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蜀中人物】马布都:凉山民族教育界的灵魂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1-24 08:47:00 浏览次数: 【字体:

布都精神 永放光芒

——深切缅怀马布都同志          


突闻噩耗,老马病逝。泸山肃立,邛海垂泪。

彜寨子弟,自幼家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投身教育,立志振兴。铭记党恩,工作勤奋。

主政招生,心怀考生。一切考生,视作儿女。

弱势群体,特别倾心。民族政策,竭力用尽。

为国选才,劳苦功高。推介凉山,遍访高校。

跟踪录取,百姓满意。执掌帅印,全州教育。

高瞻远瞩,教育兴州。师资建设,基教优先。

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州级领导,分管教育。

深入基层,一马当先。引领探索,成果多多。

年逾花甲,退而不休。正厅干部,督导投入。

教育扶贫,风雨无阻。招考季节,老马识途。

志愿填报,精准指导。乐此不疲,分文不要。

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言为心声,伯乐标兵。

不计名利,马不停蹄。一生奉献,一生廉洁。

心系教育,民族脊梁。人民公仆,全国楷模。

高山仰止,大海讴歌。情系考生,功德无量。

布都精神,永放光芒!!

2019年1月23日上午杨明强痛笔急就于成都,以此寄托哀思。


1人物生平

马布都(1955.7.2—2019.1.22),男,彝族,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人,中共党员,凉山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2019年1月22日上午11时,马布都不幸去世,享年64岁。

1977年,马布都毕业于凉山民族师范学校,1999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今西南民族大学)。历任凉山州大中专招生办公室主任、凉山州教育局局长、凉山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2014年退休后,返聘为凉山州委州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凉山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总督学,担任凉山州教育基金会名誉理事长。曾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优秀招生工作者”等荣誉,是凉山教育的探索者、引领者、践行者,被誉为“凉山民族教育界灵魂”“大凉山播种人”。

图片提供:《招生考试报》原主编杨明强


2主要事迹


大山里的辍学娃终圆大学梦


 上世纪50年代,马布都出生在凉山州喜德县一个叫“玛果梁子”的小山村。由于山区极度贫困,生存条件极度恶劣,兄妹几个只有他和妹妹两人活了下来。马布都很小就失去了父爱,和母亲相依为命长大,上初二的时候,母亲再也无力供这位品学兼优的娃子读书。本想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他,带着破灭的大学梦含泪离开了学校。 

马布都儿时居住过的土冲墙木板房 

 辍学回家后,马布都梦寐以求的仍是能圆大学梦。由于工作突出,1974年他被推荐到凉山民族师范学校学习,1980年被送到中央民族学院进修,1996年在职攻读西南民族学院函大本科,1999年拿到本科文凭。 

 马布都先生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党的领导和民族政策的温暖,就没有和谐进步的新凉山,是党和政府为我创设了长大成人的条件,是内地来的汉族老师教给了我知识,启迪我觉醒,感恩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照亮了凉山迈进现代文明的路”

正是这段坎坷的经历,使他对后来的招生工作倾注了全部心血和精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77年,马布都从凉山民族师范校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分配到凉山州教育局工作,从此这一生就交给了党,交给了凉山的民族教育!

 

“我以我心尽我职”

 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凉山,可谓一步跨千年。经济落后教育基础薄弱,考生的成绩与内地考生相比差距较大,竞争力不强。但凉山急需人才,虽然中央有对民族地区的政策,但却需要人去落实。为此,马布都几十年来不知为符合条件的考生,跑了多少路,说了多少情,做了多少艰苦细致的工作。他把凉山每一个考生当作是自己的儿女,千方百计把他们送进理想的学校。对那些考得高分的考生,他如获至宝,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送进名牌大学。考分差一些的加上照顾分,上了录取线,也是千方百计跟踪录取进程直到录取。他深知人才对凉山的重要性,更是希望这些考生学好本领后,都能够回来参与到大凉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洪流中。

