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不学子猷中夜返 欲乘明月向资州——记古资州龙水县令《资治通鉴》三大主编之一范祖禹
不学子猷中夜返 欲乘明月向资州
记古资州龙水县令《资治通鉴》三大主编之一范祖禹
宋国英
提起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作者,人们只知道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其实,蜀中著名文学家、政论家、史学家范祖禹是此巨著三大主编之一,曾为其倾注了15年心血。由于他之前曾任过资州(今资中)龙水县令,虽任职仅3年多时间,可他的才华和政绩,至今资中人民也没忘记。
著名文学家、政论家、史学家范祖禹
初入仕途任资州龙水县令
范祖禹(1041—1098),生于北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重臣范镇侄孙,宰相吕公著之婿。他从小父母双亡,由其叔祖父范镇抚育。很小就受到叔祖父的影响,尤其是孤寂的生活,更促使了他闭门奋发读书,学识不断长进。嘉祐八年(1063),22岁参加殿试,获进士第一名。他学识渊博,被誉为“天下士”,选任试校书郎。次年即治平元年(1064),朝廷派他任资州龙水县(建于隋恭帝义宁二年)县令。
建于隋朝的资州龙水县位置
他在龙水县任内,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劝民耕作,为人宽厚简朴,平时不言人过。他忙完政务,仍不忘看书写作,还常到田间地里与老农聊天,了解民间疾苦,观察庄稼长势,关心粮食收成。龙水县与当时的月山、银山都是资州很小的县,距州城较远,虽环境恬静,民风淳朴,但他不久就发现县民缺少文化,于是他十分重视教育,上任不久就大兴学校,在龙水县城创办了龙水书院,并重金聘请教师。从此,士民皆以读书为乐,一时蔚然成风。
尚书都官员外郎、宋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安徽宣城人,进士,“宋诗的开山鼻祖”、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在龙水县城道胜亭题《寄题资州钱固秀才道胜堂》诗。梅尧臣诗云“龙川旧山下,高卧一儒生。有室罗经史,无心系组缨。”其意是龙川(龙水县别名)一儒生有家后没心思做官。
经考证,龙水书院是我国早期的书院之一,与号称我国“四大书院”的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登封嵩阳书院皆属同一时代。北宋共经历167年,全国仅37所书院。可见,资中早在近千年以前已是全国教育发达地区之一,全国著名的“文化之乡”。
可以说,范祖禹对古代资州乃至全川的教育作了一大贡献,他也成为资州后来各朝各代兴教办学的楷模。至北宋末年,宋室南渡,政府将大量书籍分与全国各州。宋宣和年中(1119—1125),资州太守魏润博以“州内号多士,请于朝,减他州之赐以益此州”,并在州署内建聚书楼,“以聚百家诸史”,使资州成为当时全国藏书最多的州之一。
一位杰出的史学家
北宋治平四年(1067),他离任龙水县令后,很快开始了繁忙的学术生涯。他与苏轼情属乡谊,相互赏识。他与黄庭坚、秦观之间的感情也非常深厚。他擅长劝讲,所讲义理明白,言简而当,比喻贴切,苏轼称他为“讲官第一”。
世人一般都知道《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所作,却很少知范祖禹是司马光修史的主要助手,为此巨著的三大主编之一。由于祖禹史学精辟,颇受司马光赏识,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便邀他与刘恕、刘攽协助修编《资治通鉴》,请他修唐代和五代十国,由刘恕修三国至隋朝,刘攽修西汉、东汉,司马光自任总编兼修先秦。
