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人物】​治水兴水 造福越地——记明代水利专家汤绍恩||汪毅

作者:汪 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2-16 14:44:34 浏览次数: 【字体:

治水兴水 造福越地

——记明代水利专家汤绍恩

汪 毅

序章:总书记关心三江闸

在一个水利工程模型——绍兴三江闸前,总书记停下脚步。

这是由明代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修建的大型挡潮排水闸,闸基以巨石砌成,石间用榫卯连接,共设28孔,“旱可蓄、涝可排、潮可挡”,改善了山会平原的水利和航运条件。

总书记俯身仔细察看三江闸设计结构:“这个闸现在还在吧?”

“还在,它的作用已经被曹娥江大闸所取代。”讲解的同志回答。

古人的智慧,启迪着后人的实践。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推动建设浙东引水工程,曹娥江大闸正是那时开工兴建的。

——摘自新华社《“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纪实》,2023年9月26日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三江闸

福越地:功绩三江

汤绍恩(1499—1595),明弘治十二年(1499)农历三月二十五日,生于都城(今南京),约10岁时返故里四川安岳,字汝承,号笃斋,别号方伯,谥号“灵济”。明嘉靖五年(1526)丙戌科进士,嘉靖十四至十九年(1535—1540)任浙江绍兴府知府。通天文,明地理,善辨水系,系明代著名水利家,官至山东右布政使,以“护国佑民”之神享祀绍兴汤公祠。

敕赐汤绍恩“灵济“”宁江伯“像赞

汤绍恩任职绍兴知府时主持兴建的二十八孔石闸——三江闸,横截曹娥江、钱清江、钱塘江汇合的三江口。闸全长103.15米,是滨海地区拒咸蓄淡的多孔连续砌石重力闸,也是16世纪中国水利工程技术居于世界前列的标志性工程。1963年,三江闸由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三江闸被列入中国大运河遗产名录。

三江闸今貌

顺天意:水命三江

三江闸位于今浙江绍兴城北约16公里处,又名应宿闸,因应天之二十八星宿而有是名。三江闸具有拒咸蓄淡功能,既是浙东运河及绍兴城市的水源工程,又是区域重要的防洪排涝工程。其受益区域,涵盖绍兴府所辖山阴、会稽、萧山三县。

三江闸所在位置及其兴利区域图(引自邱志荣、陈鹏儿:《浙东运河史》,中国文史出版社)

据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汤氏族谱》记载,在元代中叶时,汤绍恩上七代先祖汤伯坚由湖北麻城至四川为官,始籍安岳。汤伯坚曾任资州太守,爱民洁己。汤绍恩爷爷汤焕新因子汤佐而贵,皇帝赠诰南京户部尚书。汤绍恩父亲汤佐(1466—1525),字时衡,号白山,明弘治六年(1493)癸丑科进士,官至参政大夫(属于政治人物)、南京户部福建清吏司等职,治《礼记》,诗文双馨。汤佐联登甲科,相当于今天的硕博连读,奠定了科考时代“学霸”的地位,曾轰动一时。在清康熙《安岳县志·乡贤》中,汤佐有“孝友兼全才,谞独步”的记载。至于其更多记载,因旧志脱页无法具体知晓。

颇巧的是,汤氏父子两代进士均有在南京户部任职的经历。汤绍恩先后任南京户部员外郎、郎中,后任德安知府、绍兴知府、按察副使、南京户部山西清吏司等职,官终山东右布政使,为朝廷从二品大员。在清代,汤绍恩创下了由康熙、雍正、咸丰、同治四朝皇帝敕封的记录。

汤绍恩人生具有传奇色彩,无论是降生,还是取名字,皆不乏“灵异”。汤绍恩出生前夕,其母亲不仅梦到“巨星陨怀”,而且梦见有神从很远的地方捧着一个男孩来。此神相告,他来自绍兴城隍庙,专程来送子。此神还说,你的这个儿子长大之后“当作绍兴恩官”。据明万历《绍兴府志·祠祀志(一)》介绍,绍兴城隍庙颇有影响,庙里的神不仅灵验,而且大有来头,即在宋代绍兴元年时(1131),皇帝便赐额“显宁”;在明洪武三年时(1370),尊为绍兴府“城隍之神”。颇巧的是,后来因汤绍恩在绍兴治水有功,其像塑于该城隍庙,供后世奉养。

“巨星陨怀”托梦已经称奇,更奇的则是汤绍恩的取名。当他呱呱坠地时,正逢峨眉山僧人路过汤家门,汤绍恩父母遂请其为这个刚出世的婴儿取名。一番掐算之后,僧人说,你儿子的功名将建于“绍”。他日有称“绍”的地方,将会得到你儿子恩惠,当取名“绍”。僧人还说,他日你儿子将继承“绍”这方的大业,当命字“汝承”。僧人此番“掐算”,竟与绍兴城隍庙神的托梦之说不谋而合。由此,汤绍恩被取名“绍恩”,字“汝承”。很巧的是,这个传说结果到验证,诚如《明史·循吏传·汤绍恩传》所说,“其后果验。”

汤绍恩自幼敏慧过人,有志圣贤大业。及长,博涉书史,能览其大要,于经济、时务诸书,犹敫辨最晰。汤绍恩性格沉毅敦笃,才情横溢,工诗善文,擅长书法,有“蕊榜才人”之誉,入《明史·循吏传》。入循吏传的门槛极高,既要求勋德突出,又必须是后来的职位高于郡守。汤绍恩是入《明史·循吏传》的唯一四川人,也是绍兴水利史上的唯一者,系榜名国史人物。

汤绍恩主持的兴建三江闸、修筑海塘、改筑水浒、改造鉴湖(东塘、南塘)、修缮古纤道等治水兴水工程,厥功至伟,后世评价极高,构成了庞大的评价体系,有“公缵禹功”“功全禹迹”“禹稷同功”“缵禹之绪”“智侔神禹”“洞开缵禹绪”“功垂禹绩侔”“一方之神禹”“公之恩泽,洵不在禹下”“夏后无双”“泽留万世”“浙海之神”等。故在今天的绍兴博物馆记录绍兴3000余年的28件重大历史事件中,汤绍恩主持创建的三江闸系明代276年间诸事件中的仅有记录,堪称绍兴明代一部断代史的封面。

绍兴博物馆《绍兴历史大事记》

新纪元:建闸三江

浙江绍兴河网密布,特别是大运河绍兴段湖泊众多,有“水乡泽国”之称。公元140年,太守马臻(88—141)在这里率民众围筑了大型蓄水工程,西起浦阳江,东至曹娥江,拦蓄南侧会稽山发源的众多河溪之水,形成方圆百余公里的鉴湖。辅以斗门、闸、涵、堰等设施,鉴湖水利工程有了防洪、灌溉、航运和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益。