 自1990年担任州招办主任起,马步都一直把“我以我心尽我职”作为座右铭。上任第一年,马布都就遇到了一件令他难忘的事:有4名考生加上少数民族地区照顾分达到了某大学的分数线并出了档。在最后录取阶段,他无意中听到了两名来招生的同志的对话,其中一人说,按择优录取原则,把加分的几个人退了算了。 
      马布都激动地说:
“当时这话对我的刺激,别人是想像不到的。那真是撕心裂肺之痛啊!他们根本就想像不到我们的考生多么不容易。”之后,他利用各种机会把各地负责招生的同志带到凉山最艰苦最贫困最边远的彝区看看。看过之后,许多人流着泪说:“真想不到我们的同胞还有这么苦的,也真想不到这里的办学条件这么差。以后只要凉山的考生达到分数线,我们就接收,决不退档。”1991年以后,只要来凉山看过的学校,就没有退凉山考生档的。 
      马布都帮助过多少考生自己都记不清了,但人民群众没有忘记他。一次他坐船过邛海,船工问他,你从州上来,认识马布都吗?马布都反问,这个人是好还是坏?船工说:“是大好人啊!我娃去年高考,报了川师大3个好专业,服从调配一栏又没有填,就落榜了。是马布都几经周折从录取现场打电话来征求意见,给我娃调整专业录取了,不然我的娃就完了。” 
      为了不让一位考生失去上大学的机会,未实行机录前,马布都他们都是带上全部考生的档案去录取现场,以免错过了机会。实行机录后,他们更是加班加点,有时昼夜不停地整理考生的情况,每批录取分数线一出来,就立即向有关院校打招呼,请求关照。为了能让凉山的娃子上清华这样的高等学府,他们三番五次找清华大学,最后校方同意每年招凉山3名学生。尽管到目前为止,凉山的学生高考上线率不算高,但令他们欣慰的是,凉山考生的录取率高于四川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有人说,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马布都在数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成就了成千上万的精英人才,帮助过无数的弱势群体。

1998年,凉山各地普降暴雨,山洪爆发,河水猛涨,当时距离高考只有6天时间。为了将高考考试卷送至各县,在州委州政府坚强领导下,马布都做了大量工作,亲自带领招办同志,协同武警、公安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鏖战。马布都和同事们冒着大雨,顶着飞石和泥石流威胁,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背着试卷历经艰难险阻,将试卷安全送到目的地,为考生高考赢得了宝贵时间!

2017年8月10日,为了摸清州内自主搬迁农户的真实状况,马布都陪同有关领导一起实地调研了凉山州内所有的自主搬迁农户,为州委州政府提供了第一手真实资料。

 山路泥泞,时而骄阳如火,时而暴雨倾盆,上山下山5个多小时,高血压、痛风等等在他这里都不算个事儿,都没有放在心上,个人的得失从来不计较,而人民的事却高于一切,大事、小事、事无大小,事事关心,宁愿一天只吃一顿饭,也要把18万多自主搬迁户的事做好,绝不落下一人一户。

生前,马布都无论从基础教育到大中专招生,从基层工作到州级领导,从行政管理到大众公益,从风华正茂的小伙到花甲老人,始终以一颗赤诚的心,感恩党的培养,感恩凉山大地的养育,爱憎分明、始终如一,以满腔的热血,默默的付出,辛勤的工作,为凉山民族教育的不断进步竭尽全力,以民族教育的探索者,引领者、践行者的身份努力前行,为凉山民族教育唱响了一曲又曲进步之歌!  

