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县志》中《祭任汉文》的释读与考证
任汉,四川温江人,明代进士,历任御史、江西巡抚、南京大理寺卿,是明代任职最高的温江人。在温江留了钓鱼台、任大理墓等历史遗迹,是温江历史名人,以“真御史”“任督堂”之名流传至今。但关于任汉,其生平、事迹等主要散落记载在温江县志等地方史志资料中,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其进行专门研究。本文根据《温江县志》中《祭任汉文》的记载,通过对祭文的释读,结合其他史志资料,相互比对,意图勾勒出任汉入仕为官、累积升迁的轨迹,考证任汉的生平,特别是任职经历等内容,丰富任汉的形象,将任汉为官经历、时间具体化,完善《温江县志》未成体系的记载,为深入研究任汉这一温江历史名人提供较为详实的基础性材料。
任汉及《祭任汉文》
任汉,字宁海,又字少卿,号桤庵,四川温江人(温江县维新乡人),明代进士出身,累官至通议大夫、南京大理寺卿,是明代温江著名的“五里两督堂”之一,另一人为梁祖龄。
作为明代温江任职最高、最有声望的人物,历年《温江县志》均对其有所记述。其中,清乾隆版、嘉庆版温江县志均是简要记述,而民国版较为详细。清乾隆版《温江县志》第三卷七十七页“人物 乡贤”篇中记载:“任汉, 成化进士,历御史,抗疏论、列权贵、敛避林公,后称真御史①,累进布政使。刚直不挠,升右副都御史,改总制郧阳经略三省,多所建白,省大理寺卿,浩然还蜀。平生孝支,容止矜庄。有诗六卷,奏议十卷。”
清乾隆版《温江县志》到清嘉庆版《温江县志》,再到民国版《温江县志》均全文收录有《祭任汉文》,凸显出此文的重要价值,也表明任汉的重要地位。
《祭任汉文》共三篇,分别是明世宗的《御祭任汉文》、吏部尚书乔宇的《祭任汉文》、少保李充嗣的《祭任汉文》。其中蕴含较多任汉生平信息的是吏部尚书乔宇的《祭任汉文》,是本文释读的对象。
祭任汉文
乔宇(吏部尚书)
功惟道树,德以仁显。登实不华,而民斯远。公以肤美,而登显任。骢马绣衣,权贵敛避。轮埋风生,车行雨至。司臬浙江,威惠并施。感恩有亭,去思有记。长宪岭海,风纪思彰。桓桓方伯,载转豫章。璜池弄兵,枭猊鸱张。望公之来,角崩其降。厥功既茂,乃晋中丞。帝曰汝贤,抚治是膺。投艰任重,以莫不胜。大理垂光,廷尉是寄。早暮平反,罔有怨滞。疏广见机,张翰思莼。陈情终养,爰曰何诚。梁怀蜀山,星陨湔滨。溘焉而逝,殄此哲人。讣闻当宁,常用尽恫。有俎有葬,以示优崇。宇等义当执绋,势远莫从。缄辞万里,不尽余衷。
祭文释读和任汉生平考证
上面摘录的祭文,可以说是任汉生平的官方总结,虽然其主要集中在对任汉的评述上,但对于具体的任汉生平,也有一个简要的概括:登显任—司臬浙江—长宪岭海—桓桓方伯,载转豫章—晋中丞,抚治是膺—大理垂光。
笔者在整理资料时发现,结合其他史志资料如《明清进士题名碑录》《中国人名大辞典》《明史》《明实录》等相关记载,相互比对,可以勾勒出任汉入仕为官、累积升迁的轨迹。
登显任:任南京检察院御史 明时,全国设监察御史110人,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为“巡按御史”。巡按御史被称为“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官位虽不高,但权势颇重,故称显任。
据史料记载,中进士后,任汉的第一个官职是御史。授予御史的年份,据《明实录·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四记载,在弘治十年(1497),“四月戊子,实授南京都察院理刑知县等官,王璟、王经、王启、萧渊、任汉、罗列、杜启、丘经、赵俊、李岳为南京监察御史。璟经广东道、启渊四川道、汉湖广道、列云南道、启山西道、经江西道、俊河南道、岳浙江道”②。该条记载还标明了任汉任监察御史的地点——湖广道。湖广道是明朝都察院所属的十三道之一,据《大明会典》记载:“在京都察院及十三道,在外按察司,俱称风宪衙门,以肃政饬治为职。”任汉任职监察御史的督查范围主要是今湖南、湖北地界。此时任汉的级别为正七品。
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
在职御史时期,任汉不畏权贵,赢得了“真御史”的美名。
司臬浙江:任浙江副使整饬温处兵备兼管分巡 “按察”相当于古代的“陈臬”,因此按察使又叫“臬台”。任职按察使称为“司臬”。明朝省级地方官员分为三司,分别是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布政使管“民政”,按察使管“刑名”,都指挥使则管“一省军务”。
据《明实录·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二记载,弘治十八年(1505)六月丙寅,“升江西按察司佥事任汉为浙江副使整饬温处兵备兼管分巡”③。
按察使副使,是明代于各省按察使之下,设副职若干人,分巡一定地方,掌理刑名等事,品级为正四品。
“整饬温处兵备兼管分巡”,这一职务涉及到明代的军制。当时,从防区上,整个浙江分为杭严兵备、金衢兵备、嘉湖兵备、宁绍兵备、台州兵备和温处兵备等六道。兵备道全称为“整饬兵备道”,其官为兵备副使,负责整饬辖区兵备。温处兵备,主要负责“整饬温州、处州二府兵备,兼管分巡”,主要目的是防倭。此职住所常驻温州,故温州称“东南重寄”。
关于任汉任此职,《钦定四库全书·浙江通志》卷12“历代职官”中明代的“提刑按察司按察使”名录中也有记载:“任汉【已上,弘治间任】。”
