见其政绩深得民心。

李垕官知遂宁事

李垕(?—1179),李焘次子,字仲信。李垕因吏部尚书汪应辰推荐,于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十一月,参加贤良方正能言直谏科考试,入第四等,赐制科出身。“制科”在南宋150 多年间,贤良方正能言直谏一科仅于孝宗乾道七年举行过一次御试,而登科者仅李垕一人而已。明人杨慎云:“宋之制策,虚第一等以待伊、吕之流。其入等者,为苏氏轼、辙兄弟,吴育、范百禄、李垕。终宋世,仅五人。”可见其难度之大。

李垕,曾官遂宁知府。对此丹棱与遂宁两地县志均有记载,但亦失之不详。据清《遂宁县志》载:“李垕,字叔勤,焘仲子。知遂宁府,主政简静,而时发以刚果,少有措置,卒归平恕,郡人思之。”查丹棱历代县志,所载内容亦与之大致相类。

李垕何时官知遂宁?两地县志同样失之不载。据宋人李心传《乾道制科本末恩数·李仲信本末》载:“(李垕中制科后)寻授左文林郎,泸川郡节度使推官。淳熙初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累迁著作郎。被章去,久之,奉祀归属而卒。

(元)佚名《宋史全文》卷三十二《宋理宗二》

又据宋人陈骙撰《南宋馆阁录》载,李垕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正月任翰林院正字、十二月以正字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又兼实录院检讨官。淳熙三年正月,李垕任翰林院校书郎;九月,任翰林院著作佐郎。淳熙四年七月,任著作郎,是年九月罢。刚任著作郎不久的李垕为何突遭罢贬?据李壁《巽岩先生墓刻》载:“以御史论公子垕发策不当,黜,并出公任常德府。”而且因事涉其父,故父子同遭罢贬。不久,父子均离开杭州。

李垕被罢黜后,去向何处?据《敷文阁学士李文简公焘神道碑》可知,李垕淳熙四年九月被罢“奉祀归蜀”后,其在蜀为“奉议郎,主管成都府玉局观”。不久,李垕便在忧愤中去世。据《宋史·李焘传》载:“秋,明堂大礼成以其首议,复除敷文阁待制。顷之,垕、壁继亡。”考明堂大礼,成于淳熙六年五月。秋天,李焘因为首议复除敷文阁待制,“顷之,垕、壁继亡”。因此,李垕约卒于淳熙六年秋冬间。

综上记载,可以大致推测,李垕官知遂宁的时间,大约应在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十一月李垕中制科授左文林郎、泸川郡节度使推官之后,至淳熙二年正月任翰林院正字之前这段期间。再参考乾道八年李焘知泸州后,曾于乾道九年正月带领李垕众兄弟游云安曲水事,可进一步推之李垕官知遂宁的时间,应在乾道九年至淳熙二年正月期间。因为,李垕于淳熙二年正月入京任翰林院正字之后,至淳熙四年九月被罢官期间,宦历清晰相连,没有外任的记载。且归蜀后,为“奉议郎,主管成都府玉局观”,不久便在淳熙六年于忧愤中去世,故李垕不可能在此期间出知遂宁。

李垕在官知遂宁府任上有何事迹?丹棱与遂宁两地县志同样失之不详。清乾隆十二年(1747)本《遂宁县志》卷六载有宋遂宁人杨辅《嘉禾堂记》一文,文中云:“绍兴间尚书苏公仲虎来守是邦。声流蕴藉,邦人爱之如父母。民有献禾一茎九穟者,至百余本,岁且大熟。公乃辟府治之东馆,易为堂而名之‘嘉禾’。岁久柱石欹败,或有惧其压者,则撤而空之。更创小楼于其南,昔人胜致日,就芜没,而郡之千里楼其前若缺眉目,邦人惜之。会今太守李侯叔勤之来,意与邦人合为之营度。肇建于九月之辛亥,而落于十一月之甲子。毁十有五岁,而后复于是。侯在郡一年有半矣,其政主简静,而时发以刚果,议论少所措置而卒归平恕,邑人安乐之。”文中,杨辅记叙了李垕官知遂宁时,曾历时3 个月整修败圯的嘉禾堂一事。同时,记载了李垕官知遂宁前后历时有一年半之久。且文中对李垕的评价,与两地县志所载内容亦大致相同:“李垕,字叔勤,焘仲子。知遂宁府,主政简静,而时发以刚果,少有措置,卒归平恕,郡人恩之。”可见,李垕主政遂宁施政不繁苛,处理政务果断明快,办事不推诿拖延。待人处事持平宽仁,公平正义,宽厚仁慈,深得遂宁百姓爱戴,离开遂宁后老百姓还对他心怀感恩。但遗憾的是均没有具体事例记载。