给特殊群体以特殊关照

 2018年9月当选全国残联副主席的沙马友古,1996年高考成绩高出调档线100多分,但由于身高只有1.4米,驼背,没有学校录取。在几近绝望的情况下,他借钱买票,乘15个小时的汽车来西昌找马布都。没吃没喝,从早晨8点等到下午5点才见到刚回来的马布都。沙马友古说,他父亲早亡,母亲残疾,家里穷得连盐都买不起……马布都和在场的人都落了泪。马布都当即给各校打电话,最后凉山财贸学校同意录取。放下电话后马布都问:“如果我也没帮上忙,你会怎么办?”“马老师,我早就想好了,如果您也帮不了我,我就自己了断残身。”后来沙马友古以优异成绩毕业,工作十分出色,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助3名特困生上学。

据统计,马布都当招办主任以来,至少有50名残疾考生在他的帮助下上了学。 

 西昌是我国重要的卫星发射基地,这里有一批为国防事业献身的知识分子,他们把卫星送上了天,却没有时间关心孩子,常有孩子高考落榜。马布都发现这一现象后,主动与基地领导联系,向上级反映情况,使基地的考生上了照顾名单。另外,马布都还想办法利用委培、代培等途径,解决了部分基地子女上学的问题。 


 洁身自律正确对待荣誉

 马布都从事招生工作多年,高校的朋友不少。只要他打个招呼,自己的孩子上大学不成问题。但他的儿子只上了中专。当时,孩子也曾苦求父亲帮助,招生的朋友也愿意接收。但马布都一一谢绝了。他说∶“我是一名党员,从事的是万众瞩目的招生工作,如果我不按原则办事,影响自己声誉事小,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事大。为自己的孩子走后门,我将无颜面对家乡父老。”朴实的言语,道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应有品质。

 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马步都的事迹引领着人们的言行,感染着人们的内心世界,也正是他几十年如一日,把党“为人民服务”的要求扎扎实实落实到每一天,每件事,才有了凉山人民大众良好的口碑。“春风春雨春满人间”,马布都的事迹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他身上的具体体现,也突显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马步都,无愧于全国人民满意的优秀公务员的光荣称号!

 在与青年朋友特别是教育界朋友的交流中,马布都先生经常谈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而这个爱,要落实到每一个人,就是生命的价值在于责任担当。爱与责任不可分割,这是教育不变的定律。他经常讲:教育的价值高于一切,一切智慧源于教育,教育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成为有价值能创造幸福的人。一个没有教育没有知识的民族,是悲哀的,是没有前途的。

 从马布都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坚持和力量,看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其实马布都的一生是为教育而生,为教育而活,为凉山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倾情付出。能有此成就并得到大众的认可,实至名归,对马布都同志这一生完美的诠释是:“并非地位使人争光,而是人使地位增色”

 

退休后返聘 继续为凉山教育奔波

 在凉山教育系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马布都是凉山永远的“编外招办主任”。2014年,马布都退休后,被返聘为凉山州委州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州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总督学,继续为凉山教育事业奔波,他的心时刻牵挂着凉山州的高考事业和彝区学子的升学率,注重学习研究当年的招生政策,分析招生形势,掌握全省全州考生的基本情况,为前来咨询的考生及家长提供宝贵的意见。每当高考来临时,他的办公室热闹非凡,忙得他顾不上吃饭,累得精疲力尽。见此情景,有些老同志和他开玩笑说:“马老,您这是老中医的架势啊!该收挂号费了”“马老您就是我们凉山州永远的编外招办主任,凉山考生的福星”。

 在返聘回岗的几年里,马布都很忙,他专注于凉山的教育帮扶、教育均衡发展等工作,足迹遍布全州17个县市。他曾称自己是“五无总督学”:无办公用房、无办公用车、无办公经费、无工作津贴、无私奉献。

2018年8月,蓝光集团与凉山州教育局、凉山州教育基金会签订捐赠协议,并携手封面新闻,启动“一村一幼”公益援助项目。马布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非常感谢企业的资助,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企业帮助凉山教育。

  同月,在凉山州教育局、凉山州教育基金会举办的“五粮春大学生奖学金发放仪式”上,马布都为40名凉山籍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大学新生颁发了奖励。他鼓励他们说:“即使条件再艰苦,也不能放弃学习,有什么问题就来找我,我希望你们走出去,学到本事,开阔视野,为自己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活,为凉山和国家未来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恢复高考以来,马布都切身感受到了教育为大凉山带来的变化以及高考给每个家庭带来的转变,尽管此时他已退休,但依然舍不得离开在高考中共同奋斗过的同事、朋友和兄弟姐妹们,也离不开家乡的教育事业。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扶贫工作中,他鼓励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参与高考,改变贫困面貌。在督导工作中,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依法依规,自查自纠,抓好控辍保学专项督导,全力推进督导工作顺利进行。这是对事业的一丝不苟,对凉山民族教育的无限热爱!


