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成都中医药大首任校长—李斯炽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8-10 16:39:00 浏览次数: 【字体:

李斯炽(1892-1979),名煐,四川省成都市人,祖籍河南阌乡县(1954撤销阌乡县并入灵宝县),中国第一批中医教授,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四川医学会主席、四川国医学院院长、成都中医学院(今成都中医药大学)院长等职,荣获卫生部颁发的金质奖章。

李斯炽行医60年间,结合教学和临床,对古典医藉进行了深入研究,著有《实用内科选》《金匮要略新诠》《中医内科杂病》《医学三宇经浅释》《运气学说管窥》《素问玄机厚病式初探》《实用内经选释义》《李斯炽医案》(一、二辑)《医学歌诀三种》等20余种。

其父熟先,清末游幕四川,定居成都,后以私塾授徒自给,与成都名医董稚庵交厚。董善书法诗辞,尤精医术,李斯炽以世谊关系,自幼从董受学。1915 年李斯炽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作理化助手,并在成都几所中学兼任教职。此间,在董稚庵影响下,决意以主要精力从事中医事业,实现“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愿望。

1932 年秋,成都霍乱流行,死亡惨重,棺木为之一空。李斯炽约集中医同道蔡品三、罗春航、谢子和、李懋勤、李用宾、雷敬之以及尚未成年的儿子李又斯等 27 人,组成“壬申(岁次壬申)防疫队”,由私人出资,采用民间验方,制成“防疫避瘟丹”,连同其他有效中成药,深入旧皇城坝、御河街等劳动人民聚居、发病率最高的地区免费治疗病人;同时散发有关卫生防疫常识材料,发动群众灭蝇灭鼠,对控制疫情、减少死亡,起了积极作用。

1934 年,李斯炽正式开业行医。

1936年,为反对国民党废止中医中药的政策,李斯炽在成都联合中医界同仁,呼吁请愿,并组成“四川医药改进会”,创办《医药改进月刊》,为维护中医事业而奋争。与此同时,又与赖华峰、杨白鹿、邓绍先、何伯壎等人,创办“四川国医学院”。李斯炽先后任教务长、副院长、院长。此后,又与赵源章、王旭光、傅启初等,筹办中医医院和新中医疗养院,作为国医学院学生的实习基地。由于国民政府对四川国医学院不予立案注册,学生毕业不发给行医执照,李斯炽为争取学院的合法地位而四处呼吁,不辞辛劳;并通过法律途径,请律师,上法庭,对有关当局提出控告,据理力争,不稍停止。又因办学经费困难,他只好与同道采取社会筹募、自身捐献、义务上课、借贷典当等办法,将四川国医学院惨淡经营到解放前夕。他为办学欠债如山,但毫无追悔之意。四川国医学院开办10余年,为四川地区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中医栋梁。

1950年8月,李斯炽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得到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接见。1951年,人民政府为李斯炽偿清了他解放前办学欠下的债务。他备感共产党和政府对中医事业和对他本人的关怀,工作更加不遗余力。1956 年 9月,成都中医学院成立。1958年2月,李斯炽被国务院正式任命为院长。1959 年,李斯炽当选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同年获卫生部颁发的金质奖章。此后,李斯炽先后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任中华医学会顾问、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副会长等职。

李斯炽治学态度严谨,勇于进取。他常告诫后学,学中医要有四不怕:不怕难治之病,不怕难答之题,不怕难讲之课,不怕难写之文。他对疑难病症,绝不轻易罢手。他认为:通过治疗疑难病,能探索复杂的医学规律,此一乐也;能救人于危难之中,此二乐也;能丰富自己的常识和经验,此三乐也。李斯炽以善治内科杂病名噪全川。他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有精深研究和独特见解。他不泥于古方古论,学术思想上主张“诸家兼采,推陈致新”,临床上则主张“理宜精,法宜巧,方宜平,效宜稳”,常以“四两拨千斤之法”,取得简、便、廉、验的治疗效果。他对治疗心脏病、中风病有深刻研究;运用疏肝法治疗各种内科杂病,尤有丰富经验。如治咳嗽,常用疏肝理脉法;治胃痛,常用疏肝和胃法;治瘿病、瘰病,常用疏肝消痰法;治黄疸,常用清利湿热兼疏肝法;治水肿,常用运脾行水兼疏肝法;治症瘕积聚,常用疏肝软坚行血法;治气虚发热,常用补中益气兼疏肝法;治火郁胁痛,常用疏肝泄火法等。临床上辩证施治,化裁自如,有其独到创新处,疗效都很好。

晚年,李斯炽身患较严重的贫血和低血压症,仍坚持工作,对中医事业忠心耿耿,鞠躬尽瘁。1978 年,李斯炽被授予中国第一批中医教授职称。

1979年2月 28日,李斯炽在成都病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