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奋斗者】从货车司机到红色收藏家——何少鹏的跌宕人生‖杨宓

作者:杨 宓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2-18 13:43:59 浏览次数: 【字体:

从货车司机到红色收藏家

——何少鹏的跌宕人生

杨 宓

癸卯年初冬的一天,笔者在蓬溪县火车站下车,而后乘车走进被称为红军第一村的牛角沟村参观。那天很冷,天空飘着霏霏细雨,村中偌大的水塘,在微风斜雨中溅起小小的涟漪。我的心却随着这涟漪升腾起一股暖意,一种对这片土地的敬意。1929年6月29日,川军旅长旷继勋在中共四川省委领导下,率全旅官兵在这里举行起义,建立了四川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被誉为是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序幕和先声。

四川红军第一村红色记忆馆展馆场景(图片来源:遂宁日报)

红军村建有8个不同主题的展馆,笔者走进红色记忆展馆时,被眼前的一万余件红色文物展品震撼到了。当得知收藏这些红色文物的是一位民间收藏家,而他的职业先是农民后是一名货车司机时,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不可思议,随之敬意油然而生,采访了本人。

何少鹏,盐亭县人。跟他见面看不出来是已70岁的老人,举手投足间颇具儒雅之气,无法给我固有的农民或司机模样联系起来。我们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下进行采访,不过说是采访不如说是摆龙门阵,他讲我听,偶尔插插话。开始他还有些拘谨,后来也就放松了,摆到兴奋时,情绪激昂辅之以手势,让我依稀看到了当年他的果敢与决断。在某领域有建树的人,都必有过人之处和不为人知的经历,他也不例外。随着采访的深入,一个鲜活的何少鹏浮现出来,他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逐渐呈现。

少年愁苦 命运多舛

1953年6月,何少鹏出生在盐亭县后来被称为石牛公社红旗大队的一农户家庭。因那里有条长5公里、深800米的沟壑,壑低有条湍急的河流从上游沟头到下游沟尾形成一条弯曲的钩状,人们故而把那条河称为深沟河。他家有四个兄弟姐妹,他为老大,父亲给他取名何少鹏,希望他将来能像大鹏一样展翅高飞。他少小时不仅聪慧勤奋,还长得帅气,除学习成绩优异外,还打得一手好乒乓球和篮球,写得一手好字,吹口琴和演戏也是一把好手,川剧唱段张口就来,按现在的说法是妥妥的隔壁家的孩子。他的志向一是穿上军装当兵,二是当名演员。可就在他念完高小准备上初中时,因他爷爷和大爷爷的历史问题而上不了初中,只得回家务农挣工分。那年他才13岁,过早地担负起了为父母分担经济压力供养弟妹的义务。他心虽有不甘,也只得认命,干农活他也是一把好手,还因他的多才多艺参加了公社的宣传队。

18岁这年,一次实现梦想改变命运的机会朝他走来。有部队来他们公社招兵,负责招兵的金排长路过学校篮球场,无意间看到打球的何少鹏,步法灵活,投篮命中率高,不由停下脚步观看。看到他在场上生龙活虎,心生喜意,待他下场后,主动找到他攀谈,问他想不想当兵。“想!”他不假思索地说出来,虽说不假思索,其实这个答案在他幼小时就已在心中扎根。金排长要他第二天带上户口本去报名,他欢天喜地地报了名,体检也过了,就在他睡觉都梦到自己穿上绿军装时,通知下来他政审没过关。他不知那几日是怎样过来的,安慰他的金排长,也是替他惋惜。两人相对无语,眼泪都在眼眶打转,一个痛失一个好兵,一个痛失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机会。

时隔两年,又一次实现梦想的机会来了,县文化馆招收文艺青年,自幼爱好文艺的他听到这个消息兴奋不已,连蹦带跳跑去报名,才艺表演令考官称赞不已,似乎又一扇窗户向他打开了。可命运再一次捉弄了他,还是因为他爷爷和大爷爷的历史问题被刷了下来。他感到悲观和绝望,坐在崖边,望着流向远方的深沟河,陷入了困顿和迷茫,他不知自己的命运之河将流向何方。

不甘受辱 立誓远走

此时的何少鹏20岁出头,空有一身才艺和志向。在农村,他这样的年龄不少都娶妻生子,他父母也为他张罗起来。英俊有才的他备受生产队里队外姑娘的青睐,前来提亲的人不少。他虽志存高远,心有不甘,但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娶妻生子,在这大山之中度过平凡的一生,一切似乎都朝着这个方向而行。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阻断了这个走向,就像流经村子的深沟河,在碰到岩壁后,折了个弯改变了流向。

