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挂印知县——喻秉渊

发布时间:2018-09-29 16:29: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不惑赴任,挂印守廉,万民牵衣泣送,一家囊橐萧然。

天命归故,捐资助学,半生农耕劝廉,几代家徒四壁。

                                    ——题记


喻秉渊

喻秉渊,原名元吉,字福庵,四川恩阳人(旧属巴州府管辖),豪爽自负,家学渊源。十六岁中秀才,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中文举,后在巴州宕梁书院讲学,创立“宾兴”。同治十年,以“大挑”签分云南署沾益知州,后授保山县知县。老致仕,寿终于家。任职期间,为官清廉,办案公正,被当地百姓誉为“喻青天”。

秉承家风,世代传廉

喻秉渊出生并成长于一个书香不绝、科第绵延的家族,世代相传祖训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从小便培养了喻秉渊良好人品。《巴中县志校注》(民国十三年版)载:亦越乾、嘉,民物藩庶,国家右文,人重科举,士竞帖括,父诏其子,兄勉其弟,虽至寒畯,亦趋於学,应试弥多,人才增盛……男耕女织,家世其业,老师宿儒,终身教授。以耕读传家的喻氏一脉出现了当时少见的三十六年三拔贡入一家的事,此事的主角正是喻秉渊的高祖喻珩,曾祖喻龄懋和喻遐昌。从乾隆十八年即1753年到乾隆四十二年即1777年,连续三届,喻珩、喻遐昌、喻龄懋父子三人先后被选中,并成为拔贡生。据《巴中县志校注》(民国十三年版)载:喻珩,雅州、重庆府教谕;喻龄懋,洪雅教谕;喻遐昌,天全教谕。可看出其家世,实乃书香传世,三人先后为官,均以家训严身律己,立德树廉,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川剧《挂印知县》海报

喻秉渊的祖父喻贯一及其父亲喻焯先极好地继承并发扬了这种良好的学风家风,虽然两位未在官府任职,但亦是饱学之士,才华横溢,徳播四方,朋友遍及名流。时杨芳任甘肃提督,其与喻贯一为好友,因为其良好的家风、家德所感,为其书赠德垂后裔匾额,寓意祖上德行为后世所继承,并发扬光大。喻氏一族无论为官还是为民世代秉承家风,严格要求晚辈心正为人、清廉为官,传承美誉遗风。

喻秉渊正是出生在这么一个环境之下,并成长于一个书香门第。喻秉渊3岁时进入官学堂读书,严于律己,凭借过人的毅力,刻苦读书,小时候就有秀才吃糍粑,笑话传万家的故事,求学科考之路虽不顺畅,但喻秉渊立志向祖辈学习,会试落第的喻秉渊在官办的巴州宕梁书院讲学,在被官吏挪扣经费的前提下带头捐资创立宾兴,资助了多名贫困学生,名望颇高。

问心办案,亲民树廉

同治十年(1871年),经朝廷大挑一等之后的喻秉渊任职于云南沾益州知州。喻秉渊上任后办理首案时精推理,细酌情,翻阅大量书籍和案卷,走访无数百姓,推翻了因误食发霉黄豆所做炒面致死而错判杀人的冤案。此后,连续评判了几起冤案,得到百姓信任为此,喻青天美名逐渐传开。

        为了不毁喻青天美誉,喻秉渊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审案之后回到书房,总要独自一人仰望苍天,反复思索案情经过,扪心自问断案是否公允,做事是否做到上不愧于朝廷,下不愧于黎庶百姓?皇帝为褒奖他,赐问心堂匾额一块。喻秉渊视这块匾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十分珍惜。。

        喻秉渊任职当地贪污受贿横行,而自己又不愿同流合污,他独善其身的做法,让很多官员不满,同僚虽然对其颇有微词,但亦称其身正,不受,文武全才!。由于他的清正廉洁,政绩非常突出,声名显赫,百姓拥戴,光绪元年,朝廷赐予他 永锡尔极予以褒奖。

在喻秉渊的悉心治理下,常年处于动乱边缘的沾益州却始终保持着稳定发展的局面,其地汉族与少数民族和平相处,始终未受到大理政权的影响。这些突出的政绩都被朝廷看在眼里,1872年将其调到刚经历十年动乱的云南永昌首府保山县任知县。