3人物言论


      ■马
布都 :我来自四川大凉山彝族农民的家庭,知识改变了我的人生,也改变了我的命运,同样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命运也需要靠教育来改变!



       ■马
布都 我立志要用一生的时间,一生的奋斗,一生的奉献来回报和告慰我深深怀念和敬重的各位老师,来改变家乡的教育面貌!


图片提供:《招生考试报》原主编杨明强

4社会评价


 2019年1月22日晚,马布都去世的消息首先在凉山传开,然后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很快在全川传遍,不少人发文表达哀思。

凉山各界对马布都的评价是:他是凉山教育的探索者、引领者、践行者,帮助过上万名凉山学子迈入大学校门,他为凉山民族教育殚精竭虑,为凉山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

1月23日上午,凉山州教育基金会发布哀告:马布都对基金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我们永远怀念他。

 

 图片提供:《招生考试报》原主编杨明强

 曹丰(四川省广告协会会长,四川省报业协会副理事长,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社总经理):我与马布都想识于1999年的四川省高考录取场!他时任凉山州招办主任。当时考生都是纸质档案,他带着考生档案一一敲开高校招生老师的门,恳请他们多多录取凉山的孩子。当年凉山州理科第一名加50分上了清华大学的调档线。但清华的老师不想录取。一是嫌加分上线(当然也符合政策)。二是嫌考生个头太矮,不足1.6米!马布都苦苦恳求,还拉上我们大家一起去做工作。记不清楚面陈了多少次。清华大学终于答应录取该名考生。这也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凉山州第一个走进清华园的学生。

图片提供:《招生考试报》原主编杨明强

沈铁石(凉山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我对布都先生特熟,他是一个真正懂得如何感恩的人,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一个为凉山民族教育尽心尽力的人,一个人见人爱的好人!

杨明强(《招生考试报》原主编,自1997年就采访认识马布都,由工作关系而成为好朋友20多年,采访报道了他多篇有影响的稿件)万万没想到,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全国优秀招生工作者马布都同志因突发脑梗塞而英年早逝。马布都是全国教育招生界的一面旗帜!他的离世,是全国教育、招生界的一大损失!

事业已归前辈录,典型留与后人看。马布都同志一生情系教育,心系考生,为民族地区的教育振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马布都同志永垂不朽!!

一生献忠贞,南山松柏常苍翠;九天含笑意,故园桃李又芳菲。音容宛在,精神永恒!安息吧,马布都同志;安息吧,永远的招办主任!!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马布都同志心系教育、情系招生的矢志不渝的事业情怀和奉献精神,为全国教育招生战线,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布都精神:不懈进取,勤勉务实;敢为人先,勇于担当;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不计得失。 

奋斗宗旨:“为人民服务”的为民情怀,“教育兴州”的使命担当。

杨明强采访马布都(《招生考试报》原主编杨明强 供图)

马老的朋友:凉山人民的骄傲,莘莘学子的福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凉山,为人民的贡献与服务一直没有停止,永远在路上。

廖迅:感动!感动!真感动!!!“共产党员”,高尚的情操和品德都体现在马老的身上,凉山的教育有你,是凉山人民的福气,一路艰辛风尘仆仆,践行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凉山的学子奔走、呼吁,为凉山培养了一批一批优秀的人才,为凉山的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凉山感谢你!

