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人物】张澜:川北圣人 天下大老‖冯方雄

作者:冯方雄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2-13 14:32:00 浏览次数: 【字体:

张澜:川北圣人 天下大老

冯方雄

人物档案

张澜(1872—1955),字表方,四川南充人。22岁中秀才,补廪生。1917年秋,任四川省长。1922年,复任南充中学校长。1925年,张澜创办成都大学并担任校长。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张澜当选为主席。平津解放后,张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2019年“十一”国庆节前夕,国家档案馆首次公布了一段关于开国大典时间最长、内容最完整的彩色视频。这段12分钟的珍贵视频资料,真实还原了载入史册的旷世盛典。影像中,一位老者站在毛主席右侧,一身长衫布衣、银髯飘拂,格外引人注目。

他,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张澜先生。他一身布衣便帽,在天安门城楼上留下的这段影像,成为先生两袖清风、一生克勤克俭的真实写照。

张澜先生雕塑

一双布鞋走了半个世纪

1872年,张澜出生于一个以农为主的耕读人家。当时,一家人住在南充县中和乡张观沟(现西充县莲池镇观音堂村)。

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为4A级景区——张澜故里景区。在景区入口处的表方广场旁,有一座方方正正的雕塑,因为张澜字表方,雕塑由此取名“表方石”。沿着游步道蜿蜒前行,穿过郁郁葱葱的梅林,便来到张澜先生的故居。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川北民居,依山而建、面水而居。山是长岭山,水是玉带河,青山绿水相依,荷塘梅林相望,清雅幽静。

位于西充县莲池镇观音堂村的张澜故里景区

张澜的父亲张文倬是清朝秀才,在老家一边设馆教书,一边耕田种地。张家共育有四男七女,由于家庭文化底蕴深厚,再加上教子有方,张文倬的四个儿子先后有三个中了清末秀才,加上张文倬本人,张家在当地有“农家五父子,一门四秀才”的美名。父母言传身教,张澜从小就养成了谨守节俭、不畏艰苦的美德。他经常打赤脚,穿补丁衣服,吃饭时不抛舍一粒米,上街赶场不乱花大人一文钱。

张澜自幼勤学好思,不到发蒙年龄,就躲在学堂外偷听父亲讲课,趁着放牛、砍柴的劳作间隙,熟读背诵了多部典籍。1894年,22岁的张澜参加科举考试。离家前,母亲拿出一双亲手做的新布鞋叫儿子穿上,希望他前程似锦。

在张澜纪念馆,透过玻璃橱窗,陈列着一双十分普通的粗布鞋,黑色的鞋面,鞋底边沿扎满了细密的针脚,每一寸都仿佛写满了故事。“考毕回家,张澜脱下新布鞋珍藏,只在逢年过节穿一二日。”张青萍是张澜故里景区的讲解员,对张澜的故事如数家珍。“张澜始终关注民生,同情百姓疾苦,生活简朴,为政清廉。一袭布衣长衫、一双土布鞋,从家乡穿到重庆、成都、上海……穿到就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张澜故居前的池塘莲花盛放

八字家训传承优良家风

从南充城区五星花园出发,经人民南路折转,有一条街道叫表方街,表方街1号是张澜纪念馆及南充市建华职业中学所在地。

1938年秋,周恩来同志在重庆约见张澜先生,建议他以民主人士身份在家乡办一所“富有革命朝气,具有民主气息”的学校,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有用的人。为此,张澜选址于南充城郊的西河边,创办了南充私立建华中学,后来成为川北地下党活动的重要场所,并培养了大批的地下党员和革命志士。为纪念和缅怀先生的历史功绩,1985年,原南充市(今顺庆区)在建华中学内的张澜旧居,设立了张澜纪念馆,由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了馆名,并于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旧居为清代四合院式木结构古建筑,总占地1200余平方米,幽静而典雅,旧居内以大量珍贵史料、图片、实物,系统展示和反映了张澜先生光辉的一生。

纪念馆内,有一封家书,颇有由来。

这封家书静静地躺在一展厅的展示柜里,是1949年12月14日身居北京的张澜先生写给在重庆的长子张乔啬的。信中张澜叮嘱张乔啬无论在以后的工作还是生活中,第一要把思想搞清楚,事事为人民服务,来建设新社会新国家,而不是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归结点;第二要改变作风,要谦虚、谨慎、勤劳、节俭。“总之,人人要劳动,事事为利人,而不是只图自利。”

泛黄的纸张、苍劲的字迹,书写了舐犊情深,镌刻了家国情怀,饱含着一位父亲对子女的挂念和勉励。

张澜一家传承着“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的八字家风,并以之严格要求子女和亲友,成为后世典范。

