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英烈】王代甲 王启熙 王启烈:舍身为民慷慨赴死父子三烈士
王代甲 王启熙 王启烈
舍身为民慷慨赴死父子三烈士
大竹县地方志办公会
王代甲(1902—1949),l902年出生于四川省大竹县八渡乡一个农民家庭,其父王世成、母亲王陈氏,均老实厚道,靠租种几亩薄土艰难度日。
王代甲
11岁那年,王代甲被父母送进本地一家私塾读书,私塾的老师不仅教育学生知书识礼,还常向学生讲些劫富济贫的剑侠故事。王代甲被这些故事深深地吸引着,逐渐形成了嫉恶如仇的刚毅性格。两年后,王代甲辍学回家,与父亲一起给别人做帮工。
1921年,王代甲娶妻自立门户,第二年得子王启熙。1925年又添一子起名王启烈。启熙、启烈二兄结实英俊,深受王代甲夫妻喜爱。
王代甲的家乡地瘠民穷,他时常与当地一些贫苦农民利用耕种之余上山打猎,天长日久,练出一双快腿和一手好枪法。王代甲行侠仗义,敢作敢为,渐渐被猎手们尊为头领。村民对现实社会不满,利用手中的猎枪劫富济贫,当起了绿林好汉。当地富绅串通起来,大骂王代甲等人是“棒老二(土匪)”,并禀报官府要求缉拿惩办王代甲一伙。
王代甲故居旧址(左)
王代甲得到消息后,为暂避锋芒,于1933年秋背井离乡,漂泊于梁平、垫江、忠县等地。1935年春,风声渐趋平息,他重返家园,被(大)竹、垫(江)、梁(平)三县联防司令李孝庭聘作贴身护卫。1940年春,由李孝庭举荐任八渡乡队副,不久又担任天池联防主任。王代甲在给李孝庭办事和任乡队附、联防主任期间,逐步了解到国民党官场许多腐朽肮脏的内幕,对国民党蒋介石独裁统治更加憎恨。在李天清的启发与帮助下,他利用八渡乡乡队附和天池乡联防主任的合法身份,给当地群众做了一些有益的事。
1948年3月,党的干部杨迅行从外地来到周家、八渡一带开展革命活动。王代甲对杨迅行的生活作了很好的安排,并利用乡队副的合法身份掩护,帮助杨迅行开展革命工作。不久,杨迅行便与共产党员刘灵铸、胡子明等着手清理党组织,建立了中共周家支部。5月,经杨迅行介绍,陈以文接收,王代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8年8月,王代甲将自己的两个儿子王启熙、王启烈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父子3人积极配合杨迅行、陈以文、徐永培着手改造乡丁队伍,不断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并在乡丁中发展了部分党员。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一支由党领导的、表面仍为乡丁队伍的天池山区的游击武装由此建立起来了,王代甲便成为游击武装的负责人。
王代甲等率领的这支游击武装仍以“乡丁”的面孔出现,迷惑了国民党地方政府,为我党在八渡、明滩、天池一带开展“三抗”“四抓”和统战工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党的力量得到不断壮大,相继建立了中共周家区委和中共周家、新店、童家、天池、八渡5个支部,王代甲为八渡支部负责人。其活动范围逐步延伸到观音、白坝和梁平的回龙、垫江的武安、沙坪一带,形成了一块以天池山区为中心的游击区。1949年3月7日,大竹县长朱焕北向上呈报的《大竹县土共地下活动情形》称:“匪王代甲在大竹县八渡乡一带活动……”。
1948年11月,国民党政府军罗广文部进驻大竹,成立了“川鄂绥靖公署指挥所”。1949年5月,罗广文和大竹地方政府共同制定了《四川省第十区保安司部辖区清剿计划》,“限期彻底肃清辖区内之土共土匪烟匪”。国民党调兵遣将,杀气腾腾,给大竹三山两糟蒙上了一层血腥恐怖的气氛。
1949年6月,罗广文部突击一营营长王建中率本部和一个保安中队进驻八渡,点名搜捕王代甲和他的2个儿子王启熙、王启烈。“清剿”部队设立了星罗棋布的“递步哨”“盘查哨”“情报网”,展开了全面大“清剿”。
在这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王代甲和杨迅行、徐代位、张大姐(戴国惠)等党的干部在八渡乡傅家坡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把党的干部和武工队员立即疏散隐蔽。王代甲与他的2个儿子王启熙、王启烈担负杨迅行、徐代位、张大姐的警卫工作。他们在大竹东山八渡、明滩交界处与敌人周旋,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进行艰苦的斗争,经受着生与死、血与火的严峻考验。
奸诈、残忍的敌人为了诱捕王代甲父子3人,在八渡乡关押了王代甲的亲属以及数百名无辜群众,选择赶场日集体枪杀了王世民、周在荣、王世贵、王海儿、汪四儿、张芝花6人,还扬言:“如果抓不到王代甲父子3人,将继续滥杀无辜,血洗八渡。”
面对敌人的血腥屠杀,王代甲义愤填膺,痛心疾首。他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能眼看群众惨遭杀害而撒手不管。他向党组织的负责人杨迅行提出:“敌人主要是抓我,我下山死了算了;如不死,还要找组织,绝不出卖同志。”虽经杨迅行劝阻,6月29日王代甲执意率2个儿子王启熙、王启烈下山。党的干部得到快速转移,当地群众也避免了一场重大灾难,王代甲父子3人却落入敌人的魔爪。敌人将王代甲父子迅速押往县城关押。
1949年7月16日,王代甲、王启熙、王启烈父子3人在大竹县城被国民党清剿部队残酷杀害。时年父亲王代甲47岁、大儿子王启熙28岁、二儿子王启烈24岁。
一个家庭突遭敌人杀害3父子,给当地群众带来极大震惊,大家纷纷痛骂国民党的滔天罪行。
//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四川省大竹县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