南宋时,鉴湖逐渐湮废,导致河网蓄池失调,江水借道入海,潮汐横入,水患接踵,旱情频发,“民苦为壑”,形势十分严峻。

为减轻水、旱两灾,南宋及至明中叶,绍兴地方官曾作出不同程度的努力,或疏掘淤塞以畅水道,或修筑海塘以御潮水内侵,或整治平原河网以增加调蓄能力,或建诸闸以宣泄内涝,或筑麻溪坝使浦阳江复归故道,等等。这些举措,虽然缓解了平原地区旱涝灾害,但囿于平原河网的自蓄能力,雨涝后晴则旱的弊病依旧没有根治。

汤绍恩系善于总结前人经验的智者。先贤的治水方略及经验,对汤绍恩不乏启发和影响,特别是明成化九年(1473)任绍兴府知府的戴琥。他大兴水利,功绩卓著,被人敬称为继马臻之后的“又一位水利功臣”。戴琥主持修建的扁拖闸颇具规模,不仅明万历《绍兴府志》有介绍,而且绍兴治水纪念馆和博物馆有展示。戴琥所创的“山会水则”具有创意。他不仅把“山会水则”用于调节山会平原河网水位,而且刻石碑于府署旁(无独有偶,后来汤绍恩亦将“五行”水则碑竖于府署旁),被称之“戴琥水利碑”。其科学性在于,通过种高田、中高田、低田三者来调节水位,较好地解决了用水矛盾。这对汤绍恩后来主持修建三江闸时,采用道家金、木、水、火、土“五行”而设置水则碑不乏启示。为缓解水患,汤绍恩走马上任绍兴知府后,迅速恢复浦阳上流由前守戴琥所筑绩堰,使浦阳之水坦而易泄。同时,堵塞麻溪,不让浦阳之水得复入山阴东南。然而,当他登临府山望海亭目睹海潮之患时,仍情不自禁发出“吾何忍二十年后,见百姓为鱼鳖”的感慨。

在中国南方,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常见的水利工程类型有围堤、建库、筑堰、挖塘、凿湖、治江河、修渠、疏浚水道等,唯独缺乏修筑大型节江治海的重力砌石闸。相对治江河,节江治海难度更高,特别是建三江闸这样的大型挡潮排水闸。一方面要节江,另一方面要治海,构成了治理对象的两个方面。这个两“难”的攻克过程,恰恰体现了三江闸的科学性、创造性及其特色、意义、价值和影响。

明嘉靖十四年(1535),汤绍恩由南京户部郎中升任德安知府(今湖北安陆一带)。汤绍恩长于“千水之省”的四川,加之幼时戏水安岳岳阳溪,故对水利不乏感性认知。正是如此,在绍兴海潮漫漶、江洪肆虐、水患不断、民不聊生之际,汤绍恩在德安知府职位上很快迁任绍兴府知府。此迁任,暗合了汤绍恩姓(汤)、名(绍恩)、字(汝承)的故事,注定了他人生大写在绍兴,而绍兴实现了他建功立业的最高价值,也应证了清代诗人万以敦所诗的“天生安岳福越地,堕地嘉名日月仰。”

绍兴治水广场上的汤绍恩石刻像(汪毅 摄)

汤绍恩以禹治水公而忘私为楷模。初到任绍兴知府,他便率诸属官到大禹陵拜谒神禹,以发治水解民苦之愿。在环视禹庙过程中,汤绍恩与大禹心有灵犀,认为禹庙的承梁斗拱等建筑就是梦中的“故识”。汤绍恩还认为,水的使者像教导大禹一样教导了他,使他具有与大禹一样的汤汤水命和确保一方安澜的担当。

汤绍恩任职当年,天大旱,田地龟裂。为祈老天普降甘霖,汤绍恩赤脚在烈日中行走。此番祈雨除旱经历,使汤绍恩对水的重要性、必要性多了一分认知,更坚定了他建闸抗灾的决心。

“善治国者,必重水利。”作为朝廷命官,汤绍恩虽不是水利科班出身,亦非专司水利官,但他谙熟“治郡先治水”之道,特别是绍兴这个水乡泽国。在汤绍恩的治水理念和治水体系中,先贤管仲的水利思想应在其中占据主导,特别是在治郡与治水、水的行政管理、水的哲学思考等方面。

为治水患,汤绍恩以“至诚”之心体察民情,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在广泛征求民众意见基础上,他考察各路水道,发现绍兴段河道密布,河流流量普遍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大,一年竟有两个汛期,上游水资源丰富,下游多受海潮顶托,溪河之水下泄困难。特别是三江口,海潮造成海水倒灌,恶化水质,沙积如丘。如此循环往复,遇雨阻道,水溢四方,萧(山)绍(兴)一带平原,每当暴雨后水势猛涨,而当年马臻主持兴建的围湖水利工程和唐宋时期增修的海塘及涵闸几乎失去作用,洪水不能迅速排泄,房屋坍塌,平原良田淹没,土地因海水盐化而导致土质改变。在此困局之中,人们别无良策,只得决塘放水以解燃眉。当水患平息时,人们忧虑旱情,又不得不重筑水塘蓄水。如此循环往复地决塘、筑塘,劳民伤财,萧绍平原旱、涝、潮“三灾”因而日益加剧,老百姓苦不堪言。

在调研中,汤绍恩还发现一个普遍规律:凡水入海,必将通潮。而当地的三江涌潮系钱塘江涌潮的一部分,其势非同寻常,后浪前拥,高十几丈。当目睹海潮之患和滔天浊浪的潮势时,汤绍恩大为震惊。如此险情,坚定了汤绍恩的认知,即只有修筑大型挡潮排水闸,使之总揽山会平原水利全局,才能使海江两分,一方面阻截海潮侵袭,另一方面控制蓄水泄水,进而从源头上找到解决控制绍兴水利枢纽的“钥匙”,以解救百姓于水患之中。

据资料介绍,汤绍恩前任知府戴琥以及山阴知县张焕,均在玉山、扁拖一些支流上建过闸,但囿于规模小、标准低,无法根本解决水患问题。在总结前贤经验基础上,汤绍恩认为只有建闸于主流之上,才能根本解决咸潮内侵的难题。然而,修筑大型挡潮排水闸前所未有,是绍兴人世世代代的水利工程梦。据民国时期水利专家延平所撰《三江闸上看工程》一文悉知,为实现这个千年梦,汤绍恩建闸最初取址于浮山之西,屡屡失败,被强劲的海潮冲毁。地基不牢,地动山摇,失败使汤绍恩得出经验:防海工程要占据要津,更要筑牢基础。基础倘若经不起海潮的猛烈冲击,更遑论工程百年之大计。从最初建闸取址于浮山,再到后来定址并动工于彩凤山、龙背山之间的时间推算,汤绍恩几乎是到任后便视筑闸为治郡第一要务,即“水兴则邦兴,水安则民安”。

