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褒——文坛巨匠,才华横溢
勤奋治学,身怀六艺之才
王褒(约公元前90年—约公元前51年),字子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昆仑乡墨池村墨池坝人,西汉时期蜀中与司马相如等齐名的大文豪。
王褒生于穷巷,长于蓬茨,自幼以耕读为业,农闲则专心治学,常用竹简,树皮和枯叶练字,家门外大小二水池,是他常年洗笔涤砚的地方,日积月累,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王褒勤奋刻苦,博览群书,精通六艺,娴熟《楚辞》,追悯屈原而著《九怀》,在字里行间曲折地表达了他的抱负。
公元前70年左右,王褒靠朋友资助在县治中城街建德星堂,还在青龙街口掘井,在井底以石砌八卦图。井侧石勒“八卦井”三字,相传就是他的手迹。治城南郊书台山,曾是他读书写作的地方。浓荫滴翠、环境清幽的山麓,涓涓泉流汇成一泓碧潭,成为天然涤砚池。他广泛涉猎,尤以辞赋见长。
信手拈来,抒情咏物于赋
公元前59年,王褒游历成都。2月17日因事到寡妇杨惠家,府上家僮便了不愿去买酒,还提着大杖冲上坟头,嚷道:“大夫买便了,契约写明只是守冢,没说为他家男子买酒!”王褒大怒问:“这奴仆肯卖吗?”杨惠说:“家奴顶撞得很,没人肯要。”便了插嘴道:“要使便了,得一一写明,不写上,我便了就不能做!”于是王褒用口语写了一篇戏谑性的赋体《僮约》。这是汉代唯一传至今天的俗文学作品。它反映出奴仆的遭遇,可以窥测西汉社会生活的一斑,具有史料价值。
宣帝时,天下呈现出盛世景象,各地少数民族都到长安进贡。宣帝命人在石渠阁写诗作曲,尽情歌舞。前60年秋,王褒应益州刺史王襄之请,写下《中和》《乐职》《宣布》诗三首,热情歌颂炎汉的繁荣昌盛。王褒非常高兴,挑选蜀中少年编成僮子队,和王襄一起教僮子依照《鹿呜》曲调来演唱。接着,王褒又作《四子讲德论》,大夸汉朝兴旺的国势,表达抵御外患,强盛国家的思想,抒发宽松柔和的政治气氛、有利于人民休养生息的见解。
僮子队上长安太学府献演三诗,受到宣帝诏见。不久王襄奏荐王褒,说他有超群的才干,入京献演的三首诗就是王褒写的。这次讴歌和平的隆重献演,一时传为美谈。
约公元前59年秋,王褒入朝,立殿作《圣主得贤臣颂》,用良御驾骏马比喻圣主得贤臣,对巩固封建政权提出见解,道尽励精图治的宏愿。宣帝喜出望外,谕旨王褒待诏金马门,成为宿卫侍从官。后跟随宣帝四处游猎。他作的《甘泉赋》《甘泉宫颂》,完成了从散体大赋向抒情咏物小赋的转变。宣帝说:“小赋辩俪可喜,好比女红绣的美艳花纹,好比郑卫音乐异声迭起。辞赋有讽谏、鸟兽、草木多种见闻,而且合乎经术,比歌伎、棋手高明多了!”不久王褒升任谏大夫。他多次建议改革朝政弊端。
才华横溢,影响六朝文学
王褒才华横溢,说话饶有风趣。公元前55年许,太子刘奭生了病,抑郁苦闷,记忆减退。王褒奉旨到东宫娱乐侍读。刘奭即汉元帝,爱吹箫,爱谱曲。王褒整天为他朗诵奇绝的篇章,还将《洞箫赋》和《甘泉赋》念给他听。《洞箫赋》一扫堆砌拙笨的大赋积弊,让人耳目一新,太子大喜,便命宫人都来诵读,文人艳羡不已。太子痊愈后,王褒回任谏大夫。他不会做官,而善作文,以阐明事理见长,音韵、对偶合谐,且较多地运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和叠音词,成为西汉文人中很有特色的作家,宣帝时文坛的领袖。王褒作品对后世,尤其是对六朝文学有巨大的影响。
约前51年秋,一方士诡称益州(云南大姚县禺同山)有金马碧鸡,诚心祭祀就能获得。王褒奉命随往迎取宝物,在路上写完《移金马碧鸡文》就病死了,享年四十来岁。宣帝闻奏痛惜。王褒遗体运回墨池坝安葬,墓冢至今犹存。作品多散佚,明人辑有《王谏议集》。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