张澜的父亲张文倬在族中首举秀才,他督理农耕、设馆授徒,重义疏财、待人宽厚。张澜自幼随父耕读,先后中秀才,补廪生,曾被保送至日本留学。

张文倬经常教育子女“平生无不检之行,无苟取之财”。他在送儿子张澜去日本留学时曾告诫他:“为人不能忘本昧良,终生布衣也是福。男儿当自立自强,自爱自重,读书不求高官厚禄,但求为民造福。”张澜的母亲同样“治家有法”,张澜在为父母立碑的碑文中这样写道:“先妣性甚刚,治家有法,无敢怠惰。澜任省长时,犹督吾妇及娣姒勤农作,诸孙虽幼,或分以饼饵,或给以数钱,必诱之使勤……”

在张澜先后任川北宣慰使、嘉陵道尹、四川省长期间,家里依然过的是普通人家的日子。母亲勉励他做好官,不多取一文。1912年夏,张澜卸川北宣慰使之职时,因任内救济贫困而负债600缗,还期将至,欲再借贷于人,母亲得知此事,便将祖上留下仅有的四亩地出卖以还债。

据《南充市志》载,张澜掌管川北庶政时,励精图治,惩治贪官污吏,举廉能,革陋规,去弊政。川北大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四川百姓赞誉张澜为“川北圣人”。

张澜在四川省长任上时,重庆镇守使熊克武一心想雄霸四川,要把张澜赶出成都。熊克武不相信张澜是清官,命令驻南充第三师师长石青阳去抄张澜的家。南充军阀石青阳曾派人暗中彻查张澜,当石青阳亲眼看到张澜家徒四壁,母亲和夫人皆着粗布衣服,正提篮采野菜时,深深地感叹道:“川北圣人果然名不虚传!”

1950年4月,张澜夫人刘慧徵带子女进京与其团聚。张澜却说:“你们不要以为是来享福了。过去劳动,现在还是要劳动。我把政府分配来的保姆退回去了,家务事自己干。乔啬、继延和你们,都要好好学习,要谦虚、谨慎、刻苦、勤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0岁时,张澜写下“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的“四勉一戒”,并以此教育勉励儿女。

张澜故居“家风馆”浮雕壁画

天下大老兴学兴业泽被后世

毛主席曾赞叹:“表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后人亦敬称先生“表里如一,方正做人”。回顾张澜先生83载春秋人生旅途,有长达75年的时光是在家乡度过的,他办教育、兴实业,直至今日,南充人民仍受先生义举之福荫。

在南充,张澜先生提倡新学,创办小学、中学和女校,为南充的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1904年,张澜先生在今南充市顺庆区创办顺庆府官立中学堂。随后又创办南充县立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顺庆府官立中学堂发展成了南充教育学院,南充县立中学则蜕变为四川省南充农业学校。这两所学校正是如今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2023年10月21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了办学120周年庆典。在南充高中顺庆校区一处墙壁上,张澜先生和吴玉章先生的铜像以浮雕的形式展现。1938年,张澜与吴玉章同被遴选为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受周恩来嘱托,张澜回乡后在南充创办富有革命朝气和民主气息的私立建华中学。1950年,私立建华中学高中部与南充中学高中部合并为南充高中,成就南充基础教育之脊梁。

张澜先生不仅为南充的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还积极推动医疗事业发展。始建于1937年的南充市中心医院,正是由张澜先生与老友梁漱溟教授共同创建的。在抗日战争的炮火硝烟中,北京大学教授梁漱溟先生,应张澜先生邀请,率山东教育团来南充成立了四川省南充教育馆,并在嘉陵江边河街创立馆办卫生所,当时,所内仅有两名医师、两名护士、1名化验兼药剂员,另有1名助产士和7名练习生。这个馆办卫生所,就是南充市中心医院的前身。张澜、梁漱溟也许不曾料到,这座在抗日战争的炮火声中催生的卫生所,经过80多年披肝沥胆的奋斗、呕心沥血的拼搏,能在大半个世纪之后崛起于川东北大地。

在南充,张澜先生兴办地方实业,大力倡导栽桑养蚕和发展缫丝业,为南充丝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在六合丝博园内设有张澜广场,广场中的青年张澜雕像仿佛讲述着先生那段实业救国的往事。1912年,在张澜先生积极支持下,留日归国实业家盛克勤开办了六合丝厂,即今天的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此后,南充丝绸产业发展迅速,一度重现了“万家灯火春风陌,十里绮罗明月天”的盛况,以及“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的盛景。

南充市中心的北湖,汉代称“是鱼池”,明代叫“北湖”。如今,北湖公园已然是南充的地标和名片。公园里有一尊张澜塑像,只见他身着布衣长衫,眼神深邃,目光所及之处,是今日美丽繁荣的新南充。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冯方雄

配图:梁洪源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唐志昂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