在失败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实地勘测和比较,汤绍恩力排众议,最后确定在钱塘江、曹娥江、钱清江三江内河外海交关处设闸址。这里位于彩凤山与龙背山之间,山基绵亘,火成岩横铺基底,系建闸理想之地。闸址两端为峡口处,水深流急,水文地质复杂。三江闸属于大型挡潮排水闸,在水利工程设计和施工方面,为砌石重力工程,其闸桩基必须以峡口石地为依托,才能生根。

三江闸平面图、剖面图

在《三江闸上看工程》一文中,三江闸还被作者延平称之为“进士的水利工程”,意在感慨汤绍恩这位进士的智慧、进步、毅力和力量。其实,三江闸系典型的民生工程,体现了汤绍恩“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

三江闸水利工程浩大,始建于嘉靖十五年(1536)秋七月,历时大半年于翌年(1537年)竣工。在工程实施中,汤绍恩率领其团队,在府推官陈让辅佐下,分工担责,采取人海战术,集结千名石工,动员数万名其他民工,甚至押解监狱犯人服工,伐石于大山和洋山石宕,依峡而建闸,石牝牡相衔,烹秣和炭胶之。至于两堤筑土,则冶铁浇根。为弥补建闸经费之不足,汤绍恩捐出俸禄的主要部分,过着素食素服生活。汤绍恩擅长书法。为筹措建闸资金,他一方面陈情上方拨款;另一方面鬻字筹银若干,至今坊间还流传有“越香楼献银赠匾”的故事,在绍兴运河园中能见到他为出资建闸的皇室移民题写的“南渡世家”匾额。

三江闸全长103.15米,共28孔,孔宽62.74米,单孔宽不等。闸高5—7米不等,闸孔3.4—5.14米不等。闸面为桥,宽9.16米,可供行人和车马通行。闸为典型砌石重力建筑工程,其基、墩、拱、闸等全部为石材,包括明清时代的数次维修用料。闸群包括主闸“应宿闸”及配套闸(平水、泾溇、撞塘闸),彼此互为依存,共同组成外挡海潮、内蓄淡水的三江水利体系,使泄水流域达1520平方公里。近500年来,尽管三江水系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但三江闸位置不变、石材质不变、主体结构不变。这“三不变”,注定了它的水利文化意义和非遗价值。

三江闸桥孔28个,以应星宿数,名称按四方七宿排列,为“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28个字,传递了“天地人水”四位一体互为关联的信息,体现了汤绍恩的奇思妙想和科技创新能力。据《郡守汤公新建塘闸实迹》载,原规划建桥孔为36个。从汤绍恩擅长星宿之术角度分析,这或许是他拟对应道家北斗丛星中的三十六天罡星,后因战线过长便削减为30个。未想到30孔的闸,潮浪依然对它有微微影响。为解决闸身振动频率这个物理学问题,汤绍恩命人填去2孔,对应二十八宿之后,闸桥便出现奇迹——“屹然不动”。这与其说是神奇,不如说是具有科学性。因为星宿与天体有关,即中国古代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天区划分为28个区域,根据二十八星宿出现的情形,分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汤绍恩使闸桥孔的数量与“二十八顺天应宿”相对应,按四方七宿排列,传递了“天地人水”四位一体互为关联的信息,体现了他建闸的奇思妙想。

明代《三江闸图》,载明万历《绍兴府志》。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观测天文、重视星宿的民族。应星闸的修建,首推宋代处州(今浙江丽水)的“应星闸”。此闸以“处士星”分野命名,传递了“应处士星君”福星高照的信息。而“应星闸”只是古处州内河控制性工程,其规模、功能、文化内涵等在水利史上的影响,均无法与三江闸相提并论。两相比较,三江应宿闸属于大型挡潮排水闸,功能及规模与处州“应星闸”有本质区别。其设计上的科学性,包括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力学、物理学与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易学、星相学等,均体现了汤绍恩完美地处理海潮与江(塘)水的举措,确立了绍萧内河运河水系,从根本上突破了马臻围堤筑湖不能拦截潮水肆虐平原的局限。

汤绍恩建闸,匠心独运,考虑缜密。闸墩两端为流线型设计,以顺应潮进潮退,化解江潮冲击。闸体分深闸与浅闸、内闸与外闸。闸上建坊,开启闸板有操作之地。三江闸的拒咸蓄淡全在工程管理,海潮来时,先关内闸,再关外闸,先关深闸,后关浅闸,把海潮挡在三江之外;海潮去时,先关外闸,再关内闸,先关浅闸,后关深闸,三江水保持相对水位。所筑的28个内外及深浅闸门、涵洞,均设水位标志及校核水则,由专人管理,以控制闸门启闭。三江闸成功地使江海两分,标志山会平原全局性水系再次调整完成,客观地证明了在选址、创意、施工、运用、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科技创新,是水利工程技术划时代的突破。

三江闸为砌石重力闸坝工程。在修建过程中,闸墩石的置放颇具难度,因为石层高达12块,每巨石重近1吨。在没有起重机的时代,此垒筑是需要科技智慧的。为解决这道难题,汤绍恩采取层层为筑的办法,即每修一层,便垒筑高于墩石的土台。石越高则垒土面积越大,甚至到后来只能把石头从土堆中拖拽上去,直到闸墩高度,再掘去垒土。墩刻内外闸槽,放置双层闸门。特别是奎洞,修筑难度最大,曾让汤绍恩心力交瘁。在处理闸洞与闸关系时,为保证闸洞与沟渠及江流相通,每隔5洞置一大闸墩,插板因而关闭自如。闸底设石槛,以承闸板。内闸、外闸均置插板,上设开关系统。闸上置七梁,下安放门槛。洞高约两丈,水位升降因而与闸充分协调。

三江闸桥墩为重力砌石,历经沧桑约五百年。

为截流断水,确保闸堤基稳固,汤绍恩采取的筑法是“令石与石牝牡相衔,胶以灰秣,底措于石,凿榫于活石上,相与维系,灌以生铁”,这就保证了工程的百年大计。此筑法精绝,不逊色于西方建筑,而且领先300多年。对此,在1933年1月重修三江闸所镌刻的《三江闸碑记》中,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高度评价:“挽近西土工程,共夸精绝。以此方之殊无逊色,而远在数百年前有兹伟划,尤足钦矣!”

