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太玄 周晓和 双星闪耀“少年中国”
编者按 7月23日,“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发布作家田闻一撰写的《新场的包蕴和震撼》一文,引起较大反响。文中写到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通才的周太玄及其赴法留学途经印度洋时所作《过印度洋》一诗(署名周无,发表于1919年《少年中国》上)。今天,“方志四川”发布田闻一老师推荐的《周太玄 周晓和双星闪耀“少年中国”》一文。
周太玄(1895—1968),著名文化人,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人之一,生物学家,科普作家,四川大学教授,曾任四川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生物学家周太玄(图片来自网络)
周晓和(1892—1969),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地质学家,四川大学教授。
1926年,周太玄全家与周晓和(周太玄的兄长)在法国合影(图片来源:新华网)
两人为同胞兄弟。哥哥周晓和,亦为四川大学京剧团票友;弟弟周太玄亦为诗人、书法家,与著名画家徐悲鸿交往甚深,上世纪30年代徐悲鸿到成都,曾访问周太玄与周晓和兄弟,并为周太玄水墨画造像。
在乐山才子郭沫若眼中,周氏兄弟尤其是周太玄,美少年,孤松独立,风姿特秀,简直惊为天人。又兼琴棋书画,无一不精,经常为同学们表演七弦琴,萧萧瑟瑟,有竹下之致。
1936年周太玄再度出国前与兄长周晓和两家在成都望江楼合影(图片来自网络)
两人为同胞兄弟。哥哥周晓和,亦为四川大学京剧团票友;弟弟周太玄亦为诗人、书法家,与著名画家徐悲鸿交往甚深,上世纪30年代徐悲鸿到成都,曾访问周太玄与周晓和兄弟,并为周太玄水墨画造像。
1943年,徐悲鸿与廖静文摄于四川青城山(图片来自网络)
在乐山才子郭沫若眼中,周氏兄弟尤其是周太玄,美少年,孤松独立,风姿特秀,简直惊为天人。又兼琴棋书画,无一不精,经常为同学们表演七弦琴,萧萧瑟瑟,有竹下之致。
1914年郭沫若第一次去日本留学,雄姿英发之际(图片来自网络)
郭沫若曾在《少年时代·反正前后》里记述:“此外如王光祈、魏嗣銮、李劼人,周太玄诸人都是我们当时的同学,前三位是丙班的同班。在当时都要算是同学中的佼佼者。太玄在诸人之中最年轻,他低我们一班,他是翩翩出世的一位佳公子,好像是生在我们的邻县峨眉县。他的父亲在峨眉县做过教官,他有一位胞兄也和我在嘉定府中学堂同过学。周太玄多才多艺,据我所知,他会做诗,会填词,会弹七弦琴,会画画,笔下也很能写一手的好字。后来听说他在法国是研究生物学。”
周太玄和周晓和兄弟,都做过郭沫若的同学。先是哥哥周晓和与郭沫若在乐山嘉定府中学堂同过学,不久郭沫若因闹学潮,被开除,就到了著名的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堂丙班,又与周晓和的胞弟周太玄做了同学。1913年中学毕业后,周太玄去了上海,就读于中国公学政治经济专门部,并于1916年毕业。哥哥周晓和也于1915年来到成都,考入成都高等师范英语本科。
1911年,四川高等学堂的学子们((美)路德·那爱得 摄,图片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1911年郭沫若(左二)在四川高等学堂与同学留影(图片来自网络)
发起“少年中国学会”
周太玄在上海中国公学毕业后,便辗转到了北京,担任《京华日报》《中华新报》编辑和中华通讯社通讯员。不久,成都中学同窗好友王光祈也于中国大学毕业担任了《京华日报》编辑。二人通过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痛感时局艰难,风雨如晦,民族灾难深重,又受前辈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启迪与意大利志士马志尼践行的“少年意大利”的影响,在与东瀛归来的中国留日学生会负责人、成都中学同窗好友曾琦反复晤谈后,王、周、曾三人结盟,于1918年6月30日在北京顺治门(即宣武门)外的岳云别墅发起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人有王光祈、周太玄、李大钊、陈育、张尚龄、曾琦、雷宝箐7人,其中王光祈任书记、周太玄任文牍、李大钊任编辑部主任。
王光祈留学德国时在波恩留影(图片来自网络)
哥哥周晓和在成都也跟着李劼人发起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
五四时期的李劼人(图片来自网络)
1935年,李劼人全家照(图片来自网络)
一年之后,1919年7月1日“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学会宗旨定为:“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影响最大的社团之一,也是人数最多的社团,它的会员遍布世界各国,其中以法国尤为集中。1921年8月27日“巴黎分会”成立,周太玄当选为书记。当时,“少年中国学会”在东京、南洋、纽约等地的会员和赴比利时、德国、瑞士求学的会员,都由巴黎分会联系。
周太玄一直是《少年中国》的主要撰稿人,他的文章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个领域。周晓和则一直是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的中坚分子,在1921年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大会期间,周晓和还与其他三位会员专门有一个通讯式的“成都分会提案”;与弟弟周太玄他们的“巴黎分会提案”互相映衬。
1923年法国蒙比利埃留影(右二为李劼人,坐者是周太玄,图片来自网络)
活跃在“巴黎通信社”
巴黎通信社,是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周太玄与李璜开办的专门从事欧洲新闻报道的机构,在1919年巴黎和会期间,巴黎通信社作为中国人全资新闻机构向国内报道了有关和会的全部内部消息,从而引爆了五四运动。