《资治通鉴》时间跨度达1362年,编写工程浩大,他们修成这部取材宏富、史料翔实的巨著,耗费了15年心血。四位史学家中,范祖禹最年轻,二十六七岁,可他编修的唐和五代十国是经济文化繁荣的重要朝代,也是异常混乱的时代,各种文献资料浩繁,因此,难度最大。在洛阳15年,专心修史,全然不顾仕途进取,赢得司马光称赞,认为他“智识明敏,而性行温良,如不能言;好学能文,而谦晦不伐,如无所有;操守坚正,而圭角不露,如不胜衣,君子人也”。司马光在《致宋次道书》中说:“唐文字尤多,托范梦得将诸书依年月编次为草卷,每四丈截为一卷……共计不减六七百卷。”这些稿卷加起来可长达20公里左右,范祖禹为巨著付出的心血最多,神宗元丰七年(1084)书成时,他已44岁。
一位敢于直言的名臣、政论家
《资治通鉴》成书后,司马光举荐范祖禹任秘书省正字。次年,元丰八年(1085),神宗去世,哲宗继位,范祖禹擢任右正言。后吕公著任相辅执政,范祖禹是吕公著的女婿,他主动避嫌,先后推辞了右正言与祠部员外郎两职,却甘愿任著作郎,与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修编《神宗实录》,殊不知却由此留下祸端。后在京城朝廷,历任著作郎、侍讲(皇帝的文史顾问)给事中、国史院修撰,礼部侍郎、翰林学士、谏议大夫等重要文官。
他的政治主张与司马光相同,其政论主要体现了以下观点:强调皇帝必须勤奋学习,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皇帝要体恤“天下之勤劳,万民之疾苦”;强调“天下治乱在于用人”,呼吁重视人才,“赏善罚恶”。王安石执政期间,提倡变法,十分看重范祖禹。得知弟弟王安国与范祖禹十分友善,王安石曾通过其弟笼络范祖禹助行“新法”,但范祖禹不为名利所动,并反对“新法”,辞官为民。
哲宗元祐元年(1086)后,皇帝看他编通鉴功劳很大,又召他回朝任吏部侍郎,并派往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主持政务。因他刚直不阿,不畏权势,在皇宫里侍从皇帝,“守经据正,献纳尤多。”他经常冒死直谏,奸臣诬陷他以《实录》诋毁朝廷,被连遭贬谪,连贬为武安军(今湖南长沙)节度副使、昭州(今广西平乐)别驾,安置到永州(今湖南零陵)、贺州,流放宾州(今广西宾阳)。元符元年(1098年),移置广东化州,由于长途跋涉,加之被贬心情郁闷,不久他便病逝,终年58岁,化州民众为纪念他而建有范公墓。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追复他为龙图阁学士。
范祖禹一生著述甚丰,除任《资治通鉴》三大主编之一,参与完成此巨著外,还留下《唐鉴》12卷、《帝学》8卷、《仁皇政典》6卷、《孟子节解》《神宗实录》《论语说》《古文尚书说》《诗解》、诗文集《范太史集》55卷等著作。其《唐鉴》12卷,被誉为“深明唐三百年治乱,学者尊之”的史学名著,被学者推崇,他被后世学者尊为“唐鉴公”。范祖禹又善书,字体工妙,为世所重,其墨迹杂见于《群玉堂法帖》。
一位出色的诗人
范祖禹不仅是一位著名史学家,也是一位著名文学家、出色的诗人。他在任资州龙水县令几年间,遍游资州境内的名胜古迹,写了很多赞美资州风景的诗歌。如《月夜船行入资州》《资水》《资州路东津寺》《送七主簿赴龙水》《资山》《醮坛山》《公馀纪兴》《资州路月山亭》《夜直闻御沟声》等,给资中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他的风景诗词中,把古资州的景物描绘得那么原始的如仙境般的美丽。难怪他在《月夜船行入资州》诗里,用“不学子猷中夜返,欲乘明月向资州”的诗句,来表达他对资州的留念和向往之情。
月夜船行入资州
忆昨卧碧山,苍苍丛桂间。
白云为屏石为枕,绿萝长挂明月间。
忽乘轻舟泛江水,山月随人还在此。
白鹭惊飞宿霭间,青山倒卧苍波底。
此时孤棹发中流,川后停波听棹讴。
不学子猷中夜返,欲乘明月向资州。