三江闸兴建并非一帆风顺。据志书记载,汤绍恩是在“怨谤”和“哗言不便者十之八九,谤讟朋兴”的重重阻力中不断探索前进的。诚如诗人季本的诗所言:“水防用尽几年心,只为生民陷溺深。二十八门倾复起,几多怨谤一身任。”清道光《安岳县志·移修汤公祠记》也有类似记载:“同官莫不私笑之,谓某无知书生耳,不度德,不量力,于事何济?”在此压力之下,汤绍恩远不顾马臻遭刑毙的“前车之鉴”,近不惧前任知府即明嘉靖二年(1523)所任知府的南大吉因治水所遭的诽谤之祸,而是“矢志以诚,不顾家身。”

在建三江闸初期,基础工程一度被海潮冲垮。其情景惨不忍睹,不仅“役夫皆哭”,而且官绅非议声四起,汤绍恩甚至在祈祷海神时不禁慷慨悲壮:如果再溃堤坝,便投江以身殉职。正是汤绍恩的“至诚”以及精神、意志、人格、智慧与科学设计施工使然,一方面他圆了 “治水梦”,实现了崇高的民本理想;另一方面验证了“恩在吾绍”的宿命,使三江闸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大型挡潮排水闸的扛鼎之作。

三江闸的兴建切断潮汐,有效地改变了三江水系,出现了如《三江闸务全书》开卷图描述的新貌“野色空濛云密罩,潮光潋滟水平分”,与“怪石嵌岩临九曲,飞湍汹涌入三江”旧貌形成鲜明对比。所呈现的“汤闸秋涛”“宿闸鱼灯”“汤堤绿荫”等,构成了一道道美丽风景线,成为古越州十景与三江八景之一。几百年来,尽管三江水系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但三江闸位置不变,石材质不变、主体结构不变。这“三不变”,注定了它的水利文化意义和非遗价值。

汤绍恩创建的三江闸(1934年摄,王烨 供图)

三江闸建成后,汤绍恩强调其科学管理,对三江闸水位进行有效控制,即通过“五行”(金木水火土)水则来实现定量调度水资源。具体为,以碑面自上而下的“金、木、水、火、土”5个字显示水位高低来确定放水的多寡,即水至金字脚,全闸开启;水至木字脚,开十六孔;至水字脚开八孔;至火字头,全闸关闭。此创意充满了想象力,清晰地传递了遗产价值信息,非常符合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关于“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的评判标准。

为确保水则显示无误,除在三江闸设水则碑,还在府城内设水则碑校核,彼此印证,实现水资源调度的科学性。同时,制定《大闸事宜条例》。该条例9条,约1200字,内容涉及闸概况、闸启闭、闸官、开闸、筑闸、闸夫例定、闸工报酬、闸板工价、外解塘闸银、渔户通闸与闸夫等方面,具体到管理机构、人员(闸官、闸夫)配置、职责分工、目标量化、闸夫报酬和奖罚、维修经费报销办法、闸板下起规定、渔户通闸时磕碰闸赔偿追究等若干规定,使治水和管水成为一个系统,代表了那个时代水利工程管理的最高水平。

三江闸由汤绍恩主持修建,但水利工程的维修和维护却赓续不断。据1980年绍兴市文物管理局《三江闸调查记录》记载,在明清和民国时期,三江闸曾有6次大修。新中国成立后,绍兴县人民政府曾数度维修。

三江闸水利工程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积累了若干实践经验,具有学术总结贡献。对其总结的水利要籍,尤以清康熙年间由程鸣九纂辑的《三江闸务全书》(包括《闸务全书》《闸务全书三刻》)最具代表性,系绍兴历史上第一部水利工程专书,也是古越郡治水研究的权威记录,堪称稀籍。

《三江闸务全书》《三江闸务续刻》陈鸣九纂辑。该书记录了汤绍恩与三江闸,为浙中水利要籍。

为感激汤绍恩呕心沥血修筑三江闸,老百姓自发在闸左侧建汤侯生祠并立像,规模为“三间二进”。所谓生祠,是对活着的人立祠奉祀,为罕见殊荣。除建生祠,在府城开元寺内还建有汤公祠,在府城城隍庙内塑有汤公立像。从《闸务全书》第三卷《修闸补遗·议增祀典》可知,明代汤公祠左右庑列有“前五贤”和“后五贤”闸功人物,清代汤公祠左右庑列有“前十贤”和“后十贤”闸功人物。这些人物有陈让、萧良干、李应期、郑嘉谟、张鲁唯、吴成器、张任学、林日瑞、余煌、孙辚(为“前十贤”)、司政、彭谊、戴琥、黄綗、张元忭、胡以焕、姚启圣、李铎、茹棻、周仲墀(为“后十贤”),囊括了从明嘉靖至清嘉庆的20位代表人物。

《重修明绍兴太守汤公祠堂碑文》(载《闸务全书·续刻》卷一)

兴水利:惠及三江

三江水利是系统工程。三江闸主体工程竣工之后,为完善闸塘配套,汤绍恩一鼓作气,率领老百姓于次年(1537)春三月开工,用5个月时间修筑了海塘堤。塘长400余丈(折长1332米)、宽40余丈(折长133.2米)。这段海塘堤,构成了绍兴海塘的组成部分。海塘素称“海上长城”,具有独特文化内涵。1989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绍兴海塘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修筑海塘堤,目的在于与三江闸配套,使百余公里的山会海塘连成一片,筑起萧绍平原御潮拒咸的海滨屏障,引流萧绍平原诸河成为内河水系而并入运河水网。建闸不易,筑塘堤亦艰,难度不亚于建闸。海塘堤筑于闸外海中,塘脚(根基)是防止海塘堤坍塌倾覆的关键。因水深、潮汐冲击速度快,加之最初筑在海鳅穴居上等原因,海塘堤6次溃塌,即“初筑时,随筑随溃”。汤绍恩为之呕心沥血,莫名恐惧。

关于筑塘堤,文献中记录了汤绍恩卜卦说豚入塘则吉利、义士莫龙血签桩下榫、云鹤助工报恩、道士献策、梦神人相助、请祷于海神而潮忽退与塘堤依在等故事。这些故事扑朔迷离,惊心动魄,不仅坊间流传,而且写入邑人汪鸣冈《敬献紫阳、灵济二公》对联(下联)中:“精诚孚海藏,云鹤襄工,豚鱼协兆,千春异迹,播南郡。”其中有的内容,虽然过于神异,称汤绍恩可以通“神”,系人间非凡者,具有治水与改造自然环境的特别智慧及能力;但亦证明了汤绍恩能够顺应民众心理,善于凭借神的力量来凝聚人心,激励人们发挥建塘堤的积极性。