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巴黎通信社也是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驻外国的新闻机构,意义非凡。
巴黎通信社还向国内的报馆发回了中国人尤其留学生在法国的相关报道,如《巴黎华人豆腐公司参观记》《法国中华印字局参观记》《一个勤工俭学生的谈话》等。周太玄后来回忆,他全靠一支笔养活全家,挣够了自己与妻子读硕士、博士的学费,并且还资助了少年中国学会的同人。
1919年8月底,李劼人接到周太玄要他加盟“巴黎通信社”书函后,便邀约少年中国同人胡助、何鲁之、李思纯一起前往法国。见同人们都纷纷去了欧洲,哥哥周晓和再也坐不住了。他通过努力为所在中学从一军阀处讨到一笔丰厚的办学经费,并获得校方应允的自己留学法国的船旅费。最终,周晓和进入了蒙比利埃大学地质系和里昂大学古生物高等研究科学习并取得学位。
1923年法国蒙比利埃留影(右一是李劼人,左一是周太玄,图片来自网络)
《过印度洋》新诗惊艳
周太玄一直是少年中国学会会刊《少年中国》的主要撰稿人,他最终的研究虽为自然科学的生物学,却志趣广泛尤其在文学上造诣甚高。他曾撰写了《法兰西近世文学的趋势》《诗的将来》;翻译了法国诗人爱米尔·德巴克斯的长诗《幸福》;还将被法朗士称为“法兰西近代一个最有价值的诗人”保罗凡尔仑及诗歌首次介绍给中国读者。还有介绍法国文化的《法兰西民族之天才与其前途》。他在古典诗词方面也有很高造诣,有《周太玄诗词选集》传世。
1919年7月,王光祈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图为1920年部分会员在北京岳云别墅合影(图片来自网络)
少年中国学会会刊《少年中国》第一卷第一期(1919年7月15日《少年中国》在北京正式创刊,为月刊,每年出12期为一卷。图片来自网络)
周太玄以周无的名字在《少年中国》(1919年8月15日)上发表著名的现代诗《过印度洋》:
过印度洋
周 无
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
也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
那里是非洲?那里是欧洲?
我美丽亲爱的故乡却在脑后。
怕回头,只回头,
一阵大风,雪浪上船头。
飕飕,吹散一片云雾一片愁。
周太玄诗词手稿(图片来自网络)
周太玄诗词选集(图片来自网络)
此诗书写一代青年学子的去国怀乡之情,诗的音韵缠绵而悠远,中国新诗鼻祖胡适在1919年10月发表的《新诗谈》里评论为“初做新诗都带着词、曲的意味音节”。1922年,著名语言学家、作曲家赵元任为《过印度洋》谱了曲,刊登在《新诗新歌》上,当时广为传唱。
1917年胡适自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就任北京大学教授(图片来自网络)
赵元任杨步伟夫妇(图片来自网络)
周晓和(光煦)也曾在《少年中国》上撰有《世界文化与民族特性》一文,这是他作为一名理工科学子发表的关于社会文化的研究文字。
除为铁杆京剧票友外,周晓和还醉心于古典诗词,其作品得到著名文学家李劼人的高度评价,可惜大多散失了。
1954年9月,李劼人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时与儿子、女儿、儿媳、女婿合影(图片来自网络)
兄弟教授 夫妇博士
1926年周晓和回国,在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任教务长、图书馆主任、英文教授,同时在华西协合大学兼教法文。1931年后,在四川大学任教授,担任地质学、古生物学、地史学、英文、法文等学科教师,并成为四川地质古生物学的开创者。1933年8月,周晓和率四川大学地质考察团专门对“灌县至叠溪一带之地质及叠溪之震灾”考查,并主持撰写了《国立大学调查报告之一叠溪地质调查特刊》。
1929年10月,周太玄在巴黎大学获得“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并加入法国动物学会。王耀群也获得巴黎大学药学博士。1930年11月,周太玄结束长达十年的旅法留学生涯,应成都大学校长张澜先生之聘,与夫人双双回国,当时国内的报纸还以“夫妇博士”加以报道。周太玄回国先后做了成都大学与四川大学教授,国立四川大学理学院院长兼生物系主任。
1921年周太玄王耀群在法国的结婚照(图片来自网络)
周太玄对生物学研究主要专注在中国水母方面。1946年嘉定(今乐山)发现一种粉红水母,周太玄认为是一种新品种,命名为桃花水母。他对水母的研究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末,被誉为中国研究腔肠动物的鼻祖。
在旅法留学巴黎期间,周太玄夫妇与画家徐悲鸿、常玉交往密切。由于周太玄擅长烹调,徐悲鸿经常上门做客周太玄寓所,尤爱周太玄做的拿手菜鱼香肉丝和宫保肉丁。在上世纪30年代徐悲鸿到成都期间,还专门拜见周氏兄弟,并为周太玄水墨画造像。
青年徐悲鸿(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徐悲鸿在青城山(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1930秋周太玄一家在巴黎(左为王耀群,图片来自网络)
周太玄亦擅长书法,曾为王光祈题写墓碑。在成都共和里居住时,常常为成都商家商号题写匾额。周太玄长子周孟璞回忆说:小时候经常看见父亲用竹棍裹布条,蘸朱砂泥水,在铺在地上的斗方黄裱纸上榜书,写完后用毛笔勾勒,然后制匾,气势大得很。
1932年春周太玄全家摄于成都西大街共和里家中(图中坐者左一为周太玄,左三是王耀群,左四是周太玄母亲,右一是兄周晓和,图片来自网络)
回国后的周太玄、周晓和兄弟两家人都居住在成都市共和里的周家大院,周家大院当时面积有四亩多地,兄弟俩沿袭多年在法国的生活习俗,曾在此开辟出一个家庭网球场,闲暇时光邀请朋友们来打网球,一时传为时髦佳话。
1951年3月周太玄全家合影(图片来自网络)
(原载2011年1月7日《成都日报》,作者:谢天开)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谢天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