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南充籍明朝翰林院检讨任瀚
南充籍明朝翰林院检讨任瀚
任瀚,字少海,号忠斋。明代顺庆人,家住顺庆城内狮子坝(今大北街中心医院附近)。生于弘治十三年(1500)。嘉靖八年(1529)中进士。嘉靖十八年(1539)回乡。万历二十年(1591)辞世,享年92岁。
任瀚少年时代便树立了“济世之志”,勤奋学习“四书”“五经”;熟读“诸子百家”,对《周易》研读尤其深入。其人品学问为当时顺庆民众所称道。
嘉靖八年(1529)礼部考试后,任瀚上金殿参加“廷对”。他的考卷被皇帝亲笔批阅,朱笔钦点二甲进士,并选为“庶吉士”。在明代科举考试中,优于文学、书法的举子,朝廷选入翰林院庶常馆,称“庶吉士”。一般庶吉士都要在庶常馆受训三年,然后再任职。任翰入馆后即被授予“吏部主事”之职,不久又升“考功郎中”,负责考核、评查官员的政绩、德行。
嘉靖十三年(1533),任瀚改任詹事府左春坊司直兼翰林院检讨。明詹事府执掌皇后、太子家事。设詹事(三品)少詹事(四品)下设左春坊、右春坊及司经局等。左春坊司直负责纠举职事、弹劾宫内官员。翰林院检讨承担修国史、编写皇帝“起居注”,也就是记录皇帝所有的言语行动,而且皇帝本人不能看。故世人称“检讨”为“太史”。其官阶虽不高,但他同编修、侍讲、侍读学士,皆被选入内阁,可参与机密,检点题奏,为皇帝草拟批文,是皇帝、太子身边的工作人员,地位颇为显要。
嘉靖十四年(1535),任瀚参与礼部主持的科举考卷评查。当时许多达官显贵,有的派人送礼说情,有的当面请托,都被任瀚一口谢绝。秉公办事为国选真才,却得罪了权贵,遭到嫉恨。任瀚深感官场险恶,始有归隐的想法。于是以“身体有病”为由,上疏请求辞职还乡,其时他才34岁。嘉靖皇帝赏识他的才气、学识,让宰相张璁慰留,任瀚未得离职。
嘉靖十八年(1539),任瀚奉命伴随皇帝出巡荆楚。返回北京后,他再次下决心离开官场,返回家乡。写好辞职奏章后,先把自己的行李收拾好,运到京城外的驿站中放下,然后返回官署上呈奏疏。过了好些天都没有答复。于是任瀚再上奏章,以“病”请求辞职回乡。又过了许多天,仍未得回复。任瀚只好不待回复,起程回四川。
给事中周来得知,立即上奏章弹劾任瀚。他在奏章中指责任瀚“举动任性,蔑视官守”,请求皇帝降罪,严加惩处。久不与大臣见面的嘉靖皇帝,这才知道任瀚要离京回乡。他认为任瀚出走定有原因,于是派人追回任瀚,让他在金殿上当众说明原因,再作处置。任瀚在陈述辞职原因时,流露出对詹事霍韬的不满。嘉靖恼怒,下旨将任瀚削职为民。这一年是嘉庆十九年(1540),任瀚未满40周岁。
被削职回到顺庆,任瀚无怨无悔,更不求人说情,在家潜心研究《周易》,不久就在城郊栖乐山上的一座石窟中静修、著述。后来朝廷虽然免除了对他的处罚,恢复了官爵却没有被启用,任其“致仕”在家。此后数十年,经过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很多朝中大臣、地方官员先后30余次上疏举荐任瀚,然而三代皇帝皆未启用任瀚。
任瀚学识渊博,才华出众。他同当时的王慎中、唐顺之、赵时春、熊过、李开先、吕高、陈束并称“嘉靖八才子”。又同杨升庵、赵大洲、熊南被称为“蜀中四大家”。著有《春坊集》《钓台集》《河关留著集》《任文逸稿》《海鹤云巢对联》《少海文集》等,可惜大都毁于后世战乱。在《南充县志》中录存有他的一些诗文。栖乐山读易洞外崖壁上有他撰写并手书的《读易记》石刻。清代至民国初年,读易洞外傍石崖建有小亭。洞下小坪有任瀚墓,俗呼“太史坟”。后来亭毁,坟墓也遭毁坏。1993年,修复了任瀚墓、读易洞和崖畔小屋,崖刻得到保护,还在洞中塑了任瀚读《易》像。
任瀚关心热爱家乡人民。对有利民生的地方建设积极参与,热情歌颂。亲笔撰写了《浮梁记》赞扬顺庆“嘉陵江浮桥”建成,还为浮桥撰写两副对联,镌刻悬挂在浮桥两端的牌坊上。又撰写了《果城保障歌》,记述了多年来洪水给顺庆百姓造成的严重灾害,歌颂了修建江堤护城的功德,还对继续治理江堤,消减水患,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他还大力支持《顺庆府志》和《南充县志》编修,为两部地方志撰写序言。
任瀚十分关心家乡的青年书生。凡是来向他求学的青少年,他都尽心尽力地教诲、培养。辞官回乡几十年,在顺庆培养了数十位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他的学生中,有李竹、张鑑、陈于陛、文衡、李益、黄辉等,都是名重当时的饱学之士,无论为官为民,品德学识都受到世人称赞。其中陈于陛官至首辅(宰相),黄辉官至皇太子讲官,被当时人称赞为“诗书双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