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人物】“蜀才”曾道:黄侃推为“甹侠”的传奇人生||江荞

作者:江 荞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2-29 14:53:01 浏览次数:516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4年第3期

“蜀才”曾道

黄侃推为“甹侠”的传奇人生

江 荞

近代国学大师黄侃的日记中,记录了与他交往的二三十位巴蜀学人的身影,曾道即是其中记载的第一人。

曾道,字通一,清光绪六年(1880)生于四川省金堂县姚渡乡(今属成都市青白江区)。他早年毕业于成都高等学堂,随后留学日本,于东京早稻田大学毕业,期间师事章太炎,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返国后,参与于右任在川陕鄂边境的反清活动。入民国,随四川军政府之副都督张培爵,任督军署参议官,不久转任四川濬川源银行北京分号经理。之后从事反袁活动,抗战前回川,专任监察工作至逝世。

一、留学日本,师事章太炎,加入同盟会

关于曾道留学日本的具体时间等情况,未见于目前的各种记载。笔者最近通过两种未刊日记的手稿本,寻获到一些信息。一种是《觉庵日记》,另一种是《李植日记》。觉庵其人不详,但与曾道都是金堂人,曾经与“打倒孔家店第一人”的新繁人吴虞(1872—1949),一度同在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就读。李植字培甫(1885—1975),也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章太炎弟子、同盟会会员,抗战前曾任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

据觉庵在日记里记载,乙巳(清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廿三日,即1905年11月19日,正在成都做赴日留学准备的觉庵,收到曾道从日本寄来的信件,托他帮忙为一个叫曾少原的人,介绍能教授英语的老师或者学校。这位曾少原也是金堂人,觉庵并不认识,笔者推测或许应是曾道的某位族人。由此说明曾道至迟在1905年,即已在日本开始留学生活。

次年(丙午)四月十六日,即1906年5月9日,觉庵从成都启程赴日本,于闰四月三十日,即6月21日抵达东京。但直到丁未正月六日,即1907年2月18日,觉庵到东京的8个月以后,才终于与曾道见面。可见他们彼此的留学生活,日常时间非常紧张。觉庵在日记里留下了曾道的居址:丰多摩郡户塚村下户塚六百五十五番第二、三崎馆。丰多摩郡,在东京的新宿范围,新宿与曾道就读的早稻田大学相隔距离,仅相当于今天地铁的两个站点。

李植在1942年2月2日的日记中,回顾了30多年前,他与曾道等5人,在东京连续用了两个通宵的时间,将章太炎文本系统最复杂的《检论》论文六七十篇手稿,合力全部抄写以后付印,并自叹“今则无此勇敢,目力亦不逮矣!”

又据李植1946年1月2日记,民国初年,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于北京龙泉寺时,为前来探望的曾道写过一件横幅,说自己平生“交游蜀才为多”。章太炎在此的“蜀才”赞许,表示出他对曾道等川籍弟子的看重和称赏。

二、黄侃受困,曾道援手

黄侃(季刚)是辛亥反清武昌首义领导者之一,入民国后却弃问政治,不谋仕禄,潜心学术,扶老携幼旅居上海,但“穷困特甚,举家赁居阁楼,几无容席地”,“时或饘粥弗继,尤殚精于故籍,只于《说文》《尔雅》《广韵》三书,循回往复,无虑数十百遍”。章太炎在1913年12月30日致汤国梨的信中也说:“近闻季刚贫极至于典衣,知其穷困而不能救此子……”

而此时出手“救此子”的,正是时任濬川源银行北京分号经理的曾道,《黄侃日记》中对此有记载。

1913年7月10日,黄侃从上海启行离沪,13日晚抵达北京。抵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往见曾道:“1913年7月14日,晨浴后访通一于小蒋家胡同濬川源。”

此后接连几天的15日、17日、18日、20日、21日、23日、25日,均是“还访通一”“午赴通一处……仍至通一处”“访通一不值”“晨谐旭初至通一处……夜访通一,未晤”“早访通一”“还过通一”。直至26日下午离京,中午犹“赴通一处,饭后趁车”,回返上海。

黄侃这次在京时间不到13天,就有8天对曾道(通一)的往访,其原因,固系两人有同留学日本、章门弟子的旧谊,但更因黄侃此时面临经济压力,非常需要获得老友帮助。经过一番运作,黄侃到京10天后的7月25日,曾道协助黄侃“代兑九百元”的事情落实,黄侃才次日(26日)离开北京,30日返抵上海。

黄侃返上海两天后的8月1日:“至濬川源验票”;8月3日:“领濬川源款,仍存彼处,有折”;8月13日:“晚在濬川源取钱二百元”;8月21日:“晚至濬川源取币二百元”;8月27日:“晚出取钱濬川源五百元”。不足一个月,这笔“代兑”的900元,便已全部取出。假手曾道的一场“霖雨”,使黄侃的“旱情”暂时缓解。