       马布都接受采访(《招生考试报》原主编杨明强 供图) 

钟华瑶:老马的“马不停蹄”印在了大小凉山教育路上的石头里,他的爱心和执著盛开在路边的花朵里🌺……值得尊敬的一位长者。

李正华:你是大小凉山知名度最高的名人,一个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好人,一个增人玫瑰,决不张扬的善人,一个我辈敬重值得学习的友人!

王京儿:我不是凉山人,可我来到了凉山,一朝来到,终身不离不弃,久闻马老大名,马老对凉山教育的付出激励着我们!

图片提供:《招生考试报》原主编杨明强

 冉顺民:一代传奇,彝人的骄傲,家喻户晓,一直很仰慕他,祝他老人家身体健康,兹玛格尼! 

 教育界老朋友:马耀青山锦程路,布德赤心誉盈都!  

    有网友评论说:马布都为凉山教育奉献终生,他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那份执着与热爱,感动着千千万万的凉山人。

  有网友留言说:我要用一生的时间,一生的奋斗,一生的奉献,来回报和告慰我深深怀念、敬重的老师,来改变家乡的教育面貌。

2017年5月20日,《招生考试报》对马布都的采访报道(杨明强 供图)

  网友“伍噶莫”在微博上说:“布都”在彝语中,是“东方”之意。马老也像他名字一样,用他的光辉,照耀着每个彝族村落。

一个受过帮助的学生:因为有阳光,大地更欢畅,因为有雨露,禾苗更健壮,因为有您,生命就有了希望而更顽强!

感恩的人:您不是阳光,却胜似阳光,温暖着人们的心灵;您不是春风,却轻拂着人们的发丝;您不是甘泉,却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您不是雨露,却带来了希望;你不是泉水,却带来了甘甜。您不是太阳,却胜似太阳,把温暖带给了人间!

图片提供:《招生考试报》原主编杨明强

打铁惹:风雨里,大山深处,城市中,霓虹灯下,天涯海角,到处都能看见您为凉山民族教育忙碌的身影,为凉山各族人民的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世人有目共睹,凉山各地,街头巷尾,提起您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您的事迹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传颂着。我时常在想,是什么让您有这么高的能量,帮助到那么多的人,是因为您从小失去父爱与母亲相依为命,从小就明白亲情的可贵,懂得珍惜身边的一切,加上党的教育、政府的培养,老师的无私奉献和母亲的优秀,所以就懂得了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更加懂得了珍惜与感恩。

这一生充满着传奇,这一生到处布满了辉煌和丰功伟绩,这一生有多少寒门学子在绝望中得到您无私的帮助,犹如春天般的温暖,又有多少优秀的彝儿彝女被您送进了高等学府、名牌大学,自己都无法统计,可谓是桃李满天下,自己不知道有多少。试问天下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胸怀?凉山地区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能力?又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品格?如今已退休,本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的时候,却依然选择为教育事业继续奋斗,这是感恩党和政府对自己的培养,是舍不得放下为之奋斗了半生的民族教育和众多的莘莘学子,是想在有生之年为凉山的民族教育发挥余热。作为麦吉家族的一分子,我为家族有您而感到无限的荣光,也为您感到骄傲与自豪!感谢有您!

雅虎:马老啊马老,您帮忙解决录取进高校有无数的高才生,帮扶解决入学费的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更是无数了,终身为凉山教育事业付出无数的心血,无数的辛苦,为培养民族学生想方设法,输送了无数的民族学生入大学,特别是以您个人的亲情,个人的关系,千方百计把优秀的学生送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各大名校!

2019年1月21日马布都发在朋友圈的照片(《招生考试报》原主编杨明强 供图)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根据四川在线、川报观察、封面新闻、成都商报、招生考试报及“央古书布”微信公众号文章综合整理。感谢《招生考试报》原主编杨明强、凉山州招生办公室副主任杨军、《华西都市报》记者席秦岭提供有关资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诗作者:杨明强(《招生考试报》原主编)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