为消减潮进潮退时巨大水量对三江闸的冲击,嘉靖十七年(1538),汤绍恩在三江闸上游建平水、泾溇、撞塘三闸以作拱卫,共同组成外可挡海潮、内可蓄水和泄水的三江闸水利体系,开创了绍兴河网密布的新格局,使泄水流域达1520平方公里,化泽国为膏腴之地,泽惠人口一百余万,圆了绍兴人的千里沃野梦。应绍兴府吏胥(府衙掌管文秘的官员)之请,明总督两广军务陶谐于嘉靖十八年(1539)撰写了《塘闸碑记》(又名《陶公塘闸碑记》)。记中说:“渐得良田百万余亩。”清学者毛奇龄在《绍兴府知府汤公别传》说:“阅一年功成,共得良田一百万亩,渔盐斥卤、桑竹场叕,亦不下八十万亩。而绍兴府于是称大府,沃野千里,绍恩之力也。”汤绍恩主持修建的三江闸水利工程,有效地促进了绍兴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总督陶公塘闸碑记》(又名《塘闸碑记》,载《闸务全书(上卷)》)为浙江总督陶谐于嘉靖十八年(1539)所撰,首次记录了汤绍恩兴建三江闸的情况。

完成三江闸水利体系之后,汤绍恩因势利导,率领百姓继续描绘绍兴水利蓝图,营造新型水环境。据明万历《绍兴府志·水利志(二)》记载,明嘉靖十七年(1538),汤绍恩主持对地跨山阴、会稽两县因年久失修而功能式微的官塘进行改造。山阴部分称为“南塘”,均为古鉴湖范畴,为东汉马臻所筑。汤绍恩“改筑水浒,东西横亘百余里,遂为通衢”,使古鉴湖重放异彩,即内河水道交通形成了“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新格局,让灌溉、供淡、航运、渔业及沿水畔的种植皆顺利进行。

闸、塘、浒三位一体配套及功能的进一步综合凸显,调整了鉴湖水系,构成了运河水系中相对独立的绍兴城河体系,堪称绍兴明代水环境改造的集大成,体现了汤绍恩科学治水兴水的大思维、大智慧、大视野、大格局、大手笔以及“治水兴水”理念,弥足珍贵,厥功至伟。如果说,汤绍恩之前的先贤在治水兴水方面,只是强调了“抗旱、排涝、灌溉、供淡、交通”五位一体的水利实践;那么,汤绍恩则是首次完整地实现了绍兴古代水利工程“拒潮、抗旱、排涝、灌溉、供淡、交通”六位一体的价值体系,领先水利工程技术和管理逾300年,奠定了他在中外水利工程史上的崇高地位。

为解决上游水流问题,汤绍恩恢复了前任戴琥所开的绩堰。汤绍恩的治水业绩,还与大运河(绍兴段)密切相关。在前任知府基础上,他主持修复了绍兴古纤道,使这条交通线进一步提高了航运能力,成为大运河上一大奇观。古纤道有“水上长城”和“天下文物孤本”之誉,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资料显示,古纤道东段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西段凿于西晋。明弘治年间(1488—1505),知县李良重修。明嘉靖年间,知府南大吉、汤绍恩又加以修建,后各代再有修建。与运河相关的还有,三江闸确立了绍萧内河的运河水系。2014年,浙东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绍兴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汤绍恩主持修建的三江闸不仅惠及三江,而且福泽绍兴数百年,影响了后世的赓续修闸。1981年,绍兴县人民政府在三江闸下游2.5公里处,修建了钢筋混凝土砌石构成的新三江闸,即三江闸“第二代”;2011年,在三江闸下游约18公里的曹娥江入海口处,修建了钢筋混凝土的曹娥江大闸(国家批准的大1型水利项目),即三江闸“第三代”,仍以三江闸28孔“顺天应宿”结构为准绳。

曹娥江大闸,三江闸“第三代”(曹娥江大闸运行管理中心 供图)

倡文教:德在三江

在为官绍兴期间,汤绍恩奉职循理,整齐人道,谙熟纲纪,具有非同寻常的执政能力。据胡朝臣《振举纲维引》描述:“……是以公庭之上,琴鹤悠然,初无案牍之劳,而治化裨于八邑”,即汤绍恩治郡(辖八个县)竟如烹小鲜。这得益于汤绍恩高超的执政理念和有效的为政方式,以仁治和法治并举。据清学者程鸣九《汤神事实录》记载,汤绍恩的仁治方式别出心裁,他外出开道并非“肃静”“回避”之类的官衙做派,而是“悬两炉热香”,熏善良之意,让“善”的倡导和影响植根民间。与之对应的法治手段,则是在衙门前高悬粗大铁索,警示和震慑犯罪者,强调“绳之以法”,这与《孙子兵法·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有异曲同工之妙。对此,坊间有歌谣传唱:“府香炉,悬铁索;一为善,一为恶。”

汤绍恩为官以民生为本,以政宽得人和,推行了“缓刑罚,恤贫弱,济灾荒”和“缓刑狱,务存恤,老疾者有养,贫弱者有贷,不能丧葬者捐俸以助之”等一系列德仁举措,使民情大和。为推荐范氏二女,他写有《双节祠祀范氏二女》长诗和《申请诏旌建坊书》(范氏二女后来传入《明史》卷三百一),手书有《表扬孝友》等。与此同时,汤绍恩还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为改变世风和陋习,他以圣人礼乐教化民众,专门派人去临安(今杭州)请擅长声律的道士到绍兴办礼乐培训,让绍兴人修礼乐,目睹国家礼乐之恢宏,感受中华礼乐之文明。一方面,汤绍恩倡导“动静乐寿”和“向义乐善”,把百姓的强身健体、快乐、长寿与尚义、乐善等有机统一起来,以此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构建社会和谐。至今,在绍兴城古越龙山北侧岩壁上,还镌刻有汤绍恩所书的“动静乐寿”四个大字。此字遒劲有力,气势不凡,有苏(轼)体风韵。该题字取意于《论语》“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总结前人的养身之道,现已成为人们养生座右铭。鉴于汤绍恩的种种惠民政策,老百姓把他比喻为严冬的“太阳”。

汤绍恩书法:向义乐善 动静乐寿(刻于绍兴龙山北侧岩壁)

汤绍恩为一代清廉贤吏,《明史·循吏传·汤绍恩传》前一段话便称他“性俭素,内服疏布,外以父所遗故袍袭之”。明万历《绍兴府志·汤绍恩传》对他的盖棺定论是:“朴俭性成,内服皆其先参政所遗,始终清白。”毛奇龄《绍兴府知府汤公传》中也说他是“褐衣越布,覆以父官参政时所遗丝袍,终其身不之易”。《冰蘖清操引》称赞其人品和情操:“夫子赋性清约,质任自然”,即指身为知府的汤绍恩竟家无仆人,素食以餐,衣装朴素,有“冰蘖清操”。《程孺人传》说他是“除图书之外,萧然无一长物。”在今网络上所列449名“中国历代清官”中,汤绍恩榜上有名,其中明代仅有47人。

