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无量:爱国人士,全心为民
谢无量(1884-1964),名大澄,字仲清,又名蒙、希范,别号啬庵,四川乐至人,近代著名学者、诗人和书法家。
谢无量12岁诗文完篇,好读史籍和顾炎武、黄宗羲、王船山等学说。1896年维新人士汤寿潜携马一浮至安徽,谢无量从汤就学。次年考入南洋公学(交大前身),为教授蔡元培所器重。课余,与马一浮创“翻译会社”编印《翻译世界》杂志,介绍世界名著和社会科学。因结识维新派章太炎、邹容、章士钊,参加《苏报》《国民日报》编辑,“爱国学社”讲演活动,并与四川同乡杨玉詹、苏中、廖世勷等人图谋发起四川革命。1903年“苏报案”发生,章太炎、邹容被捕入狱,谢无量去日本,在西京补习日、英、德文。此时马一浮由美来日,赠英文版《资本论》,为谢无量研习马克思学说之始。1904年回国,任芜湖安徽公学教授。1907年任北京《京报》主笔,时段芝贵以重金买歌妓杨翠喜献清宗室载振,获任黑龙江巡抚,谢无量撰文揭露,御史赵启霖亦奏章弹劾,段革职,《京报》被迫停刊。谢无量返上海,与周紫廷等创“蜀学会”。常在报端撰文评论时政。1909年谢无量回川,任存古学堂监督(即校长),兼授词章一科。继在四川高等学堂讲授国文和外史。10月谢无量和张澜、蒲殿俊等参加立宪运动,代四川省咨议局撰《国会请愿书》。1911年清廷宣布川汉铁路国有,川民激愤,成都成立“保路同志会”。谢无量和张澜、蒲殿俊、杨沧白等投入“保路运动”。
谢无量书法
1912年夏,谢无量赴上海为中华书局著书10余种,1917年经杨庶堪、熊克武介绍,谒见孙中山,对所著《孙文学说》提出建议,被欣然采纳。1918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屡邀其任教,谢无量均辞不就,仍留上海著述。
“五四”运动开始,谢无量常为《新青年》写诗。此时,谢无量受孙中山实业救国影响,曾以《民权报》《独立周报》《神州日报》主笔薪资伙办安徽“水东煤矿”,数年后因资金问题停办。1923年,谢无量南游广州,值孙中山成立大元帅府,筹划北伐及改组国民党,因留任广州大学教授,一谈及社会革命,建议孙中山“以俄为师”。1924年,孙中山任命谢无量为大本营秘书长。1925年3月,孙中山病重逝世。谢无量赋诗哀悼,参加葬礼时,与陈毅相会,指着在场的党政要人对陈毅说:“靠这些人革命不会成功的”。
谢无量旧居(成都市四圣祠西街36号院附3号)
1926年7月,谢无量应聘南京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历史系主任,讲授《历史研究法》,提倡以唯物史观研究历史,驳斥唯心史观。一学期后,有进步学生被捕受害,谢无量迫离上海。1928年返上海任教中国公学,讲授《世界革命思潮》等课。1930年任国民政府监察院委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谢无量在上海创办《国难月刊》,建议改组国民政府,团结民众,一致抗日,撰文痛斥蒋介石、汪精卫不抵抗政策,刊被迫停办。此时,爱国人士沈钧儒、章乃器、李公朴等组织“救国会”,宋庆龄、鲁迅、杨杏佛、蔡元培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谢无量积极参加。1935年谢无量回川,写成《建设四川意见书》,提出强邻虎视,国势日艰,一旦变生不测,沿海将不可保。建议开发西南,计划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措施,颇为详尽。殊川中军阀割据称雄,不予采用。
“七·七”事变,谢无量转移香港,后被蒋介石胁迫回川,1940年到重庆,继后称病居成都,以卖字为生。1942年9月,谢无量任四川大学城内部中文系主任、川大夜校文学院院长、南林学院特约教授,讲授《中国汉以后学术思想变迁史》。1949年2月,谢无量到重庆,应熊克武、但懋辛邀请,任中国公学文学院长。
谢无量旧居(成都市四圣祠西街36号院附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谢无量应聘川西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1951年任川西行署参事、川西博物馆馆长、成都市人民代表。1952年任四川省博物馆馆长、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四川省政协委员。1956年1月谢无量参加全国政协第二届二次会议去北京,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谢无量感慨地说:“我一生早年得孙先生相知,晚年得毛主席礼遇,非常幸运!”8月应聘中国人民大学特约教授。1960年,谢无量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1956年1月,谢无量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二次会议期间受到毛泽东宴请(中为卫立煌,右为谢无量),此照片刊载《人民画报》1956年第9期
谢无量勤奋好学,涉猎经史百家、佛学、玄学,所著《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妇女史》《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楚辞新论》《古代政治思想》《诗经研究注释》《佛教历来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再论李义山》《汉语拼音方案读后》及有关诗词专著等数十种,或被大学作为教材,或被书局收入文库。鲁迅著《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都曾引用谢无量论述。谢无量治学之余,尤精研书法,融合古代碑帖,自成一体,川中名胜古迹都有书法、木刻、石刊,手书诗卷亦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影印问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资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