但仅仅过了3个月,黄侃的生活复陷困境,11月13日:“覆通一书告匮”;11月30日:“出送康心孚,问借二十元”。曾道接到黄侃“告匮”求援的信后,应当也是经过一番筹措,因而迟至12月8日,黄侃始“得通一书並见寄卅元”。故人雪里送炭,令黄侃感慨不已,当晚即“覆通一书,词甚凄苦”。

三、秘反袁世凯,险葬张培爵

1914年秋,黄侃入京任北京大学教授,曾道、黄侃与鲁迅等若干著名文人学者,有过一次餐聚,鲁迅对此作有记载。由于忘记曾道字号,旧俗又忌讳“直呼其名”,于是鲁迅在日记中仅写了曾道的姓氏:“1914年9月27日,星期休息。上午得沈尹默、坚士、钱中季、马幼漁、朱逿先函招午饭于瑞记饭庄,正午赴之,又有黄季刚、康性夫、曾不知字,共九人。”

这个时期的曾道,正与康心如及章太炎女婿朱镜宙等,从事着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1915年……康心如……回到上海。2月,他在于右任支持下,与张季鸾、曾通一、朱镜宙等创办了《民信日报》……公开反袁。”而1995年出版的《成都市青白江区志》中,亦称曾道“民国5年,参加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曾道的反袁活动,引起了袁世凯当局的注意,警方在他家门周边布置警察,随时进行巡逻监视,迫使曾道避走东北吉林。对此,后来回到故乡湖北任教于武昌师范大学的黄侃,对曾道的反袁涉险,及曾道的文学旨趣,在日记里作了深情回顾:

1922年4月10日:余有夏敬观刻郑文焯斠清真集一册,上有旭初题字。乙卯(按,即1915年)春,为通一持去……通一虽不为词而喜读词,又喜听余读词,谓楚声清切,不输骞公读离骚也。袁翁方谋帝号,通一有甹侠名,门前常致逻者,不得已遁之吉林。行前一夕,余与康心如宝忠饯之韩潭曲中,竟夕未眠。将发,求一珍物为赠,遂取是书予之……。通一去年曾来一访,余后遂不相见……偶思前事,不禁惘然。

黄侃在这里称曾道为仗义轻财的“甹侠”,包含着一段曾道冒险偷运张培爵遗体的故事。

时间回到1915年2月,辞去袁世凯总统府高级顾问、拒绝出任四川巡按使的原四川军政府副都督张培爵,因支持反袁的“血光团”,被袁的手下密探诱捕。4月17日,就义于北京西郊的宛平军政执法处刑场:

4月17日……京门刑场阴云密布、风卷尘沙,张培爵整饰衣衫后,坐地不跪,从容就义。在京友人曾道、李伯申、潘式斋等在乱葬岗找到张培爵遗体后,辗转南下,将其暂厝于上海宝山里公墓。

曾道等人的义举受到仁人志士的广泛颂扬。30多年以后,四川大学著名教授向楚、庞石帚在悼曾道的挽诗中,仍对曾道犯险运葬张培爵的侠肝义胆,推赞不已。向楚在“收骨尤怜张智韩”句后,特别注明“君昔年北京收敛列五事”(按,列五、智韩,皆为张培爵的字号);庞石帚的诗句“哭友同脂习”,则以东汉曹操杀孔融,孔融好友脂习不畏牵连,抚尸哭而葬之的典故,宣示曾道的凛凛风骨。

四、受命章太炎,往见黎元洪

1922年夏,受章太炎的信任并派遣,曾道携章太炎致大总统黎元洪的亲笔信札,代表章太炎赴北京,向黎元洪面陈关于西南地区和四川局势的意见。信中,章太炎向黎元洪推荐,曾道是“能知大计,亦熟悉川、湘情状”,可以“随时面询”之人:

大抵西南各省,视湖南为转移,四川尤与湖南密迩……湘不认中央,则黔、滇亦与一致……是故公与西南,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也……炳麟……故属川人曾君通一面谒。其人能知大计,亦熟悉川、湘情状。所有详情,不可笔罄者,请随时面询可也。

由于资料缺乏,曾道往见黎元洪的具体情节,暂时尚未得详。

五、任职监察,重晤黄侃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其后,多年奔走革命、漂泊无定的曾道,亦到南京,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和监察委员⑧,后在于右任任院长的监察院任职。

1928年2月底,黄侃定居南京大石桥,随后任教南京中央大学。由此,两位老友的过从,从十几年前的北京,转换到了南京。沧桑之后,黄侃已是名满天下的大牌教授、天才学者,曾道亦非当年营资理财的小经理、革命南北的浪迹人。于是,他们又得以聚晤纵饮,款叙心曲,朋友圈亦多为政、学两界名流:居正、于右任、刘成禺、谢无量、汪东、胡小石、靳志……南京以主营蜀菜知名的“浣花”“蜀峡”菜馆,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场所。

这段时期,黄侃有一首《赠通一》的七言律诗,可视为他们这段生活的掠影:

《赠通一》。世情谁肯怜衰歇?人事何堪见乱离!高馆昏灯征雁度,岩城皎月夜乌啼。江南花好秋应晚,蓟北途多客易谜。闻道荆高遗迹在,邀君日日醉如泥。

曾道与黄侃最后的一次见面,是在黄侃南京九华村的新居量守庐。曾道此来,是向黄侃辞行还蜀,因为他远在四川金堂乡居的夫人病逝。黄侃当天的日记,语调也颇为低沉:

1935年6月17日:通一来,言其夫人陈氏没。通一卅年不归,为录顾炎武“独坐寒窗望藁帖”一诗以代挽歌。谈及时事,相对扼腕,饭后乃去。

两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次量守庐的“相对扼腕”,4个月后是阴阳相隔。10月8日,黄侃以急病突逝,而“卅年不归”的曾道,已经回到四川,唯有寄联遥挽:

海外记游踪,同学几人,千顷清波怀叔度;江关动诗思,招魂何处,九歌芳草哭灵均。

六、怀念糟糠之妻,交往巴蜀学人

曾道回川,思念亡妻,以诗哀悼寄怀。蜀中名儒林山腴(思进)、向楚(先侨)读后,分别以《曾通一以悼亡诗属题》和《题曾通一悼亡诗卷》为题,各以两首七言绝句相挽。透过其中“岁岁深闺远寄衣,卅年鸳杼怅停机”“奉母持家三十春”的诗句,以及李植1946年5月27日的日记,知曾道离家在外的30年间,其妻陈氏一直在老家默默为他侍奉老母、织布缝衣,依靠戚属,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

任过四川省省长的诗人、书法家杨庶堪(沧白,1881—1942),晚年僻居重庆,抗战中为赴渝公务的曾道写过一帧五言律诗扇面,上款署“通一老兄吟正”,由此知两人之间早有交往。该诗在近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杨庶堪集》中,没有入载,特抄录于下:

客久悭乡梦,禅荒愧古椎。微吟闲抱膝,百念欲成灰。晚计从张蠡,新知有范雷。何当谢尘缚,罗筏听经来。《客久》。通一老兄吟正。杨庶堪。

当时居住在重庆的,还有曾道的另一位老友,以“诗史”闻名当世的刘成禺(禺生,1875—1952)。1944年秋,刘成禺做七十大寿,曾道特请著名学者庞石帚代笔,作了一首长诗,自己带到重庆前往祝贺。

1942年,曾道履监察之职来到康定,与黄侃弟子、时任西康省临时参议会秘书长的曾缄(圣言、慎言。1892—1968)晤逢。两人把酒话旧,坐对夕阳,中心话题是已经去世7年的黄侃。追怀往事,感慨万端的曾道,写下一首赠给曾缄的五言律诗,这也是笔者所见到的曾道的唯一一首诗:

《赠圣言》。弱冠蜚文采,声名二十年。相逢荒戍外,把酒夕阳边。佛法传西土,诗情共远天。因君忆叔度(自注:指黄季刚先生),感旧一潸然。

曾缄也同样回赠了曾道一首五言律诗:

《次韵奉酬曾通一》。家通一先生监察川康过炉城,有诗见赠,次韵奉酬,兼送其出巡宁远各属。丧乱怜师友,飘流感岁年。牦牛犹作客,骢马忽临边。东望愁烽火,西来识漏天。子渊持节地,怀古定苍然。

边荒远地,山路崎岖,出巡工具,牦牛骢马。对于60多岁的曾道而言,如果没有一种境界和精神的支撑,是很不容易坚持的。

抗战胜利后,1946年,滞留于川的清华大学教授吴宓,在成都于右任的家中,与新受任为川康监察使的曾道,有过一次交集,事见吴宓当天的日记中:

1946年3月22日:今日上午……步至横四道街60(号)宅,谒于公右任……旋罗文谟等来,陈树蕃、曾道(通一)亦来……正午,同乘汽车至华兴上街得胜园山西馆,于公邀宴。

七、廉洁尽职,官民同尊

曾道回川的10多年间,其人其行甚受家乡人的钦赞。据《成都市青白江区志》记载,抗战中,山西太谷私立铭贤学校,内迁到金堂县姚渡乡的曾家老寨续办,获得曾道的帮助很多。抗战胜利后学校迁返,曾道乃出面接管,坚力续办,他同时还多方筹措资金,用以扶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据李植1946年5月27日日记,曾道当年在南京时,曾经履职上书纠劾海军司令陈绍宽,李植评为“已难能可贵矣”。受任为川康监察使后,曾道往来出行,用的却是他自己掏钱所雇的一辆人力包车。对祖辈仅遗的家乡9亩丘陵旱地,他全部交予族人耕种,租金尽免,唯求他们负责维持祭祖看坟即可。曾道作风亷洁,对下属的要求也极严。

1949年,曾道因7年前(1942)从西康返经富林(今雅安市汉源县富林镇)途中,受车震遭致的脑疾而去世,于右任、张群、刘文辉、邓锡侯均亲往吊唁。鉴于曾道家无积蓄,刘文辉乃另赠红漆棺木一具、黄金一两,方始得以完葬。而于右任则亲书挽辞,予曾道以极高的评价:

通一老弟,永垂不朽!中山之志,余杭之学,一生不逊,是为先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江 荞(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博士生)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