拒贿训子,挂印守廉

喻秉渊上任保山知县后,首要是治匪惩贪。喻秉渊身材高大,魁梧健壮,骨健筋强,刚柔相济。处理当地盗匪时一直都是带头冲在最前线,很快就使当地匪患减少,到处呈现了弃刀买牛现象。匪少,贪腐就少了,矿产交易走上正规。

 保山瓦渡金矿矿长有十多位,每年都要联合送礼。大家听说新来知县清正廉洁,个个都害怕。最后大家商量加两倍送礼,于是整了一大口袋银子,找了个平常送礼有经验的人送到喻家,喻秉渊当场拒收,并严厉训斥来人,称如果不拿走就全部充公。从老家来身边读书的小儿子喻恩刚好看到这一幕,等那人一走,喻恩便问道:爹,你怎么不要银子?我们在老家饭都吃不起呀?喻秉渊严厉地给了儿子一耳光,训斥道:滚回去,你这种东西莫败坏了我的官德!打了儿子,痛在心里,他召集全家人,给家人讲为什么不能收别人东西的道理,并反复强调俸薪身家之外,不可贪用他之一分一文

川剧《挂印知县》剧照

 而喻青天挂印辞官,也是因为他以这个信条严格要求自己。一日升堂审一桩杀人案,案情简单明朗,犯人供认不讳,证人证据确凿。审问之后,嘱师爷具案申报秋决。但宣判之后,那罪犯当堂大叫:怎么,要了银子,还要脑袋吗?喻秉渊忙查原委,才知其妻弟收了犯人银两,深感家教不严,有悖家风,丧失官德。为保全清誉,他责成妻弟立马退还赃银,并连夜上表辞职,不待批文,就封印挂冠而去。

要了银子又要脑袋的风波却一点也不能抹杀喻秉渊在老百姓心中的清廉形象。保山百姓听说喻秉渊要辞官,怎么也不愿让他离开,自发联名劝留,缝织万民衣、万民伞,组织万人劝留,希望他继续为官,造福百姓然而,喻秉渊一家带着他视为生命的几块匾额,毅然踏上了回归恩阳老家的路程……

农耕传家,助学劝廉

喻秉渊的家乡四川恩阳位于穷乡僻壤的大巴山南麓,是个典型的烧鸦片烟的地方,当官的没钱烧烟了,便随心所欲增加税赋,害得当地百姓生活十分艰苦。

 喻秉渊辞官回到家乡后,以耕读传家,劳作为生,积极参与老百姓的大小事务,远近乡邻但凡需要他帮忙的,他总是积极出面,以举人特殊的身份和智慧为老百姓解决问题,从不收受一点好处。本地官员非常憎恨,为此与喻秉渊展开了各种较量,喻秉渊文不怕官压,武不怕威吓,让当地官员敬而远之。

川剧《挂印知县》剧照,“喻秉渊”和“妻子”回忆云南做官,清苦也幸福。

一心为学子着想的喻秉渊,总是念念不忘学子科考的辛苦,便想新修考棚。当地官员知道这一消息后,找了一个晚上带上很多银子去拜访喻大人,以聘请他讲学为由行贿于他的家人,喻秉渊怒斥家人,断然拒绝。

 后来,喻秉渊发动家人种植老鹰茶和紫薇花,将所有收入和自己的所有积蓄全部捐出修建考棚。喻秉渊为了感化当地知县,告诉老百姓,知县很是关心考棚修建的事也捐了款。因为捐钱让其家境一日不如一日,家徒四壁,只有靠勤奋劳作,维持生计。一日来客,无米可炊,家里实在没有可招待客人的东西,想起一代知县的家境这样儿,儿媳心酸落泪,但聪敏的儿媳又不得违抗父亲大人的命令,只好端出一钵清水,里面只有官帽上的两颗铜花铃,笑称名誉汤。这件事让当时在任知县很是感动,修建考棚一事得到当地官员大力支持和社会贤达的资助,考棚最后终于建成(遗址为今巴州区人武部院内)。为鼓励巴州学子上进,并希冀能中状元,在考棚前修了一座石桥,取名为状元桥

自此以后,喻秉渊把余生全部精力倾注在考棚考试的学子身上,每年开考,他都要亲自去讲学,用自己的真实事例教育学子。不仅教导学子要学业有成,更要做官为民,不贪不占。学子们非常尊重喻老先生,而喻秉渊也成为了巴中立德做人、清廉为官的楷模。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