在兴教方面,汤绍恩“新学宫,广设社学”,甚至“亲身视学,谆谆讲授”。他还主持修葺学堂墙垣,做读书人的贴心者和保护者,解决其实际困难,即“尤喜延接诸生,诸生事涉身家,必委屈调护”。为了成就后学和培养人才,他不仅“视学”和“分题作课,亲为裁正”,而且“立社学条约,翻刻文公小学,以训童蒙”。当私塾老师率领学生前来府衙拜访时,他“亲教以小学之方”,甚至率同僚属“观其习冠、婚、投壶等礼”,使大家“均沾化育之神,以致文教大振”,奠定了绍兴“文薮”历史地位,体现了循吏重文教的特色。

在绍兴历史上,徐渭(1521—1593)是三江闸的见证者,亦是汤绍恩“新学宫,广设社学”的直接受益者,甚至是汤绍恩帮扶的寒门学子之一(汤绍恩任职绍兴时,徐渭正值中学生年龄段)。要不然,以“孤傲自赏、郁郁寡欢”名世的徐渭,怎么可能对汤绍恩作出“凿山振海河,千年遗泽在三江,缵禹之绪”这样的高度评价,以表达其感恩之心和高山仰止之情呢?颇巧的是,汤绍恩与徐渭殊途同归,比肩走进《明史》,前者因政绩显著入《明史·循吏传》,后者因文心卓殊入《明史·文苑传》,让绍兴历史的天空多了一抹璀璨霞光,使绍兴这座历史名城多了一份厚重的科技与人文内涵。

绍兴汤公祠徐渭联(上联:凿山振海河,千年遗泽在三江,缵禹之绪)残柱刻石“(缵)禹之绪”

汤绍恩擅长敲诗写韵。在绍兴期间,他写有《马太守庙》七律诗:“澄湖事业更何如?镜水清吟恨有余。埋玉不随苌血化,利功岂与岘碑殊?精英曾拯东方业,伟绩无惭太史书。千古名祠当道左,往来谁不一嗟吁!”诗中,汤绍恩点赞了马臻创鉴湖的千秋伟业,感叹了马臻“埋玉不随苌血化”的冤屈和悲壮,赞颂了马臻“无惭太史书”的卓著功绩。至于“往来谁不一嗟吁”句,则表达了同为循吏治水兴水的惺惺相惜。其诗雅达深远,情真意切,用典(“苌弘化碧”和“羊工岘碑”)精到,堪称佳作。此诗系目前在志书中发现汤绍恩唯一留存的诗,弥足珍贵。

汤绍恩还写有《自题画像诗》:“云崖一老衲,静里悟前生。寄迹在尘世,绾符来蠡城。济人无他术,惟惠又清因。□切同民志,非关后世名。何时素愿慰?归听晓钟声。”结合诗的背景,从程鸣九《汤神事实录》“在郡六年,乃迁按察副使,备兵宁绍”记载研判,这应该是汤绍恩由绍兴知府改任按察副使一职前的“自题画像诗”。诗寄情言志,一定意义上是汤绍恩对绍兴父老乡亲的离任“交代”,不乏“与君离别意”感慨,亦有他后来所写《董公去思记》的情景再现。诗所传递的信息,既表达了他惠政清廉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又表达了他空怀济世之志及济人之术;既传递了宦海沉浮的失意和愤懑(汤绍恩变水患泛滥的绍兴为“越东南名郡”,在位考核有“钦命知绍兴府事加三级”的记录,可结果却是遭排挤,失宠于朝廷,改任他职,这对他心灵无疑是沉重打击),又传递了他自谓“一老衲”,开悟“前生”而“何时素愿慰?归听晓钟声”所心存的皈依思想。诗中传递的纠结和痛楚信息,足见他当时“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低落情绪和“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的百般无奈及出家不得的精神状态和五味杂陈的内心世界。

除向诗里寻李(白)杜(甫),汤绍恩还有建亭的风雅兴致。据明万历《绍兴府志·古迹志(一)》载,汤绍恩在嶯山之巅建有“兼山亭”,以供游人眺望。三江闸建成后,潮患平息,汤绍恩遂把望海亭改建为“越望亭”,供人们作“越之望”怀想。著名诗人陈鹤为此编辑《越望亭诗集(二卷,含赋)》,收录了唐至明约千年咏诵绍兴的名篇佳作,乃绍兴一桩风雅盛事。诗集除轰动文坛,文学影响久远,还辑录于《钦定四库全书目》。

汤绍恩还精通书法。在绍兴期间,除书录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孟浩然《宿建德江》、贾至《早朝大明宫》等唐代名诗篇,还书写了“动静乐寿”和“向义乐善”“南渡世家”等大字。其书法淳厚笃定,劲气内敛,温火得度,根深叶茂。从其书法结体与舒张看,除见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诸家书法之根脉和苏轼遗风余味,还有其个人风格所表现的云水风度,应在明代书法家中占一席之地,姑且谓之 “汤体”。这些诗和书法,表达了汤绍恩的心境、崇尚、生活态度和人生格局。

汤绍恩书唐人孟浩然《宿建德江》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汤绍恩书法“南渡世家”,存于绍兴运河园。

汤绍恩印章

因汤绍恩的德政和贡献,汤公祠历代有修建,表达了地方官绅与百姓的追思缅怀之情。除建祠,绍兴民间还流传有若干颂歌,如“旱为虐,暵其修。汤为霖,年大有”“三江之山,维其嵂兮;三江之水,维其泌兮;比户讴歌,公之力兮”。特别是《颂汤侯德政歌》“泰山巅,千丈万丈高于天;长江水,千尺万尺深到底。高于天,不可跻,公名千载与山齐;深到底,不可滓,公名千载留青史”,比喻汤绍恩功绩逾泰山顶而高于蓝天,比喻其德政像长江水深澈。此歌谣流传广泛和久远,辑录于清词人暨《明史》修纂者朱彝尊所编的《明诗综》。

《汤太守歌》载《明诗综》:泰山巅,高于天;长江水,清见底。功名如山水,万古留青史。

汤绍恩追封考

作为历史人物,汤绍恩是典型的当朝开花异朝香。清康熙皇帝敕赐他“灵济”、雍正皇帝敕赐他“宁江伯”、咸丰皇帝敕赐他“功襄清堰”、同治皇帝敕赐他“孚惠”。其追封之多、规格之高,为异代典型。

汤绍恩功绩卓著,虽有两榜七省总督朱爕元这样的朝廷重臣“跪恳当事,题请封爵”,但并未引起当朝皇帝重视。其原因,在没有确切史料显示之前,只能作若干推测:或因以二十八应宿建闸,顺应天象,挑战了皇权,使龙颜不悦;或是过于强调思想解放和个性张扬,有忤朝廷招至谗邪;或是官场丑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诽之。”在这些推测中,诽谤和诬陷比较靠谱,有若干依据,如季本诗“二十八门倾复起,几多怨谤一身任”,如拙笔联“遑恤当年谤讟”,如汪鸣绍题词“宦奴难戬忠被疏,海滨屈谪贾江都。一朝跋扈张牙吻,始忆疑丞早上书”,如朱英词“谤言何恤”。

