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寅政绩文绩述略
“升官刘之协,败官刘第五”,是邻水民间流传的俗语,是家乡人民对廖寅为官一生的朴素总结。廖寅先祖是明朝德庆侯廖永忠次子廖德有,为大理寺少卿,随汤和伐蜀,迁居邻水。廖寅生于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殁于道光五年乙酉(1825),字亮工,号复堂,四川省邻水县人。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年)举人,历署布政使、按察使,两淮都转等职。廖寅为人冰清玉洁,为官鉴空衡平,中年晚达,政绩卓著。从政之余,热心著述、刊印书籍,于方志贡献犹勋。
一、政绩述略
《清史稿》载有《廖寅传》,叙其生平、政绩较为简略;道光十四年(1834),清代大理寺正卿、邻水人甘家斌亲自为廖寅作《两淮都转廖复堂先生传》,记载廖寅生平、家世、政绩颇详,可补《清史稿·廖寅传》之不足,现概述如下:
功名晚达,仕途顺畅。二十三岁当秀才,二十九岁中举人。四十五岁到北京参加大挑(按照清乾隆十七年(1752)定制,三科不中的举人,由吏部据其形貌应对挑选,一等以知县用,二等以教职用。每六年举行一次,意在使举人出身的士人有较宽的出路,名曰大挑),获得一等,题补河南叶县知县。在叶县任职六年,以“实心行实政”“裁革陋规,慈祥剀切”,对白莲教徒“擒其首恶,全活甚众”,深受百姓拥戴。嘉庆三年(1798)年三月,白莲教首王聪儿进犯叶县,杀保安驿丞,廖寅亲临追剿,抚恤死难。六月,在县境擒获教匪刘之协。
超迁牧守,安定赣南。嘉庆六年(1801)九月,廖寅以擒获刘之协功,擢升镇江府知府,实力督办河工,疏通运河,“徒、阳士民,大食其利”之后,廖寅署理常镇通兵备道,兼督扬粮、江防两厅,“分立章程,商旅讴歌。”
嘉庆八年(1803)十一月,廖寅奉旨升授江西吉南赣宁兵备道,督理赣州关部,“洞悉民俗,多方化道。而榷务只取正税,示之以宽。故胥吏不得缘以为奸,商贾乐之。”嘉庆十一年(1806)署理江西藩篆,“晓大义,明厉害,惩首恶”;安远煽乱,廖寅“单骑往谕,解散党与,耆民等缚其魁以献”,境内复安。在赣九年,“大旨以正人心端风俗为首务,而慈爱之意,赣民实受无穷之福。”
实榷盐课,襄赞军务。嘉庆十六年(1811)二月,廖寅升授两淮都转,十八年,获理盐政。上任伊始,巡查通州、泰州、海州各盐场,“恤灶丁,治私枭”,核定盐价,盐课渐增;筹办军饷,襄赞军务。嘉庆二十年(1815)正月,因其子错捕滑县倡乱匪首“坐失察降调。”次年三月,廖寅入都引见,上念其擒刘之协功,“得捐复道员如例”。
二、校勘《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是中国最早的方志之一,也是唐代以前方志之仅存者之一。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与地理研究中具有极大价值,是研究巴蜀地区历史、考古和西南民族,以及蜀汉、成汉史的重要史料。现存《华阳国志》传世版本很多,清嘉庆十九年(1814)廖寅所刻的题襟馆本,为其中最有价值的版本之一。《四部备要》中的《华阳国志》就是用这个版本排印的。
嘉庆十九年甲戌,廖寅在南京借抄孙星衍家藏宋本《华阳国志》,先后邀请元和顾广圻、江宁顾槐三为之校勘,又雇当时著名刻工刘文奎兄弟就所居题襟馆镌刻而成,世称题襟馆本。此本校勘态度审慎,见解精辟。其优点有四:一是此本以所抄宋本为依据,又引据群书对原文多所订正;二是此书原文一依宋本,校语夹注行间,订正虽多,未曾改窜原本,读者循文及注,可知原书究竟;三是校勘者为大学者,其所订正,虽多为臆测,但以他本比对皆正确无误;其校正地名的错字,皆发前人所未发;四是指出旧刻之脱简数处,并列引他书,提出考订线索。
《华阳国志》至南宋嘉泰间,已颇残缺,后经明人窜乱,舛误特甚。廖寅题襟馆本虽未能复常璩旧观,但颇订其讹,刻版精致古雅,当代著名学者整理《华阳国志》,皆采用此本为工作底本。道光《邻水县志》评论(廖寅)“尝刊桂林陈相国四种遗规,示后学立心制行之准;晋常璩《华阳国志》,以识遗风高躅之徽。”言简旨切。
《华阳国志》作者常璩为崇州人,崇州市政府为纪念这位文化名人,出资并选定题襟馆本《华阳国志》为底本,原件影印出版,作为崇州市政府礼品书。廖寅去世几近两百年,《华阳国志校补图注》等一批专著相继出版,充分肯定了廖寅的成绩。
三、文化贡献
