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阳翰笙与《草莽英雄》的创作情节

作者:罗鸣 来源:四川省宜宾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 发布时间:2014-10-27 08:28:00 浏览次数:1357 【字体: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文艺界卓越领导人、著名戏剧家阳翰笙,一生主编了《流沙》《日出》等进步刊物;创作了“华汉三部曲”、《前夜》《塞上风云》《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草莽英雄》《两面人》《槿花之歌》等20多部小说、大型话剧和电影剧本;创作和领导拍摄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希望在人间》《三毛流浪记》《北国江南》等优秀影片,为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彪炳史册。

2002年12月,纪念阳翰笙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中国戏剧出版社与中国电影出版社、宜宾市人民政府联合出版了《阳翰笙百年纪念文集》四卷本,为翰老一生的辛劳,奉献了一份厚礼。

阳翰笙在20世纪40年代,以家乡宜宾的生活为背景,以“保路同志会总会长罗鲜清”为原型而创作的大型话剧、电影剧本《草莽英雄》,是他一生的代表力作,是一部完整的艺术品。

从小喜爱读书看戏为写《草莽英雄》打下基础

1902年,阳翰笙(原名欧阳本义)生于宜宾市高县罗场镇。父亲欧阳静波经营土产丝茶生意,家境小康。阳翰笙是家里的长子,从小聪明伶俐、好问好学,很受全家人喜爱。母亲周淑贞,知书达理,贤淑善良,对他教益甚多,影响很大。在阳翰笙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经常把《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中的故事讲给他听,特别是讲述亲眼看见太平天国起义军路过高县罗场时的悲壮情景和传奇故事,深深地吸引着童年时代的他,在他稚嫩的心田上播下了拯救民众的种子。

高县罗场是个川剧氛围极其浓郁的地方,各种川剧组织活动尤为活跃,当地的人们对川剧情有独钟,玩友痴迷盛行。阳翰笙的母亲喜欢看川剧,经常带着幼小的他去看热闹,从小他就成了川剧的忠实观众,成了一个喜爱看戏的“戏迷”。他看不懂的戏,母亲就耐心地给他讲解戏里的人物和故事。有些戏目,他反复地看了几场、甚至上十场,戏中有些台词他都能背了,表演的动作也学了不少。戏中演出的故事和人物情节,让阳翰笙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感染和强烈的震撼,无形中种下了“扬善惩恶”的种子。

阳翰笙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他欣赏川剧虽是一种娱乐性的活动,但与传统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便形成了自我的审美意识。童年时代所受川剧艺术的熏陶,让他感受到川剧的独特魅力,得到戏剧的良好启蒙。

15岁的阳翰笙从高县小学毕业,随即考入叙联(宜宾)中学。当时,宜宾比较繁华,城里街头巷尾不仅盛行打锣鼓,而且到处的茶园都有川剧表演,本地和外地来的川剧班社的演出很多,随处可见,他就兴趣十足地、经常找机会前往观看,这无疑让他更进一步地受到了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

阳翰笙曾经在日记中写道:“我那《水浒》似的故乡,高县的罗场街上,人们对川剧怀有特殊的兴趣爱好,从小耳濡目染,深深地影响着我,为我的小说、戏剧、电影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耳闻目睹起义军成为创作《草莽英雄》的雏型

1911年,清朝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强收川汉、粤汉铁路为“国有”,旋与外国订立出卖合同,公开出卖铁路修筑权。因此,全国保路风潮随之兴起,尤以四川最为激烈。

家住高县蕉村场的罗鲜清,以零售食盐为生,平时为人仗义,济困扶危,好打抱不平,当地人以“小宋江”相称。他被推选为高县保路同志会会长,响应同志会号召举大旗,兴义军,推翻清政府,建立新民国。

“罗鲜清打下筠连后,带着威武雄壮之师,从我家乡罗场经过。他们手持长矛大刀,激昂慷慨,义愤填膺直取庆符、宜宾。人民夹道欢送,鞭炮声响了一夜。第二天,街上鞭炮纸铺了几寸厚。可是不久,起义军失败了,抬回一具具尸体,一路滴的血把田坎都染红了。见此惨烈情景,我那颗愤怒的心简直要爆炸了。”(摘自阳翰笙日记)。因此,阳翰笙从小就产生了强烈的欲望,今后一定要写出歌颂家乡保路同志军罗鲜清的起义壮举,让世人知道这场辛亥革命的前奏曲多么壮烈。