汤绍恩档案

尽管明朝皇帝未对汤绍恩敕赐,甚至历来对汤绍恩的请封几乎中阻,但人们对于为其请封执着不已,即从汤绍恩1540年离任绍兴知府至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的最终受褒封,时间竟达162年。其原因是绍兴人民忘不了他,《宜封十例》开篇便是答案:“汤公爱民之深,而施膏泽于糜穷,斯其所以久而不能忘也。”而促使清康熙皇帝敕赐汤绍恩的原因,至少包括以下4个层面。

其一,封疆大吏的上疏。清康熙十一年时,藩司袁公举荐;二十三年时,总督署抚事王公举荐;四十一年时,浙江巡抚赵公举荐。其中,赵公举荐对于康熙皇帝敕赐汤绍恩“灵济”起到主要作用。清雍正二年,浙江巡抚法海的请封,对于雍正皇帝敕赐汤绍恩可谓立竿见影,翌年雍正皇帝便敕赐“宁江伯”。对此,《清世宗实录》卷三十三记载:“雍正三年六月丙申(三十日)礼部议复浙江巡抚法海疏言……又明代绍兴府知府汤绍恩,创筑三江闸,有功绍郡。请各加封号,修整庙宇,每岁春秋致祭。应如所请。得旨……汤绍恩封为宁江伯。”《大清一统志》亦有“本朝雍正敕封宁江伯,春秋致祭”记载。清咸丰元年(1851),咸丰皇帝为汤绍恩朱笔题“功襄清晏”。清同治六年(1867),因浙江巡抚马新贻奏报,同治皇帝加封汤绍恩“孚惠”。至此,汤绍恩创下了清朝皇帝“四封”的纪录。

其二,地方官员的不断请封。据《县覆府引》记载,关于汤绍恩的请封竟达到“今吾越人之请封汤神者,何啻连篇累牍”的程度。

其三,地方缙绅和贤达的上书奏请,包括像程鸣九等学人拦康熙南巡祭禹龙舟跪呈奏章(未遂)。对于汤绍恩一时未被敕赐褒封,程鸣九如同骨鲠,不惜在《入史褒封说》中说:“每念及此,不禁感怀弥切,而深有望焉。”进而,程鸣九还为汤绍恩打“抱不平”,认为汤绍恩对绍兴的功德如同大禹,而康熙皇帝亲谒神禹,崇德报功,却未褒封汤绍恩,这对祭祀的神不仅没有安慰作用,而且对舆论也不合适。程鸣九认为“銮舆亲谒神禹,崇德报功,可谓盛矣。汤神之功德如是,而入史未行,则神贶何有慰,舆情何由洽哉。”这番议论,在当时算是犯“妄议朝廷”之罪的,可见程鸣九力挺汤绍恩请封的冲天勇气和凛然大义。程鸣九还联合毛奇龄等缙绅与刘缃等士庶,撰写《海滨耆士请封》(又名《请封汤神奏折》),具呈请封,恳请康熙皇帝“追奖前贤,俯顺舆情,加以尊爵,赠以美谥”。程鸣九甚至还拿出隔代请封的理由,如会稽郡守马臻宋时追封利济王,并认为“视绍恩之功,殆数倍于马守”。其文洋洋千言,文情并茂不逊李密《陈情表》,足显他为汤绍恩请封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愧为义士典范和汤绍恩的隔代知己。

其四,老百姓因饮水思源而不遗余力地提请,诚如《宜封十例》所载:“历来,士民请封郡邑,案积盈箱。”其中“宜加封者之八”,把汤绍恩治水勋绩与东汉时任绍兴郡守的马臻类比,结论是超过马臻,即“汤公勋绩,犹居其上”。如果说在中国历史上,为民请命是士大夫的美德和美谈,如明代嘉靖年间为老百姓请命的海瑞;那么绍兴老百姓在长达162年为汤公请封的过程,则算得上为民的美德和美谈。它传递了民之所感恩,民之所有爱、民心之所向、民意之不可辱的若干信息,算得上历史上“为官请封”的典型。

题署汤绍恩匾额对联、汤绍恩被载入的史志鉴(汪毅 编)

可见,上述请封颇不简单,既有《入史褒封说》《宜封十例》《抚藩具由疏引》《南巡请封引》《海滨耆士请封》《县覆府引》《请封汤神奏折》《敕封汤侯神号回祥》等奏请性公文,又有《敕封汤神“灵济”徽谥记》记录性文疏,亦有《敕封宁江伯咨文》,还有《请封汤神“灵济”原案》《请晋封汤公并封莫神案》备案性质的批文,记录了数次追封过程和赐封流程,见证了清代褒封制度体系的完整性。其过程,既可见汤绍恩入史褒封之不易,又可见民心之可敬,体现了“越之不忘(汤)公功德也”。当汤绍恩荣获康熙皇帝敕赐“灵济”时,绍兴百姓无不“忭欢踊跃”,其情景诚如程鸣九在《闸务全书·自记》中描述:“全越舆忭歌载道。”

文献辑存

汤绍恩年谱

汪毅:发表推介汤绍恩文章的书刊报

明弘治十二年(1499),1岁①(注:①谱主按虚岁计,即出生为1岁)。农历三月二十五日,生于都城(今南京),像极修,髭须。字汝承,号笃斋,别号方伯,谥号“灵济”。时其父汤佐任南京户部福建清吏司。

明弘治十三年(1500),2岁。

约明正德三年(1508),10岁。还乡安岳。读书紫岩。

明正德十一年(1516),18岁。春,撰写《千佛寺碑记》,落款“里人汤绍恩撰”。

约明正德十二年(1517),19岁。因抵制江彬专权朝政,父汤佐罢官。1521年,江彬凌迟处死,汤佐遂官复原位。

明正德十四年(1519),21岁。为己卯科文魁举人。

明嘉靖五年(1526),28岁。丙戌科进士。

约明嘉靖十年(1531),33岁。任南京户部员外郎。

明嘉靖十一年(1532)春,34岁。应邀为安岳道林寺撰写《重修道林寺佛殿记》。

约明嘉靖十二年(1533),35岁。由南京户部员外郎晋升户部郎中。

明嘉靖十三年(1534),36岁。由户部郎中迁德安知府。

明嘉靖十四年(1535),37岁。4月,由德安知府迁任绍兴知府。率诸官员。

至禹庙谒神禹,撰写凭吊马臻《马太守庙》诗。复浦阳上流前守戴琥所开绩堰,堵塞麻溪。是年,大旱,为祈降甘霖,赤脚在烈日中行走。

明嘉靖十五年(1536),38岁。绍兴建新学宫,广设社学。7月,力排众议,兴建三江闸。为筑闸捐俸禄,书“南渡世家”匾额,筹银若干。

明嘉靖十六年(1537),39岁。3月,三江闸竣工。在嶯山之巅建“兼山亭”,供游人眺望。10月,奉议大夫张文焕撰写《汤公颂碑记》,碑立于镇东阁下。

明嘉靖十七年(1538),40岁。三江闸外筑海塘,内建平水、泾溇、撞塘三闸,三江闸工程体系形成,排水泄洪兴利区域达1520平方公里,泽惠三江平原。

是年,改望海亭为“越望亭”,陈鹤编《越望亭诗集(二卷,含赋)》。绍兴百姓为汤绍恩建生祠并立像。

明嘉靖十八年(1539),41岁。改建鉴湖东塘、南塘,东西横亘百余里。修缮古纤道。办礼乐讲习,倡导动静乐寿、向义乐善的风俗。10月,陶谐撰《塘闸碑记》(又名《总督陶公塘闸碑记》),记录汤绍恩修筑塘闸事,碑立于观澜亭。获“议叙”褒奖,知绍兴府事加三级。