廖寅生于没落世胄之家,长于康乾盛世,成于乾嘉时代,享年七十五岁,可称高寿而有善终。其为官有政绩,为人有令名,为学有成就。少年时期受到祖、父亲自教诲,中试以后,“学必穷源,词皆立干,而抱嗜书之癖。”四十五岁出仕以后,“笃于文学之士,每公余则手执一编。及归里后,尤研悦无辍,灯下据案细书,不以为劳。尤好为人讲述义理,娓娓不休。”其文化贡献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著书立说。江南文化名邦,古迹众多,文风郁盛。寅在扬州,与祭酒吴谷人诸公联韵于瘦西湖上桃花庵,结希贤诗社,皆凭今吊古,兴往情来之词,卓然可称于世。在淮著有《自述百韵诗》。在江西与进士甘煦堂等渡漳水而西,登通天岩,步王成公原韵。其学问渊深,尤邃于易,综贯汉宋诸儒之说,以朱子莱子为宗,自为笺注,已有成书与诗撰述,尚未及雕版。著有《震复堂制义》行世,惜不得见。
编纂方志。嘉庆二十一年(1816),廖寅卸任后回原籍居住。得到邻水知县吴秀良邀请,主持编纂《邻水县志》。后继三任邻水知县李嘉祐、王尚锦、陈嘉谟亦力信之,让廖寅总裁其事。寅延请教谕、典史、举人、贡生三十余人,耗时六年,于道光元年(1821)十月成书四卷并予刻印,现四川大学图书馆藏有全套,为乡邦文化建设作出极大贡献。
刊刻古籍。嘉庆十八年(1813),廖寅奉命纂刻全唐文集。延聘祭酒吴谷人,学士吴山尊,廉访石琢堂,观察孙渊如,太守伊墨卿、汪剑潭、洪桐生、张船山纂校,皆乾嘉名士,刻成一千卷,所费良多。
倡建书院。廖寅壮年入仕,躬逢康乾盛世,而乾嘉学派正值鼎盛时期。乾嘉学派不只研究古代文献和文献考据,也重视创办书院、传授学人,形成理论和社团体系。廖寅深受其学术思想的影响,每任一地,都十分重视书院建设和教学实践。在叶县,廖寅“修葺书院,捐廉俸,增膏火,与员额延名师训课。”“于赣之濂溪书院,及两淮之安定、梅花书院暨孝廉堂皆然。”嘉庆三年(1798),应聘入文闱,充同考官,得士最盛。凡书院所培植,赣州如周作辑、萧名扬、阮文藻,扬州如李周南、吴清皋、唐敦培等二十余人,“相继登贤书、成进士、得曹部、入词林,取鼎甲,传为盛事”。“迨至回籍,仿范文正义田之法……买置义田,得谷三百担”,“以一百担入义学,赈贫士之寒苦”,创办绍庭书院。“并以平生精力,购藏之书,凡一万零三卷……置城内文昌宫,听人抄览”,成为邻山书院的主要藏书。
四、乡邦文物
在廖寅故乡邻水县,曾经造有两淮都转盐运使廖复堂神道碑、都转廖公寅墓。在解放初期仍保存完好。
两淮都转盐运使廖复堂神道碑:在邻水县城南关外,即今南门外乌龟碑街道口。乌龟驮石造型,上有碑文:皇清诰授忠义大夫资政大夫都转两淮盐运使司护理盐漕察院兼理兵备道赴礼闱大挑一等签掣河南题补叶县知县后超升镇江知府廖公复堂神道碑。道光八年所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扩建汉渝公路,石碑被毁。
都转廖公寅墓:在城南八里白果园。山门前立有墓志铭,刻石文字模糊不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坟茔、石刻均被毁。
目前,国内学术界还发现下列文献记载有廖寅生平事迹:《中宪大夫候选道前两淮盐运使廖公墓志铭》,方东树《考盘集文録》卷十,光绪二十年刻本。《中议大夫两淮都转盐运使廖公墓志铭》,姚文田《邃雅堂文集续编》,道光八年刻本。《两淮盐运使廖公神道碑铭》,朱珔《小万卷斋文稿》卷二十二。《候选道前两准运使廖君墓表》,陆继辂(代振威将军安徽巡抚长沙陶澍作),《崇百药斋三集》第十二,道光八年刻本。以上四个文献疑为清代著名学者、官员为廖寅所写,惜未见原文,不能臆断。
此外,台湾学者文守仁先生曾见《江西通志》、《赣州府志》,以及恽敬子居《大云山房全集》中有关廖寅的史料,写有《廖寅其人其事》一文。
作为封建时代的正直读书人,廖寅怀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愿望,希望改变现实,施行仁政,利人济物。从政二十年,赋役征收“念民膏”,刑名出入“得民情”,工役兴作“惜民力”。他仰慕先贤,赞扬利民爱物的贤臣,反对聚敛剥削的奸佞,殄灭以武犯禁的暴徒。《邻水县志》认为其“天性和乐,胸无城府,恂恂然良善之士……其仁且勇者也。”堪与北宋政治家张齐贤比美。
廖寅非常重视子孙的教育,善于因人施教,因才而用。长子廖思芳少时不喜读书,有勇力,“居乡治团练,从军数有功,官至江苏候补道。在叶县手擒刘之协,名闻天下。后以捕刘第五获罪下狱,寻赦之。”次子廖思庄,候选同知,有文才,曾参与采辑县志。孙十四人,长廖均,庚午(1810)顺天举人,官江南盐法道;次廖圻,癸酉(1813)顺天乡试取誊录,议叙河南布政使司经历。其子孙已在邻水繁衍十余代,蔚为大族,其泉下有知,庶几无憾矣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