本诗记述了范祖禹月夜乘舟经沱江到资州(今四川资中)沿途的景象和诗人途中的心情。碧绿的山、葱郁的桂树林倒映在澄澈的江面、绿色的藤蔓悬挂在月光之中,白鹭被桨声惊醒,在沉沉夜气中翻飞,多美的景色啊!听见划桨艄公的歌声,诗人更不愿像子猷那样半夜三更返回,而是要乘着皎洁的明月直抵向往的资州城下。
范祖禹不少诗描写了蜀地资中的自然风光,有的是范祖禹的工作、生活实录。如以下的诗:
公馀纪兴
县门倚岩谷,终日对青峰。
初仕借为宰,读书过三冬。
忘机狎鸥鸟,观稼亲老农。
讼庭可罗雀,铜印苔藓封。
资州路东津寺
山行无晨暮,日暝崖谷昏。
哀猿落客泪,水鹭惊旅魂。
凭陵高山巅,俯视大江奔。
回环岛屿合,萦绕洲渚屯。
行云赴楚天,飞鸟下蜀门。
地遐怪物聚,寺古深殿存。
忆昔李氏末,烟尘暗中原。
奸雄竞草窃,割据穷海根。
干戈百年后,见此败屋桓。
我来属清秋,登览无俗喧。
山深虎豹归,水静蛟鼍骞。
临风独笑叱,浩荡欲飞翻。
按:东津寺在今资阳市忠义镇(宋代名东津镇,场名俗称王二溪,古代属资州龙水县)
资 水
资水通巫峡,谁家万里船。
随云排楚气,隐几上吴天。
神女迷朝雨,湘娥泣暮烟。
何时一飞楫,长啸白云边。
按:资水,即流经资中境内的沱江河流域。
资中八首
一
剑阁横空锁蜀门,资川岩岫若云屯。
天倾白日千山底,峡束长江万里奔。
二
资山岩谷多神仙,鸾车凤马随飞烟。
神女萧萧来暮雨,浮丘往往下云軿。
三
醮坛高倚碧天开,中有清都白玉台。
雾涌云旌乘月去,风吹仙乐下天来。
四
五月江流万贾船,迅如飞电擘群山。
荆云峡雨须臾过,白帝江陵朝暮间。
五
六月炎蒸烈火高,黑云驱雨驾波涛。
千崖雪浪飞泉吼,万壑阴云古木号。
六
风定江澄境象间,水清波影倒云山。
渔舟荡漾清光裹,白鹭惊飞杳霭间。
七
夷界荒山几万重,西穷月窟与天通。
何时汉使还持节,从此乘槎上碧空。
八
武侯祠庙遍空山,万古名重宇宙间。
昔日南人皆稽首,至今歌舞聚夷蛮。
资州路月山亭
轩亭枕苍峰,缥缈视空阔。
长江翻天去,回斡地轴折。
洪涛破山门,崖谷尽争裂。
孤云行无踪,飞鸟去自没。
游子怨路长,烦襟此披豁。
昔观黄河流,浩荡窥禹穴。
乾坤何壮观,永叹旧游绝。
兹亭虽非匹,山水颇秀发。
茫茫八纮内,所历但毫末。
安得乘飞飙,人寰瓷超越。
送七主簿赴龙水
山行水逶迤,郁屈如盘龙。
缘溪夹修竹,被岭多长松。
尔来三十年,梦想幽人踪。
风尘京洛间,邑子或相逢。
晚岁上玉堂,天门深九重。
缅思寒潭碧,一洗我心胸。
送子西南归,恨无羽翼从。
为我谢邦人,今愧白发容。
夜直闻御沟声
银河秋泻月明中,云卷风吟下碧空。
终夕玉堂魂梦冷,蜀江声绕水晶宫。
按:御沟,又名御河沟,即资中古西岩,位于县城西门外沿沱江向上前行约三公里,御河沟岩壁布满唐宋石刻,今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为纪念先贤,资州龙水县人民特为范祖禹建了专祠。民国时期尚存范太史祠堂及家传碑、龙水书院碑记、龙水县社学碑。龙水县城遗址,也于2007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在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资中县城文庙的名宦祠,竖放着“龙水县令范祖禹之位”牌位。
资中县城文庙名宦祠竖放着的“宋龙水县令范祖禹之位”牌位(中排正中央)
(本文参考:《资州直隶州志》《资中县续修资州志》《资中文史资料选辑》《巴山丰姿蜀水情》《中国对联集成四川卷》《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手册》《古往今来话资州》)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宋国英
供稿: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图源:资中古城春秋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