近日,胡传淮先生告诉我,他在明代遂宁乡贤陈讲、杨台纂修的明嘉靖版《潼川志》卷一《地里志》中,发现载有李垕《葛仙翁洞》诗一首。诗云:忆昨西来贼未平,隼旟行处草苔生。而今正是归途好,麦穗桑枝照眼明。葛仙翁洞,位于南宋遂宁府府治小溪县(今四川遂宁市船山区)境内广山中。此诗应是李垕卸任遂宁知府时所作。从诗中来去遂宁时所见之景物对比描写,可知李垕官知遂宁政绩卓著可喜。李垕一生几无诗作遗世,胡传淮先生这一发现极为珍贵。

李壁官知遂宁事

李壁(1157—1222),字季章,号石林,又号雁湖居士。李焘第六子。李壁曾官至礼部尚书、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赐资政殿学士。卒后,谥文懿。

李壁,曾官知遂宁知府。对此遂宁、丹棱两地县志均有记载。但对李壁何时官知遂宁知府,却言之不详。据宋人真德秀《故资政殿学士李公(壁)神道碑》载:“(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以御史奏削三秩,仍罢祠。越四载,乃复。明年,敌入大梁洋,公乞下诏抚将士,曲赦沿边民。……上倚公为重,除端明殿学士、知遂宁府。”据此记载推之,李壁官知遂宁府应在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

李壁在官知遂宁时,有何事迹?两地县志记载虽略有不同,但均采自《宋史·李壁传》。而宋人真德秀《故资政殿学士李公(壁)神道碑》则较之《宋史·李壁传》更为详尽地叙写了李壁初任遂宁知府时,沉着冷静、杀伐果断,平定遂宁兵乱这一重大事件。

据载,宋宁宗嘉定十二年闰三月,宋军溃兵张福等叛变,率兵攻入益昌(今四川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残杀朝廷官员和百姓、攻打抢劫阆州(今四川南充市阆中市)、果州(今四川南充市北)等地。六月,叛军攻克遂宁。时李壁虽接到任命诏书,但尚未到任。当李壁得知遂宁被叛兵攻克的消息后,急遣人持书信慰抚张福。张福读后,哭泣着说:“李公正人,我亦知之,即约日解甲以降。”这时,正好镇压叛兵的官军兵临遂宁城下,攻打叛军。叛兵大为愤怒,在城中四处放火准备焚城而去。但至遂宁府衙时,张福告诫叛兵说:“李公且来居此,吾不忍毁。”其后,张福率叛兵弃城,转而攻打普州(今四川资阳市安岳县)。李壁一边紧急驰书大将张威,率军增援;一边又劝谏上司急调嘉定、黎雅寨丁牌手前来支援会战。这时张福率叛兵退据普州茗山(今四川资阳市安岳县西)之上。同时,李壁为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多次用投降和顽抗两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劝降张福。张福正在迟疑未决间,官军大将张威因增援大军到来,连夜派人前来对李壁说,他准备挑选死士,架云梯,用火强攻。李壁告诉来人说,如果这样,必然会过多地让士兵受到杀伤,不如先截断叛军的粮道和水源,到时自然会取得成功。果然,张威采用李壁的长围之法,平定叛乱。

 另外,宋人真德秀在《故资政殿学士李公(壁)神道碑》一文,还记载了两地县志与《宋史·李壁传》中,均未曾记载李壁在治理乱后遂宁的几件事。

“公始至,戮恶少年之为贼乡道者数人,有进士王洋女为贼所得,洋往救,死之。女亦不屈,自投于池水,贼伤其脑,不死。公赏以冠帔,又奏封孺人,赠洋通直郎。民居未完,复贷缗钱,使筑之,日发藏粟以饲饿者,缮城郛,阅禁旅,百废俱兴。明年,引疾求奉祠,报可。去之日,送者倾城,邑父老至泣车下。”

李壁刚到遂宁,首先采取严厉措施稳定社会治安。抓捕斩杀为恶乡里的几个年轻人,抚恤受到残害的百姓。进士王洋的女儿被恶贼抓去,王洋为救女儿而死,他女儿不屈欲投水自尽,被贼人打伤头部。李壁送她衣服,并上奏朝廷封为孺人,赠封王洋为通直郎。其次,贷钱给百姓修葺损坏的房屋,给缺粮的百姓每天发放粮食予以救济。同时,修缮城郭,操练驻军,使遂宁百废俱兴。

李壁官知遂宁时间不长。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朝廷同意李壁引疾奉祠,进资政殿学士致仕。李壁离开遂宁之日,“送者倾城,邑父老至泣车下”。可见李壁官知遂宁期间深得遂宁百姓爱戴!