一日,他母亲要他背两个猪崽到40里外区上的集镇去卖,换些油盐等生活必需品。路途遥远,他早早就起床,天不见亮穿着草鞋,背着两头猪崽上路了。两头猪崽好几十斤,压在他肩头,在崎岖的山道上蹒跚而行。草鞋走烂一只,只得一只脚光着行走,好不容易走到山脚下,路边停靠一辆货车是去区上的,车上有不少认识他的人,招手要他上车。他庆幸自己可以省去脚力之苦,于是满心欢喜地爬上了车。

车开出没有几里,司机发现了他,停下车呵斥他也有资格搭车,也不顾他和他人的求情,把他撵了下来。望着绝尘远去的货车,他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对着苍天发誓要当一名货车司机。这也是他此生的第三个愿望,尽管这个愿望并不是他的初衷。可要实现这个愿望,就必须离开大山。他悔掉了父母为他筹办的婚事,对父母说:“我不甘一辈子就待在这大山里,既然你们给我取了何少鹏这个名字,我现在长大了,就要像大鹏一样飞出这大山。”父母没有表态,实际上也就是默许了。“知子莫若父”,他父亲知道他的愁苦和委屈,也知道他的心已不在这里,即或强行留下人也留不下心。

为遂愿望 甘愿入赘

那年是公元1977年,人哪能随意流动,要想在外面立户,唯一的办法就是入赘。他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来到绵阳,通过亲戚寻找适合入赘的人家。有几个生产队看到他条件不错,却想来落户,怀疑他是不是犯了什么事,不敢接收。几经周折,1978年10月,他最终落户到绵阳河边公社一大队。

由于诸多原因,他与原准备入赘家的姑娘阴差阳错,最终没有走到一起。他肯吃苦,脑瓜子灵活,吹拉弹唱都会,很快成为大队的文艺积极分子,还被选为大队团支部副书记。支部书记是乡小学的女老师,叫郭玉萍。大队的青年工作在他们的领导下搞得有声有色,多次受到公社和县上表彰。他在与郭玉萍的工作中,情愫在他们心中滋生。1981年10月,他们成了婚,1983年有了小孩。

成了婚有了小孩的李少鹏身上就有了一种压力,他要给妻子和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这压力激活了他身上的一种潜意识,一种不安分的因子在他心中躁动。当时适逢改革开放,长期在农村搞宣传工作的李少鹏,对政策的变化非常敏感,他个人就订了7份报刊,从《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到县上的各类报刊。他不但随时掌握国家的政策,还从中发现了商机。他从报上得知东北有二手汽车要卖,而他知道绵阳有不少跑运输的,新车买不起想买二手车。他决定向亲戚朋友借钱,做二手车生意,他妻子起初坚决不同意,说要是生意失败,欠一屁股债,拿什么去还人家。但他只要认定的事就不会放弃,他拿出所有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些款,就上了东北。买卖二手车让他淘得了第一桶金,那个年代万元户就不得了,而他拥有好几万元,妥妥的发家致富能手,1985年被评为四川省100名青年致富标兵。

痴迷收藏 隐瞒妻儿

就在他的事业玩得风生水起时,命运之河又发生了180度的改变,这一切就来源于他当初的誓言。当兵和演员的梦想没能实现,他想当货车司机的誓言不能再放弃,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他开起了货车,当了一名司机。他的行为不但得不到朋友理解,家人也极力反对,但终拧不过他的执拗。他当年背着两只猪崽赶集,被货车司机撵下车的屈辱一幕,对他的人生影响太大,这是他心中永远过不去的一道坎。想不到的是他这一开就是30余年,成了终身职业。

开车倒也罢了,可他还迷上了红色收藏,他利用开货车到全国各地的机会,卸完货就朝文物市场跑,凡有看上眼的他就下手买。

收藏红色文物的爱好,其实来源于早年在他们大队的那些知青,他当时只有13岁,成天跟在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后面,他们从城里回来时不时给他带枚毛主席纪念章或毛主席语录,他都是小心翼翼地收藏着,后来看到红色文物也有收藏的习惯。开货车为他收藏带来了极大方便,也让他的这个爱好被放大,而变为执着,成了他一生的追求。

收藏需要花钱,他的收入除必要开支外,大都用来收藏。这自然得到妻子的强烈反对,数落他:“别人以前远不如他们家的都买了新房、小车,他还是一个跑货车的,住在老屋里。”他虽然心生愧疚,但对红色文物的热爱和那份情怀无法改变,以致到了痴迷程度。

