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巴蜀英烈>详细内容
2023-04-25 09:16:44

【巴蜀英烈】党的忠诚卫士——抗战初期四川杰出的党的领导人邹风平(四)

作者:郭 静 段 雯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7-19 15:38:00 浏览次数: 【字体:

党的忠诚卫士

——抗战初期四川杰出的党的领导人邹风平

(四)

郭 静 段 雯

重建四川党组织

扩大革命统一战线

1937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5月在延安召开的白区党代会关于“各地党部应当在中央的帮助下迅速恢复起来,并且谨慎地认真地发展党员”的要求,张闻天、李富春代表中央召集邹风平和在延安中央党校任总支书记的廖志高谈话,告诉他们中央决定派他们回四川恢复党的组织,在成都建立中共四川省工作委员会。中央决定:邹风平任书记,廖志高任副书记。

廖志高

11月10日,邹风平离开中央党校,参加了由中央负责同志主持的四川工作会议。会议研究了四川工作情况和今后任务,决定派邹风平等人回川,组成以他为书记的四川省工委,负责恢复和重建党的组织,领导全省的革命斗争。11月28日,邹风平、廖志高等6人离开延安。

1938年1月10日,中共四川省工作委员会在成都正式成立,建立了学委、文委、妇委和军委,领导全川党的工作。3月3日,省工委领导成员进行分工:书记邹风平,组织部长廖志高,张曙时分管统战工作,调重庆市核心党小组负责人刘传茀(阆中县保宁镇人)任省工委书记邹风平的秘书,继任省委巡视员。

中共四川省工委建立后,邹风平以饱满的革命热情,积极投入到四川党建和革命斗争中。由于党组织建设处于恢复重建期,优秀干部人才缺乏,他特别重视组织建设和干部的培养。他一方面将韩天石、陶焕馥等人的关系迅速地接上头,帮助他们建立起党的组织;另一方面,又对与党失去联系但仍积极活动的党员进行深入考察,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这样不仅纯洁了党的队伍,也使党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在发展新党员的过程中,邹风平特别重视党员质量,严格按照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要求,注意在工人、农民、下级官兵和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扩大党的社会基础。同时,他又不拘泥于阶级出身和职业,结合党的抗日主张在青年学生中有很高威信的特点,把较多的精力放在了城市里的青年学生、青年教师和职员,以及统一战线中的上层分子方面。仅花了半年多时间,在成都民先队和重庆各救国会等群众组织基础上,就建立起成都、重庆两个市委,阆中、自贡等10个中心县委。全省党员队伍也迅速发展壮大,省工委建立之时,全省只有100多名党员,1938按3月即增加到300多人,到11月,全省党员已发展到近4000人。

邹风平十分重视宣传工作。根据党中央部署和形势发展要求,及时提出宣传中心,加强宣传阵地巩固、扩展和建设。邹风平到成都不久,将文字工作经验丰富的李亚群派往车耀先主办的《大声周刊》,以加强那里的工作,又抽调杜桴生到《四川日报》,以增强党在该报社力量。此外,还经常关心受读者欢迎、由党员创办的《时事新闻》《星芒》《全民》等刊物的工作。党组织和进步团体掌握了大批报纸和刊物,如《四川日报》《新新新闻》《新民报》等都有党员在其中工作。这些进步报刊影响面很大,盛极一时,为四川党组织起到了喉舌作用,宣传了抗日,教育了群众,扩大了党的影响。

邹风平还十分重视四川地方军阀统战工作。按照党中央关于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利用四川地方实力派同蒋介石利已政策的矛盾,积极开展争取工作。省工委成立后,力促刘湘由投蒋反共转变到抗日立场;并与邓锡侯、刘文辉、潘文华等建立起统战关系,在党的统战政策感召下,四川地方实力派逐渐转向抗日,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940年3月,国民党特务机关在成都制造“抢米事件”,掀起大规模反共恶浪,川康特委主要负责同志罗世文、邹风平、程子健、郑伯克和王叙五等人被通缉。南方局决定,邹风平、甘棠、张曙时立即撤回延安,任命程子健代理书记,重新组织川康特委。这期间,尽管敌人前后六次指名搜捕邹风平,均以落空而告终。

邹风平入川建立省工委这一时期,四川党的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无论是在恢复和建设党的各级机构、发展党员、培训和输送干部,还是在教育群众、扩大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全川抗日救亡运动等方面,都做出了可贵的贡献。这些成绩来自党中央和长江局、南方局的领导,广大干部和党员的英勇奋斗,但也与邹风平的工作分不开。

在那些紧张的日日夜夜里,他勤奋工作,任劳任怨。自腰部受伤后,身体损伤很大,腰部使不上劲,行走不敏捷,加之长期胃病,身体十分虚弱。从延安返川工作期间,胃痛更为经常。然而,这些病痛并没有减弱他的革命意志,他肩负起重建四川党组织的领导重任,往返成都与武汉、重庆之间,主持召开各种会议,深入各县区检查指导工作,或与干部谈心,或给各中心县委写信,或孜孜不倦刻苦学习,他与疾病作斗争的惊人毅力,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的顽强斗志,充分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崇高的献身精神。

忠魂长眠宝塔山

邹风平从四川撤离回延安后,一边治病,一边进入党校学习。1943年11月, 邹风平在整风期间蒙冤去世,时年38岁。生前,他曾三次写信给党中央和毛主席,在信里满腔热情地关怀四川党的发展,他不希望因为他的死使国民党高兴,使托派幸灾乐祸,使自己的同志沮丧。

对于邹风平的问题,党中央非常重视,专门责成程子健和梁国令进行调查研究,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审议。程子健等经过长期的工作,写出了长篇报告,对所涉及的各种问题,一一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全面评价了邹风平的一生,否定了康生所强加的莫须有罪名,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之后,中央又进一步作出结论,充分肯定了邹风平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贡献,彻底纠正了对他的不实之词。粉碎“四人帮”后,鉴于十年浩劫所造成的混乱,胡景祥等又联名给中央写信,要求给邹风平平反昭雪,中央组织部在回函中,再次对他进行肯定,重申了过去的结论。

回顾邹风平的一生,从20岁开始革命生涯,十八年间不惧艰难困苦,听从党的指挥,置生死于度外,倡主义、战“青锋”、建组织、兴武装,生命不止,战斗不息,久经磨练,日渐成熟。在极端严重的白色恐怖中,虽多次遭到反动派追捕命悬一线,却从未放弃对革命的追求,愈发激起革命到底的更大勇气;成长的道路上虽遭受挫折,却从未颓废消沉,在红潮折戟的危难时刻,主动请缨,勇挑重任;虽重疾缠身,胃切除、腰骨折,却从未减弱革命意志,奔波巴蜀大地,呕心沥血;虽蒙冤受屈,被撤销领导职务,被污蔑为“红旗党”,却直到去世也从未动摇对党的信念。

邹风平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崇高的一生。他把一颗炽热的丹心,无条件地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他用毕生的实践,诠释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无限忠诚;他用生命铸就了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全文完)

前期回顾

【巴蜀英烈】党的忠诚卫士——抗战初期四川杰出的党的领导人邹风平(一)

【巴蜀英烈】党的忠诚卫士——抗战初期四川杰出的党的领导人邹风平(二)

【巴蜀英烈】党的忠诚卫士——抗战初期四川杰出的党的领导人邹风平(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郭 静〔三台县委党史研究室(三台县地方志办公室)〕

段 雯〔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