《草莽英雄》的主人公罗选青(原型罗鲜清)是清朝末年川南民间革命政权的领导人物。他身上有一股子山野气、豪侠气、英雄气,是名副其实的草莽英雄,其家离阳翰笙的家大约20多里路程。当时只有七八岁的阳翰笙耳闻目睹了罗选青领导的那场悲壮惨烈的农民起义,这是他从小受到的革命启蒙教育。

阳翰笙创作的《草莽英雄》,虽然最终修改完成于1942年,但这个故事的雏型,在其孩提时候就蒙发了。罗选青举义起事,在同盟会的影响下组织领导保路同志会、同志军,最后英勇牺牲确有其事。

1937年,抗日战争即将爆发,民众抗日情绪高涨之际,阳翰笙应“联华公司”邀请,写一部电影剧本。他就想把从小在心中孕育的、罗鲜清领导的保路反清斗争的悲壮故事,第一次以电影故事形式展现。于是,他很快就写成了电影剧本《草莽英雄》的初稿,这家公司预付了他300元大洋的稿酬,并特邀当时的著名导演孙瑜执导,但因故没能拍摄完成。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在重庆也加紧制造白色恐怖。共产党为了保护好阳翰笙,让他暂时避开敌人的刀锋,安排他回高县探亲。他按党组织的安排,回到老家罗场住了约两个月时间。这期间,他到处搜集大量的有关罗鲜清和保路同志会的素材,并进行实地考察,参阅大量有关资料,了解当地哥老会的情况等,对《草莽英雄》后来的创作修改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草莽英雄》的构思到定稿,阳翰笙反复推敲,多方征求意见,几易其稿。

从石缝里长出的奇花《草莽英雄》终于与观众见面

阳翰笙创作的《草莽英雄》,反映了腐朽的清朝政府卖国求荣、出卖川汉铁路筑路权而引发的一场保路爱国的革命风暴,席卷全川。罗选青是川南六县保路同志会总会长,他刚毅强悍,是位草莽英雄,带领队伍与官府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

阳翰笙在创作《草莽英雄》时,一直得到共产党南方局和周恩来的关怀和指导。周恩来在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主持了剧本讨论会,会上大家给予一致好评,认为是作者“全部作品中最成功之作,没有一个多的人物,没有一个多的场面,也没有一件多的细节,是一部很完整的艺术品。”

周恩来也对《草莽英雄》反映的悲剧色彩、历史背景等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并结合当时农村建立游击队开展的武装斗争,给予此剧较高的赞许和鼓励:《草莽英雄》暗示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取得成功。周恩来也对该剧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之后,他还为《草莽英雄》的上演四处奔走,积极呼吁。

当阳翰笙把修改好的《草莽英雄》送审时,却遭到以潘公展为首的国民党“审查委员会”以“鼓动四川人民起来暴动,妄图推翻国民党政府”的“罪名”,通令“禁止出版,禁止演出,没收封存原稿。”

《草莽英雄》这一禁就将近3年,直到1945年8月,毛泽东在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以后,该剧才得以复活,上演时获得了巨大成功,几乎场场爆满,引起不小轰动。年底,剧本由“群益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1983年5月,81岁高龄的翰老,率中国文联访川代表到成都后,亲自回了宜宾,当晚在金江剧场观看了《草莽英雄》,并同全体演员合影留念。

1986年,峨眉电影制片厂将《草莽英雄》拍成电影,许多拍摄现场都是在当年罗鲜清活动的场地,如宜宾的翠屏山、真武山等,罗家大院也在江安夕佳山拍摄完成。

《草莽英雄》拍摄成电影后,翰老看了几次样片,曾满意激动地说:终于圆了我近半个世纪的电影梦。昨天的“保路救国运动”和今天的“振兴中华”,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延续,值得发扬光大。

电影《草莽英雄》上演后,反响十分强烈,直至近些年,一些电视台还在播放此片,仍有较高的收视率。其根本原因是其具有超越时代界线的强大艺术力和生命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

来源: 四川省宜宾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