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王瑛 景海鹏 钟南山
王瑛:永远的巴山红叶
王瑛生前在南江县光雾山的留影(图片来源:央视网)
“我是得罪了很多人,但我从没得罪纪委书记这个称谓。”这句让无数干部、群众动容的话,出自王瑛之口,她生前曾担任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王瑛出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82年,她从西南民族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巴中县畜牧局工作,之后被调到县纪委、市纪委工作,成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
个头只有1米54,瘦瘦小小的王瑛,让人见识了小女子的骨头有多硬。在南江,了解王瑛的人都知道,在她面前说情是行不通的。在担任南江县纪委书记的几年里,她直接牵头查办各类疑难、典型案件50多起,面对来自县内外方方面面的阻力坚持一查到底,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万元。
王瑛生前在南江县农村访贫问苦(图片来源:央视网)
在纪委工作岗位上,王瑛创造了纪检监察工作为民服务零距离、干群关系零隔阂、监督监察零空档、案件查处零搁置、再塑形象零起点的“五个零”工作法,营造了当地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她提出设立村级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制度的设想,使村级信访案件占全县案件的比例大幅下降。
王瑛始终把人民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她奔走协调有关部门,为住房与耕地被河隔在两岸、每天只能赤脚过河到对岸种田的洋滩村村民,建了一座铁索桥;为南江“背二哥”们建起了公寓,让他们有了安身之所;她用自己荣获“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的奖金,资助贫困的农村孩子读书。
王瑛生前在南江县农村访贫问苦(图片来源:央视网)
2006年7月,南江遭遇特大旱灾,王瑛累倒在抗旱一线,经查身患肺癌晚期。面对病痛与不幸,她谢绝上级组织调换轻松岗位的提议,而是以加倍的赤诚拥抱她钟爱的工作。在她病情确诊后的两年零四个月里,除去十多次的化疗时间,她有194天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和案件查处现场。2008年11月,王瑛因病情恶化去世,年仅47岁。
王瑛生前照片(图片来源:央视网)
这位一生痴爱红叶的女子,有着红叶一般的风骨和品格,用燃烧的生命点染了革命老区巴中这片红色的沃土,被大巴山人亲切称为“永远的巴山红叶”。
(吴晓颖 杨迪)
景海鹏:“我非常渴望再上一次太空”
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开幕。开幕前,景海鹏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我非常渴望再上一次太空。”中国特级航天员景海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说,“只要任务需要,我时刻做好准备接受祖国挑选。”
53岁的景海鹏是我国首批航天员,曾有过3次太空之旅。从神舟七号的两天20小时27分钟飞行,到神舟九号的13天宇宙遨游,再到神舟十一号的33天中期驻留,他是飞得次数最多、时间最久、高度最高的中国航天员。
上高中时,偶然看到一张飞行员照片的景海鹏,萌生了“我要当飞行员”的志向。得知航天员选拔的消息后,已经当了13年飞行员的他,又开始憧憬“力争成为一名航天员”。
1998年1月,景海鹏如愿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面对五星红旗,他庄严宣誓:“……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
从那时起,飞天便成为他的梦想。
从入选首批航天员后到首次飞天前的十年间,景海鹏从没有在晚上12点之前睡过觉,也没有耽误过一天训练。
那十年,他就是这么过来的——每天6点半起床,吹一会儿长号,8点开始训练,一直到中午12点,午饭后又从下午1点训练到6点。晚上用来写当天的总结和安排第二天的训练。躺在床上,还会闭上眼睛把当天的训练过程在脑海里过一遍。
十年等待,一朝梦圆——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任务中,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密切配合,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任务中,景海鹏、刘旺、刘洋通力合作,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任务中,景海鹏、陈冬在太空完成33天中期驻留,为后续的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景海鹏(图片来源:新华网)
还会不会再飞?三次飞天的景海鹏不止一次面对这样的问题。
每次,他总会说:“作为一名航天员,我会时刻准备着接受祖国的再次挑选。”
(李国利)
钟南山: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
钟南山在为市民义诊(2003年11月19日摄,新华社发)
1月初的广州依然鲜花盛开。珠江边,繁华的沿江西路车流不息,一栋高楼矗立在路边,颇为引人注目。
这里是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工作地。16年前,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席卷全球,这里曾是战场的前沿阵地。时年67岁的钟南山,就是一名牢牢坚守的战士。
2003年,疫情来势汹汹,广州好几家专门接纳“非典”病人的医院已经不堪重负。
这时,钟南山带着他的呼研所站了出来。“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在他的指挥下,呼研所率先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防治“非典”的方案。这一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全世界抗击“非典”有指导意义,后来成为通用的救治方案,钟南山也成为“抗击非典的功臣”。
“非典”过后,钟南山依旧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领域。他主动承担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推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呼吸系统疾病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需要应对的最主要疾病。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建立了全国广泛的监测体系。”钟南山说,“非典”之后,全国陆续设立了几百个疾病监测点,能够及时监测到公共卫生事件的实况,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2015年6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第十四届中国呼吸医师论坛开幕式上讲话(图片来源:中国哮喘联盟)
此后的H1N1、H7N9等疾病,医护人员和防疫机构都能够快速找到病原并进行防控。2015年,广东省仅用两个多小时就将首例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输入病例追踪到位。
“院士门诊”“院士查房”、做科研、带学生,这位精神焕发、步伐矫健的八旬院士,至今仍在看病出诊一线工作。
“接下来我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希望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像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可以早发现、早治疗,另一个是希望自己和其他科学家一起研制了26年的抗癌药可以早日推出。”钟南山说。
(刘大江 邓瑞璇)
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1月10日)
作者:吴晓颖 杨迪 李国利 刘大江 邓瑞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