明嘉靖十九年(1540),42岁。写《自题画像诗》。改任按察副使,“备岳宁韶”。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49岁。任南京户部山西清吏司。迁山东右布政使,从二品。

约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57岁。由山东右布政使任上致仕还乡安岳。

约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61岁。撰写《李公祠记》。另写有《十礼图说· 序》《董公去思记》《新修大成乐记》(均辑录于清《安岳县志》)。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96岁。询问过路客商:“汝处三江塘闸,今时利赖,比惜时如何?”情系绍兴,日久更深。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97岁。逝于安岳,葬安岳县城北旵坝(今岳阳镇城北陶海村)。

汪毅:发表推介汤绍恩文章一览

明史·汤绍恩传

《明史·循吏传·汤绍恩》(清光绪版,浙江书局印本,木刻版)

汤绍恩,安岳人。父佐,弘治初进士。仕至参政。绍恩以嘉靖五年擢第。十四年由户部郎中迁德安知府,寻移绍兴。为人宽厚长者,性俭素,内服疏布,外以父所遗故袍袭之。

始至,新学宫,广设社学。岁大旱,徒步祷烈日中,雨即降。缓刑罚,恤贫弱,旌节孝,民情大和。

山阴、会稽、萧山三邑之水,汇三江口入海,潮汐日至,拥沙积如丘陵。遇霪潦,则水阻沙不能骤泄,良田尽成巨浸,当事者不得已决塘以泻之。塘决则忧旱,岁苦修筑。

绍恩遍行水道,至三江口,见两山对峙,喜曰:“此下必有石根,余其于此建闸乎?”募善水者探之,果有石脉横亘两山间,遂兴工。先投以铁石,继以笼盛甃屑沉之。工未半,潮冲荡不能就,怨讟烦兴。绍恩不为动,祷于海神,潮不至者累日,工遂竣。

修五十余寻,为闸二十有八,以应列宿。于内为备闸三,曰经(泾)溇、曰撞塘、曰平水,以防大闸之溃。闸外筑石堤四百余丈扼潮,始不为闸患。刻水则石间,俾后人相水势以时启闭。自是,三邑方数百里间无水患矣。士民德之,立庙闸左,岁时奉祀不绝。

屡迁。山东右布政使。致仕归,年九十七而卒。

初,绍恩之生也,有峨眉僧过其门,曰:“他日地有称绍者,将承是儿恩乎?”因名绍恩,字汝承,其后果验。

——辑自(明)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八十一卷《汤绍恩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7212—7213页。

安岳—绍兴铭记汤绍恩

汤绍恩除“一朝四敕赐”,即清康熙皇帝敕赐“灵济”、雍正皇帝敕赐“宁江伯”、咸丰皇帝敕赐“功襄清晏”、同治皇帝加封“孚惠”之外,还有“汤神”“恩公”等之称,并被奉为海神,春秋两度祭祀。

汤公祠既是对汤绍恩治水兴水功绩高度认同的纪念性聚集场所,又是民间祈佑安澜凝聚的纽带。安岳汤公祠,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位于县署左旁,清时迁至文庙黉宫,后迁文昌宫右侧。据清道光《安岳县志·坛庙·移修汤公祠记》记载,汤公祠为“神祠”,凡到安岳者均前往敬谒,即“安岳文庙每岁二丁祭,有司于名宦乡贤,例行分献礼。惟公神祠,特立黉宫之西,凡莅斯土者,无不敬谒”。不仅如此,县志《舆图》中有汤公祠的具体图示,《丘墓》中有“咨部定夺”的意见,即“(清)道光十三年,余具详咨部,与浪仙(贾岛字)墓并列入名臣丘墓,每岁由地方官陪护”的记载。今安岳紫竹公园广场塑有汤绍恩像。2002年,汤公祠移迁至圆觉洞景区内。为纪念这位先贤,表达“一人(汤绍恩)两城(安岳、绍兴)三江闸”的理念,在汤公祠的基础上,修建了汤绍恩纪念馆,展陈其丰功伟绩。该馆将于近日开馆。

清·道光《安岳县志·卷首·舆图》中的汤公祠

安岳汤绍恩纪念馆概念设计图

“天生安岳福越地,堕地嘉名日月仰”。对于安岳汤绍恩的“福越地”和有恩于绍的“日月仰”, 约明嘉靖十七年(1538),绍兴老百姓在三江闸和绍兴府城内为汤绍恩建“汤侯生祠”并塑立像;清康熙年间,民间建有“汤太守之庙”。1987年,绍兴县人民政府将新连接三江闸左侧的大桥命名“汤公大桥”;2000年,绍兴把新修干道之一命名“汤公路”(亦称“汤公大道”)。绍兴越城区斗门街道甚至以汤绍恩姓氏命名“汤公社区”。绍兴治水广场塑有汤绍恩像(仅有大禹、马臻、汤绍恩三尊像),绍兴博物馆、绍兴名人馆和绍兴清廉馆均展陈有汤绍恩事迹和突出介绍。2014年5月,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会长谭徐明、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邱志荣率队前来安岳拜祭汤绍恩墓地并考察;2023年6月,浙江省赴四川省东西部协作工作组组长、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副厅长(正厅级)、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挂职)王峻率队安岳考察汤公祠……

绍兴名人馆中的汤绍恩

以汤绍恩名字命名的“汤公路“和汤公社区(王烨 摄)

参考文献

1.[清]程鸣九纂辑,邹志方标点、冯建荣主编,闸务全书:黄河水利出版社,2013.

2.[清]程鸣九纂辑,邱志荣、赵任飞主编,闸务全书三刻:广陵书社出版社,2018.

3.[清]汤自新、汤更新、汤仁新、汤炳新编纂,汤氏族谱;汤继勋审定重印,汤氏族谱(重印):2007.

4.汪毅著,四川省历史学会、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编,汤绍恩述评:2020.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汪 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副巡视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