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改革先锋】常光南:无悔人生(十一)
编者按 常光南(1926.10—2017.07),改革开放初期四川省广汉县委书记,后参与筹建德阳市并出任第一届德阳市人民政府市长。他以“敢为人先” 的理念,组织实施并成就了广汉县向阳公社摘牌、金鱼公社包产到组等一个又一个改革壮举。为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激励来者接续奋斗,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方志四川”特发布叶仁宗执笔撰写常光南组织实施改革的《无悔人生》(收入2016年12月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德阳市委老干部局编纂的《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一文,以此向改革开放致敬,向改革先锋致敬!
往期回顾:
十、华丽的转身(中)
1988年5月18日,政协德阳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市政协“第二届常务委员会”,当选常委48名。我高票当选德阳市第二届政协主席;朱尚权、刘茂国、刘绍朝、严庄、周维汉、黄文祺、黄振锷、彭健当选为副主席;黄文祺兼任秘书长。
“市政协”是德阳市政协委员会的简称,其主要职能是参与当地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我就任市政协主席以后,对政协工作的性质和职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才意识到原以为政协主席“站得拢、走得开”的想法是不对的。因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等项基本职能,哪一项都不是轻易能做好的。
德阳市政协主席常光南(右四)等视察德阳园林建设
当然,政协工作的弹性系数比较大,与政府工作的硬任务、硬指标相比较,当“政协主席”肯定比作市长要轻松得多!
但是,轻松并不等于放松。所以,我反复告诫自己:身为市政协主席,就应当组织和带领300多位政协委员,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为德阳市的发展和进步建言献策、建功立业。
面对角色的转换,我对几位副主席说:“我们讲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也需要敢于进言的精神和善于说话的技巧嘛!我们是代表全市24个界别的政协委员,我们能不能实行两条原则:一是协商于形成决策之前,敢于提前进言,不作事后诸葛亮;二是监督于决策实施过程之中,善于拾遗补缺,不在事后评头论足。”
几位副主席一致同意我的建议,将这两条原则提交政协常委们讨论通过之后,政协机关的工作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到政协任职后,我发现原来市政协的工作机构有3个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学习委员会、提案委员会;14个工作组。我分别到3委14组座谈,许多同志反映:这样业务交叉、层次不清的机构设置,不利于参政议政的工作。为了贯彻“协商先于决策”的原则,政协机关的机构设置有必要加以改革。
德阳市政协主席常光南在农村调研
于是,我召集主席会议讨论,并报经市委组织部和编制委员会批准,政协办公室在原秘书处、行政处、联络处的基础上,增设了综合处和政治处,以强化政协办公室的办事能力和工作效率;原来的3委14组则精简为提案、学习、文史资料、经济科技、文教卫生、法制群团、祖国统一联谊等7个专门委员,并具体赋于职能,专职专司。
在整合政协队伍之后,市政协召开常务委员会会议统一意见,并报经中共德阳市委批准,在市政协二届二次全委会议上通过。这次大会比市人代会提前一周单独召开,市长严如高向大会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政协委员的意见;同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也一并送交大会协商,委员们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开会之前,市政府一些部门听说政协全委会议单独召开,对几个提交市人代会审议的“报告”先行协商、修改,许多同志还有些不理解,认为是“多此一举”。
德阳市政协主席常光南在西德柏林接受采访
到3月4日,大会闭幕时,我在闭幕大会上宣布:政协委员们对“三个报告”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绝大多数被采纳,其中,《政府工作报告》作了29处修改。这时,大家才终于明白了“协商先于决策”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从此,市政协协商渠道比过去畅通了,政府部门的一些重大问题,大都在决策定案前提交政协委员们协商。
这年10月,严市长在市政协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常委会议上,通报了本届政府打算办的10件实事。经政协常委们协商讨论,大家认为市政府要办的10件实事,都是与全市人民息息相关、应当办好的大事,理应全力支持。但是,鉴于目前市上财力、物力、人力有限,建议把十件实事分出轻、重、缓、急,量力而行,逐件落实。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政协委员参与政治协商的责任感越来越强,积极性越来越高,还先后就廉政建设、物价、农业、教育、多党合作等问题,主动邀请中共德阳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进行座谈协商,沟通了思想,增进了共识;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也尝到了“协商先于决策”的甜头。年年经手《政府工作报告》的几位“秀才”反映说:
“政协委员来自二十几个界别,堪称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各界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这样协商在前,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
从此以后,市政协历次全委会议先于人代会单独召开就形成了“惯例”。
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意见》,全国政协随之做出了《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暂行规定》,进一步证明:德阳市政协的实践又一次走到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头。
有的同志觉得好奇,便问我说:“那些又新又好的点子,是怎么想出来的?”
我呵呵一笑后回答道:“毛主席早有教导: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但凡好的办法、好的点子,只能是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如果脱离群众实践,就算你有‘天才脑袋’也是白搭!”
1990年末,市委、市政府又该研究制定“八五”计划了。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每5年都要制定一个“五年计划”,延续到第8个“五年计划”,就是《1991年—1996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之下,各省、地、县也有相应的地区发展计划。德阳虽属新建城市,其发展规划同样纳入全省、全国的序列,所以也称为“八五”计划。
市政府组织市计委等部门拟出《德阳市“八五”规划基本思路》讨论稿之后,事先提交市政协委员们协商、论证。
我和几位副主席碰头商议以后,决定将规划讨论稿印发给参加论证会议的政协委员,要求他们用一个月的时间去研究规划、调查情况、准备意见。
后来,经过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市政协委员对德阳市“八五”规划讨论稿提出了上百条修改意见。经过归纳整理,最后形成四十条正式的“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责成有关部门对照“建议”,调整和修改“八五”规划。
后来,正式出台的《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中,政协委员们的不少建议均被采纳。
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召开后,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于召开“科技兴农”座谈会,共收到政协委员的书面材料28篇。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座谈会上听了委员们的发言,会后再阅读书面材料,一致认为委员们的意见“对德阳市农业再上新台阶有重要参考价值。”
我根据这些情况,联想到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当即心头一亮,“这是一个核心课题!委员们的政策水平令人佩服!”
接着,我布置各专门委员会对科技兴农、科技兴工等九个课题进行研讨。然后,又召开常务委员会议进行深入讨论,综合归纳,终于集中委员们的智慧,形成并通过了《关于强化科技兴市战略实施的建议案》。
“建议案”中明确提出五条:
其一,要明确“科技兴市”的战略地位,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加强科技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
其二,建立有市领导牵头的“科技兴市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科委(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协(科学技术协会)在“科技兴市”中的积极作用;
其三,继续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努力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其四,制订“科技兴市”的实施方案,既包括自然科学技术及其生产应用等“硬科技”,也包括科学决策和科技管理中的“软科技”;
其五,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建设科学技术基地,建立健全科技示范推广网络。
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这个“建议案”,经反复调研,作出《关于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德阳经济的决定》,于1991年发布实行。
从此,“科技兴市”成为德阳市各级党委政府的战略任务,全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开展科技兴农、科技兴工、科技攻关和科学普及的活动,在增强全民科技意识,提高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未完,待续)
(本文原载《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2016年12月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德阳市委老干部局编)
文/图来源:《富民为先 勇于改革—德阳市老领导常光南工作记忆辑录》(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德阳市委老干部局编)
执笔:叶仁宗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