李壁回到家乡丹棱不久,于嘉定十五年六月病逝于家中,终年65岁。

李埴官知遂宁事

李埴(约 1161—1238),字季允,号悦斋,李焘第七子。李埴于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及第入仕后, 历任京中和地方显要官职。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又以同签书枢密院事,掌全国军机大务,督视江淮、京湖军马,与蒙军作战。同年六月卒于任所,赠资政殿大学士,谥文肃公。

李埴官知遂宁,遂宁与丹棱两地县志均不见记载。而在宋人诗文中却偶见只言片语零星记载。宋人魏了翁在其《鹤山集》卷三十四中,载有多封《答遂宁李侍郎》书信。宋人刘宰在其《漫塘文集》卷十载有《回知遂宁李侍郎埴》一文。宋人程公许在其《和南风歌》诗序中亦有提及。可知李埴官知遂宁实有其事。

据清人黄宗羲《文肃李悦斋先生埴》载:“金人犯蕲、黄,甫退,朝议将总领所招‘亲效军’‘强勇军’‘参商军’皆隶制司,而制司又别有帐前一军,其汉口舟师则鄂州守所属也。先生以诸军皆因乌合之众,未训未练,而舟师亦惰于讲习,大为振刷,武昌士气始奋。然先生卒与诸司争曲直不相能,请罢,诏知遂宁府。”

“金人犯蕲(州),黄(州),甫退”,事在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三月。金人为加强南部边防,以便集中兵力对蒙古作战,于嘉定十四年正月,向南宋发动战争。金人这次进攻,很快被宋军打败。是年六月,朝廷初置沿江制置副使司于鄂州(今湖北鄂州市)。李埴则以礼部侍郎出任沿江制置副使,兼知鄂州。此时,李埴正忙于整训军队舟师,显然,不可能“请罢,诏知遂宁府”。

清人王昶《金石萃编》中,曾载有李埴在鄂州任上所撰作的《鄂州重修北榭记》一文,文末署有“嘉定甲申三月丙午李埴记。”“嘉定甲申”,则是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据此可知嘉定十七年时,李埴尚在鄂州任上。

李埴“请罢,诏知遂宁府”之事究竟在何年?

据宋人程公许在其《和南风歌》诗序中云:“悦斋先生于宝庆丙戌为那君叔明赋南风之歌,寄意深婉。后五年,自遂宁藩牧开府,尽护蜀师。又三年,端平改元以宪部尚书召叔明袖诗渡泸,访余于沧州书堂,辄赓元韵。”据程公许在《和南风歌》诗序中所云,“宝庆丙戌”,即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后五年”,即自宝庆二年(1226)起,至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止。李埴在这五年中“自遂宁藩牧开府,尽护蜀师”。据此说,李埴官知遂宁,是在宝庆二年到绍定四年。程公许,南宋眉州丹棱人,后寄籍叙州宣化。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举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进礼部侍郎,终权刑部尚书、龙图阁学士。与李壁、李埴兄弟为好友,常有诗词唱和。因此,程公许此说毋庸置疑。

另据(元)佚名《宋史全文》卷三十二:“(辛卯绍定四年)冬,十月,甲子,以余天锡为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戊寅,以焕章阁待制、知遂宁府李埴为焕章阁直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

据此,可知李埴在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十月戊寅(十五日),升任为焕章阁直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而此前,李埴则是以焕章阁待制担任遂宁知府。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李埴治遂卓有成绩,因而朝廷才升任他。

李埴在官知遂宁府任上,究竟有何事迹?据清人黄宗羲《文肃李悦斋先生埴》载:“遂宁,故文简、文懿所治,有遗爱,闻先生至,曰:‘吾旧郎君也。’其政不肃而成。”当遂宁百姓听说李埴将官知遂宁,欢欣而待曰:“吾旧郎君也。”可见遂宁人对李焘父子的爱戴之情。

但在清人黄宗羲《文肃李悦斋先生埴》中,关于李埴在官知遂宁府任上有何事迹,亦载之不详。据宋人刘宰《回知遂宁李侍郎埴》信中载:“遂宁先正旧治,利病素所知,吏民素所孚 ,其教不肃而成 ,其政不严而治 ,宜矣。”宋人刘宰是李埴老友,两人交谊深厚。从文中可以看出,刘宰对李埴官知遂宁十分期待。又据刘宰在信中云:“闻治所诸邑建仓,为利甚薄。谨以王邵武所述记文一本纳呈,恐可参订。又训俗文二本,词太鄙俚,真侍郎见之谓‘有益于世教’,并纳去,发一笑。”从刘宰信中言,他得知李埴在遂宁各地兴建义仓,便将王邵武关于兴建义仓的经验和方法寄给李埴参考。又训俗文二本,寄给李埴,希望能有益于李埴推行教育。可见李埴在官知遂宁任上,关心民生疾苦,重视教育。

 南宋丹棱李焘家族兄弟及父子 5人官知遂宁,在同地为官,兄终弟继,父去子来,且执政为当地百姓所称颂,尚属少见,确为丹棱与遂宁两地一段千秋佳话。 遗憾的是,可供参考的史料太少,笔者希望拙文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用,以待两地文史专家能不断挖掘补遗,使之更为完备丰富。

(载《巴蜀史志》2019年第3期,总第223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 郭文元(中共丹棱县委组织部退休干部)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