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巴蜀英烈>详细内容
2023-04-25 09:16:44

【巴蜀英烈】党的忠诚卫士——抗战初期四川杰出的党的领导人邹风平(三)

作者:郭 静〔三台县委党史研究室(三台县地方志办公室)〕 段 雯〔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7-18 17:25:46 浏览次数: 【字体:

党的忠诚卫士

——抗战初期四川杰出的党的领导人邹风平

(三)

郭 静 段 雯

领导川南革命 配合红军斗争

1933年2月,省委派邹风平为川南巡视员,先后巡视了内江、自贡和嘉定中心县委。1933年6月,又以川北巡视员身份巡视了三台、阆中和顺庆三个中心县委,积极进行武装斗争准备。巡视期间,他从小组到中心县委,层层检查,亲自出席相关群众会议,传达中央、省委有关指示和红军政策,检查指导当地党的工作,号召各地党组织积极发动游击战、地方暴动,响应红四方面军。由于出色的工作,受到省委的“口头嘉许”。1933年7月,邹风平被推选为中共四川省委委员,8月任省委常委兼秘书长,参与领导全川党组织恢复发展,开展农民武装斗争。9月,为配合红四方面军的行动,他领导了遂宁、安岳武装起义,参加的农民群众五千余人。

1934年1月,泸州地区党组织遭到破坏,邹风平临危受命,出任泸县中心县委书记。他有组织地把党员疏散到农村去,把工作重点放在川滇黔一带的农村,领导叙永、古蔺、古宋、赤水、合江的农民运动,发动春荒斗争,破仓分粮斗争,有计划、有步骤组织农民利用旧社会 “吃大户”的合法形式开展“四抗”。由于从实际情况出发,策略得当,群众在运动中得到实惠,受到教育,提高了觉悟,春荒运动得以蓬勃发展,为后来支援红军奠定了良好群众基础。

在中心县委工作期间,邹风平生活十分俭朴,处处以身作则。掌管党的工作经费,从不私自动用分文,总是同大家一样在群众家里吃饭,有时一天就吃一个红薯。到“赤合”特区时,就和大家一起住兵工厂;在叙永,就住在船夫家里。他关心同志,爱护同志,并身体力行,因此虽处在极度困难的境地,随时都有被捕和牺牲的可能,但大家无怨无悔,工作非常积极。

1934年7月,四川省委遭到严重破环,泸县中心县委和上级党委失去联系。面临这一严重情况,邹风平冷静分析形势,指示叙永地下党组织在两河盖首山成立苗民政府,发展赤卫队员,并根据红军长征形势,派出交通员与红三军联系,继续推动川南革命斗争向前发展。

这段时期,泸县党组织陷入严重的经济困难,县委的二十几位干部连吃饭都成了大问题。为此,邹风平提出两个响亮口号:“共产党人只有被敌人杀死的,没有饿死的!”“共产党人只能谈工作,生活从工作中解决!”他和中心县委的同志带头深入农村,帮农民干农活,与农民交朋友,关心他们的疾苦,宣传革命道理。上行下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解决了吃饭、睡觉和工作问题,而且使当地的农民运动迅速活跃起来。

邹风平还到工人中活动,发动赤水兵工厂和泸县的织布工人、码头工人,建立党组织,开展斗争。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既度过了生活危机,又锻炼了干部,还打开了工作局面。

邹风平因势利导,提出“打土豪,破仓分粮,给群众谋利益,恢复群众组织;摧毁农村统治政权;搜集枪支武装自己”三大任务。仅一个多月,就恢复了农会,建立了叙永特区南六游击队,打垮了敌人部分农村基层政权,建立了公粮公款制度,为革命筹措不少经费,干部和群众都为之振奋。

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遵义,红一方面军向赤水挺进。根据红军的变化,邹风平在上瓷召开泸县中心县委常委会议,讨论如何接应中央红军问题。同月,中央红军路过叙永,在红军和彭德怀同志的支持下,叙永特区游击队扩大成立川南红军游击队。泸县中心县委和游击队,在敌后牵制敌人,策应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配合红军主力战略转移,负责安置保护伤病员。

随着中央红军全部离开川南,敌人集中兵力围剿革命力量,革命形势异常险恶,整个川南城乡被白色恐怖笼罩。在关系泸县党组织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邹风平与李亚群(泸县中心县委组织部长)等商议后决定:将川南地区的所有干部转移到川滇边境的山区,以免再遭破坏;在新区发动群众,扩大革命力量,开展武装斗争;派人赴上海活动,筹集经费以组织武装;在失掉上级党直接领导的情况下,与自贡、内江等中心县委共同组成川南临时特委,并约定在自贡牛佛渡召开三个中心县委的联系会议。

