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追忆抗日爱国名将潘文华

作者:潘朝夕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5-06-26 17:51:00 浏览次数: 【字体:

潘文华将军是民国时期川康地方实力派军政首脑人物之一。他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一个贫苦的塾师家庭,六岁丧母,十五岁失去父亲,十六岁便参加清末时期的新军,从此开始了职业军人的生涯。

在几十年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活中,潘文华从一名普通的士兵逐渐成长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作为一名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的高级将领,每当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紧急关头,潘文华将军总是顺应时代的潮流,站在时代的前列,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以中国前途为重,以川康两省人民的福祉为重,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突破重重障碍,历尽艰难险阻,投身于国家民族的洪流中,将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融入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宏伟事业中。

从参加同盟会,响应武昌起义,到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从请缨出川,奔赴抗日前线,到指挥保卫南京前哨战;从团结川康、联合中共、防蒋图存,到反抗蒋介石政权,率部起义,加入人民解放战争的滚滚洪流。潘文华将军凭着一颗热爱国家、忠于民族的赤诚之心,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早在1908年,潘文华在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求学时,就深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和启迪,与同学中的志士仁人一起秘密加入同盟会,冒着生命危险,开始反清革命活动。在秘密小团体的金兰谱序中,他们写有“炎黄华胄,岂戴胡儿天子”等激烈反清辞句。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正率部远征雪域高原西藏的潘文华,得知了武昌起义成功、南方各省纷纷独立的消息,以潘文华带队官为首的革命党人毅然率领所部官兵在地处亚东的江孜县宣布起义反正,响应武昌起义。拉萨西南各处起义军纷纷向江孜的潘文华带队官集中,形成了与拉萨互为犄角的两大起义中心,极大地声援了武昌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清王朝在西藏的统治。

1912年,潘文华率领所部义军离开西藏取道亚东,辗转印度、缅甸,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四川,先后在川军任营长、团长和独立旅旅长。1921年,潘文华率部投奔患难知己、同学、时任川军总司令和四川省省长的刘湘,任川军第四师师长,成为刘湘集团最核心的高级将领。在四川军阀惊心动魄的大角逐中,潘文华先后参加“一、二军之战”“讨贼之役”“统一之战”“刘、杨驱袁”“两次下川东之战”以及“二刘大战”等,多次担任独当一面的总指挥,率部转战巴山蜀水,无役不与。他九死一生,屡建奇功,喋血封疆,为刘湘最终统一四川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巴蜀战神”。

1926年,潘文华任重庆商埠督办公署督办,后改任重庆市第一任市长,在长达九年的市长任期中,他不怕困难,艰苦奋斗,雷厉风行;他殚精竭虑,规划重庆,开拓创新;他组织拆城墙,修马路,开辟新市区;他创办重庆自来水厂,新建重庆电力厂,修建中央公园(现为人民公园);他创办电话所,整顿消防队,兴建码头,试办轮渡和公共汽车;他协助刘湘筹办重庆大学,为川东数十县莘莘学子办起了至今闻名全国的高等学府——重庆大学。他在关系市民生计的水、电、通讯、交通等市政建设上开创了许多先河;他高瞻远瞩,规划重庆市的格局,为重庆市后来的发展和重庆市成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陪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在规划、管理、建设重庆市的许多重要建树,深受后人赞誉和敬仰。特别是1928年“五·卅”惨案后,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以潘文华市长为首的重庆市政府以非凡的胆识和气魄,毅然收回被日本霸占了二十多年的王家沱日租界,洗雪了国耻,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使重庆市民无不欢欣鼓舞,扬眉吐气。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东北沦陷,平津危急,华北危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身为第二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二十三军军长的潘文华上将请缨出川。在成都少城公园誓师大会上,他慷慨陈词:“我们一定要血战到底,收复失地,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做到胜则生,败则死,不成功,便成仁。”他随身携带川康父老赠送的大锦旗“为国干城”,率川军第二纵队沿长江东出夔门,雄赳赳,气昂昂,杀奔抗日前线。

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苏、皖、浙战场,潘文华将军亲自组织指挥保卫南京前哨战——广德、泗安战役,揭开了安徽抗战的序幕。他率领装备简陋的几万川军子弟兵与日本精锐牛岛师团的陆海空三军浴血奋战在太湖西岸的广德、泗安战场。川军将士不畏强敌,以血肉之躯,前仆后继、视死如归,打出了“草鞋兵”的军威。广德、泗安战役歼灭日军数千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从战略上有效迟滞了日军速占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罪恶企图,保障了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机关的安全撤离,为参加南京保卫战的国民党中央军主力完成战略集结创造了有利条件,表现了川军将士精忠报国、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慨。广德、泗安战役不愧为国民党军队正面抗日战场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正如当时随军战地记者挥泪口赞云:“广、泗军威震,义胆挫敌酋。成仁昭大节,英名自千秋!”