一次春节前他送货到武汉,在黄鹤楼下,看到有一枚毛主席和朱老总合影的像章,因卖家喊价太高他一时放弃了。回到家后他后悔没有买下,一直惦记着那枚像章,春节都没有过好。春节假日完后,他迫不及待地又跑货到武汉,货都没有来得及卸就跑到黄鹤楼前。当他看到那枚像章还在时,欣喜若狂地捧在手中生怕失去。

为减少家庭矛盾,他向妻子和儿子隐瞒了自己的收藏行为,每次从外地收购红色文物回来,都寄放在亲戚朋友那里,并要他们替自己保密。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如果不是因为一次受邀布展,他家人还不知他到底有多少收藏品。他自嘲:“收藏、收藏,就是收购后藏起来。”

受邀布展 震惊世人

2008年,四川发生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所属的北川县城遭到严重毁损,实行异地重建。2012年9月,北川新县城开城仪式期,为迎接党的十八大,绵阳市举办“首届红色收藏展”并邀请他布展。何少鹏花3个月时间,从自己家更多的是从亲戚朋友家汇集了40多年来收藏的上万件藏品,进行整理、装裱、粘贴,租了几十个玻璃货柜,用3大卡车拉到北川布展。

展馆在北川新县城“巴拿怡”商业街,开馆当天,他一人独自出展的6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展品琳琅满目,各种宣传画、毛主席像章、邮票、老版本党史文献、报刊等品种繁多,将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史诗,活生生地呈现在参观者面前。

展馆里人头攒动,人们为他个人收藏如此多的红色文物啧啧称奇。其中有幅丝织画《良宵》,它是根据我国著名油画家刘宇一先生的传世画作《良宵》1:1绣制而成,格外引人瞩目。它出自20世纪60年代杭州东方红丝织厂,再现的是建国一周年的中秋之夜,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首都各界人士在中南海怀仁堂欢聚一堂,共度良宵的美好时刻。画作场面宏大,人物众多,色彩绚丽,做工精美,是画中珍品。他妻子和儿子在看到这些展品后,惊得目瞪口呆,不知他怎么变的戏法,竟然变出这么多藏品。

何少鹏摆了一桌酒席,把家人和帮他寄放文物的亲戚朋友叫上,讲述了他收藏文物的心声。他说收藏红色文物,已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收藏过程中,能重温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每收藏一件红色文物,就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40多年来,自己也不知收藏红色文物花了多少钱,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坐茶馆,没买房子,所有收入除维持正常家庭开销,其余全部用来收集红色文物了。他动情而愧疚地看着妻子道:“只是苦了妻子还有儿子,没有给他们想要的生活。”事到如今说开了,妻子和儿子虽然一时还难于释怀,但也理解了他的情怀。

红色记忆 无私奉献

何少鹏与蓬溪县红军村结缘是在2020年,多年来他一直在努力为自己收藏的红色文物寻找长久“安家”之地。他认为只有把这些红色收藏向世人公开,才能有助于人们了解历史、以史为鉴,传承红色精神。有不少机构和个人找到他,想购买他的藏品,他都婉言谢绝了。他说收藏这些红色文物不是为了赚钱,他可以无偿提供办展,但有一个条件开馆办展之人必须有红色文化情结,要对我们国家的红色历史心存崇敬之情。机缘巧合下,他认识了在蓬溪县牛角沟村投资打造红色文化的郭强。郭强是蓬溪人,在上海商海打拼取得巨大成功。他也是有红色情怀的人,回家乡在牛角沟打造红军村。牛角沟村是革命家旷继勋起义的地方,红色文化底蕴深厚。

那些红色藏品是何少鹏的宝贝疙瘩,得找个好的安身之处。“她就像我的女儿,要嫁就嫁个好人家。”他说。他先后十余次到蓬溪牛角沟村考察,被当地人崇敬革命英烈、弘扬红色文化的精神所感动,红军故事、红色文化已浸入当地人的灵魂。而郭强不仅具有强烈的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文化的使命感,花费1.5亿元打造红军村,而且为人诚恳,待人厚道。共同的情怀和理念,使他们彼此产生好感和信任。同时,蓬溪县各级领导对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非常重视,由此他相信藏品在那里会发挥最大的作用,决定把藏品无偿捐赠给那里的红色记忆馆。

2021年12月,藏品正式入馆,他亲力亲为,经一年多精心布展,2023年4月,红色记忆馆开展,万件藏品如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诉说着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

红色记忆馆开篇的“藏者心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是一位对红色收藏痴迷了近50年的执着追梦人,有梦想的人生才更有意义。”从这句话中,一切在他身上的不解之谜都有了答案。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 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副会长,雅安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副秘书长)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