长宪岭海:任广东按察司副使 按察使称宪台,担任按察使称为“长宪”。岭海,在明朝时指的是今广东地区。《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二十七“职官志”中“按察司副使”历任名录中有任汉之名。原文为:“按察司副使……任汉【浙江温州人,进士,四年任】。”这里的“四年”,根据上下文指的是正德四年(1509)。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记载,有明一代,姓名为任汉的进士,只有四川温江的任汉一人,没有同名者,故《广东通志》中此处关于任汉是浙江温州人的记载是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任汉是从浙江温州来广东任此职,这里错把任汉任职地温州当成了户籍地。
桓桓方伯,载转豫章 “方伯”是春秋时期的古汉语词汇,出自《礼记·王制》,原指一方诸侯之长,后泛指地方长官。“豫章”,今南昌。“桓桓方伯,载转豫章”,是指任汉担任江西布政使。
《明实录·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八十记载,正德六年(1511)冬十月,“ 庚子升江西右布政使任汉为左布政使”④。
《明史·职官志四》记载:“承宣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掌一省之政,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以下于有司。”由此可见,此时任汉官属从二品,为江西省最高行政长官。
《明实录》的这条记录显示的是任汉由江西右布政使升任为左布政使。在明代其他人的著作中,有提到过任汉担任江西右布政使的记录。比如,王阳明先生的《阳明先生文集》卷九“阳明先生别录卷之一”中记载,“查正德六年,奉总制江西等处地方军务左都御史陈金批据江西布政司呈准本司右布政使任汉咨称,查得江西十三府俱系两淮行盐地方……。”该条记录显示,任汉在正德六年时,任江西右布政使。但可惜,未能更进一步查找到任汉始任江西右布政使的具体时间。
晋中丞,抚治是膺 明清时期,督抚常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时以为副都御史可比前代御史中丞,故习称督抚为中丞。“晋中丞,抚治是膺”,指的是任汉担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西巡抚。
《明实录·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一记载,正德七年(1512),“壬戌升江西左布政使任汉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⑤。
此职包含两种职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和江西巡抚。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监察机构,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权并重,院长官都御史与部长官尚书平级,为正二品。右副都御史为从二品。
《大明会典》中有明文规定,在京的“都御史”称之为“坐院官”,在外担任总督军务、漕运、粮储、巡抚地方等项的“都御史”为“因事添设”,既是“无定员”,又是“无定衔”,就是说“品级”也没有确定。要根据在京外担任的具体职务来确定其品级。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级别为从二品。
大理垂光 大理,一般指的是大理寺,此处是指任汉就任南京大理寺卿。
据《明实录·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三记载,正德十一年(1516),“春正月,改抚治郧阳等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任汉为南京大理寺卿”⑥。
大理寺作为明代朝廷最高审判机关之一,大理寺卿是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大明时,长江以南1京6省是由南京六部及南镇抚司南京大理寺治理的(包括东南军务);长江以北1京7省是由北京六部及北镇抚司和大理寺治理的(包括对蒙古的军务)。所以,任汉任职的南京大理寺卿主要负责长江以南1京6省的刑狱。
注释:
①此处为原文句读,笔者认为此句读有误,应为:“抗疏论列,权贵敛避。林公后称真御史”。
②《明孝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版,1962年,第2221页。
③《明武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版,1962年,第0071-0072页。
④《明武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版,1962年,第1742页。
⑤《明武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版,1962年,第1946-1947页。
⑥《明武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版,1962年,第2645页。
(作者:张振刚,作者单位:成都市温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原载《巴蜀史志》2018年第2期,总第216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