正当潘文华将军率部转战于苏、皖抗日前线时,噩耗传来,川军主帅、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四川省主席刘湘猝逝于汉口。一时间,抗日大后方——四川一下群龙无首,人心惶惶,川局动荡不安。在此危难之际,深孚众望的潘文华将军从抗日前线被紧急召回成都,被川军将领拥戴为甫系集团当家人,很快出任川康绥靖公署副主任,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潘文华将军继承“甫系”后,识大体,顾大局,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主动团结刘文辉、邓锡侯两将军,迅速稳定了四川的局势,巩固了抗日后方基地,从兵员、物资、后勤等方面有力地支援了前方的抗战。

潘文华将军坚定地继承刘湘的遗志,在刘湘生前与中共建立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关系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并加强了与中国共产党的密切联系和亲密交往,并提出了“团结川康、支援抗战、联合中共、防蒋图存”的政治主张。在他的司令部聚集了一批中共地下党员和民主进步人士。他还先后多次同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以及董必武、王若飞、林伯渠、博古等中共领导人亲切会晤,深入交换意见。他深受启发和帮助,拥护中共持久抗战的方针,反对国民党政府向日本妥协投降的政策;他赞成中共中央提出的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的主张,支持推行和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直接同中共中央建立声气相通的统战关系。后来在周恩来的直接安排下,潘文华将军司令部有了中共特使唐午园、甘树人以及钱松甫夫妇的红色秘密电台。

在抗战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掀起一股股反共浪潮,疯狂捕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潘文华将军甘愿冒着极大的风险,以自己在军政中的特殊地位,千方百计地保护了一大批共产党人,他甚至不惜亲自给蒋介石写信担保或当面证明。诸如车耀先的秘书聂生明、高级统战工作代表张志和将军,还有汪导余、苏爱吾、田一平、明昭等。特别是当民盟中央主席张澜遭受特务殴打、受到暗杀威胁时,他挺身相救,极力保护,使特务不敢下手。

潘文华将军除与中共紧密联系外,还积极支持和参加国统区的民主运动。1944年冬,由张澜主席监誓,他和刘文辉将军秘密加入了民盟组织,从此增强了西南的反蒋势力,也基本上解决了民盟的活动经费。在此期间,潘文华将军还利用自己兼任《华西日报》和《华西晚报》董事长的身份,大量安排进步人士主办《华西日报》和《华西晚报》,宣传民主,反对独裁;宣传抗战,反对投降;唤起民众,揭露阴谋;使两报成为国统区的“民主保垒”和“文坛中心”,潘文华也因此被美国媒体称为“民主将军”。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潘文华将军在效忠国家的同时,时刻不忘养育过他的家乡父老。1938年5月,他指挥部队,跋山涉水,翻越高耸入云的二峨山,修通了全长近百公里的成仁公路,打开了仁寿山区走向外面世界的大通道。1939年秋,他又先后出资在仁寿县文宫场创办私立“文华中学”,兴办小学、开办图书馆,以教化家乡子弟。每当仁寿家乡出现灾情、疫情,军政事务繁忙的他,总是倾力相助,大力支援。几十年来,潘文华将军感恩回报家乡父老的高尚品德,一直为邑人有口皆碑、传颂不已。

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主席在重庆举行国共和谈期间,亲切会晤潘文华将军,畅谈国内国际形势。潘文华将军利用自己曾九年担任重庆市市长的巨大影响,联络和团结各种进步力量,维护了国共谈判的良好氛围。

国共和谈破裂后,全面内战爆发,潘文华将军先后出任川黔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和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等职,他始终把握部队,避免与解放军交战,坚持与共产党和民主人士保持密切联系。同时,一方面未雨绸缪,调兵遣将,收拢部队,等待时机;一方面积极联络刘文辉、邓锡侯两将军,秘密酝酿川康起义大事。

1949年11月初,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时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的潘文华将军,为摆脱蒋介石的控制,悄然潜离重庆,回到了成都。在险象环生、血雨腥风的成都,他赓即与刘文辉、邓锡侯两将军秘密成立以他们三人为核心的川康两省起义决策指挥机关,联合川康一切反蒋力量,同溃退到成都的蒋介石、张群、胡宗南、阎锡山、顾祝同等进行着惊心动魄的殊死较量。他断然拒绝蒋介石送他去台湾的要求,与刘文辉、邓锡侯两将军商定,率先冲出成都,摆脱特务的监视和追杀。

在周恩来和第二野战军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的精心运筹和直接指挥下,潘文华将军终于同刘文辉、邓锡侯两将军聚首彭县龙兴寺,高举义旗,于12月9日联名通电起义。在他们的带动和巨大影响下,滞留川西的几十万国民党部队也追随起义,加快了解放大西南的进程,使川康人民免遭生灵涂炭,蒋介石在川康的统治最终土崩瓦解。

川康和平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任命潘文华将军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他虽身染重病,但仍然胸怀祖国、心系大西南,积极为大西南平叛剿匪、进军西藏巩固边防、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以及支援抗美援朝等献计献策。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央人民政府、中央政务院以及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南军区对潘文华将军的工作、生活和病情非常关心,给予了很好的安排。1950年10月,潘文华将军不幸病逝,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政务院高度评价潘文华将军“川西起义,有功于人民”。

潘文华将军一生忠于国家、热爱人民;他饱经磨难、坚忍不拔;他百折不挠,矢志不渝;他忠厚仁义,虚怀大度;他战功卓著,却不居功自傲;他身居高位,却朴实无华;他文韬武略,却礼贤下士。他以高尚的德行情操和无穷的人格魅力为我们后人树起了丰碑,他给子孙后代留下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我们不断奋进的力量源泉,永远激励和鞭策着我们效忠于祖国,贡献于人民。天苍苍,云茫茫,先辈之风,山高水长。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