4月28日,正当代表陆续赴会之时,不料叛徒早已守候在那里。邹风平凭借多年从事地下工作的经验,临危不惧,随机改变计划,连夜返回泸州。邹风平刚到党员卢泽民家,敌人便尾追而来,顿时满街警笛齐鸣,大批敌人蜂涌入房,情况极其危险。他赶紧从卢家的前屋转入后院,爬上临街的院墙,登上房顶,飞跑到城边,跃上城墙。后面紧追不放的敌人越来越近,在这危急时刻,他奋不顾身从城墙缺口一跃而下。由于城高沟深,落地时腰骨折断。凭着坚强的毅力,他脱下长衫束紧腰部,顺着城墙艰难地往前挪动。在夜色掩护下,终于挪到沱江边。这时他已十分虚弱,就伏在地上往前爬,又整整爬了十里路,才到达连云洞下的一个村庄。此时他已筋疲力竭,在一棵桂元树下昏迷过去。第二天黎明,在两位好心农民帮助下,他被抬到纳溪大渡口黄克永家(党员)。

黄克永家境贫苦,既缺饭食又无医药,邹风平在这里艰难度日。在黄克永家的这段时间,他深刻反思了川南革命斗争历程,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进行了认真思考。5月29日,他在干部会议上提出暂时解散泸县中心县委、宣传抗日、保全干部等主张。他指出,要借宣传抗日以掩护干部,保存革命火种,积蓄力量,等待和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并鼓励大家“找到中央以后自有办法”“找到中央以后一切服从中央”。与会者赞同他的意见,决定由李亚群去上海找中央,把留下来的干部分散到云南去,坚持川滇边界的革命斗争。

转移云南镇雄 坚持革命活动

1935年4月,周一戎按照泸县中心县委布置,回到位于川滇边境的家乡云南镇雄罗坎隐蔽,并在罗坎建立了党的组织。由于邹风平在黄克永家的行踪引起了敌人注意,6月,在党员侯建成护送下,邹风平前往周一戎家养伤。为便于活动,他化名周子和。

镇雄罗坎位于川南游击纵队经常整顿驻扎的川滇交界大雪山南麓,山大林密,区长王应崧(镇雄第六区区长,周一戎的舅父)较为开明,有利于开展地下活动。邹风平与周一戎、侯建成在这里建立党组织,着手改造国民党基层政权工作,配合川南游击纵队开辟新游击区。

他通过周一戎的关系,应聘到王应崧家给王樵(昆明市昆华中学毕业,抗战后入党)补课,并在王应崧支持下,在当地创办了锦庄小学。从此,他一面医治腰伤,一面当教师。由于知识丰富,教学有方,深得家长欢迎,学生由2人逐渐增加到28人。

邹风平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宣传活动。在学校中,他改变当地以四书、五经作为启蒙读物的传统,开设数学、英语、自然、地理等新课,又将屈原、杜甫等忧国忧民的诗篇,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及有关禁鸦片的诗文选入自编的国文教材中。在课堂上,他常向学生讲述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恽代英、肖楚女的故事。后来,锦庄小学的部分学生参加了川滇黔红军游击纵队,有的经过培养被地下党镇彝威支部吸收为中共党员。课余时间,与当地进步青年畅谈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新经济政策,向他们灌输马列主义思想。邹风平还向王应嵩等开明绅士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应邀到滇军安恩溥旅派驻罗坎参加“围剿”红军游击纵队的杨定元连及补充三个中队讲学,教育士兵要树立抗日救国、保国保民的思想。

7月底,川南特委随游击纵队进至罗坎,决定与思想开明的罗坎区区长王应崧建立统战关系。为进一步控制当地区乡政权,邹风平利用周一戎与王应崧亲戚关系,向王应崧做了大量统战工作,并通过王应崧,基本控制当地地方政权,使该地成为“纵队”经常出没的地方,“纵队”还在罗坎街上公开扩红。王应崧、周一戎还为“纵队”提供粮食,采购弹药,并保护当地游击队队员家属。

8月,川南游击纵队回旋镇雄,特委于23日在镇雄罗坎栏马坎与邹凤平不期相遇。当晚,在栏马坎召开了特委会议,决定邹风平担任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的领导,组织川滇黔红军游击纵队的革命斗争。

自1935年转移云南后,邹风平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已两年。孤雁恋群,战士思归,他急切盼望能早日找到组织!1936年底,派去上海的李亚群找到党,邹风平终于和党取得联系。党组织指示他“好好养病,病愈时即到上海。”随后,又寄来报章杂志,让他了解当时时局,跟上革命形势的发展。他十分高兴地加紧养伤,积极为到上海与党组织汇合做准备。

1937年3月,在王应崧、周一戎掩护下,邹风平取道贵阳、长沙、武汉,到达上海。不久,在上海党组织安排下,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未完待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郭 静〔三台县委党史研究室(三台县地方志办公室)〕

段 雯〔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